《悲惨世界》的主要线索

《悲惨世界》的主要线索,第1张

悲惨世界

雨果是1802年至1885年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他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19世纪,在诗歌、戏剧、小说、文学理论、政治理论等方面都有大量的创作,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克伦威尔序》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的纲领。他的戏剧《奥纳尼》的成功演出是浪漫主义在戏剧领域战胜古典主义的象征。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被列为世界名著。

《悲惨世界》是根据真实事件创作的。当时,一个贫穷的农民因为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了五年苦役,出狱后因为黄色的身份证无法就业。这深深打动了雨果,他用了十七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杰作。在作者的序言中,雨果指出了他的创作目的:揭露法律和习俗造成的压迫,揭露这个世界是如何让男人因贫穷而落魄,让女人因饥饿而堕落,让孩子因黑暗而软弱,企图使小说有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这部作品结构庞大,枝叶复杂。全书共分五个部分:芳汀、珂赛特、马吕斯、布鲁街的儿童之爱和圣德尼街的英雄血性以及冉阿让。核心问题是穷人的悲惨命运和处境。可以说,它描述了主人公冉阿让的悲剧生活史。

主人公冉阿让是一个诚实的工人,一直在帮助他贫穷的妹妹抚养七个贫穷的孩子。有一年冬天,他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孩子们饿死,他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了五年监禁。他因不堪忍受牢狱之苦而四次越狱,刑期被增加到19年。出狱后。苦役的罪名始终附在他身上,他找不到工作,甚至找不到落脚的地方。后来他受到一位主教的影响,决心化恶为善;他改了名字,埋头工作,最后当上了市长。成为百万富翁后,他慷慨解囊,建立福利服务,帮助寡妇和孤儿。但法律任意判决无辜,他为了不怨天尤人,去法院承认自己的真实姓名,逃出了法律的魔掌,去帮助孤女。但是,法律不允许他,社会不允许他,甚至连他辛辛苦苦养大的独生女都误解了他。他为了救人放弃了很多年,最后却孤独终老,这是一个悲惨世界里的悲惨例子。小说还通过一个不幸的女人芳汀的一生和她的私生女珂赛特的经历,揭示了社会的强迫卖淫和对儿童的身心虐待,从而对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这部小说体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雨果认为世界上有两种法律:高层次的法律是善良和爱,可以杜绝邪恶,唤起良知,进而改造社会拯救人类;低级的法律是刑罚,刑罚只能加深犯罪。前者的化身是米里哀主教,他用道德的感化和博爱唤醒了冉阿让的良心,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沙威,后者的代表警官,像一只鹰狗一样跟在冉阿让后面,像一只冷血动物一样迫害一个孤儿寡母。他最后精神崩溃投河自尽,显示了现有法律在崇高的道德及其破产面前的渺小和无力。作者试图用抽象的人文主义作为消除社会弊病的武器,有其局限性。

《悲惨世界》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有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有巴黎贫民窟,有修道院,有法庭,有监狱,有资产阶级沙龙,有大学生居住的拉丁区,这些构成了19世纪法国广阔而典型的社会图景。小说中的人物也很典型。但占主导地位的风格是浪漫主义,雨果倡导的美丑对比原则被广泛运用于人物塑造和场景描写。作者善于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不寻常的人物,用虚构的偶然因素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气息,整部小说弥漫着浪漫的气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3652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7
下一篇 2022-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