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既叫好又叫座的原因

什么是物流2022-07-07  28

3月15日,张猛新作《在阳台上》发布。当天,新导演白雪的《过了春天》上映。

两部口碑很好的文艺片,在传统淡季的三月就皱了。业界和观众对两部作品都给予了很好的评价。但从票房来看,到现在为止,两部作品的总票房只有1000万左右,比较惨淡。

相比《流浪地球》的《疯狂的外星人》和《飞天人生》春节档过亿,两部电影票房碾压。可以说,相对于高口碑和高关注度,文艺片的票房表现一直差强人意。

不过和前几年相比,文艺片的情况已经改善了很多。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电影类型,文学电影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去年的《狗十三》、《阿拉江色》、《江湖儿女》,今年的《阳台上》、《过了春天》,以及即将上映的《永远》,在市场认可度和观众关注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排片方面,虽然现在上映的文艺片大部分还是很低的,但这和两年前李放为《百鸟朝凤》讨要排片的悲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只要有口碑,一般就有一定的排片市场份额。

“低成本”、“低排位片”、“低票房”一直是文艺片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我们经常在报纸上看到“资金链断裂”、“导演卖房拍电影”之类的宣传噱头,经常把文艺片刻画成电影市场上的“弱者”,以博取观众的同情。但是,从商业角度来看,“低成本”、“低票房”并不意味着影片赔钱。

经过李放的惊艳表现,票房达到8700万,《狗十三》票房约4000万,《江湖儿女》票房近7000万。这些电影已经实现了保本甚至盈利。

可以说,相对于重工业化、高投入、大制作的商业大片,文艺片主要以“小而美”的手工作坊式制作模式为主,秉承“工匠精神”,投入产出未必有商业大片那么大。在保证质量水平的前提下,电影的投入和产出还是很可观的。

文艺片不代表拒绝商业化。相反,文艺片应该思考如何在艺术作品和导演自我表现的前提下,在商业片的大潮中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在日益细分的电影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也是面对商业大片“降维”的生存之道。另一方面,艺术片的营销、传播、发行方式大概有以下三种:

第一,依靠明星的“光环效应”。越来越多的演员参与到文艺片的制作中。从去年开始,“流量明星+IP”的模式在电影市场已经失效。

目前无论是制片方还是演员都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转向,都在寻求转型,通过演技来挽回声誉。最近两年的演艺类综艺节目就是综艺市场这种变化的表现,一大批有演技却没有被重视的演员进入了观众的视野。

同样,在电影领域,文艺片是证明演技、赢得观众好感的可行途径。由于文艺片天然的艺术性,观众的接受度和好感度也较高。这两年很明显越来越多的明星在参与或者投资艺术片。

比如周冬雨参演并投资的《阳台上》,汤唯参演的《地球最后的夜晚》,也成为这些电影上映之初的宣传点之一。

二是电影口碑营销。有的艺术片在国外得了奖或者入围了,以此带去营销。从《白日焰火》到《江湖儿女》,再到即将上映的《天长地久》,都是在国外参加各大电影节后在国内上映。

三是借助以往优秀的口碑作品来营销新片。曾因获奖的《路边野餐》而一举成名的毕赣,通过营销其获得多项金马奖的新片《地球最后的夜晚》,创下了文艺片预售记录。

但由于影片的大营销噱头,以及影片本身的个性化表达造成的隔阂,影片上映后票房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

除了这些,文学电影的海外版权出售也是电影盈利的方式之一。贾的电影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据介绍,《三峡好人》投资仅600万,却销往75个国家,带来海外版权销售4000万元;mountains may department投入了4000万的成本,在上映前已经通过海外版权预售收回了成本;《江湖儿女》的版权也卖到了19个国家。就连第一部电影《小武》也赚了近500万。

电影本身的艺术属性和制作模式注定了它要走“小而美”的道路。如果能根据国内电影市场的变化及时赶上国内电影市场的痛点和关注点,文艺片一定能赢得自己的一片天地。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2889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