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能出家做和尚吗

普通人能出家做和尚吗,第1张

师父,你为什么出家

出家近十年了,这依然是很多人遇见年轻的自己时问得最多的问题。

看来出家真的需要一个冠冕堂皇,惊天动地的理由。

其实没必要。

出家是生与死的无尽轮回中难得一见的事件,是一个人苦劫的深层原因,是佛教的不可思议。

什么原因让他(她)出家并不重要。

但是,大多数人,看到出家,总会猜测,他(她)那么年轻,为什么要出家,还是失恋了?工作受挫?一时冲动?还是有什么难以放在心上的事?

似乎只有失恋,失意,冲动,固执才是一个人去佛门的理由。

其实不,这些都不是。

今天写一篇文章解释一下这种困惑。

记得小时候在县城读书,一周回去一次。每次路过县城巷子里淡黄色的居民楼,总有一种羡慕和温暖。它画的门窗和淡淡的黄色一样,有一种脱俗而平和的美,就像一座幽静的寺庙。

我希望有一天,我能住在那样的房子里,有那样颜色的门窗。

家里在修房子的时候,小我希望父母能把家里的门窗都漆成淡黄色,就像寺庙的颜色一样。但是不行,盖房子是件大事,他们不会听一个孩子的。

后来去了大城市读书工作。没过多久,我就开始学佛,和一个即将退休的同事一起吃素,拜观音。后来,我想到了出家。但并没有立即实施。

这期间没有爱情的失意,没有工作的失意,没有绝望的境地。一切都发生得那么自然。只在中间,虽然有一些重复和犹豫。但是每天念佛念佛的生活真的让我深深向往。

后来终于进入了寺庙生活,感觉仿佛回到了家,那么亲切,那么熟悉。

经过几个月的考试,一个简单的仪式终于让我正式出家了。

父母当然不能一下子接受。他们含辛茹苦把我养大,省吃俭用供我读书,希望我能在人间有一份看得见的、安稳的、平凡的幸福。不过后来父母渐渐理解了我,家里有了佛寺,供奉佛像。他们开始每天斋戒,念佛,拜佛,成为虔诚的佛教徒。这是我没想到的。这是佛菩萨无声的加持和祝福,也是佛教不可思议的地方。

出家后的第一感觉是,我应该早点出家。但是,当时在选择的时刻,我有些犹豫。或许是父母托人找的人才来之不易的正式工作。也许是我的第一次仕途,我在世界上的昂扬雄心,又也许是身居要职,住豪华的房子,开着车旅行的玫瑰色道路?他们虚幻的美,当时确实曾经让我迷惑。但是,我还是选择了去寺庙,呆在那里,再也不离开。现在,我依然庆幸自己年轻时选择了出家。

至于,在开始的时候,真的不清楚我们为什么要走这条路,所以不要回头。

所以,不要问:师父,你为什么出家?这是一个很深的问题,很难一下子回答清楚。

看了《出家功德经》、《大和尚传》和顺治皇帝的《出家颂》,说明出家真的是超出了世人的衡量。如果一个人因为失恋,工作受挫而出家,世界上那么多失恋失意的人。他们为什么不选择出家?甚至因为这个原因出家也无可厚非。重要的是,出家。从此不再与世俗之事纠缠。

这十年来,佛学院的纯净,僧团生活的规律,让我脱胎换骨。我每天读佛经,每天听晨钟暮鼓,渐渐体会到佛教的伟大,指引我们摆脱生死的牵绊。同时感受到佛教的禁欲,需要一辈子研究。同时我也意识到,出家真的不是一件小事业。不管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她)选择出家,不管是好是坏,其实都是一种难得的原因。

在中国佛教史上,你的祖先出家的原因也是各不相同,五花八门。比如莲池大师出家前,在老家当了家人。大师拓宽儒家经典,二十多岁就开始练禅。在失去妻子和儿子之后。有一次,当他的第二任妻子唐史给老师递茶时,茶杯不小心掉到地上摔碎了。大师由此悟出:爱情不长,因果报应总在。于是我写了七笔,决定出家。后来成为纯宗第八祖。出家前,欧亿大师不仅不信佛,还著书立说造佛。看了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和《自知录》,他悔悟了,觉得自己过去的错误。他焚烧佛像,出家为僧,后来成为景宗的第九个祖先。净楚祖师昙鸾大师出家,是因为他在求长生不老药的路上遇到了一个老师,老师告诉了他长生不老的真正配方,就是念佛去了西方极乐世界。于是,大师成了佛教徒,修行佛法,后来成为了中国纯粹派的始祖。紫振科老人出家是因为年轻时去寺里偶然听到晚寺里公主念诵八十八佛忏悔的声音,如天籁之音,于是出家。

《文超》中,殷大师说他出家:“广本生于诸子之中,一生未曾闻佛名,只知——程、——佛说。视盲为标,光比别人更嚣张。好在十多岁都是病了累了,后来才知道前辈说的,光做是不够的……”少爷读的是儒家的书,深受韩欧伤害,所以创立了佛祖,并远行成佛。师傅生病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痊愈。想想佛教就觉得不可思议。如果真的是异端,天地鬼神都能打死,情境来自西方,历久弥新。历代皇帝也信,所以可以知道它一定是可信的,不可动摇的。后来师傅决定出家修行,为的就是洗前。后来成为净土宗第十三祖。

唐代著名的高僧庞云、自然禅师丹霞,原是儒生。这两个人本来是要去北京考试的,结果到了襄樊附近的湖北汉南。在一家旅馆里,我听一个和尚介绍妈祖易道在南昌弘法,说妈祖是在江西大洪出生并修法的。他门下有80多个好知识,都是不可思议的人。他们两个被感动了。经过讨论,他们决定“选佛不选官。”他们到了南昌,扑到妈祖门口,他们就上去了。后来丹霞自然成了唐朝的大禅师,庞居石成了大俗人。两人在佛学方面的卓越成就已载入史册。直到现在,“择佛寺”写在禅寺上,也是出自他们。

以上祖师出家经历各有不同,但出家后都是佛教徒、佛教徒、佛教徒,深受后人敬仰。

在佛学院,我也了解了法师和同学的各种出家原因。一位法师说,她以前在南普陀工作,有一位法师有时会来给她的一位同事讲佛法。她只是听着,觉得佛法好。后来,他出家了。经过十年的学习,Hokkekyo现在在佛学院任教。

我们监狱的法师曾经告诉我们,当年他出家了,因为小时候他妈总要在正月十五带他去庙里烧香。师傅们看孩子很可爱,就给了他一些糖果。那是六七十年代,这些糖果是一年中难得的美味。由此,他发誓长大后要出家,多吃糖果。他14岁就出家了。现在是学院的副院长,也是佛学的顶梁柱。在谈到出家的原因时,他觉得自己当时只是一个幼稚的孩子,后来才逐渐认识到出家的意义和出家所肩负的神圣责任。他很感激当时糖果的诱惑,让他选择了正确的道路。

有一个同学家境比较富裕,比如象棋,字画。她从小就知道什么让人们对自己的气质感到舒服。据她说,光是学钢琴就要花60万。有一次演出,剧中有一个和尚。她觉得在所有的衣服中,只有和尚的僧衣是最庄重的。演出结束后,她去后台让演员试穿礼服。后来,她真的出家了。虽然她生来富贵,她说她看透了,但也仅此而已。

有个同学出家前在政府部门工作,寺庙离单位不远。但是她不去,她觉得她和那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有一次,一个同事带她去一个寺庙。她只是拍照,看风景,而不是拜佛。然而当时寺里四点钟的晚课,僧尼的出现,天籁般的诵经声吸引了她。她站在大厅外面,朝里面看了很久。她从未见过或听过如此庄严的场面。她感动得甚至流下了眼泪。她是独生女。两年后,她说服母亲成为僧侣之一。她曾开玩笑说:她以前是个看门的局外人,现在是个真正的被看的局内人。

这就是我们和尚出家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殊途同归。

没有失恋打击,没有事业挫折,没有冲动。

其实就算真的有人因为失恋失意而选择出家,又何乐而不为呢?这些逆境难道不是一个人发起离心的机会,是一次难得的缘增吗?

如果城市有四个门,你从哪个门进来,结果是一样的。重要的是他(她)进来了。

如果下次遇到别的和尚,不要搞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出家,甚至不要搞清楚。是什么让他(她)出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向他(她)要佛法,而不是问,因为只有佛法才能打开烦恼的结,打破无明的网;只有佛教能给世人生命的终极答案:离开轮回、清净、解脱。

阿弥陀佛!

摘自文章《寒山寺》2017年第1期,

作者:慧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2741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7
下一篇 2022-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