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祖籍是福建莆田吗?

李嘉诚祖籍是福建莆田吗?,第1张

李嘉诚先生祖籍福建莆田,这是李先生本人确认的。1993年8月,李嘉诚告诉时任省委书记的陈光义,“我的祖上几代人都在福建莆田生活居住。我可以说我是半个福建人。”此事在当年8月18日的《福建日报》头版报道。李嘉诚的说法既有历史依据,也有现实依据。据史料记载,潮州李氏族谱和地方志都有明确记载。李嘉诚祖上从莆田迁到粤东潮州的海阳县(今潮州市),定居潮州北门巷。其现实依据是,至今潮州李氏后人都说祖上来自福建莆田。所以,我不用在已经想通的问题上费功夫。我的调查重点是:他是莆田哪里人?还有哪些信息可以用来证明他的祖籍?他的莆田李氏世系和潮州李氏世系是如何继承和延续的?历史上他莆田李的辉煌是什么?他祖籍的文物保护怎么样?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从1992年开始,莆田市和涵江区相关单位就有几个人。他们在追查李嘉诚的来源上花了很多心血和工作,甚至多次去潮州。但由于缺乏统一指挥、协调和相互通气,最终没有形成定论。但是,他们的工作给我提供了一个基础,使我能够收集他们零散的资料,由表及里,由粗及精地进行研究,避免重复,少费力气。

现在,我可以说对李嘉诚祖籍的问题没有异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既有清晰的脉络,又有详实的证据。

首先,李嘉诚的祖上是莆田涵江白塘的李杨薇。他是南宋著名抗金英雄、《慈善家》中李富、李之干的后人。

据调查,莆田李氏虽然有几个部落,但都属于福建的祖先——王江李元祥。在莆田及其周边地区繁衍生息的李氏家族,大多属于白塘李氏家族,即李元祥十四世孙李的后代。在现存的一些李家族谱中,只有白塘李氏族谱提供了李嘉诚祖先李彤(名善)的线索。李彤是潮州很多李氏家族的一个部落的祖先,也就是说,李彤(名山)带领家族从莆田迁到潮州,然后代代相传,到达李嘉诚,也就是第10代。而这个李桐(名山)在《白塘李氏族谱》中记载为福建始祖李元祥第36“陵”男第四子,属37世纪。有意思的是,族谱中关于李桐的信息也就七个字:“宫铃四子,名善。”7个字以下为空的白色部分。那么根据这个分析:李彤去了哪里?是死在白塘还是搬出去?显然不是前者,因为所有死去的人的族谱都会写明只能搬出去。至于搬到哪里,但是因为山重,没有消息,修谱的人也没办法继续这一个,只有空。没想到几百年后,潮州出现了不缺李通的消息。他们在潮州繁衍,后代繁衍,形成一个族群。10世纪,亚洲首富李嘉诚诞生。

其次,李桐(名山)移居广东潮州的事实,可以在他的祖籍白塘洋尾找到。最重要的证据是解释李桐(名山)迁居广东潮州的原因。

我市已故文史专家陈长城先生对历史上莆田人移居广东、海南的现象做过大量研究。他在《迁居他地的莆田人》一文中,总结了三个迁出的原因:一是做官;第二,离乱(避恨出逃);第三,负面厂商。还有一些渔民,遇到灾害就异地漂走。那么,李桐(名山)家搬到广东潮州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排除了“官方”和“负贩”,大概是因为造反吧。对此,我在白塘找到了证据。

证据一:在《白堂家谱》中发现了李桐(名山)的同宗曾祖表亲,有一个叫姚震的人。族谱记载:“姚震,本名肯,号健行,苗年生,郡生,崇祯九年(1633)为科举主考官。”这一记载指出,李桐(名山)及其表兄弟生活在明末清初,这是历史上朝代更替、战乱不断的时代。引起混乱是很正常的。

两个佐证:我在白塘羊尾看到两块保存完好的石碑。一个是顺治辛丑(1661年)冬天竖立的《崇兴大宗祠(邗江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序》,一个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竖立的《重建大宗祠碑》。第一个碑文里有这样一句话:“今年七月十四日,战事正酣,瓦树倒四周……”据说李的大祠堂被军兵烧了,只剩下一半,连瓦梁都塌了。在第二个碑文中,又有一句:“顺治辛丑殿兵之风气。”这是乾隆年间立碑时,发生在100年前(即顺治辛丑)的惨案再次被提及,而这一惨案发生的时间恰好与李通(名山)迁居广东的时间吻合。《李嘉诚传》记载:“李嘉诚祖上原是中原人,但因饥荒而南迁福建莆田。.......明末清初,全家在始祖李明山带领下,迁居粤东潮州府海阳县(今潮州市),定居于潮州市北门巷。”这和我找到的证据完全一致。

有人可能会问另一个问题:虽然李明山属于李杨薇家族,但李杨薇家族在莆田还有很多分支。能断定他是从洋尾搬到潮州的吗?答案是,李通(名山)属于族谱中的“源部”,属于白堂长房的世系,而不属于其他分支和派系。这本身是不可否认的,这完全说明他是从白塘洋尾过来的。

李嘉诚的祖上在莆田白塘居住生活了24代(包括李明山),其中有7代有官职(包括礼物),堪称发夹家族。

第三,李嘉诚先生的潮州李和莆田白堂李的传承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族谱上称为“联合族谱”。历史上潮州李曾到过白塘“合乐”,但并非李嘉诚笔下的“面-线-里-梅”。改革开放后,各地出现了编纂志书的潮流,这可能与人们常说的“盛世修志”有关。于是,潮州市郊离绵仙巷不远的地方就有很多李的鹳巢,一群热心人组成了写作小组,编著了《鹳巢故里》一书。该乡在“创乡”一节中,明确提到该乡李氏家族于南宋末年从福建莆田白塘迁入此处,并列出了李氏家族始祖“赵”的名字。2002年11月30日,借莆田市白塘李氏宗亲会成立之机,潮州“古”派等5人到莆田白塘探亲,并带去地方志及相关资料。这次会亲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合谱”,因为《白汤李氏族谱》又是第二十三任齐桓公赵下的一张空白。潮州“鹳巢梅”带来的信息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延续了光谱。此外,等人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即李嘉诚的祖先也是从莆田迁到潮州的,他的第一个李家祖辈确实是明末清初迁到潮州并传到李嘉诚的第10代。因此,也可以说李嘉诚与他们的“鹳巢李”同宗同源,同属莆田白塘李氏家族的衍生派。

因为这个“合音”和其他材料,尤其是夏萍的《李嘉诚传》,里面详细记载了李嘉诚上上十世祖师的名字,我才得以摸清潮汕李通(名山)的脉络。因此,新版《白塘李氏族谱》中特别列出的“潮州李嘉诚世系”是真实可信的,基本解决了白塘李氏与潮州李氏的传承与延续问题。潮州府李嘉诚已确定的世系如下:袁→袁翔(滇高祖第二十子)→焦→邱→万康(福建始祖)→楚宣→商宣→→鲍→厝→岑→康→博秀→葛→于波(福建始祖)

第四,李嘉诚先生的莆田祖师爷在历史上有多少贡献?你有过怎样的辉煌?当时认为这个问题可能对李嘉诚的寻根和招商有用。我们想到,很多年前,宁波想成为香港的航运大王包玉刚。经过多方查找和考证,宁波CPPCC得出了“包玉刚是包拯(包公)的后代”的结论,并立即将有关情况发给了包玉刚。包玉刚很兴奋,很快就回乡寻根寻祖,斥巨资在宁波办学,建设北仑港。李嘉诚先生自己也曾经说过,“我的祖先在福建莆田生活居住了好几代……”其实不仅仅是“几代”,而是“24代”,其中有官职(包括礼物)的有7代。从宋代到明清,共有进士98人,举人62人,官员216人(包括科甲、征收、馈赠),分布在全国各地为官效力,可以说是白塘李氏家族的群体荣耀。当然,最让百堂李骄傲的还是抗金英雄,慈善家李福。

据《邗江县志》记载,李福(1085-1162),字子诚,号连轩。简言元年(1127年),游牧民族南侵,南靖(今河南商丘)、临安相继失陷,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主战派李刚给书族李富去信,劝他勤于调兵。李富毅然捐出家财,招募三千义士,从海路北上,进入长江,向孟太后提出兴宋破金的计划。太后将义士置于韩世忠的部将之下,封他们为诚信郎。他随部收复社稷,征服大仪,屡立战功。金兵回北失败后,傅玄为使张远赏识李富的才能,推荐他为殿前控司(简称“控司”),世人因此称李富为“李之干”。李富上书朝廷,陈述抗金策略后,遭到秦桧的镇压和贬谪。明知道权奸当道,他很难志愿为国效力。他辞职回家了。

李是专门孝顺的。他捐出家财,修筑海堤,开垦良田,修建桥梁34座,在城南5里多的官道旁修建亭台2座,给过路人一个歇脚的地方,重建囊山寺、崇兴寺、满月院。

李富还捐巨资兴建兴化军校,在梅峰寺旁建云轩、梅峰书院,聚礼讲学;并捐款给学生提供费用。“远近有智穷者咸而诚。”

他也是一个理学家。当时,名人如王金芝、龚穗良、林冠、刘孔贞、黄初、黄庚等。都出来了。著有《春秋注》和《连选集》。

李富一生致力于慈善和公益事业。溥死后,称李之干为“仁人”第一人。

濮人认为李富是一个独特的人物,并把他与蔡襄、、李光潮、相提并论。兴化知府郑跃在小溪湖畔建“五贤祠”供奉五贤祠。

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李富虽然在历史上没有包公那么有名和显赫,但至少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站在了风口浪尖上,无愧于民族英雄的美誉。况且他辞职回乡后,在家乡做了好事,立了大功。所以他在濮阳是家喻户晓,家喻户晓的人物,成就代代相传。

第五,李嘉诚先生祖居的白塘洋尾的文物保护,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调查的结果让我喜忧参半。可喜的是,白塘杨圩村文化底蕴丰厚,文物古迹众多,环境幽静,充满古韵。2003年1月,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我市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让我担心的是,白塘羊尾有4座老祠堂、8座牌楼、6座古民居,但保护还是不理想。比如我看到的《第一广场》,它的通道被新建的房子截断了一半,让人感觉很不舒服。而且当时觉得这些文物的保护缺乏整体规划,零散分散,不能形成能吸引游客的文物景观。除此之外,我还担心杨圩村脏乱的新房和一些有碍观瞻的垃圾污染。

当然,我知道文物、古文化、古村落的保护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但说到白塘洋尾,就比较特殊了,因为我们要吸引海外黎族乡亲来这里寻根寻祖,“根”和“祖”尤为重要。一个全新的所谓祠堂,当然不会引起后人对祖先的敬仰。但据说,近年来,随着市、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特别是白塘历史文化村的名声远播,这里的情况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比如目前据说有关部门和镇里正在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历史文化名村的提升。

希望青山永存,绿水长存,白塘历史文化长存,为后人和李嘉诚先生留一份长长的乡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2692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7
下一篇 2022-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