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商家的三座大山

年,商家的三座大山,第1张

不知不觉就到了2021年的最后一个月。2021年,平台和商家都经历了转型的阵痛,还没等你想好对策,2022已经打到了你的脸上。

但是最近和商家的沟通透露出大家对明年的发展都很担忧。综上所述,2022年,商家要面对三座大山,每一座都很难!

第一座山是税务稽查!

前段时间,悉尼林珊珊因不合理避税被要求支付6000多万元。之前郑州某主播被要求赔偿600多万。据说几百万主播的收入都被有关部门控制了。所以大家一直以为这波打击逃税的对象是现在的新富群体——网络主播。

但是在淘气包电商的社区里,我们发现最近有很多商家都收到了税务检查通知:

税务部门通过大数据筛选后,将税务支票发放到城市。他们的线上量不大,以线下为主,就算要还,税查也不会关店。但是今年他们整个行业比去年下降了30%,头和中腰的业务或多或少都在下滑。现在,当他们再次遇到税务检查时,很难避免悲伤。

有意思的是,这个商家话音未落。当天下午,广州另一家商户表示,他们也收到了税务检查通知:

一个在四川,一个在广东,一两天内,都收到了相关的税务检查通知。这不是巧合,而是集体行动。

给电商商家查税是近几年一直在讨论的话题。记得有一年,山东某地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税务检查,当地很多商家都收到了相关通知。后来好像因为影响大,如果真的按照店铺交易数据缴税,倒闭的商家不在少数。

电商行业的潜规则就是刷单,很多商家不知道怎么做。今年年初,亚马逊大规模禁止中国商家,也是因为这些商家在亚马逊上使用了刷单伎俩。结果,集团全军覆没。

如今在查税的大背景下,平台对开票的容忍度几乎为零。只要发现刷单,店铺的权利就会降低。以前靠计费和吸引自然流量来排名,明年就不行了。只能通过淘宝、直播等特殊渠道进行,低价引流资金的基本销量必须是真实交易。不然一旦查了税,生意就吃不消了。

这样,如果GMV在2022年增长,就不要指望会有什么亮点。平台和商家都要做好心理准备。

税务支票对商家的另一个改变是,今后所有账户都必须支付给公共账户:

再也没有支持私人账户的平台了。你可以为公共账户支付尽可能多的税。唯一能少交税的就是盈亏平衡。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都逃不掉。

很多商家都表示2022年还能盈利持平?能不亏就不错了。

因为还有一座大山要爬。

第二座大山:原材料涨价。

10月份开始的原材料涨价,到现在也没有止住上涨的势头,反而已经影响到商家的经营和布局。现在很多商家都在和原料工厂规划2022年的产品开发和供应计划。有一个业务,在规划产品的时候,短时间内跟工厂改了五六次价,产品开发快疯了。

对于白标化妆品产品来说,要获得相应的利润,就要把价格做到最大化,所以很多商家对原材料的价格特别敏感。

甚至不断调整配方,俗称减料,比如A100,B50,A50,B25,然后加C\D\E,也要看工厂的RD水平,看能不能做出类似的产品,不会影响效果。

但是,不是所有的商品都能降,药品也不能降。如果原料短缺,只能下架;如果原材料价格不太高,会自己消化;如果涨价特别多,但是你的品牌力不够强,那你只能亏本卖,而不是推。

另外,对于自己的优质产品,商家不敢减料,只能采取临时措施下架。还好有些产品不是主打。对于热销产品,原材料是有库存的,所以可以坚持。

有人说,原材料价格上涨,商家的定价也相应上涨一点。反正最后还是消费者买单。

没错。问题是,不是所有商家都有信心提价。你不知道现在的消费情况吗?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下游需求无法刺激,经济增长预期相对较差。中间的商家怎么上去?

比如今年的黑五促销,去年我们就能听到一些杂音。今年,连一点动静也没有。虽然各大平台都有黑五活动,但基本都是自己玩。

2022年消费能否复苏?我还不知道,但是不要对明年的原材料涨价抱有任何幻想。

据综合投资网了解,对于这一波涨价,多数企业认为“这只是开始”:第一波涨价“流行”;第二波“猛料”;第三波“供应商涨价,停工”;第四波“用电高峰,开3天停4天”;最后一波“交货期越来越长,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价格越涨越高。

接下来,疫情、货运、环保、极端天气等越来越多的不可控因素会出现。比如,由于美国港口的因素,全球供应链受到影响,很多货物漂浮在海上,根本无法卸货。在国内,除了化妆品,建材行业也整体涨价10%到15%,水泥沙子10%左右,快递行业就更不用说了。明年企业如何面对涨价,将是一场生存之战。

第三座山:平台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税收和原材料都在上涨,增加了成本。如果流量充沛,平台稳定,那没问题,至少是肯定的。问题是,2021年,大平台之间已经出现了格局变化,很多商家把原来平台的经营业绩削减了一半。他们在哪里可以找回他们下滑的表现?

没有商家敢给出肯定的答案,尤其是2022年,大平台之间的流量迁移会更加明显。

其实从第三季度的财报中已经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例如,某平台的用户数量增加了4000万,但GMV的增长明显放缓。这是什么意思?虽然用户没走,但是平均消费下降,新用户价值不算太高。以前带来一个新用户,经过一年的培养,就可以成为重度用户;但是,现在带来的新用户,可能刚完羊毛就走了,因为还有其他平台等着走。

再比如,某个平台的用户增长不错,GMV增长不错,但相关收入几乎没有增长。这个GMV的含水量有点大,这意味着流量并没有真正增加。

再比如,一个平台盈利了,但是用户增长大大放缓,这也是很危险的。商家是最敏感的,发现平台流量上不去,就转移阵地。

比如整个2021年,微信生态圈几乎没有亮点,视频号广受青睐。在带货方面,远不如其他平台,留存时间也不足。内容质量也堪忧,用户数量也不少,四五个亿。但是,商家是如何切入的,没有任何线索;微信官方账号今年不能带货了。和去年相比,基本减半。有的商家甚至说微信官方账号的囤货死了!

唯一的亮点是私域越来越受关注,私域带货依然是商家的重点,这是微信生态的基本菜。但随着互联互通的发展,微信私聊、群聊现在已经可以直达其他电商平台,这对商家来说是福是祸。我还不知道。如果用户更习惯在淘宝天猫购物,商家自己建立的私域封闭体系将面临挑战。把开放链接放在自己的私有领域,肯定会出现跑单现象,但也可能导致店铺排名上升。所以商家需要试探在哪里落地。

再说直播电商,也是玄学。目前能稳定盈利的,大部分都是自己做自播的人分销的,基本上还是亏损的,尤其是直播运营公司,90%都是亏损的。每天都有直播公司倒闭。

在平台流量迁移的过程中,如何应对是商家必须翻越的一座大山。

2022就在眼前,三座大山也在眼前。你找到爬山的地图了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2668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7
下一篇 2022-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