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可以自来熟

金兰之交2022-07-07  12

1.为什么有的人就是自来熟?

我敢肯定,你身边一定有熟悉自己的人,能很快和大家相处。即使你认识TA的时间不长,你也会有一种错觉,觉得TA是你多年的朋友。

当然还有一种人特别慢热,一开始就有距离感。但是,认识一段时间后,TA也可以和你熟络起来。

这两类人的人际距离不同,所以他们选择与新朋友相处的方式也略有不同。人际距离是指你和他人之间的相对距离,既有生理维度,也有情感维度。你可以大致理解为“距离感”。

而人际距离通常是有等级的。

上图是人际距离的大致分层。一般我们把亲密距离和个人距离内的空统称为personal 空(个人空间,浅蓝色区域)。

有自知之明的人会有更广阔的个人空空间,所以他们的朋友圈可以容纳更多的人。

而慢热的人往往个人空范围比较窄,周围的人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挤进去,所以一开始会有距离感。

这不难理解。比如a个人空房间的宽度是1,而a自己煮的房间宽度是2。当A在B的私人空房间时,B认为A已经是密友,而A可能认为B还是外人。

顺带一提,关系的转化一般是由外而内的深化,但有时也是反过来的。

我们常说“不要和好朋友做生意”,其实是因为你把朋友放在了个人空的房间里,但同时又把他们推向了社交距离——

这是因为不同的关系往往会有利益冲突:比如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而生意伙伴之间却要讨价还价才能赚钱。

老话“不要把好朋友招为下属”“夫妻生意容易黄”都一样。

一家创业公司的老板y常说:“和员工交朋友不容易。当你想裁员的时候,你和他们的关系也就走到了尽头。”他只和员工保持纯粹的上下级关系,并没有推心置腹的关系(但这并不代表他不关心员工)。

这种做法虽然不一定是最理想的,但其动机是为了保持关系的纯粹,尽可能保持两个人之间只有一种关系,从而减少复杂关系带来的冲突。

这种心态也会让人产生距离感。

2.拉近人际距离的两种方法

拉近两个人的人际距离,其实就是说服对方把自己拉进他个人空的房间。说服往往有两条路径——中心路径和外围路径。

先说中心路径。你要做的就是展现自己的价值,让对方觉得你有价值,能满足对方的需求。对方会主动把你纳入TA的个人空房间。

但这个不能操之过急,因为你表现出来的不是技能值,而是情感值——表现出技能值的你只能被对方拉进社交距离(以后可以和你合作),不会被纳入个人空房间(以后可以交心)。

而情感价值需要某种深刻的体验才能体现。我们常说的“四大铁”可以作为参考,就是“一起扛枪,一起破窗,一起嫖娼,一起分赃”。这种体验可遇不可求,也不能操之过急。

所以我们不妨考虑外围路径的方式——

3.如何快速拉近与新朋友的距离?

有两种方法可以通过外围路径快速进入别人的个人空

方法一:互惠。

在社会心理学中,互惠(港译“回馈”)是一种社会规则:当别人对我们好的时候,我们倾向于以同样的方式回馈。换句话说,孔子说的是“以德报德”。

互惠动机,往往是因为你想被爱(希望你继续喜欢我),或者是因为你有礼貌(希望维持平衡的关系),或者是因为你想不断得到回报(希望你以后继续对我好)。通常,这三个动态机会同时出现。

举个日常应用的例子,你要听听别人对一些私人问题的想法,比如“你做过最疯狂的事是什么?”往往只要说出自己的答案,对方总是会毫无保留的回答(当然TA也会选择同等程度的答案)。

在《TBBT》的一集里,谢尔顿和佩妮做了一个“爱上36个问题”的爱情制作实验,也是这个原理——

这个实验是由心理学家阿瑟·阿伦首先进行的。在一个实验室里,两个陌生人在45分钟内回答了36个问题,然后他们就会相爱。(有兴趣的人可以在我的自媒体“问题解决者”回复“36”)

所以进入别人的个人空房间的方法很简单:先把别人纳入你的个人空房间,好好对待他们,像对待其他密友一样对待他们。

方法:认知障碍。

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脑子里同时出现两种矛盾的想法,导致TA心理不适。

比如一个正在减肥的吃货,突然看到一块TA最爱吃的巧克力蛋糕。这个时候,TA的脑海里就会出现两种声音——

声音1:“我真的很想吃巧克力蛋糕。”

声音2:“吃巧克力蛋糕会打断我的减肥计划。”

这两种声音的冲突会让TA很痛苦,会让态度发生一些变化。

我们大学的心理学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经典的应用案例:

如果你想和一个普通朋友快速拉近距离,你可以尝试做的就是当着所有人的面向他借他喜欢的东西,比如一张绝版的CD。因为在大家面前,他往往不会拒绝。

这时候,他心里会有两种相互矛盾的声音:

声音1:“福克斯和我只是朋友。”

声音2:“我把我最喜欢的绝版CD借给了他。”

这时候他会努力说服自己:“其实我和他的关系已经很亲密了。”

用这种方式进入别人的私人空房间。总之不要把自己当外人,要求对方对你的好,这种好是普通朋友无法企及的。

简单总结一下:

4.等等,快速拉近距离就一定是好事吗?

答案是不一定。以上两种方法各有风险。

第一,让你善待他人,把他们纳入你的个人空房间。但是,如果你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你个人空的房间就不会那么珍贵了。毕竟物以稀为贵。如果人际距离没有分层,会让人觉得你多才多艺,没有诚意。

第二种方法不是把自己当外人,而是要求对方的善意。风险也很明显-

抛开你的要求可能被拒绝的可能性不谈,这种认知障碍的结果其实有四种,说服自己“我和他的关系已经很亲密了”只是其中一种。这四个结果是:

认知一:“我和他的关系已经很亲密了”(理想的结局);

认知二:“CD没那么重要”;

改变认知之间的联系:“谁说你喜欢的CD不能借给普通朋友?”;

补充额外的意识:“虽然很少有人把自己喜欢的绝版CD借给普通朋友,但我比较大方”。

如果是另外三种结果,你会经常被批评为“不把自己当外人”、“臭不要脸”,甚至成为咪蒙“to bitch”攻击的对象。

5.有什么更好的计划?

维持和经营一段感情和感情,上述的“捷径”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感情总是需要通过“中枢路径”来沉淀。

“保持渐进的动态平衡”可能是最好的状态。

就像上图,你先付出一点,给关系天平增加一个小砝码。为了平衡,对方很可能会在天平上加一个小砝码。

这样双方的共同经历越来越多,对彼此的情感价值越来越明显,以至于对方越来越依赖自己的需求,关系自然会变得坚实牢固。

毕竟情绪管理不用操心。

参考资料/推荐读物

[1]齐克·鲁宾, lt向陌生人展示自己:互惠及其限度 gt,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1975年

[2]塞尔日-克利斯朵夫·科尔姆, lt互惠:社会关系经济学 gt,剑桥大学出版社,2008年

[3]南希·乔·费利佩,罗伯特·索默。 lt侵犯个人空间 gt,社会问题,1966年

[4]约翰·T·卡乔波,理查德·佩蒂, lt说服的中心和外围路径:个体差异视角 gt个性与心理学杂志;社会心理学,1986年

[5]爱德华T霍尔, lt隐藏的维度 gt,锚书,1966年

[6]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 gt,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57年

本文作者肖静(@ foxjun raphael),前麦肯锡金融机构集团分析师,自媒体《问题解决者》《帅气投资人》创始人,写过畅销书,也创立过几个企业。致力于传播投资思想的金融教育工作者。Linkedin、36Kr、南方周末等一线媒体专栏作家。

新书《无现金时代》正在热卖。

“问题解决者”致力于帮助你摆脱困惑,提高效率,处理人际关系,当然还有提升财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2619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