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凌晨,Xi安大数据资源管理局局长因Xi半个月内两次“一码通”失败被停职检查。图/新京报我们的视频截图
从去年12月底开始,Xi安出现了本地病例,存在社区传播和隐性传播的风险。Xi安果断采取了封城政策,但相关配套措施持续跟不上。特别是市民出行、核酸筛查不得不依赖的Xi安“一码”,因为链接访问超负荷,在去年12月20日和今年1月4日连续两次崩溃,严重影响了防疫工作。
1月5日,因履职不力,“一码”崩盘。Xi市委决定,Xi大数据资源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军停职检查,刘鑫任党组成员并主持工作。换帅凸显了大数据对疫情防控的重要性,但也反映了数字防疫的脆弱性。
目前Xi安“一码”不抗压的问题,也引起了工信部的重视。2021年1月4日官网发布。2021年12月30日至3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夏寒到陕西省通信管理局开展疫情防控调研。期待Xi安的“一码通”专班,能尽快找到问题的症结,优化系统,完善细节,保证不再拥堵,不再停机。
2021年12月20日上午,Xi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园区门口,上班族因Xi安“一码通”故障被堵在园区外。图/新京报资料图
数字防疫关系到城市治理。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结对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广泛深入应用,各地纷纷成立大数据管理局和大数据中心或大数据公司。但如果大数据管理局和大数据中心只是赶时髦,流于表面,做不好本职工作,守不住底线,就可能对城市治理构成威胁。
城市治理越来越依赖技术,技术误用和滥用带来的风险也随之显现。一旦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出现故障,就有“停止”城市治理的风险。
如何加强城市大数据管理的抗风险和容灾能力,增强智慧城市的韧性和敏捷性,实现平战转换,成为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数字防疫是指城市在危机管理时期要有足够的技术能力,为疫情防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特别是要对高峰访问等关键挑战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和准备,避免危机来临时危及城市运行的问题频发。
2021年12月20日,Xi安“一码通”故障未能显示绿色代码。图/新京报资料图
提高纵向统筹和横向联动的能力
近日,国家信息标准委智慧城市标准工作组发布《城市大脑发展白皮书(2022)》,指出当前城市大脑面临的挑战在于建设运营模式不完善、监督管理体系缺失、信息安全保障缺失、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
对于一个1000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来说,要预见危机带来的挑战,制定完善可行的应急预案。Xi大数据资源管理局将Xi“一码通”的崩溃归因于使用频率高以及网络和平台压力过大。为此,Xi已经采取措施限制电流,并鼓励人们尽可能不要去参观。但公民很难理性合作,大家无序使用带来的是数字平台秩序的崩溃。
意味着危机是有机的,“一码通”的崩溃让Xi安更加重视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这为提升城市整体数字化能力提供了契机。
比如每年的春运高峰都是火车票购买的高峰期,对购票系统的技术要求极高。如果此时劝阻人们错峰购票,无异于举手投降。这就迫使铁路部门必须扩充系统,建立和完善购票高峰期的技术协调能力,调配可用的计算能力共同支撑。
Xi安“一码通”崩溃的启示在于,要增强城市数字化运行的纵向统筹和横向联动能力,发挥我国人多地少、实力雄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比如一个地方信息基础设施支持不足时,可以建立推广支持机制,让中央和上级部门统筹区域或全国资源提供帮助。
同时,还可以建立跨区域或城市群的横向联动机制,协调其他地区的计算能力“驰援”受灾地区,实现各地区之间的联动互助。
技术是防疫的手段,不是目的。
卫生编码给疫情防控带来了便利,但一旦卫生编码失效,人们将寸步难行,防疫工作陷入被动。我们应该认识到数字技术是防疫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避免把手段误认为目的。否则,迷信技术决定论,陷入技术烟幕,就可能本末倒置,失去城市数字防疫的本来意义。
这意味着各地在防疫上要有“十防九防空”的先见之明,甚至在最坏的情况发生时,也能通过线上线下切换自如应对。
健康码给老年人、残疾人带来的信息壁垒,也需要疫情防控的线上线下转换。比如有的城市提供可以读取身份证信息的终端设备,不需要人扫描验证。这样既实现了健康码信息的可访问性,又避免了大量访问对技术平台的影响。
各地成立的大数据管理局往往组建具有事业单位属性的大数据中心,企业通过采购或外包完成技术准备和运维支持。自2020年起,Xi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方式,委托中国电信Xi分公司开发疫情防控信息平台,提升数字化防疫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通常会让大数据管理局养成“砍掉掌柜”的习惯,交给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很多事情都是企业说了算,这就埋下了隐患。
比如,分包企业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否得到支持,需要相关部门不定期进行评估和审核,避免企业被“绑架”,可能导致尾巴大。
供稿|马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编辑|徐秋英
实习生|韦卢伊
校对|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