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抓卖淫嫖娼,称作扫黄呢?能否科普其中“黄”具体指什么意思?

忝列门墙2022-07-07  23

唉,宇哥从小就好奇这个问题。无独有偶,我上初中的时候,刚好在一所学校发的中学杂志上看到这个名词的由来的解释。

现在,看着你下面那些奇怪的故事真的让我觉得恶心——这些答案都是什么?他们简直就是毒害祖国的小花。

让我试着解释一下—

首先,在1912年之前,绝对没有“扫黄”这个专用词——除非你一直觉得自己命长,或者觉得自己像猫一样有九条命,想要点刺激的东西来调节生活。有朋友说这个事情和皇帝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有关系,有点异想天开,很可笑。

“充满温情和情欲”并不是我们锦绣中华的专利。如果你想到被称为绅士之国的英格兰,皇宫里曾有一股瘴气。你很难想象侵蚀的程度——女性的开放程度可以远远超过我们的皇帝泽天。

不要被说服。就拿18世纪的贝多芬弗格森爵士来说吧,他是世界乐坛不可忽视的人物。你一定知道他后来双耳失聪了。你的耳朵为什么聋了?就是私生活丰富多彩,感染了梅毒,即使治好了也总是阳性。

高尚如此,可想而知当时城市的生活有多混乱。

回到我们国家本身:在帝国特许经营的时代,你是不是一直敢嘲讽“黄”不检点?即使到了清末,也许皇帝对辛亥革命什么都不做,但敢于挑战“祖宗家法”的人还是有一万种办法(悄悄告诉你,用我们老板的话说,捏死你就像捏死一只蚂蚁)。

那么,“黄色”是什么时候和“流行”联系在一起的呢?

在世界范围内,“黄色”一词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普利策赞助的《世界报》和赫斯特赞助的《纽约日报》是当地两大主流媒体。当时没有电子媒体,人们只能依靠报纸来了解信息。如果管理得当,这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

因为两家公司竞争激烈,都想留住客户,吸引新买家,所以在赞助栏目上挖掘空思想。

其中,《世界报》有一个漫画专栏叫《霍根小巷》,里面的主人公叫“黄种孩子”。作者通过这个“黄种孩子”(一个穿着黄色睡衣的孩子),描写了一些色情、凶杀等犯罪内容。

“食物、性”,就连狄云也不例外?所以这份报纸在当地很受老美欢迎,销量非常火爆。

故事继续发展:不甘失败的《纽约日报》花重金挖走了黄童的创作团队,也复制了一波传奇。只是让《世界报》需要招募新人从零开始,从零开始迎合观众的“高雅品味”。

可以说,在1898年的美国和英国,这种“黄色”文化无孔不入,甚至影响了政治发展。可以说,“黄色文化”促成了当时美国和西班牙的战争。

我们举个例子,看看当时“黄色文化”的样本(别做梦了,下面不可能有什么限制内容):一个间谍舞者被执行死刑的时候,一篇报道写道——

黎明时分,她被带出圣·拉切尔监狱,装进一辆汽车,立即被带到军营处决...

她浓密的黑发盘在头上。她戴上一顶有耳朵和一条黑丝带的大皮帽。慢慢地,看似漫不经心地,她戴上一双黑色小山羊皮手套,平静地说:“我准备好了。”

-“玛尔塔·李海被枪杀”

压抑状态下的享乐主义——20世纪初,“黄色”成为不良行为的代名词。民国初年并没有带来长治久安。相反,日本等列强的入侵,一直让中国饱受战争之苦。当时民众长期处于抑郁状态,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于是一些及时行乐的想法开始萌芽。一些专门报道软性“社会新闻”的报纸开始努力生动地讲述迎合人们龌龊思想的“时事”,以吸引读者。

正因为如此,1946年前后,“黄”作为一个只能理解不能表达的名词被人们广泛接受。

而且在建国之前,黄种人一直被白人视为低贱的存在。“东亚病夫”和“黄祸论”曾经毒害世界,无形中给“黄色文化”增加了一个注脚。

当然,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不是过去那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了,已经巍然屹立于民族之林。之所以说“黄”是淫秽和污秽的代名词,归根结底源于太平洋彼岸的那个国家。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2523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