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活动会产生很多问题

高八度2022-07-07  8

我一直认为,朋友太多,社交太多,微信刷太多,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我一直在关注这方面的科研。除了早期maple教授列举的“朋友不是必须的”等一系列心理学研究,最近我发现了一个元分析。作者是阿拉什·埃马姆·扎德,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遗传学和心理学,现在在美国从事临床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的工作。

我总结了一下。这个元分析凸显了一个更可怕的核心:朋友太多,社交太多,不利于健康。原文引用也来自专业期刊,如《社会心理学》、《人格科学》。这些期刊上的资料比较生硬,而且都是数据分析,所以我八卦一下:

欧洲有一个大型调查,涉及37个国家,历时9波。研究人员主要调查了人们的社会接触频率,比如他们与朋友、亲戚和同事的日常频率,然后将他们的健康自我评价与人口学数据相结合,从而得出结论:

如果一个人偶尔通过各种方式与亲朋好友互动增进感情,在刚开始的时候,比如每周与大家聚会一次,这种社交状态下对健康的自我评估呈上升趋势,说明偶尔的社交对人有好处。但只要在生活中增加社交频率,无论是聚会还是刷手机,达到一周几次甚至更多,这种社交频率就不会对人产生积极影响,也不利于健康。

这个研究让我深受感动。前几年我的交际圈还挺壮观的。几乎每天都有聚会和节目,我的生活很精彩。这种看似热闹的社交生活其实隐含着风险:

第一,风险是饭局酒局增多。虽然吃吃喝喝不致命,但是如果每天都这样,就会出现问题,这也是我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这是我经常在河边散步,鞋子都湿了的又一个证明。第二,风险是作息时间混乱。本来你想休息,朋友叫你去玩。你没去,他又打电话来,你去了,然后安排好你该休息的时间;第三个风险是你失去了人生的核心方向。经常性的社交活动给人一种错误的错觉,认为朋友多、社交多是有益的,这证明你是受欢迎的。这样玩了几年,感觉很不好。人的精神状态差,斗志减弱,工作稀里糊涂。然后就减少了社交,现在也不怎么社交了。别的不说,最显著的好处就是有时间读书写字,生活正常,工作也比较淡定。这样一来,我生活中的风险就降低了。

过多的社交影响身心健康,这是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是过多的日常社交与较高的死亡风险和较低的生存时间有关。这是我没有意识到的。作者引用了德国社会经济调查团的数据,那个数据的准确性相当于我们的人口普查,更有代表性。

为什么健康和死亡与社会生活如此密切相关?各种研究都表达了一个主题:社交频率有一个临界点,就是一周一次最好。随着每周社交频率的增加,社交的好处也会变成坏处。本来社交有利于身心健康,但过多反而适得其反。根据作者引用的社会调查数据,我发现孤独的人不仅是可耻的,而且是致命的,这相当于说那些孤独的,没有社交活动的人,其实健康状况和死亡率更高。但是,过多的社交活动并不能带来好处。同样,当社交活动增加到每天,死亡率就上去了!

为什么过多的社交会带来伤害?其实还是看了作者提供的一些数据,不过后来用脚想了想。你还不明白吗?即使是大多数健康的行为,比如喝水、睡觉、运动、刷牙等等,只要超过推荐水平,都不可能有益。比如刷牙,本来建议一天刷10次。结果就是,为了让牙齿更白更健康,一天刷几百次,牙齿肯定不行。

这太过分了。

社会互动中有一个相关的理论,就是150定律:著名的“邓巴数”,是由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这个定律从类人猿的智力和社会网络推断:人类智力会让人类拥有稳定的社会网络的人数是148,四舍五入到150左右。

但实际操作中,当一个人想要获得高质量的朋友,只能在150个人中不断筛选。想要处理好身边的关系,就得走进每个人的心理世界。但是你的人生时间有限,以至于你没有时间走进他们的世界,所以关系复杂,你能做的特别有限,以至于你有一种岁月静好的错觉。在这种情况下,你能从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得到什么?

可能是低质量的关系,因为你没有时间和精力。你流连于低质量的社交活动,本来是有益的社交活动,结果因为质量低而抵消了这个益处。结果你忙了半天,才发现你的朋友圈里没有朋友。

这就是问题。

这个问题中还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尽管我们的社会交往是不健康的,有压力的,但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和别人交往?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很多人可能没有选择的权利。他们可能因为工作关系,家庭关系,或者纯粹的感情,孤独,需要维护。简而言之,他们控制不住自己。

无论如何,我们可以把现在的心理学研究作为一个提醒或参考,认识到独处和频繁的社交所带来的危害其实是一样的。平衡是关键,不多不少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2489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