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快乐答】: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社区类型,我主要从概念、各自的特点、差异等方面来阐述两者的区别。
一.社区,1。社区的概念
社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托恩尼斯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传统的自然感性基础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有机体。后来,这一概念被扩展为“占据一个地理区域,共同从事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基本上形成具有一定共同价值观和相互隶属感情的自治社会单位的人的集体。”社区主要由地理区域、互动关系和共同情感构成。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小城镇的发展,我国的社区主要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
2.城市社区的概念
社区:是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主要社区。
3.农村社区的概念
村落是人们以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为主要活动而生活的社区。有一种生活方式:住在大聚居区,分开住在小聚居区;产业农民为主,社区居民以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为生;人际关系强调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生活水平低,自给能力强。
二、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特点(一)城市社区的特点:
1.城市社区人口高度集中、密度大、规模大。
2.城市社区主要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生产力高,商品经济发达。
3.城市社区综合功能强,经济政治活动集中,金融、信用、商贸、科技、文化、信息、服务等系统功能齐全,非常强大;社会服务机构齐全,家庭的经济和教育功能明显弱化。
4.城市社区社会结构复杂,社会群体活跃。
5.城市社区中的人际关系由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向业务关系转变,官僚制被广泛推行。
6.城市社区的人社会流动性大,个人地位和角色多变;个体社会化程度高,个性全面发展;生活方式多样,生活节奏快,有强烈的紧张感和压抑感;社会问题处于“急性”状态,相互之间有很强的因果制约。
(二)农村社区的特点
1.农村社区人口密度低,聚居规模小。由于农业生产活动需要在大面积的土地上进行,人口密度和聚落规模较小,大多分散居住,规模较小。
2.农村社区的基本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在城市社区,劳动力基本从事二三产业,在农村社区,从事农业生产。但近年来,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农田种植的发展,林、牧、副、渔业和二、三产业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在许多地区,农村居民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从事农业的人数,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也超过了农业收入。
3.农村社区有多种功能。第一,经济。村庄发挥着组织、协调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作用。第二,政治方面。村在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维护村民合法权益、建立和发展各种社区组织、推进村民自治、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文化方面。发展教育,组织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以及为农村社区组织具有维护公共秩序、调解民间纠纷、管理计划生育和维护社区社会稳定的功能。第四,有社会建设方面。如发展社区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
4.家庭功能在农村社区更为突出。家庭作为农村组织的基本单位,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单位,是农村组织的主体单位,承担着赡养、生育、消费、文化娱乐等功能。在农村社会生活中,个人往往以家庭成员的身份参与组织活动,社区组织在活动中往往以家庭为单位接受任务。
5.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在农村社区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血亲、公婆,以及几代血亲、公婆形成的复杂网络,是农村社会关系的核心和纽带。同时,邻里关系也是农村社区中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然而,在现代农村,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格局正在变得多样化和理性化,亲属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依赖于他们之间在生产经营方面的有效合作和互利互惠的维护。
6.农村社区的流动性相对较小。农村社区的主体是农村居民,但随着农民工成为主体,农村社区的流动性越来越大。
这些特点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城乡差别的逐渐缩小,城市社区的特征将逐渐渗透到农村社区。
三。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区别(一)从历史形成和发展的角度分析两者的区别。
1.队形的不同
农村社区的形成受自然进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血缘关系的自然起源,即一个农业家庭按照自然进化过程扩展为一个农村社区;或者是几个独立的农业家庭迁移组合而成的村落;或者是在群体运动的推动下形成的新社区。
社区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出现的,是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进步的结果。从经济活动方面看,城市社区以工商业和服务业为主。城市经济活动的特点促进了人口集中,加速了人际交往,促进了社会分工,加速了专业化生产和服务业的发展。
2.不同的经济活动
农村经济活动以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为主,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生产效率低,季节性强,专业分工差。社区经济活动简单,大部分人职业相同,一个人要做多种工作。
社区的经济活动以工商业为主,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城市经济活动的特点促进了人口集中,加速了人际交往,促进了社会分工、专业化生产和服务业的发展,缩短了物质和能量在流动和转化中的距离,提高了生产效率。
3.不同的社会结构
村庄生产单一,专业分工不发达,人口密度小,使得村庄组织结构简单,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消费。生活基本自给自足,自我服务,没有专门的生活服务体系。
由于社会生产生活分工精细,专业化强,社群之间联系紧密,形成了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此外,人口密集、组织机构众多、生产生活社会化,需要有一个内部职能分工复杂、权力分层的大规模官僚管理结构。
4.不同的生活方式
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不高,生活节奏松散,时间观念淡漠。而且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传统风俗习惯浓厚,思想保守,接受新事物慢。
社区生产水平高,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高,闲暇时间多,生活方式多样化。况且交通、邮电发达,信息量大。所以容易接受新事物,受传统习惯影响小,思想开放。
5.不同的社会控制方式
由于村落社会结构简单,人口同质性强,社会秩序的维持主要依靠习俗、习惯、道德、舆论等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比如乡规民约。
由于社会结构复杂,人口异质性强,生活方式多样化,社区需要一套完整的社会制度来约束人们各方面的社会行为。因此,维护社会秩序是一种正式的控制。
(2)从当前变化和发展的角度分析两者的区别。
1.社区形式更加开放。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社区从传统封闭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农村农耕村落社区的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农村,形成了工业、农业、商业、建筑、交通、服务业齐全的独特产业结构,以及独特的开放社区结构。但是,城市社区社会化具有高度的阶层分化和分化,阶层复杂多样,人员更加多样、复杂、高度集中。
2.从同质化到异质性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社区的劳动组织方式、农民生产资料的形式、劳动产品的分配、社区居民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家庭功能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以农业为生的劳动人口逐渐分化为各行各业的劳动人口,从原来的同质走向异化,从原来的单一走向多元和复杂,改变了原来的社会关系结构,有利于整个社会结构的调整。
3.经济活动的多样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社区的大多数人不再仅仅依靠农业,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出。
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加速了农民向城乡二三产业转移。商品经济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自然经济,农村经济的非农化趋势突破了旧农村经济的封闭生产格局。
总之,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在经济、基础设施和消费水平上存在差异和矛盾。城市经济以现代大工业生产为主,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道路、通信、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城市人均消费水平远高于农村;与城市相比,农村人口众多。这种状态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中的突出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城市化,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逐步减少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城市人口,改变生产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从而提高农村整体经济和社会效益。如有疑问,欢迎在下方留言,【享受职场】尽量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