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静脉产业,一座“无废城市”呼之欲出

布局静脉产业,一座“无废城市”呼之欲出,第1张

蓝天永远在那里,绿水永远在流动,鱼儿浅飞,星星在闪烁...这是新时代美丽嘉定的模样,也是嘉定人向往的美好生活。近年来,从城市到农村,从社区到街道,从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施,一场“无垃圾城市”正在嘉定展开。

简单来说,“无废城市”的创建主要着眼于解决固体废物的问题。今年7月,嘉定区人民政府发布《上海市嘉定区2021-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其中提到,未来三年将以“循环、减量化、协同”为核心,重点解决当前固体废物处置能力与结构矛盾的短板,深化垃圾分类,提质增效,推进各类固体废物协同处理处置,提高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进嘉昆泰片区。

在此背景下,嘉定成发集团主动布局静脉产业(即垃圾回收再利用产业)。通过引进和扶持相关企业,建设嘉定区静脉产业园,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模式提升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经济模式,使生活和工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同时,积极开展青少年垃圾分类科普活动,助力嘉定创建“无垃圾城市”。

培育“主攻”,打造矿脉产业园。

什么是静脉行业?与生产、流通、消费等“动脉产业”不同,静脉产业是以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目的,利用先进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产业。

上海嘉定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位于嘉定北部,距嘉定中心城区12公里,是将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废弃物转化为可再利用资源和产品的“中转站”。该中心是嘉定垃圾处理系统当前布局的“主攻方向”,也是嘉定静脉产业园的“核心成员”。

前不久,记者在上海嘉定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中控室看到,工作人员正在电脑前操作多条垃圾焚烧线,垃圾坑池、垃圾入炉量、焚烧炉、飞灰处理、烟囱排放等相关数据。在大屏幕上实时滚动。

工作人员下达燃烧控制指令后,垃圾立即以液压给料机设定的速度被推入焚烧炉,焚烧炉内的垃圾在炉排上不断搅动,最终形成一道耀眼的“火线”。“所有垃圾都会在高温炉中经历干燥、焚烧、燃尽三个阶段,最高温度可达850℃以上。先进的燃烧技术可以保证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的实际排放量。都远远低于排放标准。”上海嘉定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生说,焚烧后,原本丢弃的垃圾可以转化为有价值的电能,同时并入电网供电,日上网电量已超过65万千瓦时。

此外,生活垃圾焚烧产生的余热还可以作为餐厨垃圾、餐厨垃圾处理厂、固体废物处理等的备用热源。,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未来还计划利用余热、废热产生的蒸汽发电,最大限度地提高静脉产业园的能源利用,充分利用可作为能源的废弃物,解决部分能源问题,节约处理成本,增加净效益,提高整个园区的经济效益。

上海嘉定再生能源利用中心自2017年建成以来,每天有1800吨来自全区的垃圾被运送到这里,垃圾经过处理后可减少85%。“上海嘉定再生能源有限公司运营的上海嘉定再生能源利用中心,负责嘉定区生活垃圾的终端处理,周边有建筑垃圾等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终端。从综合处置的角度来说,这个区域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固体废物处理和资源能源利用产业链的综合处置中心。”王永生透露,未来嘉定成发集团将以上海嘉定再生能源有限公司为主体,加快建设低碳循环、科技普及、智能生态的嘉定静脉产业园,通过物流或能流传输将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资源共享、副产品交换的产业共生组合。

引进骨干企业,提高固体废物处理能力。

在嘉定静脉产业园,既有“主攻者”,也有可以相互配合的“盟友”。今年年初,嘉定区静脉产业园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1亿元,总规划用地面积2.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097平方米。规划两条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生产线,日处理能力2000吨,满负荷年处理固体废物70万吨。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建成后,将更好地解决焚烧发电厂炉渣处理问题。”王永生告诉记者,这个项目处理的炉渣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添加不同比例的辅料,然后通过高压成型等工艺生产出免烧高强环保建筑用砖,可以使炉渣得到综合利用。

此外,该项目将联合处理上海嘉定成发环境污泥处理有限公司的普通粉煤灰和嘉定水务发展有限公司下属水厂的污泥,形成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链,促进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提高其利用率和处理水平。

除现有和已开工项目外,嘉定成发集团还计划引进粉煤灰处理企业。“依托这些企业,我们计划未来在静脉产业园实现物资、电力、蒸汽、水的梯度循环。”王永生说。

根据规划,预计到2023年底,嘉定将初步建立“无废物城市”综合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固体废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处置总量向零增长,主要农业废弃物充分利用,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整体提高,危险废物安全综合治理,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事件为零,培育一批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骨干企业。

搭建科普平台化解“邻里效应”

“无废物城市”的创建主要着眼于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创建中的困难也反映了当前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面临的困难。其中,“邻里效应”是社会层面“无废物城市”创建的瓶颈。说到底,建设“无废城市”就是对各类固体废物进行源头减量、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这离不开城市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基地的建设。然而,这种有效的方式往往受到选址中“邻里效应”的阻碍——公众不愿意在家附近建设固体废物处理设施。

如何促进社会观念转变,化解“邻里效应”?记者从嘉定城发集团了解到,目前,该集团正在积极搭建科普教育平台,通过深入开展“带垃圾出行”、“废弃物创意设计”、“环保教育宣传”等特色系列文化活动,向市民传递可持续生活的理念,注重资源回收再利用,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如果垃圾焚烧炉停止运行,嘉定的垃圾三天就无处可去了。”“原来生活垃圾焚烧后可以制成砖。”“我们的椅子其实是垃圾做的。”……不久前,上海嘉定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嘉义小学的学生在参观科普馆时感叹。

这座被授予“上海市示范科普场馆”的科普馆,依托现有垃圾处理设施,节假日定期向公众开放,开展垃圾分类体验游。宽阔明亮的科普展厅里,桌椅等家具几乎都是从玻璃、瓶瓶罐罐、废纸等废弃物中回收的,令人耳目一新。

此外,各种科技感很强的互动体验游戏也让参观者对垃圾的产生、分类和回收有了更多的了解。“参观完科普馆,我知道了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也知道了建设垃圾处理基地的重要性。等我回到家,我会把我学到的东西告诉我的家人和朋友!”学生陈骁说。

截至目前,垃圾分类科普馆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希望通过搭建循环经济交流平台和宣传教育基地,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引导更多市民参与循环社会建设。”垃圾科普馆志愿者金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2432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7
下一篇 2022-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