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与管理是不是一个概念?

经营与管理是不是一个概念?,第1张

毋庸置疑,任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两样东西——运营和管理,这也是企业家们经常讨论的话题。但是很多企业领导往往把运营和管理混为一谈,认为只要管理好了就万事大吉,这是非常错误的。

如今的市场在变,企业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做企业不仅要管理好,还要管理好。

世界上许多管理杰出的企业,如创造了“六适马管理”的摩托罗拉,都会因为一个经营失误而倒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到底什么是管理,什么是管理?企业家应该如何做好管理?曾经带领两家央企进入世界500强的宋志平先生认为,管理就是把事情做对,而管理就是把事情做对。

以下,请欣赏:

常识|有话说

作者:宋志平

来源:管理常识(ID:Guanlidechangshi)

管理就是面对企业外部经营环境中的不确定性,选择技术路线、市场策略、价格策略、商业模式等。,以盈利为目标。

而管理是面对企业中具体的人、机、事、物,更多的是方法和制度,目标是提高效率。

经营者的使命是赚钱,管理者的使命主要是降低成本。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是经营活动的一个分项,重点是解决成本问题。降低成本会增加利润,但如果经营出现失误,即使管理层能做到零成本,企业也不一定能盈利。

01

商业管理没有秘密。

在企业管理方面,我深受日本管理的影响。日本企业管理有两个特点:一是标杆管理,二是管理方法。

所谓标杆,就是谁做得好就向谁学习。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就是标杆。

所谓施工法,是指将管理方法格式化、大众化的一种方法,如5S管理、准时制(JIT)、全面质量管理(TQC)。

构造法不是系统的讲一套理论,而是针对一点一事件,介绍一些适合操作和复制的实用方法。

我做了40年的企业,看了很多国内外企业管理的书。我一直在反复思考企业管理。

在我看来,管理并不复杂,也不高级,就是把通常被认可的尝试总结成一些方法。

管理靠施工方法。构造方法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让管理层有把握,有法可依;

二是让管理成为一种乐趣。

管理靠人。一个企业要想真正做好管理,就得让干部对管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把那些优秀的管理经验提炼成简单易行的方法,让大家熟悉,从复制中得到成果,在管理活动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

就辅导员制度而言,中国建材的辅导员都是从标杆企业中选拔的,一般每组5人。

心理咨询师工资不高。他们每个月只拿几百元象征性的津贴,但大家都很热情。

很多工人可能一辈子都要在车间工作,但成为辅导员后,可以走遍大半个中国,在另一个工厂传道、授业、获得尊重,这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企业管理中,收入和待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创造兴趣,让每个人都能学习管理并乐在其中,而不是成为额外的负担。

辅导员制度的效果非常明显。比如泰山水泥在改制过程中,我们派出辅导员不到半年,企业就实现了从上半年亏损6000多万元到下半年盈利7000多万元的巨大转变。

管理既不复杂也不神秘,很多书都可以写得很深入。简单来说,好的经验和做法,都可以总结成可复制的施工方法,长期用好。

我主张通往简的道路。中国的建材管理原则不多。如果一定要写在纸上,可能不会超过两页。关键在于长期的练习。

就像拧螺丝一样。螺丝需要稍微拧一下才能拧紧。

做生意是一项实际工作。我并不迷信管理理论,这些理论对于一线工人和操作人员来说很难学习和应用。相比之下,大家感兴趣的是大量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使用的构造方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一克实践远比一吨理论重要。”我同意这个观点。

我常常想,企业管理没有秘密可言。如果非要把秘密说出来,那就只能持之以恒——扎扎实实做好最基础的工作,把众所周知的管理信条付诸长期实践。

正是那些看似复杂琐碎的管理制度,朴实无华的管理方法,一丝不苟的监督执行,让企业基业长青。

02

管理之道就是赚钱之道。

很多企业领导经常把管理和经营混为一谈,以为只要管理好了就万事大吉了,这是非常错误的。

管理主要是人、机、物、物之间的关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管理就是判断和选择技术路线、市场策略、价格策略、商业模式等。在不确定中。两者的侧重点和目的不同。

早期工业阶段,多为卖方市场,技术相对较低,从业人员较多。在那种情况下,管理是主要矛盾。只要能提高劳动效率,降低成本,保证质量,企业就能生存和发展。

随着技术的提高和竞争的加剧,企业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今天做企业不仅需要好的管理,更需要好的管理。

世界上优秀的管理公司因为一个商业失误而倒闭的情况并不少见。

这就是著名的摩托罗拉,著名的“六适马管理”就是由它创造的。然而,当它投资铱星电话时,一个商业失误使它陷入了破产。

诺基亚倒闭时,诺基亚总统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看起来我们没做错什么,但我们倒闭了。”

他所说的自己没有做错,是指诺基亚一直在按照管理原则正确做事,只是没有适应phablet的变化,没有理解手机用户的新需求,所以phablet在苹果面前只能崩溃。

由此可见,管理就是正确做事,主要目的是提高效率;而商业是做正确的事情,主要目的是提高效率。

现在企业高层最重要的不再是管理,而是把管理委托给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面对不确定性。

我经常跟你说,管理向内,业务向外,企业的一把手既不是官员,也不是传统的管理者。他首先应该是一个经营者,他的核心能力是管理能力。

管理之道就是赚钱之道。赚钱的不一定都是好经营者,赚不到钱的肯定不是好经营者。

主管业务,首先要做对的事情,然后让大家把事情做对。如果选择了错误的事情去做,就算大家都做对了也没用。

回想我当厂长的时候,大多数业务会议都是关于管理、大修、质量控制和现场管理的。现在,每月的业务会议主要关注市场、价格和创新业务模式等业务问题。每次见面都是高级EMBA课程。

正因为如此,经过多年的培养和打磨,中国建材培养了大量的操作人员。

从管理到经营,我对教学也有一些看法。

我是第三届全国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成员。我也在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上过EMBA、MBA课。

商学院主要讲管理内容,因为近百年企业的重点工作是管理,管理容易总结,便于教学。

但是在今天这个创新和创业的时代,学生们想要学习赚钱的技能。如果他们不教这些东西,那就无关紧要了。马云商学院教不了企业家。张瑞敏认为,学的越多,能做的越少。这是关键。

如今,许多商学院已经开始开设启蒙和研讨会课程,并聘请更多成功的企业家作为实践教授,这是一种进步。我进一步建议,课程设计应该更加以商业为导向,开放思维,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和适应能力,选择和判断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

03

管理的核心是精简和瘦身。

企业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就像一棵树。它需要修剪和剪叶才能长得又高又壮又健康。只追求规模是不可持续的,企业不可能一直做大。

英国物理学家杰弗里·韦斯特的著作《标度》讨论了这个问题。

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企业和生物一样,不会保持线性增长。百年老店的概率只有0.0045%。世界上有1亿家企业,但能存活100年的只有4500家。

根据麦肯锡的研究,1958年,标准普尔500强公司最长有61年,而今天只有18年。1955年,到2014年,财富500强名单上只有61家公司。

这些分析确实令人震惊,因为我们一直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但West的统计和次线性分析警醒我们要客观面对建议。

企业的生存是有极限的,企业的衰败似乎源于某些过错。其实和人一样,度过一段美好的青春后,也会老去。

十年前,很难预测像诺基亚和摩托罗拉这样的公司会倒下,也很难想象像通用电气这样的巨头有一天会生存下来。

华为享有世界声誉,这让人们引以为豪。然而,其领导人任郑飞也坚持认为,华为总有一天会倒下。这不是任的谦虚,也不是一种谨慎,而是他对企业生死的洞察。

人的理性目标是活着的时候过有质量的生活,健康地活一百年,安全地面对死亡,内心平和,活得开心可能会更好。

所以,我也是顺着这个思路去看企业。企业不一定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不一定非要成为巨头。相反,他们必须在生活的过程中好好生活。

韦斯特计算了公司规模的极限,认为公司的最大资产是5000亿美元,即3万亿元人民币。

他说他科幻片里的巨型动物不可能存在于自然界,因为它们的腿骨承受不了超乎寻常的重量。

一只蚂蚁可以拖很多只蚂蚁,一个人只能驮一个人,而一匹马几乎驮不动一匹马。这就是规模的代价。

事实上,大型企业的营业额是3500亿人民币,中型企业的营业额是3500亿人民币。没必要把目标定在一万亿以上。

规模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做得好,做得适度,是最好的。超越最大的规模和持久的基础,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品质,才是一个企业存在的真正意义。

事实上,企业自发的过程往往是一个扩张和膨胀的过程,只有不断加强企业管理才是一个细化和优化的过程。

我回忆我插队的时候,学会了两个技能:一个是修枝,一个是杂交育种。没想到几年后它们被用于企业管理,结果是企业瘦身,发展混合所有制。

04

坚持盈利

八字方针和五优政策

企业不能光降价,拼价格。

价格和销量之间存在矛盾。最理想的状态是涨价的份额不亏,涨价不跌。

当价格和销售不能兼得时,我们思考的原点应该是保证合理的利润,找到价格和销售的最佳平衡点。

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市场话语权和定价主动权,否则只能靠天吃饭。就像无边波涛中的一叶扁舟,他们控制不了自己的命运,牺牲价格来增加销量是行不通的。

西蒙先生算了一笔账:一个产品降价20%,企业利润下降15%,而降价5%,企业利润下降60%。

因此,在失去份额以保持价格和保持份额以降低价格这两种做法之间,采取价格竞争的企业往往会破产。

所以在金融危机中,西方大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都是收缩。比如航空公司空公司会理性停飞部分航班,而不是讨价还价,送票。

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日本企业的相对利润率最低,日本企业的竞争文化是由于土地市场狭小而形成的。他们把市场份额看得很重要,所以价格极低。

这个要向德国学习,德国的产品质量一直很好,价格也比较高。折扣不多,但是客户可以放心。

至于低价策略是否可以用来赢得竞争的成功,西蒙先生在他的书中举了宜家和Aldis超市的例子。他认为,除非有像宜家这样非常特殊的产品功能,或者像Aldis超市这样的运营模式,可以从供应商那里获得极低的价格,否则无法实现低价优势。现实中,很少有企业能够做到低价高利。

我很赞同这个观点。

以前中国国内婴幼儿奶粉行业不错,但后来三聚氰胺事件让整个行业遭遇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虽然这次事件是奶农违法,奶粉厂负责人违背企业家道德良心造成的,但客观来说,不正确的价格导向也是一大诱因。当时,当地一些官员表示,恶性低价竞争是“强迫卖淫”的原因。

如果一个企业想要盈利,它的产品必须有一个合理的价格。成本是刚性的,并且边际递减。企业不可能永远降低成本。降低成本到一定程度一定是以质量为代价的。

我们应该走优质优价的路线,而不是走低质低价的路线。

好的价格和利润从何而来?

我主张“高品质、中价位”的八字定价原则和“优技术、高品质、优服务、优价格、优利润”的五优政策。

“论质量,论价格”是我在北新工作时提出的,一直沿用至今。意思是质量上应该有超额成本,就是把产品做得更好。

虽然这样会花更多的钱,但是可以创造一个品牌,赢得长期的利益。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保持价格稳定,不打价格战,也适当让利让利,维护客户的长远利益。

如何让价格适中,保持利润?

这取决于“五优”策略,即用好的技术、质量和服务赢得好的价格和利润。而且,只有好的价格,好的利润,才能支撑好的技术,好的质量,好的服务。

作者简介:宋志平,管理工程博士,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作为优秀的央企领导人,宋志平同时担任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董事长,并带领两家企业跻身世界500强。

本文为《管理常识》(ID:Guanlidechangshi)第一版,摘自《企业神话》,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2320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6
下一篇 2022-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