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网信办工作人员向市民普及个人信息保护等网络安全知识。丁根厚摄(人民图片)
从购物到餐饮外卖,从打车到租房,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小app“承包”了现代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在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
强制推荐真的扰民。
大学生小希曾经被手机购物app的“过度智能”困扰:“我和室友聊天时提到的化妆品或者零食,即使从来没有被手机搜索过,还是会出现在各种app推荐的首页,感觉自己被手机app监控了。”所谓“过度智能”,其实就是手机APP非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体现。
某科技集团首席技术架构师肖指出:“信息采集和应用是高效快捷的互联网模式的基础,本身并没有错。因此,不是禁止收集和使用信息,而是依法依规合法收集和使用信息,妥善管理和安全存储信息,禁止和打击非法收集和使用信息。这就需要我们依靠法律法规,制定标准规范,进一步提高相应的治理能力。”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全社会越来越重视手机app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必备个人信息范围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开始实施,为个人信息保护筑起了一道屏障,使个人信息保护更加切实可行。在这样的背景下,APP非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问题明显减少,APP强监管、规范治理的效果显现。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中国网络空安全协会近日发布的《APP非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监测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完善,对APP非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治理初见成效, 强制收集不必要的个人信息问题明显减少,治理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成效初显。
销户难。
《报告》指出,在APP非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问题总体改善的同时,仍存在“七种”隐患:一是敏感权限声明超出必要范围;二是权限请求超出必要范围;第三,数据收集的敏感性超出了必要的范围;四是数据收集的具体内容超出必要范围;五是征收方式超出必要范围;六是采集频率超出必要范围;第七,采集场景超出了必要的范围。
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多次开展APP非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工作,加强执法监管。国家网信办重点整治“七类”超范围采集行为,超范围采集用户通讯录、准确地理位置、短信、通话记录等一大批违法违规问题。已经处理了。
销户难、退订推荐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中消协2021年12月发布的《50款APP账号注销及自动推荐退订测评报告》显示,部分APP未标明注销流程,存在无人受理等问题。退订自动推荐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向用户提供关闭自动推荐的方式以及APP中关闭自动推荐的方式过于隐蔽。
记者了解到,APP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规定比以前明确和严格很多。然而,仍有一些不法分子试图通过窃取用户个人信息牟利,在大量隐私协议中隐藏不合理条款,利用用户懒得一一阅读的心理机会主义,或者在用户拒绝后授权某项权限后,反复跳出同意的提示框干扰正常使用,以引诱用户开启自己的权限。
应加强治理。
个人信息安全在当今时代意义深远。对于个人而言,个人信息的丢失会导致日常生活频繁中断,而个人信息的丢失又会为不法分子实施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活动提供便利条件,造成个人财产损失、名誉受损甚至人身伤害。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公民的个人信息被深度获取,甚至所有网民都被各种商业机构“拍照”。相关数据可能被境外敌对势力获取,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保护好个人信息安全,不仅关系到人们能否真正享受到互联网的发展,也关系到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更与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政企事业单位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各相关主体应履行好各自的角色和责任,围绕APP个人信息的保护和治理形成合力。
政府要积极履行个人信息保护和监督管理职责,推进治理创新。从顶层设计上,增强依法执政能力,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建立高效的投诉举报渠道,为用户营造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智能设备制造商、移动运营商和互联网厂商,包括APP开发者,都应自律守法,积极提升代码安全工程能力,提高应用开发、数据平台和内部安全,降低内外部安全风险。同时,网络安全企业要发挥积极作用,不断提升监测检测能力,为APP开发者提供合规咨询、在线检测等相关合规服务。还要做好网络安全相关法律的普及工作,增强民众的安全意识,鼓励民众举报非法采集利用行为,形成多管齐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