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词和短语的区分标准

汉语中词和短语的区分标准,第1张

是文字语言中可以独立使用的最小音义组合。比如“吃”是一个词,“苹果”是一个词,“巧克力”是一个词。短语,也称为“词组”,是单词的组合。例如,短语“吃苹果”由两个词“吃”和“苹果”组成。对于大部分印欧语来说,单词和短语的区别就像一只秃虱子——很明显,因为他们在书写中实行“分词连写”规则,即一个单词内部的几个字母写在一起,单词之间加一个空格以示分界;但在汉语中,从古至今,这种书写原则并没有得到贯彻,单词总是写在一起,没有任何间隔。(汉语拼音实行“分词连写”的规则,大概是为了与国际接轨。)试比较英汉句子:

你没有义务说什么。

(2)你有权保持沉默。

先秦时期基本上是一个字代表一个字,字与字之间似乎不需要空的格(这样也可以节省书写材料)。魏晋时期,汉语开始双音化,大部分单音词变成了双音词(一个字由一个字变成两个),比如“耳”变成了“耳”,“眼”变成了“鼻”。这使得断句成为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由断句引发的书面诉讼不在少数。比如孔在《论语·泰伯》中的一句话:“人可使其所欲,而不可使其所知”,古往今来至少产生了以下几种解读版本。每一个断句法都能说真话,所以争论很多。

(1)人民能够做到;不要让人知道。

(2)人民可以顺其自然;不,让它为人所知。

(3)人民能制造它,就让它制造;不要做,要知道。

(4)人民能做,自己做不到;公布于众。

(5)人能做到吗?不。让大家都知道。

由于汉语的这种书写特点,词与词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楚。简单问一下,连续两个字代表一个字还是两个字?很多时候没关系,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祖传的汉语语感来判断,比如“朋友”、“犹豫”、“崇高”是词,“我爸”、“吃饭”、“喝酒”是词组,也就是两个词的组合。更直观的感受是,我们说话的时候,一般都是整体用词,但是整体的词组感不强,反而即兴感强。比如“我爸”可以根据表达的实际需要,把它的某些成分临时替换成你爸,他爸,我妈,我姐。形象地说,组成一个词的两个词就像是和平相处的情侣,但又不能轻易分开,而组成一个短语的两个词就像是临时住在一起,逢场作戏,匆匆相聚。上面说的汉语中的“双音节化”过程,基本上就是越来越多的男女暂时同居,结婚的过程。结婚的人越多,汉语中的复音词就越多。比如“孤独”和“独立”本来就是两个独立的词。《孟子·梁·王辉上》:“老无子女者,孤也;幼无父者,孤也。”因为意思相近,口味相同,逐渐开始以搭档的身份出现,最终“结成一对”,浓缩成一个词,彼此不再“孤独”。

*图片来自网络和书籍,侵删。

我是教仙汉的董老师,和大家分享有趣又有料的汉字知识。注意,不要迷路,汉字有点酷!@董老师谈语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2237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6
下一篇 2022-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