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说“惊蛰吹起土,倒冷四十五”,什么意思?今年惊蛰后冷吗?

2022-07-06  21

“春雷阵阵,万物生长。”北京时间3月5日22时43分34秒,将迎来“惊蛰”节气。惊蛰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预示着气温回暖,春雷乍动,万物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蛰”季在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鹂啼,燕子来。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春雷开始响起。古语有云:“蛰日即闻雷声,惊醒蛰伏越冬之虫。”“蛰”是指越冬的地下昆虫,蛰是指“越冬的地下昆虫被雷惊醒。”其实质是指天气转暖,越冬的地下昆虫已经结束冬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古语有云:“九九加一九,黄牛到处走。”今年的“九九”期为2022年3月3日至2022年3月11日,蛰伏处于第九阶段。所以有“锄地到刺节不罢休”的说法。

蛰时,农村老人常说“蛰吹土,转寒四十五。”农业谚语是古人长期劳动经验的总结,那么这句老话合理吗?今年节气过后还冷吗?

那句老话“蛰了就吹土,冷了就四十五”是什么意思?这有意义吗?“风吹土”是指风把土吹起来,意思是“风很大,风在吹”;“四十五”的意思是“接下来的四十五天会很冷”。“四十五”并不代表一个准确的数字,表示寒冷天气持续时间长。

农业谚语“一觉醒来,吹起土来,四十五转寒”的意思是,如果一觉醒来,节气里有大风,那么就会有一段很长的寒冷天气,可能会持续到四月中旬(谷雨前后),这也意味着接下来会有“春寒”。

我国部分地区有“天冷到四月中旬”的说法。这句话和“冷了十四五年”的意思差不多,说今天是大风天,所以接下来会有持续的寒冷天气。

所谓“倒春寒”,就是春季气温低于常年的天气现象,会对农业产生严重影响。晚春的寒冷天气经常发生在三月或四月。天气寒冷时,处于拔节期或返青期的冬小麦会受冻,播种后未出土的棉花、小麦等作物会腐烂,大量出土的作物幼苗会被冻死,开花的果树会落花落果,导致作物严重减产。

虽然蛰伏是全年气温上升最快的节气,但是西伯利亚积累的寒潮依然没有退却,而且一开始就是冷暖交替空空气,天气很不稳定,冷空空气活动依然频繁。俗话说“一个孩子的脸在春天一天变三次。”当有强烈的北风时,天气很容易突然变化。在持续高压的控制下,甚至会出现雨雪天气。

春天寒冷是正常的天气现象。在冷暖空空气反复拉锯的过程中,当冷暖空空气盛行时,就会出现寒冷天气,冷暖空空气交汇处往往会带来降雨。

如何预防「晚春感冒」?第一,不要盲目早播。

露天播种,温度稳定在10℃以上才能播种。我国东南、西南地区冰冻季节气温达到12 ~ 15℃,江南地区达到8℃以上,北方地区5 ~ 8℃。所以不能盲目早播,只能等气温稳定了再播。

第二,分期分批播种

早春作物可以根据土壤墒情分期分批播种,这样即使遇到低温阴雨过程,也只是对部分春播作物造成伤害,降低风险。

3.在倒春寒到来之前喷“磷酸二氢钾+甘蓝型油菜”。

磷酸二氢钾和芸苔素不仅能促进作物的生长,还能显著增强作物的抗逆性,使作物更耐热、耐寒、抗旱、抗虫害。我们可以每亩喷洒油菜素10毫升,磷酸二氢钾100克,水30公斤,对防治春末感冒特别有效。

此外,还可以通过提前浇水、地膜覆盖、温室育苗等方式预防春末寒。

今年“惊艳”的节气过后,天还冷吗?农业谚语是我们祖先长期劳动经验的总结,在没有天气预报之前,可以很好地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类似的农业谚语还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一月十五雪灯”,“初冬难冷,九日暖”,“初冬暖,必有严寒”,“一月二十日晴,树萌落”,“二月二十日晴”。

但如今,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变化,极端天气正在增加。用农业谚语预测接下来的天气误差比较大,用气象卫星预测接下来的天气趋势更准确。

据气象卫星预测,未来1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将比常年同期偏高2 ~ 4℃;未来10 ~ 20天,我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 ~ 2℃。总的来说,这个春天是一个“暖春”。

总而言之,“春雷使农夫闲忙”。臭气熏天是春耕的开始季节,但三四月份也是容易出现“春末寒”的季节。我们应该注意天气预报,合理安排农业生产。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1723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