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是谁写的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是谁写的,第1张

据说唐朝著名军事家张任远打败了东突。为了防止他们再犯,他在黄河以北修建了东、中、西三座受降城。受降城在今天的内蒙古,到了唐朝,属于边疆地区。

中唐诗人李益曾经来过受降城。一天晚上,一阵悠扬的笛声响起,李逸听到后很难过。他写了一首非常著名的诗,这是以下关于在守望者的墙上听到笛声的夜晚。李益的这首诗很有名,尤其是最后两句,堪称千古绝唱之一。后世许多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尤其是清代的一些学者和诗人:

如宋宗元《大师园唐诗注疏》评论“是乐府绝唱”,李凯《诗法略录》说:“欲望故乡,只需加‘行’字,便可承受被羁之苦。离开家乡久了,就会怀孕。”李慈铭的《乐府》

李毅的这首诗,是一首抒发戍边将士乡情的作品。唐代对此类题材的描写很多,想写好不容易。但李艺的文笔很有特色,感情藏在风景里,含蓄深情,让人一读就印象深刻。

从寿厢壁上听夜笛

李毅

归峰峰前,沙如雪,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来凄凉的芦笛,一夜望着故乡。

句首诗人登阶见月色,“沙如雪归乐峰前,月如霜城外。”这是一幅独特的边塞月夜地图,在山丘上绵延数十里。烽火台下,是一片茫茫大漠,月色下似雪,城池降服,月色如练。

其实大漠不像雪域,月色不能霜。但在诗人的笔下,却用这样的笔触来描绘,为了突出典型环境,渲染人物内心的悲伤。诗人身处寂静的边塞,强烈的孤独感很容易引发人的思乡之情,为后两句做了铺垫。

最后一句“不知何处吹芦笛,盼一夜见故乡”,是对故乡的正面描述。试想,在万籁俱寂中,万物寂寥,忽然有笛声响起,于是我瞬间想家:不知道是烽火台上的哪个守卫在吹笛子?这吸引了所有守卫边境的军士,全都盛装打扮,久久地凝视着家乡的方向。在失落的月光下,折射出出征者无限的思乡之情,很有感染力。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描写风景,后两句描写爱情,前三句为最后一句做铺垫。从视觉的书写到听觉的过度,诗人最后把自己的全部感受写进最后一句,也因为前面的势,最后一句更加震撼和感人。整个场景诗、声、情融为一体,诗画与音乐交相辉映,形成了非常强大的艺术境界。空深邃的精神,完美的意境,眼前的场景,心中的感受,感人至深,令人回味无穷。

刘禹锡曾在一首诗中提到李益的诗,写道“武宫已哀芙蓉之死,月空哀芦管之秋”。可见这首诗在李益时代被广为传诵,据说还被谱了曲,画了画。读了几千年,依然让人感慨万千,的确是中唐最杰出的绝句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1650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6
下一篇 2022-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