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个月元宵节是怎么“闹”起来的?
“正月里是春节,猪羊都冲出家门了……”
相信听到这首欢乐的歌,会让朋友们沉醉在过年的喜庆日子里。
正月初一的春节和十五的元宵节是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节日。从农历三十的除夕到第二天的初一,是人们一家人团聚,在家庆祝新年的日子。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灯节)。为了迎接新年的第一个满月,也预示着假期已经结束,大家都要去各自的工作岗位和学习岗位了。所以我们很重视元宵节,群众会表演各种充满人间欢乐的传统节目,突出“热闹”二字!回想当年的元宵节(主要是六七十年代),很多难忘的精彩瞬间都被定格了...
作者是20世纪50年代的后代,住在中国西南部的重庆。大约三岁的时候,他从出生的江北区搬到了已经生活了60多年的南岸区黄桷垭街道(行政)。童年和青春期的元宵节我印象深刻,哪一个热,哪一个美!
如果说春节是聚会,元宵节就是表演。
晚饭后(大多是吃汤圆),元宵表演队和观众到达表演地点:消防队坝子(大概比篮球场大)。
一般先演的是《打莲花》、《车姑娘》、《划旱船》:
大妈们夸张地红着脸,手里拿着彩色的棍子或桨,在何和毛(两位长期为民间团体表演的舵手和活动家)的指挥下,围着大坝跳舞,哼着类似四川民歌的曲调。不时出现几个高跷人物,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接着,在锣鼓声中,舞狮队气势磅礴地登场了。这是我们小流氓非常欣赏的!只见戴着大头帽,带着笑罗汉帽的朱师傅(他精通武功,肌肉转得很快,以烤饼为生),手里拿着一把蒲扇,不断变换着姿势逗乐眼睛,还有张着大嘴的舞狮,随着起伏激烈的锣鼓声,相互翻腾跳跃,着实引人注目。
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人们开始大喊,一个接一个的放弃了:哦!原来舞龙(又称打龙灯)是从大街上隆重上演的!红纸龙扎得很漂亮,一个强壮的人用棍子上的绣球跳舞来吸引龙头,意在夺取龙口的珍珠。小伙子赤膊上阵,撑起龙的身躯,上下摇摆着离开太多;扛龙头自然是一个很好的处理方式,而且据说关键在于放龙尾的是boss:他指挥龙的身体移动,改变位置,与龙头融为一体,形成一条完美敏捷的活龙。
这个时候,不断听到鞭炮的爆炸声和“火箭炮”尖锐的汽笛声,也可以看作是孩子们的欢呼和庆祝。
然而,真正的大结局还在后面!
只见广场外空升起耀眼的火花,带着温度的火花。人们纷纷后退,只见几个大个子扛着一个燃烧的大火炉,一个带风箱的焦炭炉,炉内有一个坩埚,里面盛着沸腾的铁水。两个身材魁梧的男人,一手拿着大木板,一手拿着大钳子拿起坩埚,往木板上一倒。电光石火间,木板用力向上一甩,只听“砰”的一声,苍空噼里啪啦迸出千万道明亮的火花。是的,铁水火花!人们惊叹不已,自然避让,生怕铁花(从上面掉下来空,实际上已经变得又黑又暖)落在衣服上或衣领上。然而,威严的东方巨龙不仅不肯退让,反而迎着闪烁的铁花急速起舞,让人无法光顾巨龙的身体,亲吻赤裸上身的青年。
每当师傅的木板被吊起,广场上的锣鼓声就此响起,欢呼雀跃。因为挥杆手法的细微变化,每个场景都不一样。我只在每一声欢呼中听到专家温柔的点评:“啊!散花”、“像孔雀一样骄傲”;“多么灿烂的星星啊!”!
虽然春寒料峭,但就像在一个炎热的地方!你看,在高温火炉和滚烫铁水的威力下,舀铁水打铁花的老师已经汗如雨下了。在此期间,他不得不喘口气,立即换上一对新搭档继续表演。而舞龙的壮汉们,胳膊和背上抹着绿油,在灯光和滚滚而下的汗水下,闪闪发亮。这段时间,节日气氛达到了高潮,呈现“花团锦簇”。
不知道什么时候,当铁火花迸出的时候,明月突然出现在东方(当地称凉风崖)。如今的她,格外圆润,淡淡地,深情地凝视着凡间。
一年一度热闹欢乐的元宵节!
谢谢空的邀请。虽然是个笨拙的回答,但却是事实。我真诚地希望所有的朋友和我们一起优雅和正直。
(己亥年腊月十三日,太岁急。图片信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