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双星”。一个是“天河之西,繁星点点”,一个是“天河之东,繁星点点”。两颗星隔江相望,像一对恋人远远地凝视着对方。到了农历七月初,两颗星彼此靠近。而美丽神秘的天象激发了民间创作者的想象力,从而诞生了两颗星相恋的故事。人们说牛郎星在天河的西面,它的东南面有六颗牛郎星,看起来像一头牛的轮廓。东边是织女星,在她的东南方有四颗正在褪色的星星组成一个四边形,像一台织布机。牛郎织女这对恩爱夫妻,多年来被迫分离,只能在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在鹊桥相会一次。这个感人的故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代代相传。可谓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牛郎织女的称谓最早见于《诗经·大东》。诗中说“有韩,狱中有光,有织女,共七日。”虽然七风道,不是报纸;照顾一头牛,而不是一个盒子。“这里描述的事件并不清楚,但至少透露了以下信息。首先,在天空中的银河两边,有一对星星,一个男人在放牛,一个女人在织锦。男人和女人是相对和比较的,没有原因的时候。第二,两个人都很努力,但是都不努力,所以都要为对方担心,彼此不能相见的辛酸隐约感觉到。古诗词中这种多隐少露的表达,可以想象是基于故事的广泛流传。
汉代画像石上的牛舍和女舍
这个故事的起源与古代将自然物拟人化的原始思维有关。天真而神奇的想象力,透露出知识低下的人们探索天体奥秘的强烈愿望。但正如法国著名马克思主义者Laffargue所说,“天空反映了地球上的事件,就像月亮反射了太阳光一样。因为只有赋予神灵自己的想象力、习俗、激情和思想,人们才能创造自己的宗教。他把自己一生中所有非凡的事件都带进了神的国度,在天上重演了发生在地上的悲剧和喜剧。”(关于普罗米修斯兄弟的神话,参见《宗教与资本》)牛郎织女的故事,是基于男耕女织,一夫一妻制,奴隶制和封建制下的统治和伦理势力破坏人们幸福的现实。牛郎织女的形象及其悲欢离合的故事表现了人民高超的想象力,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人民性。
《诗经》之后,几百年后,汉代的诗歌记载中,填充了故事的具体内容。唐和鄂的隋李在《风俗通》中引用了这样一句话:“织女七夕过河,鹊桥连。相传到了第七天,喜鹊头都平白无故地嚣张起来,因为是杜亮织女。”宋代陈《岁时广记》引《淮南子》云:“黑鹊填江成桥,过织女。”织女七夕去河西拜见牛郎,天河斩断黑喜鹊搭桥的情节,清晰可见。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条牛郎星》:“条牛郎星,河汉女。一只精致的手,一个狡猾的诡计。终日泪如雨下。”从女主人公的角度,诗人着重表达了她被迫与牛郎分离的痛苦。展示的故事大纲比《诗经·大东》更进了一步,但还是很模糊。三国时期,曹丕的《葛炎行》中有这样一句诗:“群星并汉夜尚早,牵牛与织女遥遥相望。你一个人怎么能限制河梁?”也证实牛郎织女是被天河阻隔已久的恋人。
故事最初的具体叙述见于《小说》,现已失传,文字见于明代冯应景《岳翎易洸》:
天河之东,有天帝之子织女,年年在襁褓中劳作,织成锦袍,容貌过于复杂。皇帝可怜他的孤独,答应嫁给河西的一个牛郎。结婚后,我放弃了编织。皇帝大怒,下令到河东,开一个年会。
宋代罗援《尔雅义》载:
秋天的第七天,喜鹊无缘无故地昂起了头。相传,日和鼓(按:牛郎)与织女在韩栋相遇,奉黑喜鹊为梁来渡,故其发被脱。
把以上两个记载结合起来,故事的要点就都有了:织女的身份,牛郎织女的关系,他们的结合,分离,最终的命运。喜鹊过桥,与汉代记载一致,但此处牛郎过河迎织女,想必与天帝权力有关。
南宋宋丽,汉宫乞技
牛郎织女分离的原因是故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它促成了情节的转折,影响了主题和人物的表达。上面的故事,把婚后“废织”归咎于织女,从而迁怒天帝,可谓咎由自取。有可能是文人在记载中采取美化天帝的理论,也有可能是刻意加工美化天帝。从其他古代记载和近代收集的、流传已久的类似故事来看,对此众说纷纭。
一、《太平御览》引《日威书》曰:“尝道书云,娶织女,得天帝二万钱。
礼尚往来,但久不回报,也是在营中赶尽杀绝。“营室,星名,这里当惩罚的地方。这个简要的记录,在上述关键问题上,抓住了阶级社会以富抑贫的关键,牛郎织女在这里完全成了劳动者的形象。
二、《古今书集成,神异典》引《苏州府志》:“织女殿。寺庙在太仓以南七里的皇姑塘。.......因此,根据古老的传说,这里经常有牵牛花和织女这两颗星星坠落。女人用金箅子划水,河水泛滥,牵牛花不能过。如今,村西有百沸河,乡亲们各不相同。这是一座寺庙。”这里重点说的是这一带织女庙的建立。至于织女究竟为什么要“用金箅子划江”,以至于“牵牛花过不去”?完全看不出来。但是,夫妻反目,关系破裂,似乎是毫无疑问的。采自苏北泗阳的《织女回心转意的故事》(见《民间文学》1985年7月号)中说:起初,织女因为牛郎帮她缝补织锦而爱上了牛郎,但婚后,看到牛郎又累又黑又瘦,觉得配不上自己。于是,当她带着玉帝派来的凶星隗木郎回到天宫,牛郎在后面追赶时,她拔出头上的银簪,画了一个银河,把自己和牛郎隔开。虽然这只是一种说法,但织女主动划水,无论如何,都有损于恋人之间忠贞热烈的感情,有损于织女的形象,一般人是不容易接受的。这样的谣言只能算是流传中的牛郎织女故事的一个小支流。
第三,后世广为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古籍中没有记载,但肯定流传已久。故事的大致情节是:
织女是天帝的孙女,也是王母娘娘的孙女。闲暇时,她经常和银河系的仙女们一起洗澡。牛仔是下面一个可怜的孤儿,经常被哥哥嫂子虐待,被分了一头老牛,让他自食其力。那时候天地相隔不远,银河连着地球。牛郎听从老牛的指示,去银河系偷织女的长袍。织女去不了,就成了牛郎的妻子。几年过去了,我已经生了一个孩子,男耕女织,生活的很幸福。当田义发现这件事时,他大发雷霆,派上帝去抓织女。王母娘娘担心众神害怕,就和她一起去了。
织女在天上被捕,牛郎却不准上去,抱着孩子哭。老牛快死的时候,告诉牛郎死后把皮衣剪了,就可以升天了。就像公牛说的,水果和孩子们一起去了天堂。就在追到织女后,王母娘娘突然拔出头上的金钗,用空划了一下,化为滚滚天河。牛郎和织女,隔着河,无事可做,只有哭泣。最后,我被天帝感动,请他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一次。”(袁珂《中国神话传说大辞典》牛郎织女)
这个故事是由《天鹅姑娘的故事》中的一些基本情节组合而成,如毛衣姑娘(见金《干报》中的苏)和两个兄弟,如旁氏兄弟(见唐代段中的酉阳杂),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了改造和加工。故事在一些基本点上与最初的造型并不矛盾,使牛郎织女的形象更加丰满,成为勤劳善良、忠于爱情的美好典范;通过对封建礼教势力代表——天帝、王母娘娘的责难,大大增强了故事的社会意义。
故宫博物院藏易《行乞图》。
无论剧情如何变化,人们最同情的是这一对种田织布的恋人相爱受阻。他们最欣赏的是一年四季分离,忠贞不渝。他们最关心的是他们的年会。千百年来,这一切深深打动了千千成千上万善良的心灵。由于星辰的故事给人荒诞中的神秘感,以及自古以来的天体崇拜观念,牛郎织女的故事通过文学、道德、宗教、习俗等多种渠道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民间生活中。
首先,这个故事被古诗频繁引用,说明它受到了诗人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并举两个例子。
一、杜牧《秋夜》诗说,“银烛秋光画寒屏,小扇飞萤。日令夜凉如水,坐观牛郎星织女星。”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心情。前三句描述了宫女的时间、地点、动作,最后一句描述了她的神态——坐在Bi 空里仰望牛郎星织女星,顿时流露出了她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她在想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她同情并羡慕织女。因为织女还有恋人,而且她很期待年会。她怎么样?诗人借助牛郎织女的故事,展现了她在深宫禁园中虚度青春的惨淡人生经历,极其含蓄、深刻、凝练。
二、白居易《长恨歌》写道,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在七夕子夜回忆他们在骊山宫避暑的情景:“七月初七,在长生殿,我们在静谧的子夜世界里,彼此偷偷诉说。愿它是天堂里的一对爱情鸟,在地球上一起成长,一棵树的两根树枝..”这时,天地有一种激昂的感觉;在表演中,诗词巧妙地运用了七月七日午夜在人们心中激起的相关情绪。
以上两位诗人都是唐代诗人。其实从晋代开始,七夕吟诵牛郎织女、乞巧的文人诗词数不胜数。如岳的诗《织女给牛郎》、梁的诗《代牵牛答织女》、谢灵运的诗《七夕》、的诗《七夕》、孟浩然的诗《七夕》、李商隐的诗《七夕》、《七夕》、《辛未七夕》此外,还有两首题为《七夕宴上袁普》的诗,以及大量七夕宴上写的诗。虽然这些诗多为附庸风雅之作,但也可以看出这一主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其次,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的说法对乔奇节日的形成和节日习俗活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个习俗显示了人们对牛郎织女相会的极大关注。《时代杂记》说,“七月六日,下雨洗车,七月七日,下雨流泪。”连雨也是有情的。所以,杜牧《七夕》诗中说:“月月已过,莫恨到今年。我恨明朝洗车雨,不教你过天河。”更有甚者,洗车雨染上了浓浓的忧伤。不要讨厌。七夕,人们会静静地坐在瓜棚豆架下,听牛郎织女的呢喃,承受他们悲欢离合的泪水。一代又一代,钦佩和同情一直未变。
同时,人们也想在牛郎织女聚会之际向二星神祈求幸福,于是有了七夕乞巧的习俗。根据古籍记载,七月初七还有其他一些节日活动。《太平玉兰》引用周初地方志说:“魏或问董洵云,‘七月七日是好日子,故饮食与古不同。为什么?“荀云:‘七月粟熟,初七为阳数,故糜米珍贵。‘今天只有汤饼,没有碎米。’“因为‘粟熟’和‘七’都属于‘阳’,所以人们把七月初七当作吉日,似乎与牛郎织女无关。不过,同一本书上也说,“七月七日夜,我扫庭,设几席酒席,设酒果脯,在河鼓撒香粉织少女,求富贵长寿,求无儿无女。我只能乞求一个,但我不能乞求两个。我花了三年时间。“可以看出,当时七月七日有两个节日。7月7日还是一个做药,晒衣晒书的日子。崔敏《四人月令》曰:“七月七日,制面青丸、舒漆丸,露经书衣。”不过,他也想起了七月七日,“设藏酒时,果散于筵,河鼓中织女祈福。“可以看出,七月初七的其他一些原始习俗自此趋于淡化,七夕乞巧得到凸显。
乞讨技巧主要是女性的活动。《故事成语》:“七夕,牛女过河,家家穿七巧针。”人们在庭院里展示香案,在一段时间内,搭起乞讨棚或乞讨楼也是广泛流行的。《东京年谱》上写着:“七夕,家家用锦缎装饰,成了乞食棚。”《东京梦华录》上写着:“唐朝时,京城七夕,你家在朝廷有许多花花绿绿的建筑,称为乔奇楼。”南唐统治者李煜是独一无二的。据《五国志》故事,何“每逢七夕,机缘巧合,必命红白百匹马,立于太阳宫天河之状,连夜收之。”那么这个“巧合”还在乞讨吗?也有确定的方法。《帝都风光》说:“七月七日午时,一女子投巧针,在阳光下照射水面时,水面上长出一层薄膜,绣花针一投,便浮起来了。然后看水底针的影子。有云有花有鸟兽者,有鞋有剪刀有水茄子者,谓之巧乞。”还有捉蜘蛛占卜。《天宝遗事》中写道:“每晚至七月七日,皇帝与贵妃在华清宫设宴,宫女陈挂花酒列朝,向牵牛花与织女求情。每只捕到的蜘蛛都关在小盒子里,直到天亮,蛛网稀稀落落,密密麻麻,自以为聪明。密的说得更巧,疏的说得不太巧,民间也管用。”这真的可以说是人的一厢情愿。罗隐的《七夕》诗读得好,也有道理:“月初占,两情恐晓。人家不用穿针,就没心情巧送。”但是,在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七夕一到,全国上下,千家万户都在乞讨招数。既体现了人们对织女星的崇敬,也表达了人们(尤其是女性)渴望提高技艺、寻求幸福的迫切愿望。聪明、勤奋、善良、专一、坚定是中国传统观念中女性美的表现。他们专注于织女,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本文发表于《文史知识》198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