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价格疯涨的原因


原标题:今年天然气消费增速可能放缓。

“从我们从中石油得到的初步供气计划来看,2022-2023年管道供气合同量不仅比去年用气量有所下降,而且综合价格比基准门站价格有所上升。”一家业务辐射华北的大型燃气公司相关业务人士讲述了今年天然气合同签订的现状。“管道气合同价格偏高、供应量偏低的情况在其他主要供气企业也存在。”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加快组织天然气合同签约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为确保2022年天然气供应,特别是供暖季,要督促企业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确保供气消费稳定。原则上,合同应该在五月底前签订。

目前,一些上游供气企业也推出了5年以上的中长期合同,多为大型城市燃烧企业、发电和工业用户等。,而中长期合同的定价方案多与上游企业签订的长期进口天然气合同价格或国际油价挂钩。

这意味着国际长期发展协会的天然气价格将在国内涨价后向下游传导。天然气采购企业能承受得起高价吗?即将签订的合同在价格和气量上有什么问题?天然气市场未来的走势会如何?

合同气价明显上涨。

据清燃智库消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已相继发布新年度合同定价政策。三家公司综合价格普遍高于基准门站价格,一省一价相差较大。

“目前约有80%的企业拿到了供气定价方案,比往年略慢,但企业已经在积极报量了。”清燃智库董事长兼首席信息官黄晴透露,“在中石油的供气方案中,虽然各省价格浮动比例略有不同,但基本一致。中海油和中石化在不同省份的价格浮动比例或定价方式差异较大,所以采用一省一价的方案。总体来看,去年的综合价格比基准门站价格上涨了5%-10%左右,今年可以高达35%-70%。”

对于这样的涨价,购气企业普遍心存疑虑。

“我们对比了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天然气购销合同(民生用气)》示范文本(以下简称示范文本)和中石油河北分公司发布的《关于签订2022-2023年合同的咨询函》(以下简称咨询函),发现二者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价格和合同量上。”上述大型燃气企业相关业务人士表示。

“在征询函中,中石油按照两个时间段确定了五种不同的标号价格。第一期为非采暖期的4-10月,分为控制气价(合同金额的75%,高于基准门站价的15%)和非控制气价(合同金额的25%,高于基准门站价的55%);第二阶段为11月至次年3月,分为均衡I(合同金额55%,基准门站价格上涨20%)和均衡II(合同金额45%,11月至次年2月基准门站价格上涨70%,3月上涨45%)和调峰价格(同均衡II)。”上述大型燃气企业相关业务人士指出,“不过,示范文本只规定了居民用气价格、民生用气中的非居民用气价格、合同外用气价格。”

“在示范文本中,居民用气只有一个价格。但中石油的销售政策中,虽然确定非采暖季居民用气价格在基准门站价格基础上上浮5%,但采暖季居民用气用气量和价格尚未明确,新增居民用气需上游核对后再签合同。”上述大型燃气企业相关业务人士补充道。

一些地区的天然气供应被“压缩”

涨价的同时,购气企业也面临着今年合同气量较去年消费量“压缩”的现状。

储气库咨询数据显示,根据目前部分省份收到的初步方案,2022-2023年管道供气合同量可能为去年同期的90%-102%,大部分地区为90%。

“上游企业能供应的天然气量比上一年少,这与2022年液化天然气现货进口价格高密切相关。企业不得不在合同金额之外采购高价LNG现货作为补充。”实创能源首席研究员杨说。

数据显示,4月13日,国内LNG接收站价格为8651元/吨,较前一周下跌1.48%,同比上涨167.67%。目前全球LNG现货价格居高不下,亚洲现货价格保持在30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以上,折合CIF价格接近7元/m3。

据记者了解,目前北方部分烧城企业表示,中石油的管道气合同量已改为去年用气量的100%,烧城企业急于补充LNG现货的现象有所缓解。“未来天然气供应将向北方省市倾斜,东部和南部省市供气可能下降。”上述大型燃气企业相关业务人士进一步表示,“因为增量气价格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承受的。”

“但我们收到的销售政策中,只约定了总用气量(采暖季居民用气量全部混在五种标注用气量中),没有区分民生用气、非民生用气、民生用气。居民和非居民没有区分存量和增量。”某城市燃气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们收到的方案也有类似的情况。根据示范文本,居民用气和非居民用气没有区别。据此,如果提高居民用气价格,下游燃气企业的收入和成本就会倒挂,或者无法完成国家发改委提出的保民生、用气的要求。”上述市燃气集团相关负责人指出。

高价打压天然气需求

“如果上游供气企业压缩合同量,下游城燃企业将面临补气缺口的问题。”黄晴说,“对于仍在上升的城市焚烧企业来说,差距可能会更大。城市燃气企业也没有更好的渠道补充气源,只能被迫高价购买现货LNG,或者寻求非常规天然气的合作,否则只能减少下游的消费,造成下游用户的流失。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天然气市场上下游联动机制不完善、不及时,往往导致城烧企业销售成本倒挂。大型烧城企业抗压能力相对较强,但中小型烧城企业压力较大,或面临被并购的可能。”

“目前,中国增产增储七年行动计划成效显著,国内天然气产量有所提高。而国内增量用气跟不上企业用气需求,部分城燃企业可能要降低终端用户用气量。”杨对说道。

“这意味着城市燃烧企业不得不放弃部分市场,让下游用气企业直接与上游供气企业谈判,造成工业用户的流失。”上述大型燃气企业相关业务人士表示。

此外,储气咨询认为,受疫情影响,加气站等终端销量下降,气温回暖,LNG市场进入淡季。4月13日,全国LNG产量8220万立方米,较前一日下降345万立方米,降幅4%。与此同时,下游需求也在逐渐减少。“目前国内LNG液厂出货量减少,不得不降价放仓缓解库存压力。在上市的基础上,部分液体厂加大了优惠力度,提前出货止损。”黄晴说。

所有受访者均表示,总体来看,当前天然气市场已转向“供不应求”,今年中国天然气消费增速将可能放缓。(文|本报记者曲)据

*本网站所有标注为“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来源的文字、图片、音视频资料,版权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网站所有非来自“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的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和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1123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