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腊八节这个节日


La Festival,顾名思义,是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节日。现在很多人认为腊八节是佛教节日,这是真的,但是中国腊八节的起源比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要早得多。

根据民俗专家的研究,腊八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在腊八节祭祀的习俗。腊月,腊祭的日子,是一年结束时祭神和祭祖的日子。唐宋以前非常繁荣,是中国古代年末的重要节日。在中国古代,实际上在腊月有两种祭祀仪式——腊祭和腊祭祭。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文明古国。蜡祭主要是祭祀与农耕密切相关的神灵,即农神。

《礼记·郊祀》云:“天子有大蜡八。易的是蜡。蜡也,电缆也。十二月岁,万物齐聚。”它意味着天子将在年底举行蜡祭仪式,奖励与农业有关的八仙,祈求来年生活富足。这个习俗始于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易家(神农、尧)。

而腊祭主要是指祭祀祖先。

东汉应劭《定制》说,“蜡者,猎之,谈猎兽以祭祖。”可见“蜡”和“狩猎”是相通的,“腊祭”的意思是“狩猎祭祀”,就是在年底将狩猎所得的飞禽走兽祭祀祖先。目的是感谢祖先的恩赐,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蜡像祭祀与腊祭的很不一样。一个祭祀农业神,另一个祭祀祖先。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原有秩序逐渐衰落。此外,腊祭和腊祭的日期非常接近。秦汉以后,两者逐渐合二为一,合称“腊祭”,以岁末腊月命名。

先秦时期在腊祭的活动往往持续多日,具体的正日在先秦时期没有记载,汉晋时期有所不同。到了南北朝的南梁,腊月初二就固定了。唐代以后,古代腊八节逐渐衰落,分为两个节日:一个是佛教色彩浓厚的腊八节;一个是灶祭节,就是腊月二十三的小年。

说起佛教色彩浓厚的腊八节,自然要提到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受到政府的大力提倡,佛教活动在中国日益兴盛。据北齐高僧慧斯《发愿》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为道之日是腊月初八。

传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修行,不知不觉饿得皮包骨。有一天,他因为饥饿和疲劳,倒在地上晕倒了。就在这时,一个牧羊女正好路过,发现了他,于是用泉水和牛奶把自己的杂粮煮成粥喂给他吃。释迦牟尼吃了牧羊女煮的粥,元气大增,继续苦修,终于在十二月八日成佛,时年三十五岁。因此,在这一天,佛教徒举行各种纪念活动。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腊八节作为中国古代的祭祀,与佛教中的佛祖开悟日相结合,最终形成了腊八节。(当然,民间节日活动停止后,官方节日一直持续到清朝。)

这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一方面,佛教教义与中国民间节日的结合,通过节日这个平台吸引和接待了大量的信众;另一方面,随着佛教的渗透,没落的古代腊八节得以重生,以腊八节的名义延续下来,从而扩大了在官方和民间的影响。普通人之所以喜欢腊八节,是因为腊八节融入了佛教对慈善的信仰,其教育意义和抚慰作用,使人们愿意接受并自觉传承。

至于佛教中的腊八节习俗,起初只有为僧佛沐浴、烹煮“药膳”、燃灯等习俗。这些活动主要在佛教寺庙举行,参与者基本都是僧人,世俗人士的参与度不高。直到唐朝,史书上也没有腊八喝粥的记载。我们腊八节最突出的习俗是什么时候喝腊八粥的?这要从宋代说起。

鲁在故乡(今浙江绍兴)漫游时,曾写下“十二月八日走西村诗”,诗中有“今日佛粥多补,更觉江村物新”等诗句,描写农村田间喝腊八粥的习俗,说明腊八粥在宋代已为乡民所喜爱,成为俗物。据说这个习俗来源于牧羊女给释迦牟尼佛吃五谷杂粮粥,帮助他出家为道。这种习俗在中国出现于唐末宋初。

当时佛寺保存了一些俗人和信徒供奉的五谷。腊月初八的时候,方丈和尚叫人把这些东西都拿出来熬成腊八粥,回赠给寺庙周围的人,寓意人们会沉浸在佛性之中,避祸。当然,在幕后,和尚其实也有送粥赚人气的想法。

自从宋代形成了在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以来,从官方到黎族人民都争相煮腊八粥。吃腊八粥的习俗从寺院、佛教徒传到寻常百姓家,成为民间的事,也预示着腊八节终于成型。但民间粥的含义与佛教完全不同,主要是祈求农业丰收,家庭平安吉祥。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1079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