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三岛包括爱尔兰吗

西昌在哪里2022-07-06  34

爱尔兰是英国的第一个殖民地,从中国宋朝开始由英国统治,直到1922年脱离英国独立,历时600多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英国和爱尔兰为什么没能融合?为什么爱尔兰没有和北爱尔兰一起留在英国?

英国巨石阵以“史前巨石文化”的代表而闻名,但其同时代的巨石文化遗址还包括爱尔兰都柏林北部的“新格兰奇墓”。这座长廊墓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它的历史比埃及的金字塔还要长。

它从5000年前就一直矗立着,只有在每年12月19-23日的黎明时分才会阳光普照。每年的这个时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会来欣赏这个新石器时代的惊人壮举。

况且现代爱尔兰人的祖先凯尔特人是一个古老的文明民族,曾经和罗马人竞争,几乎统治了欧洲。

公元前6世纪,凯尔特人来到爱尔兰,在思想、语言和文化上统一了爱尔兰。此后,爱尔兰被凯尔特人统治了1600多年,甚至一度吞并英格兰的罗马帝国也未能占领,这使得爱尔兰保存了完整而独特的凯尔特文化。

凯尔特历史分区范围

有专家曾指出“爱尔兰是世界上唯一的凯尔特民族国家”。一个在争议的欧洲地区延续了几千年的古老民族,怎么可能甘心臣服于其他国家?

公元5世纪,相对落后野蛮的日耳曼人肆虐欧洲,弱小的罗马帝国无力抵抗,导致基督教文明在欧洲几近灭绝。

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人(英国人的祖先)占领英格兰,暴力摧毁了英国人和罗马人建立的社会文明,几乎把英国带回到原始时代。

英格兰的七大王国时期

没有被“野蛮人”入侵的爱尔兰成了世外桃源。432年皈依基督教后,迅速发展了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的凯尔特基督教,建立了独特的修道院制度。

爱尔兰基督徒坚持正统的基督教教义,热衷于研究和编纂书籍,使许多欧洲历史文献和伟大思想得以保存。同时,他们也成为向西欧传播基督教文明的主力军。

公元6世纪,爱尔兰从苏格兰开始了在英国的传教活动,并在苏格兰西部的爱奥那岛岛上建立了一座修道院作为传教中心。

后来,来自爱奥那岛修道院的传教团使英国的诺森伯里亚、麦西亚和埃塞克斯七个国家都接受了基督教。

爱奥那岛岛修道院

7世纪末,统治英格兰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实现了宗教信仰的统一,确定了与教廷的隶属关系。

教廷对英格兰基督教的统一管理,不分王国,向盎格鲁撒克逊人植入了建立统一王国的思想,直接促进了英格兰的政治统一。

优秀民族文化的同化在凯尔特人统治爱尔兰期间,殖民者建立了五个王国,分别是北部的阿尔斯特、西部的康诺特、南部的明斯特和东南部的伦斯特,分为南伦斯特和北伦斯特。

爱尔兰历史地图

公元999年,明斯特的布莱恩·博鲁击退了入侵的维京人,成为爱尔兰的最高国王,这给了爱尔兰15年的短暂统一。

布莱恩·博鲁死后,各国国王争夺最高国王的头衔。其中,莱因斯特的德莫特·麦克迈克尔(Dermot McMichard)邀请英格兰军队到爱尔兰来帮助他,但他不想“引狼入室”,导致爱尔兰国家被英格兰征服,成为英格兰的殖民地。

入侵英格兰期间,坚忍不拔的爱尔兰人民,凭借其优秀的民族文化,让许多殖民者“比爱尔兰人更爱尔兰”。

英国政府自然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于是颁布了《基尔肯尼法案》,防止殖民者被落后同化。

包括禁止英国人和爱尔兰人通婚的法律;禁止收养爱尔兰儿童;禁止使用爱尔兰姓氏、语言、习俗和穿爱尔兰服装;35项禁令,包括禁止爱尔兰僧侣、流浪歌手和说书人进入英国人居住的地区。

甚至英国贵族也被禁止参加爱尔兰棒球,以减少凯尔特文化的影响。1537年,戈尔韦法案被进一步采纳,以禁止爱尔兰棒球。

这些法令显示了爱尔兰民族文化强大的同化能力,也标志着殖民者“不列颠化”爱尔兰的失败。再加上爱尔兰人民的顽强抵抗,直到15世纪末,英国对爱尔兰的殖民统治毫无起色。

宗教信仰遭到残酷镇压。相对于中华文明的开放和包容,欧洲的一神教思想狭隘得多,对异教徒有着与生俱来的偏见。即使是同一个宗教,也会因为对教义的理解不同而产生派系斗争。

16世纪,在以新教取代罗马天主教的宗教改革后,英国切断了英格兰教会与罗马教廷的联系,建立了遵循新教教义的英格兰教会。在信仰统一的原则下,压制了英格兰教会以外的其他宗教团体,尤其是爱尔兰的天主教会。

发起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

为了使信仰罗马天主教的爱尔兰“异教徒”皈依英格兰教会,英国政府颁布了多项法令,使迫害天主教合法化。

比如1704年颁布了《反对天主教成长法》,禁止天主教徒购买土地,也不允许他们抵押出租土地。租赁的土地必须支付年产值的2/3作为租金。

1710年颁布的另一项法令也残忍地规定“若抓获一名天主教主教,奖励50英镑,若抓获一名未注册的牧师,奖励20英镑”。

“威尔肯法案”的相关规定更为彻底。天主教地主的长子如果想继承父亲去世后的全部财产,必须在一年内或者成年后皈依英国国教,否则天主教地主的财产将平分给他的所有子女。

这项措施要么增加新教徒的数量,要么削弱天主教地主的权力,使天主教徒的财产在所有子女中平均分配,分配越小,对英国政府没有坏处。

说到参政,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根本没有民主可言。他们被禁止在政府机构和市政组织中任职,更被禁止竞选县和自治市议员的席位。

1800年,为了顺利完成与爱尔兰的合并,英国政府承诺爱尔兰天主教徒有选举权。可见爱尔兰天主教徒在英国统治下连“公民权”都没有。

与英国合并后,没有受到公平对待。英法第二次百年战争期间,爱尔兰联邦于1798年发动武装起义,希望在法军的协助下解放爱尔兰。然而,当姗姗来迟的法国军队在爱尔兰登陆时,起义被镇压了。

面对法军入侵的威胁,英国政府于1800年强行通过了《爱尔兰合并法案》,完成了对爱尔兰的吞并,将“大不列颠”更名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鉴于殖民时期的土地掠夺,爱尔兰的土地基本掌握在英国地主手中,当地农民不得不承担高额租金维持生计。

1845年至1850年爱尔兰因马铃薯枯萎病爆发而发生大饥荒时,英国地主非但不提供帮助,反而借机登记收回不能按时支付的土地。

英国政府的不作为进一步激化了英国和爱尔兰的矛盾。当一百多万爱尔兰人在挨饿的时候,足够八百万人食用的农产品被源源不断地收集起来运往英国,而不是用来救济当地的灾民,以至于在港口地区爆发了“粮食暴动”。

被英国派往爱尔兰负责救灾的查尔斯·特雷维扬爵士甚至说“这场饥荒是上帝对爱尔兰人民的惩罚”。英国舆论也以宗教偏见看待爱尔兰的饥荒,称“饥荒是上帝试图让爱尔兰改变对土豆的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英国政府的救助效率之低可想而知。

查尔斯·特雷维扬

当救援工作未能改善时,伦敦当局以继续援助会使爱尔兰民众过度依赖政府为由,终止了粮食发放,将提供粮食的任务交给了私人企业,认为“自由贸易”会实现土豆的均衡供应。

英国政府给自己的任务是建设公共工程,为灾民提供工作,这样他们就可以有工资买食物。然而这个计划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最后成了一张“空支票”。

1841年,爱尔兰全岛人口约817.5万。饥荒过后,1851年只剩下510万人,直接损失300多万人。

爱尔兰饥荒纪念馆

这是成为联合王国的一部分后发生的事情。虽然名义上是和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地位平等的王国,但还是像被殖民了一样,没有被当作同胞对待。

南北分治与爱尔兰的独立19世纪末爱尔兰的文化复兴运动使得爱尔兰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仅在1880年,就爆发了2590次农民运动。

但在北爱尔兰的阿尔斯特,17世纪大量英国新教徒被英国政府迁入,使得这一地区的新教徒数量大大超过了天主教徒。

新教徒担心爱尔兰独立后会失去“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被压制和报复的下层公民。他们强烈反对爱尔兰独立运动,并于1912年成立了“第一支志愿军”开始军事演习。与此同时,主张独立的南部地区成立了“爱尔兰志愿军”,爱尔兰进入南北对峙的紧张状态。

英国政府不想在爱尔兰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不想让它真的脱离英国,于是在1914年通过了一项爱尔兰自治法案,否决了爱尔兰的独立要求,给予爱尔兰自治6年。然而,北部地区的新教徒不接受这一法案,并坚持将整个阿尔斯特地区排除在自治之外。南方各派也不满足于仅仅被授予自治权。

然而,这一法案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被搁置,未能实施。

1919年,爱尔兰共和军为争取独立发动了爱尔兰独立战争。被英国政府派去镇压起义的蒙哥马利在目睹了爱尔兰人的顽强抵抗后,认为虽然可以用武力镇压叛军,但不可能彻底根除。要避免死灰复燃,拖垮英国,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爱尔兰尽快建立自治政府,把平息叛乱、稳定局势的任务放在爱尔兰自己身上。

1920年,英国议会通过《爱尔兰政府法案》,将爱尔兰分为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南部。两地可以建立自己的自治机构,将来两个机构可以合二为一。

此后,北爱尔兰的自治机构得以建立和运作,而南爱尔兰则因独立战争而无法建立自治机构。

1921年,英国和爱尔兰同意停火,签订《盎格鲁-爱尔兰条约》,确定爱尔兰南北分治,给予北爱尔兰和南爱尔兰同等的自治地位,在南爱尔兰建立爱尔兰自由邦。北爱尔兰可以选择是加入爱尔兰自由邦,还是继续受英国统治。

随后以新教徒为主的北爱尔兰选择加入英国,成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部分。爱尔兰自由邦于1949年通过《爱尔兰共和国法案》脱离英联邦,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

纵观英国和爱尔兰的历史,英国的文明并没有好到可以吸引爱尔兰人自动加入自己,但也曾经输给了爱尔兰。

在统治爱尔兰的过程中,从不倾听爱尔兰人民的声音,一味追求信仰统一和异教迫害,进一步激发了爱尔兰人民寻求独立的民族情绪。

最终,以新教徒为主的北爱尔兰在加入英国后经历了持续30年的暴力冲突,而爱尔兰南部则在共和国建立后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赢得了“欧洲的小虎队”的美誉。

参考资料:

英国桂涛:《优雅的衰落》,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9年

丽贝卡·弗雷泽,《英国人的故事:从罗马时代到21世纪》,中信出版社,2018年

大卫·雷诺兹,《大英帝国与一战》,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9年

王振华等译,《吉果志:爱尔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钱乘旦等:《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钱媛,1845-1849年爱尔兰大饥荒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0952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