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映了一部新电影《哪吒》。电影海报刚发布的时候,它的哪吒形象和我们平时在动画片里看到的大不一样。他身材高大,像个少年,不像通常的孩子形象;他的眼睛很黑,表情很狰狞,没有平时那么可爱天真。时间引发大众对哪吒形象的讨论。
哪吒:哪吒
本片讲述了世纪初的佛祖从天地灵气孕育的混元珠中分化出灵珠和神丸的故事。灵珠可以帮吴王砍,但魔丸将是人间的灾难。太乙真人奉命将朱零托付给陈堂官守将李靖之子哪吒,不料朱零被换成了魔丸,哪吒是魔丸,龙王敖丙的三皇子是朱零。而魔丸出身的哪吒,虽然调皮,桀骜不驯,但也有一颗做英雄的心。出生在朱零的敖屏背负着家庭的压力,疲惫不堪。他们是陌生人,成为彼此唯一的好朋友。影片中,倔强的哪吒在面对所有人的误解和即将到来的天启时,陷入了人生的一个重大抉择时刻。他是要成为恶魔还是打破命运重生?这里不讨论剧情和特效,只讨论哪吒个人形象在宗教中的演变。
一,哪吒的“佛”形象
关于哪吒信仰的来源,主要有两种学说。第一个是“印度理论”,第二个是“伊朗理论”。其中,“印度理论”是大多数学者认可的。比如谭和陈永超在《封神演义》中就提到哪吒的形象来源于佛教经典。这里主要认定“印度论”和哪吒信仰源于印度佛教,后随佛教传入中国。
哪吒:哪吒
哪吒的梵文名字是那罗陀,在他成佛之前是释迦牟尼的忠实信徒。这一点在《根本说万物皆有药于比耶》经中的相关记载中可见一斑:“...这是乌鲁梅纳山。我灭绝一百年后,有两个兄弟,一个哪吒,两个湿婆——湿婆,在那里建了一座庙,名字叫哪吒,湿婆——湿婆……”后来哪吒被神化,成为佛教护法,属于夜叉体系。另外,哪吒是北方的毗湿奴王子。他的职责是保护佛教,消除邪恶,保护世界。
佛经对哪吒形象的描述令人惊讶。唐朝大师布空翻译的《北尼毕沙口天王军护法礼》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一手持戟,以邪眼东张西望...毗湿奴之神哪吒,其孙庄严,左手持舌,右手持戟于腰”。这里提到哪吒看什么都是“邪眼”,一脸肃穆。佛教禅宗大师毕在《佛国果园》第九卷中也有描述:“毕:‘明眼人,不墨守成规...突然,如果他生哪吒的气,他现在就是三头六臂了。‘日月若照,让溥照慈光’”。此外,北宋时,史道元在《景德邓川录》中描述:“三头六臂在天,怒哪吒投忠帝。”通过对“怒”、“三头六臂”等词语的描写,大致可以看出,在北宋以前,哪吒的基本形象是一个愤怒、肃穆、三头六臂、嫉恶如仇、勇敢、坚强、忠佛的形象。其实这样的形象和《哪吒》中描绘的哪吒形象很像。外表凶神恶煞,内心却是守护佛法,保护世人的正义之神。
哪吒:李靖和哪吒
第二,哪吒道外与道内的佛教徒形象。
从宋代到明代,哪吒的形象逐渐由佛教神的形象转变为道教神的形象。到《西游记》出现的时候,哪吒在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佛教徒的形象。
比如《西游记》第四回是这样描述哪吒的长相的:“总角遮,衣不遮肩。魔法更灵敏,露出骨头更漂亮。作为天空中的独角兽,更是迷雾重重,五彩缤纷。龙种在自然界并不常见,年轻人也不像尘埃。有了六神和仪器,腾飞有了大范围的变化。今玉帝金口圣旨,海会三坛封。”寺主哪吒是玉皇大帝的“三坛海会大神”,相貌清秀,法术无边。
可见哪吒已经不再是那个满脸怒容的凶魔女神形象,而是一个可爱完美,骨相优美,研究清晰的孩子形象。但哪吒依然保留着三头六臂、怒形于色的佛教本色。比如《西游记》第四部,他写了哪吒和孙打架的一幕:“哪吒大怒,大叫‘变’,即变得超人胆大,手持六件兵器,分别是妖剑、妖刀、妖绳、魔杵、绣球、火轮。”
西游记,86版:杨彬饰演哪吒
第三,哪吒道教战神形象
到了《封神演义》的时候,哪吒有了新的形象变化。作为哪吒道教的灵珠,受道长袁尊之命,为姜子牙第一宫,并协助伐纣。《封神演义》第十四回中提到,太乙真人曾告诉石碣娘娘,哪吒是下世的灵珠,受元始天尊指使帮助姜子牙灭唐。与过去相比,这是哪吒身份的一大变化。
另外,哪吒肉球诞生了,外形和民间小孩一样。粉嫩可爱,成了道教新的童仙。如《封神演义》第十二回中写道:“李靖闻之,急忙奔到香室,手中持剑,只见房中一团腥气,满屋奇香。有一个肉球,像轮子一样转啊转。李靖大惊,望着肉球挥剑斩断,划然有声。分开肉球,跳出一个小孩。我浑身红光满面,面如傅粉,右手戴着金镯子,肚子上围着一片红绫,闪着金光。”
《莲花灯》前传:拉蕾娜饰演哪吒
在《封神演义》中,哪吒后来用莲花重塑金身,被太乙真人传授武功和兵器,从而成为道神。第十四回,哪吒已经是“手持紫蛇矛宝,脚上金霞风火轮”了。战神的形象是豹皮里天下安,红锦绸里百姓福。
石军说
古代宗教形象和人物在文学作品中的塑造,离不开当时宗教信仰的影响。因此,哪吒形象的变化也能反映出中国古代佛教和道教的发展演变。总的来说,唐朝时期奉行三教政策,以儒教为主,佛道为辅。这一时期,佛教趁机迅速发展,哪吒的形象开始广泛出现在人们面前。宋朝时期继续奉行唐朝的三教政策,同时扶持道教。这一时期佛道处于融合状态,哪吒的形象也呈现出佛道兼备的印记。到了明代,道教正统化,统治者对道教给予了更多的支持和信任。此时佛教延续了“三教合一”的政策,同时道教也逐渐世俗化、民间化,道教的许多神灵开始受到民众的尊崇。因此,哪吒的形象从最初的佛教守护神转变为佛道融合的形象,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儿童战神形象。
参考
1.刘文刚:《哪吒神像的演变》,《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
2.邓:哪吒信仰在国外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本土化,《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2期。
3.傅芳艳:哪吒形象变迁研究,长沙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4。
(作者:浩然文史,初八的太阳)
本文为自媒体浩然文史科普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