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展开
新闻标题的创新要求其特殊性和独特性。让读者看一看,让他眼前一亮,心中一振,让观众惊艳。任何文章都需要一个好标题。评论更是如此。之所以有这个要求,是因为评论话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有人说,“标题是评论的眼睛。”这是一种“文学语言”。那无非是说眼睛是生动的,评论的标题要表达评论的精神;或者眼神能勾人,评论的话题要一目了然的吸引读者,让他们不得不看文章。如果是广播评论,一定要吸引观众,让人听进去。正如汤姆森在《新闻写作基础》一书中写道:“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不能强迫它喝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面前时,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你不能强迫他看。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让他看你的报道,那就是用精彩的标题。”如今,报纸、广播和电视频道的数量比过去增加了几倍。而且报刊已经进入厚报时代,甚至有的报纸一天出几百版;广播电视的播出大多是全天候的,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信息爆炸的时代已经到来。再加上社会生活节奏大大加快,人们无暇关注。可以说他们连看几页报纸的时间都没有。那么,新闻评论标题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新闻评论标题如何创新?这就涉及到一个标题创新的问题。
第一,评论标题的生动性
说到生动,人们马上会想到小说、散文、诗歌等。,这些似乎与新闻评论无关。事实上,生动性和新闻评论早已水乳交融,尤其是在西方新闻评论作品中。生动的标题可以使新闻评论生动,从而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农民害怕政策变化,不敢长期努力致富。关于农村的一大思想障碍,有很多评论。比如致富的长远规划,当前与长远,当前与长远,农民致富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等等。,这些标题都可以作为文章,但是会给人相同的感觉。但作者简单地用了群众的语言作为标题:“鸡啄米不能致富”,既直白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又在语言上让观众记忆犹新。
同样的标题还有:《挤水求成绩真好》(2005年6月10日《光明日报》)、《为健康颁奖》(2004年8月5日《人民日报》第一版)、《不能挂马不能娶老婆》(1986年7月15日江苏如皋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二、评论标题的幽默
幽默是智慧的象征,是才华的体现。它以其独特的幽默和意境,使人在会心的微笑中体会到人生的哲理。老舍先生说,“幽默的奇袭,先让人笑几声,想一想脸就红了,比严厉严厉的说教强多了。”(2)“讽刺者心冷,幽默家心热,心态不如讽刺者强”。③具有幽默效果的新闻评论标题不仅能给读者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还能激发读者对新闻评论内容的兴趣。要写一篇好的评论,注意语言的幽默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其中制作幽默的标题会一下子抓住读者和听众。举个例子:
2004年4月210日人民日报《今日谈》的标题是《我不习惯》。这篇评论称,“前两天在北京站坐了一趟火车,上了火车后总感觉有些不一样。原来站台是升高的,车底是平的,上车是平的。我习惯了踩着梯子上下车,但这种方便的举动有点不自然。”作者抓住了事件的本质——喜人,借用自己的感受——“不习惯”来概括这种方便人们上下车的变化。事情本身没有逻辑矛盾。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逻辑矛盾就出来了,幽默感就出来了,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如果题目是《喜变》,这个题目准确地反映了整个故事,但是太笼统了,让人一看就像喜鹊评论。然而这种性质的新闻在中国铺天盖地,根本吸引不了读者的眼球。
比如猪八戒不应该是荧屏上的“烫手山芋”(经济参考报2005年8月22日),这样的“小气”值得称道(人民日报2005年8月10日第一版),楼市:中央不是“观世音菩萨”怎么办(植树造林还是造字(湖北十堰电视台2002年11月15日首播),乡镇企业不是猪(甘肃人民广播电台1985年12月14日播出), 要打锣不要怕吵(江苏省阜宁县广播电台1983年6月25日广播)等等。 这些标题幽默有趣,其特有的幽默力量比严肃的说教有效得多。
那么,如何制作一个吸引人的幽默新闻评论标题呢?首先要了解读者迫切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在此基础上挖掘心理上的幽默敏感点,但最终还得借助一定的语言手段和表达技巧来激发读者对幽默敏感点的共鸣。
第三,评论标题的哲学性质
它是哲学智慧,是人类科学思想的花朵。是真理,是符合科学规律的。哲学是关于宇宙和生命的原理;原则是普遍的、基本的规律,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或者说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简单来说,哲学就是用简洁明了的文字阐明一个道理。不管这个道理是否深刻,人们都能听得清清楚楚,记住它的含义。所以,哲学不是一味追求深奥或神秘,而是启发人们深入思考,回味无穷。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哲理。例子、故事、寓言、格言等。都有哲学。有时候越是简单的话,道理可能越深刻。越简单,内涵可能越丰富,可以用来说明道理。2004年5月24日,人民日报《今日谈》以“为什么很难听你的建议?”这篇综述评论说,领导者要注意批判的方法和态度,教育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它否定了“忠告”一定不好听的形而上学观点,指出非不好听的忠告更容易被人接受。这种评论标题更有哲理性和启发性。如果这个检讨标上“不要忽视工作方法”或者“工作得当”,那么它的感染力和意义就会轻很多。比如《爱富不畏贫》(人民日报2005年09月05日第14版)、《夜间照明要有本事》(人民日报2005年07月11日第1版)、《仁义和谐》(人民日报2004年《小脚不走慢》(1986年09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等等。这些标题,有着哲学的高度和深度,能让人领悟,让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