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叠加:1。增速换挡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2。结构调整的阵痛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选择。
3。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是解决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
进入换挡期的增长速度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每年近10%的持续高速增长,使中国经济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随着国民经济总量等基数的增加,支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制度安排和经济政策都在发生变化。从劳动力、资本、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的结构分析,以及从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现象,是发生在实体经济层面的自然过程。
这些内部影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影响,导致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
2003年至200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增长9.6%,2012年增长7.8%,2013年上半年增长7.6%。
专家普遍认为,在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仍然不足、国内结构调整深化的背景下, 上下 经济增速处于合理区间。
正因为如此, 十二五规划 计划经济发展速度为7%,2013年预期增长目标为7.5%左右。
这个增速并没有给就业等带来太大的影响。,经济结构也出现了积极的变化,这说明 换挡期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选择。
2011年以来多地持续的雾霾天气,让人们意识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迫在眉睫。
目前金融与经济数据不同步的现象,主要根源在于结构性问题。
经济增速放缓,国际金融危机旷日持久,各国应对危机加快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增强了我们通过市场机制倒逼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感。
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是解决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遭受巨大冲击。
为扭转增速过快下滑带来的不利影响,政府及时采取了拉动内需、振兴产业等一揽子刺激政策,促进了经济增长的快速企稳回升。从2008年底到2009年全年和2011年初,刺激政策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最高经济增长率达到11.9%。中国经济率先走出危机阴影,对世界经济也起到了作用 压舱石 的作用。
这就是非常时期非常政策产生的红利。
从2011年二季度开始,经济增速逐级回落,可以理解为进入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
现阶段,虽然刺激政策逐步退出,但政策的累积效应和溢出效应仍在发挥作用,继续对经济结构产生深远影响。也约束了当前宏观政策的选择,大大压缩了调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