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门历史

沙糖桔2023-05-09  40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当时称奉天门。清光绪十四年被焚毁,次年重建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3间,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

太和门前列铜狮一对,铜鼎四只,为明代铸造。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

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称奉天门。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顺治三年(1646年)、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焚毁,次年重建。

太和门左右各设一门,东为昭德门(明代称弘政门),西为贞度门(明代称宣治门)。光绪十四年贞度门失火,殃及太和门与昭德门,第二年三门重建。太和门前有面积约26000㎡的广场,内金水河自西向东蜿蜒流过。河上横架五座石桥,习称内金水桥。

广场两侧是排列整齐的廊庑,习称东、西朝房,并有协和门(明代称会极门)和熙和门(明代称归极门)东西对峙。东侧廊庑在明代用作实录馆、玉牒馆和起居注馆,清代改作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和内诰敕房。西侧廊庑在明代为编修《大明会典》的会典馆,清代改为繙书房和起居注馆。

乾清门(满语:ᡴᡳᠶᠠᠨᠴᡳᠩᠮᡝᠨ,穆麟德:kiyan cing men)是北京故宫内廷正门,过此门方见乾清宫,因乾清宫而得名。

乾清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在清朝,这里是皇帝“御门听政”的地方。

“御门听政”由太和门改在乾清门的惯例始于顺治帝。御门听政一般在早上8点开始。听政时皇帝坐在乾清门内的临时座位上,前来奏事的官员跪在门口向皇帝报告,然后皇帝作出决定,称为“降旨”。奏事完毕后,大臣从东面的台阶退下。然后轮到下一位官员上前。

在清朝皇帝中,康熙帝是采用这种形式处理政事中最为勤奋的一个。在位期间,他除了春夏秋到畅春园和避暑山庄“避喧听政”及木兰秋狝的时间外,居住在紫禁城的时间扣除冬月几乎天天到乾清门听政。直到他年老,大臣们劝他保重身体他依然如故。

康熙作出的不少重大决定都是在乾清门听政时决定的。雍正、乾隆以后,改在园明三园“避喧听政”的时间多了,清帝居住在紫禁城的时间不多,听政次数也日益稀疏。到咸丰帝的时候听政活动结束。

除了“御门听政”之外,乾清门还是清朝斋戒、请宝接宝等典礼仪式的举行场所。

建筑

乾清门在保和殿后面,乾清门广场以北。乾清门广场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窄的矩形广场。广场西面是隆宗门,东面是景运门。这个小广场是故宫外朝和内廷的分界:广场北面,包括乾清宫在内的三宫六院被视为内廷;广场以南,三大殿加上文华殿、武英殿就是外朝。

乾清门面阔5间,进深3间,高约16米,单檐歇山顶,汉白玉须弥座高15米,周围环以雕石栏杆,门前左右各有一只鎏金铜狮。门前为三出三阶,中间是御路石。

乾清门中开三门,门扉设在后檐。两梢间是青砖槛墙,安有方格窗。檐下施有单昂三踩斗栱,绘有金龙和玺彩画。门两侧设有八字琉璃影壁,高8米,长97米,壁心和岔角饰有琉璃花。门内有高台甬路通往乾清宫月台。

范克平的武当太和门是真的,武汉市武当山特区宗教局印制的“太和门”门券上就有范克平题写的“武当山太和门”五个大字,还盖着“武当山特区宗教事务局”的印章,而且还附了一张范克平题写的“武当山特区武当拳法研究会”的牌匾,这张“太和门”门券的背后还印有“武当山特区武当拳法研究会”会长范克平的照片和“武当山太和门”五个大字,这些都可以作为“武当山太和门”的佐证,而且范克平还曾经在“武当山特区武当拳法研究会”挂牌当过名誉会长,这也可以作为范克平题写太和门的佐证,所以说范克平题写的太和门是真的,是武当山特区的一个景点,而且还是武当山特区武当拳法研究会的一部分,是真的太和门,不是假的武当太和门,这个大家可以放心游玩!希望我的答案能帮到你!

以上就是关于太和门历史全部的内容,包括:太和门历史、太和门清初移至哪个门、范克平的武当太和门是真是假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5961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