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异姓王吗有的话是什么等级的

套被罩2023-05-09  37

在整个有清一代,在满汉之中封的异姓王屈指可数,非常的少的。

异姓封王,在清朝严格说分为生前封王和去世后赠王。

生前封王的一共六王,而且均是汉族。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孙可望、张勋。

去世后赠王的有四位,扬古利、黄芳度、傅恒、福康安,有三位满洲人,一位汉族人。

蒙古封爵为:1亲王,2郡王,3贝勒,4贝子,5镇国公,6辅国公,7札萨克台吉,8一等台吉(塔布囊),9二等台吉(塔布囊),10三等台吉(塔布囊),11四等台吉(塔布囊),12固伦额驸,13和硕额驸,14郡主额驸,15县主额驸,16郡君额驸,17县君额驸。

清朝获封的这几位异姓王就是亲王一级的爵位,但是他们跟八旗的铁帽子王是有区别的,他们的爵位并不世袭罔替的,也就是说,父亲是亲王,儿子就是郡王,孙子就是贝勒。

清朝的异姓王非常少,只有清初时的三位,大家都知道的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仲明、平南敬亲王尚可喜,其余人的爵位就很低了,洪承畴是二等男爵。

之后汉人的爵位也没有太高的,曾国藩是一等毅勇侯,李鸿章是一等肃毅伯,左宗棠是一等恪靖伯,这些人都是国家的中流砥柱,但是其岁奉(年薪)居然要比贝子的低一倍,一等侯爵的岁奉为610两白银,而贝子的岁奉却有1300两白银。

唐朝分封过哪些异姓王?唐朝的异姓王(不是皇室宗亲的李姓王也算是异姓王)是比较多的,如果算上外藩的异姓王的话,整个大唐有近百位异姓王。如果不算外藩的异姓王,比较有名的异姓王少说也有三四十位,尤其是唐朝中后期,异姓王成了一种普遍的存在。小编就在这里说一些比较有名的异姓王。隋末唐初之际,天下有很多割据势力,李渊的大唐只是其中之一,但随着李世民等名将的南征北战,大唐的疆域越来越大,也有不少割据势力主动或者被动投靠了大唐,李渊就分封这些起义军的首领为异姓王,甚至有的直接赐李姓。

据史料记载,当初分封的异姓王有:凉王李轨、吴王杜伏威、燕郡王罗艺、彭城郡王刘季真、北平郡王高开道、定襄郡王胡大恩、义安王李孝常等,杜罗刘高胡五人都被赐姓李,其中,胡大恩原本是窦建德部中的要员,后来献地投降了大唐,李孝常原本是华阴县令,在李渊起兵后献出永丰仓投靠了李渊。其余的都是起义军的领袖,这些人的结局都不怎么好,其中的大部分都在后来反唐被处死。太宗时期封过一些外藩异姓王,这里就不介绍了。高宗时期没有封异姓王的情况。武则天武周时期的封王情况则比较复杂,这个时期武姓王和李姓王都算不上异姓王,后来太子李显和相王李旦倒是向武则天提议封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为王,但是武则天并没有同意,而是将其封为邺国公。

705年,张柬之等人联合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发动神龙政变,诛杀张昌宗和张易之,然后逼武则天下台,武周政权结束。李显复位后,张柬之等人封王:汉阳王张柬之、博陵王崔玄暐、扶阳王桓彦范、南阳王袁恕己、平阳王敬晖以及辽阳郡王李多祚。五王的下场都不是很好,在中宗一朝遭到了李显的忌惮,都被武三思给折腾死了。李多祚则是在707年参与到了太子李重俊发动的景龙政变中,他们杀死武三思父子及其党羽十余人,之后他们被阻挡在玄武门,政变失败,李多祚也被杀死。李显去世后,韦后摄政,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合发动唐隆政变,扶立李旦复位,太平公主的三个儿子(薛崇简、武崇敏、武崇行)都封王,其中薛崇简是立节郡王,其余两人在713年太平公主被赐死后也被处死,封号失传。

李隆基继位后,716年,颉利发石阿失毕降唐,被封为燕山郡王。石阿失毕去世后,其子火拔归仁袭燕山郡王。安史之乱之前,身兼平卢、河东、范阳节度使的安禄山被封为东平郡王,身兼河西、陇右节度使的哥舒翰被封为西平郡王。几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已然重病在身的哥舒翰奉命镇守潼关,结果因为唐玄宗不肯等,哥舒翰被逼着出兵御敌,20万大军只剩下8000人,其部下火拔归仁绑着哥舒翰投降了安禄山。当然两人的下场都不好,火拔归仁被安禄山杀死,哥舒翰被安庆绪杀死。安庆绪杀死安禄山之后成为叛军首领,史思明并不服气安庆绪,两人的矛盾逐渐升级,后来史思明降唐,被唐肃宗封为归义王,只是史思明很快又叛唐,并很快就成了叛军首领。

唐廷用七年多的时间才压下了这场叛乱。当时平叛的大功臣李光弼、郭子仪和仆固怀恩都封王,其中郭子仪为汾阳郡王,李光弼为临淮王,仆固怀恩为大宁王,等等。唐德宗时期异姓王空前多了起来,有二十余人封王,其中包括武安王李怀仙、高平王薛嵩(薛仁贵的孙子)、南平王李希烈、雁门郡王田承嗣等。到了晚唐时期,异姓王更是泛滥。比较有名的有:颍川郡王陈敬瑄、琅邪郡王王重荣、晋王李克用、梁王朱全忠(朱温)、岐王李茂贞、蜀王王建、琅琊郡王王审知、吴王钱镠、吴王杨行密等。其中朱温灭掉大唐,五代十国时期来临,这些异姓王中的大部分纷纷建国称王称帝。

公元前202年正月,刘邦即皇帝位于汜水,国号“汉”,中国历史上最为瞩目的一个大帝国诞生了。或许有很多人不知道,也有很多人不记得,在建立汉汉帝国过程中汉高祖刘邦分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他们分别是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韩王韩信、齐王韩信(后徙为楚王)、梁王彭越、燕王卢绾。

然而,当刘邦坐稳了皇帝位后,面对着这些曾经为秦之暴政而立下功勋的诸侯王们,刘邦的做法很明确,他举起了手中的大棒,在汉初的这八位异性诸侯王中,除了赵王张耳因病而亡,长沙王吴芮传国五世外,余下的六位都不得善终。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汉初那些异性诸侯王们的最终结局。

1、韩王信

汉2年(前205年)11月,刘邦立韩王信为韩王,大致辖治原韩国故地,都阳翟(今河南禹县)。韩王信本名韩信,后被封为韩王。为了与同名同姓的兴汉三杰之一楚王韩信相区别,一般习惯称他为“韩王信”。

韩王信是战国末年韩国国王韩襄王的庶孙,他身材高大,英武伶俐,从小就胸怀大志。陈胜首义、群雄并起后,原山东六国中的楚、燕、齐、赵、魏纷纷宣告 复国,唯有韩国仍付阙如,迟迟没有复辟。于是项梁立韩国贵族韩成为韩王,以资号召。韩成引为凭靠的两个主要助手,文的是司徒张良,武的就是太尉韩王信。张良、韩王信一起跟随沛公刘邦由武关进入关中,目睹了轰轰烈烈的秦王朝灰飞烟灭。在刘邦与项羽发生尖锐矛盾的时候,他们都是刘邦坚定的支持者。

韩王信积极参与鼓动汉王乘机“还定三秦”,然后东向以争天下的行动,并屡立战功。项羽杀害韩成、改立郑昌为韩王后,刘邦派韩王信率领一支部队,前去争夺韩 地。郑昌不敌韩王信,被迫投降。刘邦就做了个顺风人情,立韩王信做了韩王。其实,这时称他为“韩王信”,才算是名正言顺。韩王信对汉王感恩戴德知恩图报, 主动率领韩军配合汉军作战,以部将的身份自居。刘邦对此非常满意,两人合作无间,关系非常亲密。

天下大定后,刘邦把他从“天下劲兵之处”的韩国,徙封到太原,为他守边。太原是个是非之处,有凶恶的冒顿为邻,韩王信自然不得安生。他也知道刘邦不会容下他,最终亡命匈奴。后被汉军围于参合,战而死。

2、赵王张耳

汉4年(前203年)11月,刘邦立张耳为赵王,大致辖治原赵国故地,都襄国(今河北邢 台)。第二年秋天,张耳病死,谥号景王。他的儿子张敖袭封为赵王,娶刘邦大女儿鲁元公主为后。汉七年,刘邦经过赵国,张敖对刘邦百般尊敬,刘邦却待其十分傲慢。赵国臣子认为主公受到了侮辱,贯高、赵午等人决定在柏县安排刺客刺杀刘邦。这件事情赵王张敖没有参与也并不知情。事情败露后,张敖被认为叛乱押送到长安。贯高带着一众宾客扮作家奴到长安,受尽磨难为张敖洗刷冤情。刘邦很欣赏这些曾今密谋刺杀他的宾客们的高义,任用他们为高官,反而清白的张敖被贬为宣平侯,另遣宠姬戚夫人所生爱子代王如意为新科赵王,又一家异姓封国收归刘氏。

3、淮南王英布

汉元年(前206年)2月,项羽曾在戏下封英布为九江王,名列18诸侯王之一。汉3年12月,英布在随何的游说下叛楚归汉。汉4年(前203年)7月,刘邦改封他为淮南王,辖治淮南,都六(今安徽六安)。

平心而论,淮南王英布最初还是过了好几年威福自恣逍遥快活的神仙般的日子。但这一切,止于汉11年(前196年)。韩信、彭越相继被诛杀,英布感到恐慌。《汉书?英布传》载其“阴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英布手下有个臣子叫贲赫因为一些琐碎的事得罪了他,逃到京城,上告英布谋反。朝廷派人来调查,英布恐慌举兵反。刘邦率兵亲征,英布兵败被杀。汉12年(前 195年)10月,刘邦立3岁的小儿子刘长为淮南王。

4、楚王韩信

汉 4年(前203年)2月,刘邦曾立韩信为齐王。汉5年(前202年)正月,改封楚王,辖治淮北,都下邳(今江苏邳州)。

韩信是一个天才式的军事将领,“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对于这样的人物,精明的刘邦不可能不防备,韩信要挟刘邦封王的时候更使刘邦有危机感。所以垓下决战刚一结束,刘邦就夺了韩信的兵权,找了个无关痛痒的原因将他改封到楚。刘邦不放心把韩信留在有鱼盐之便,地势之险的齐国。徙封十个月后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可能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和陈平定计伪游云梦,擒获韩信。削去他的王爵,贬为淮阴侯,控制起来。韩信失去了王位,平日也十分郁闷,到了陈豨叛乱时,他准备在京城内响应,结果最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被吕后诱杀,三族遭夷。

汉6年(前201年)正月,刘邦将楚国一分为二:立胞弟刘交为楚王,立堂兄刘贾为荆王。荆王刘贾被率军反叛的淮南王英布击杀后,汉12年(前195年)10月,刘邦改荆国为吴国,立侄子刘濞为吴王。

5、梁王彭越

汉5年(前202年)正月,刘邦立彭越为梁王,大致辖治原魏国故地,都定陶(今 山东定陶)。彭越是昌邑(今山东巨野)人,渔民出身,当过强盗。秦二世3年(前207年)冬巨鹿之战如 火如荼时,他才拉起一支千余人的小部队,就地转战。楚汉战争前夕,彭越所部发展到万余人马,漫无依归。汉元年(前206年)6月,他接受齐王田荣授予的将 军印玺,协助田氏平定三齐。次年冬南下助齐攻楚,但被项羽击败。4月,归顺汉王刘邦,被任为魏相国,获封建成侯。此后,部属发展到3万的彭越长期在梁地流 动作战,对楚军的后勤补给和后方基地造成了巨大破坏,多次迫使项羽分兵回击梁地,大大减缓了刘邦在荥阳、成皋一线正面战场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汉4年(前 203年)秋,彭越再次攻占梁地20余座城池,并切断了楚军粮道,有力配合了其他方面汉军的作战。汉5年(前202年)11月,彭越率部与刘邦、韩信、英 布、刘贾及周殷等在垓下会合,围歼楚军主力,迫使霸王别姬,自刎乌江。受封梁王后,彭越过了几年春风得 意的好日子。然而好景不长。

汉十一年秋,陈豨造反,刘邦亲征,经过邯郸征兵,彭越称病未至军前,结果刘邦大怒。彭越越发惶恐,更不敢见刘邦,但是他也没有听从部下劝他起兵的建议。一个流亡在汉的梁国罪臣举报彭越谋反。彭越被捕,刘邦把他贬为庶人,流放蜀地。在流放的途中,彭越碰到了吕后,陈述他的冤情,想回到故乡去,吕后答应了,两人一起回到洛阳,吕后向刘邦进言“彭越壮士也,今徙之蜀,以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吕后指示人再告彭越谋反,彭越被处死宗族被夷。 汉11年(前196年)3月,刘邦立儿子刘恢为梁王。

6、7、燕王臧荼、卢绾

燕王臧荼在楚汉相争之时,一直在观望,知道最后才倒向刘邦。臧荼在史书上记载很少,高帝六年秋,臧荼造反,刘邦亲征之,九月剿灭。后来刘邦把他自小的好朋友卢绾封为燕王。陈豨在代国造反,牵扯到了很多人,卢绾就曾经和他联系过,这事后来让刘邦知道了,他下令卢绾进京受审,卢绾拒绝。刘邦派樊哙、周勃率军攻打卢绾。卢绾并没有造反的心思,他还想着入京向刘邦亲自请罪。刘邦死后,卢绾亡命匈奴。

8、长沙王吴芮

长沙国是异性八王国中唯一存留下来的王国。也是诸国中面积最小,实力最弱的,并且地理位置偏远,与南越交界。初代长沙王吴芮死后,他的后代传国五世,文帝年间无嗣,取消建制。

有明一朝生封王爵的只能是宗室,异姓王。明末局势混乱时,制度遭到破坏,封了不少异姓王,而且这些异姓王都是割据小朝廷所封的,正史上并未予以承认。

明朝的异姓王总共有

扬王陈公:逸其名。明太祖朱元璋母淳皇后之父(即朱元璋的外祖父),洪武二年追赠扬王。

徐王马公:逸其名。明太祖朱元璋妻马皇后之父。洪武二年追赠徐王。

中山王徐达:开国功臣之一。封魏国公,追赠中山王,谥“武宁”。

开平王常遇春:洪武二年卒于军,追封王,谥“忠武”。

岐阳王李文忠:初封曹国公,追封岐阳王,谥“武靖”。

宁河王邓愈:追封岐阳王,谥“武顺”。

东瓯王汤和:初封中山侯,进封信国公,追封王,谥“襄武”。

黔宁王沐英:初封西平侯,追封王,谥“昭靖”。

定远王沐晟:初袭侯,永乐六年七月以征安南功进封黔国公,正统四年卒,追封王,谥“忠敬”。

东平王朱能:靖难第二号功臣。永乐元年九月封成国公。永乐四年卒于军,追封东平王,谥“武烈”。

平阴王朱勇:朱能之子。永乐六年七月袭成国公。正统十四年没于土木堡,追封平阴王,谥“武愍”。

定襄王朱希忠:朱勇玄孙。嘉靖十五年袭成国公。万历元年卒,追封定襄王,谥“恭靖”。十一年追夺王爵。

河间王张玉:靖难功臣之一,战死于东昌,追封荣国公,谥“忠显”。洪熙元年追封河间王,改谥“忠武”。

定兴王张辅:张玉之子,靖难功臣之一。初封信安伯,进封新城侯,再晋英国公。正统十四年殁于土木,追封定兴王,谥“忠烈”。

宁阳王张懋:张辅之子。景泰元年袭爵。正德十三年卒,追封宁阳王,谥“恭靖”。

忠勇王金忠:本名也先土干。永乐二十一年以其部属归附,封王,赐姓名。宣德六年八月卒。

宣平王朱勇:抚宁伯朱谦之子。景泰二年袭伯爵,成化三年二月进封侯,成化十五年进封公,弘治九年二月卒,追封宣平王,谥“武庄”。

清朝有异姓王。

1、吴三桂(平西王)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人,祖籍南直隶高邮,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

2、尚可喜(平南敬亲王)

尚可喜(1604年-1676年),字元吉,号震阳,祖籍山西洪洞。康熙年间,尚可喜晋封为平南亲王。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二十九日,平南王尚可喜在广州薨逝,享年七十三岁,康熙皇帝赐谥曰敬。

3、耿仲明(靖南王)

耿仲明(?-1649年),字云台,时人又呼为“耿二”,清初三藩之一,生于辽东盖州卫。崇祯五年(1632年)为孔有德内应,天聪七年(1633年)春,和孔有德一起渡海降后金。崇德元年(1636年)被清朝封为怀顺王,隶汉军正黄旗;顺治六年(1649年)改封靖南王。

4、孔有德(定南武壮亲王)

孔有德(1602年?-1652年),字瑞图,辽东盖州卫人,原籍山东,明末清初将领。崇祯四年(1631年)发动吴桥兵变,不久投降后金。崇祯九年(1636年),受封为恭顺王,出征朝鲜、锦州、松山等地。顺治六年(1649年)改封定南王,出征广西。

5、僧格林沁(博多勒噶台亲王)

僧格林沁(1811年7月24日-1865年6月12日),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咸丰五年(1855年),击溃太平天国北伐军,俘林凤祥、李开芳,晋封博多勒噶台亲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异姓王

以上就是关于清朝有异姓王吗有的话是什么等级的全部的内容,包括:清朝有异姓王吗有的话是什么等级的、唐朝分封过哪些异姓王、刘邦分封的八个异姓王都是谁,他们的结局如何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5928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