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是谁

万里长城的资料2023-05-09  26

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也可以与我象比了,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

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一大奸臣可与秦烩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

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

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刘伯温的 传说 故事 ,欢迎大家阅读。

刘伯温传说故事一:百里坊

破爿山解围后,朱元璋率众乘胜追击,在温州城西翠薇山安营扎寨。他带刘伯温、徐达等登上山巅再次察看温州地形。商议一阵,定下攻城计策。

这天夜里,月黑风高,朱元璋分兵五路,悄悄接近温州城下。三更刚过,一阵火起,顿时金鼓齐鸣,五路伏兵架起云梯,将士们个个争先攀城。在刀光剑影中,守城的元兵惊慌失措,无力抵挡。眼看一举就可攻下温州城了,朱元璋骑在高头大马上,不觉纵声大笑道:“温州城呀温州城,哪怕你再坚固,今夜我朱元璋也要拿下你来。哈哈哈!”笑声未歇,突然城里闪过白光,“哗喇喇”一声巨响,跳出成千上万的白鹿,一只只白鹿用头角猛撞过来。已上城的将士,被这突如其来的冲击吓昏了,逃的逃,喊的喊;几架云梯也被掀翻,将士们纷纷跌落下来,不是死就是伤。

朱元璋看了,忙对弓箭手嚷道:“快放箭,快放箭!”

“嗖嗖嗖”,万箭齐发,只见白鹿在箭雨中穿梭奔跑,一只也伤不着。

这时,白鹿伸颈一阵鸣叫,一齐跳下城墙,向朱元璋猛冲过来。将士们急忙挥舞刀剑砍杀,白鹿上窜下跳,刀剑难以近身。朱元璋见阵势大乱,命令退兵。忽然一只大白鹿凌空而下,把朱元璋连人带马撞翻在地,几个亲兵慌忙地把他扶起。便见白鹿又伸颈一阵鸣叫,纷纷跃上城墙,一眨眼竟不知去向了。

朱元璋被扶回大营,躺在军账里,脑子昏昏沉沉,眼前全是白鹿来回奔跑的幻影,一会儿又一齐用角向他撞来。他大叫一声,睁开眼睛,却见刘伯温站在面前。朱元璋怔怔地望着他,只说声“军师请坐”,便不吭声了。刘伯温坐了下来,也不说话。半晌,朱元璋才叹了口气,说:“小小山兽,竟这样杀我的军威!”

刘伯温说道:“莫小看这山兽,确实不好对付。都元帅有所不知,这温州城又名白鹿城,白鹿是护城的神兽!神鹿虽只有一只,但它能千变万化,这千万只白鹿都是那只神鹿变化出来的。因此,不驱走神鹿,即使兵马再多,也无法取胜。”

朱元璋双眉紧锁,问道:“依军师所说,我们难道就放弃白鹿城吗”

刘伯温说:“不,驱鹿破城,办法倒有一个,只怕都元帅不依。”

朱元璋一听,立即坐了起来,大声说:“只要能破温州城,我什么都依。”

“那就行了。这白鹿虽是神鹿,但鹿最忌犬。攻城时白鹿出来,只要都元帅伏倒地上,对着白鹿城装三声狗叫,那神鹿会马上跑走,温州城就唾手可得了。”

为了攻取温州城,朱元璋只好答应装狗叫,但心里总不是滋味。他自言自语地说:“哼!小小温州城,要我堂堂主帅受此奇耻大辱。破城之日,百里之内,定要杀他个鸡犬不留!”

刘伯温连忙劝阻说:“百姓无辜,黎明何罪还请都元帅三思,切勿造次。”

朱元璋斩钉截铁地说:“大丈夫言出如山,军师休得多言!”

刘伯温看看劝阻不住,便与朱元璋约定:只杀百里,不可多杀一步。

当夜,将士们依照刘伯温的安排,鼓声喧天,喊声撼地,架好攻城云梯,却并不攀登。忽然城中白光一闪,城上跃出无数白鹿,刘伯温急忙催促朱元璋快快行动。朱元璋无可奈何,只得蹲下身子,抬起头来,伸长脖子,对着城头,“汪,汪,汪”地大叫了三声。

说也怪,一声叫过,那城上的白鹿都不会动弹了;二声叫过,白鹿如遭雷击一般,纷纷倒了下去;三声叫过那些倒下的白鹿都变成一块块大石头,从城上滚了下来。随着石头的滚落,忽听得“轰隆隆”一阵响,城墙顷刻坍陷一角,约有数十丈。后人把这一地段取名叫“五十丈”。

刘伯温看得真切,一声号令,战鼓齐鸣,将士们一阵呐喊,猛冲进城,元军纷纷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白鹿城就这样被攻破了。

温州城一破,朱元璋策马执剑,冲了进去,传令三军杀个痛快。刚杀了一阵子,忽见刘伯温飞马上前,拦住朱元璋马头,说道:“已杀到百里,请都元帅快到行营,共商安民之策。”

朱元璋对刘伯温瞪了一眼,说:“怎么我剑锋才见血,何来百里”

刘伯温用手向前面一指说:“都元帅请看。”

朱元璋顺着刘伯温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街旁竖立着一块大石碑,上刻“百里”两个大字。这一下,可把朱元璋弄懵了。但“只杀百里”有言在先,不可反悔。他满肚子怒火无人发泄,见路边有一株樟树,便举起宝剑狠劈下去,只听得“忽啦”一声响,横杈已被劈落下来。朱元璋也不招呼刘伯温,就掉转辔头回营去了。

原来,那块“百里”石碑是刘伯温叫石匠连夜刻凿起来的。温州城一攻破,他忙叫士兵把石碑竖起,因而阻止了朱元璋的屠杀。

后来,温州百姓为纪念这件事,就把那条街称为“百里坊”。

刘伯温传说故事二:刘伯温的神话传说

在民间神奇 传说 中, 刘伯温 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觉者、料事如神的预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说。

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

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

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

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

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

八子眼看大哥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

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

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刘伯温的主要成就

刘基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政治思想

施德政、得民心是刘基治国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业的思想理论依据。民本思想是刘基德政的出发点,不仅具有政治性,而且还有经济性,是统治者施政的基本方针,并通过生产实践和一生的亲民行动为表率。

学术思想

刘基的儒学思想对明初的学风产生了直接影响,其融会理学诸派,又以儒道互补,体现了明初思想的特征,影响了明初学术思想的走向。

建国谋略

对于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先后问题上,刘基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提出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的正确建议,为朱元璋歼灭群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法治思想

明朝建立后,刘基建议实行的卫所制度,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对于巩固中央集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刘基一直来主张对民众要教化,使其明法懂法,刘基对《大明律》的制定,也起到重要的的作用。

在依法治国方面刘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刘基认为法治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有力保证,法律的制定要相对宽松,但是在执行时一定要严格执法,特别是对执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刘基的法律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对打破中国古代“人治”传统,并使法律日益走向客观、公正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符合法律制度发展的进步趋势。

文学成就

刘基是元明鼎革之际一位举足轻重的诗文大家,其诗文理论力主讽喻之说,提倡理、气并重,重视时代风格。刘基为晚明讽刺小品的勃兴也起了先导作用,重视文学之于社会的能动作用,其经世致用的文学思想对于扫荡元季文坛纤弱之风,为明初新一代文风之振起,在理论上起了开道的作用。

刘基以诗议政,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参政意识和批判精神,其所议论的范围包括元季至正年间吏治、军政等种种社会弊端。从诗歌的渊源角度考察,以诗议政,客观上承续宋人“以议论为诗”之传统,主观上则因其固有的经世致用的文学观念使然。诗作情、理兼具,既有社会认识价值,又有艺术审美价值。

刘基将词作为抒情言志的重要工具,题材广泛,内容丰厚,艺术上长于兴寄,长于铺叙,且善于用典。描景状物秀丽入神,造语精工典雅,词风以婉丽为主。

刘基的寓言文学不仅内容博大精深,还阐明了他的政治、经济、军事、哲学、伦理、道德等观点,还表现了他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1 都市传说故事

2 彼岸花的传说故事

3 有关于鸡的传说故事

4 梅占茶的美丽传说

5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范文

以上就是关于刘伯温是谁全部的内容,包括:刘伯温是谁、刘伯温的经典传说民间故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5747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