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是什么意思

苯酚与溴水反应2023-05-09  30

汉武帝时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有意识任用一些酷吏来担任司法官员。有个著名的酷吏杜周当了主管司法的廷尉,在审理案件时,揣摩被告是皇帝打算排挤的人,就有意罗织罪名,判处重刑;被告是皇帝打算宽大的人,就故意长期关押不做处理,等到时间长了就向皇帝报告请求平反。有人看不惯他这样,责问他说:“作为廷尉要为天下主持公平,但你却不按照法律办案,专门以皇帝的意思来审判,办案难道应该是这样的吗?”杜周回答说:“法律是哪里来的?以前的皇帝宣布的就是‘律’,现在的皇帝宣布的就是‘令’,只要有现在皇帝的指示就可以了,有什么要一直遵照的法律!”杜周为此得到汉武帝的欣赏,交给他办很多“诏狱”(皇帝交办的案件),单是“二千石”官员的案件就有近百件,每年还有各地地上报的千余件疑难案件。杜周办案都用酷刑逼供,被牵连入案的人竟然有十多万人。他自己连连升官,一直升到御史大夫,位极人臣。

杜周的话是一种狡辩,但其中说到“律”和“令”的关系,确实是秦、汉时期法律的情况。当时的“令”是指皇帝的诏令,正式发布的令是一种单行法规,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在皇帝死后他所发布的某某令依旧被认为有效时,该令就会被改称某某律,具有正式的、永久的、普遍的效力。因此律、令并称,有同样的法律效力。不过皇帝一般的指示“诏”并不是令,必须是明确规定要将这一指示“著为令”的,才可以由有关的大臣进行整理、提出具体条文,经皇帝批准发布为令。所以杜周所说的只要皇帝有指示就可以用来办案的,是不符合当时惯例的。

历代统治者都知道,社会实际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为实现统治,需要经常修改法律。但是和现代不同的是,老皇帝制定的法律被认为是“祖制”,从伦常的角度讲后代是不可以改变祖先法律的。所以后来的皇帝只好采用发布大量单行法规的办法来补充法律。秦汉时是以皇帝发布的令来补充律,曹魏以后“令”成为制度性法典的名称,皇帝发布的正式指示被称之为“敕”,在一般情况下并不直接就成为单行法规。比如《唐律》明确规定,皇帝发布的敕只具有特定的、临时的效力,各级官员必须按照敕的指示行事,但是在事后不得援引敕来处理类似的事情,如果法官直接援引敕来裁判案件,就犯下了要判处两年徒刑的罪行。皇帝的这种临时处分性质的敕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租盾,由刑部上奏皇帝,将敕整编为单行法规的草案,请求皇帝批准发布为“格”(或者称“永格”)。敕只有转化为这种“格”,才具有了普遍的、永久的法律效力,成为可以补充律的、与律并行的、正式的单行法规。

唐中期以后,整编格的情况逐渐减少,在编格以后皇帝又发布的规范性的指示被移为“格后长行敕”,直接就具有单行法规的效力。唐末这种情况越来越常见,于是“敕”一经发布就成为单行法规。这后来就影响了宋朝,法律体系中“敕”具有了头等的重要性。宋神宗曾明确说过法律体系为敕、令、格、式。敕经过累积后就按部门编订为“编敕”,具有法典性质。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敕”并不是皇帝一个人的意志表示,唐朝时的“敕”都是要经过中书省起草、皇帝过目,再经门下省复核(如果有异议可以封还)盖章的程序。两宋时的“敕”制定程序有所简化,但仍然是要由中书舍人起草、宰相复核、皇帝批准的程序。皇帝直接下达的指令称为“御笔”,并不直接具有法律效力。只有宋徽宗统治后期,经常发布“御笔”干预司法审判,遭到司法部门的抵制,宋徽宗为此大怒,1106年特意下达诏旨说:“出令制法,重轻予夺的权力是由皇帝来掌握的,而近来下达的‘特旨处分’,被司法部门引用敕令,认为是妨碍司法,阻止不准施行。这是以司法部门应该遵守的规则来阻挠皇帝的意志。擅自杀生才叫王,能够利人害人的才叫王,有什么法令可以阻挡?”于是规定凡有“御笔”处分的,不准依照现有法律来阻止,否则的话就要算作“大不恭”(即大不敬)罪。第二年又规定凡“御笔”断罪的,不许到尚书省喊冤。但是即使是这种“御笔”,实际上仍然是由蔡京等宋徽宗的亲信起草的。1127年宋徽宗被迫让位给自己的儿子,大臣立即建议废除“御笔”断罪制度。

金元以后逐渐将皇帝发布的这种单行法规统称为“条格”或者“例”,明朝将列有几条的“例”称为“条例”。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曾经明确表示:律是永久有效的“常经”,而条例只是“一时之权宜”。在这一原则,明朝前期历朝的惯例是,每当新皇帝即位,就宣布前朝发布的所有条例一律作废,裁判只准援引《大明律》。经过一百多年后,《大明律》显然已很难符合变化相当大的社会情况,1500年经明孝宗指令,朝臣仔细审核历代的条例,整编出297条,编订为《问刑条例》,被明孝宗批准发布,并且规定以后不得废除,与律并行,永久有效。以后经过两次修订,到明末《问刑条例》已经有382条,许多基层司法部门为了检索方便,将《问刑条例》与《大明律》合编,形成律例合体的法典。

清朝也继承了明末的传统,律例合编为法典。1740年颁布《大清律例》的同时,曾规定每五年修订一次条例,将皇帝在五年内发布的条例分门别类地编入这部法典。不过这种严格的制度后来没有坚持下去。由于每条临时制定公布的条例一般都直接具有永久和普遍的效力,所以逐步造成条例膨胀的情况,到1870年已有1892条。另外皇帝所做的政务决定自动成为“事例”,官府可以参照施行,按照部门汇编这种“事例”就成为本部门的“则例”,具有永久的效力,但有关定罪量刑方面的“事例”必须要经过正式定为条例后才可以在裁判中加以援引。

1、敕的读音是chì。

2、敕,形声。字从攴(pū),从束,束亦声。“束”指捆绑,约束。“攴”意为“操作”。“束”与“攴”联合起来表示“实施捆绑”、“采取约束措施”。

3、本义:捆绑操作(如对倒伏的小树扶正,把木杆插入土里,然后把小树与木杆捆绑在一起)。引申义:有法定约束力的政府措施或皇帝命令。

敕书是皇帝慰谕公卿、诫约朝臣的文书之一 。

《新唐书·百官志二》 :“凡王言之制有七……六曰论事敕书,戒约臣下则用之;七曰敕牒,随事承制,不易於旧则用之。” 吴晗 《明代 民族 英雄 于谦》 :“兵部右侍郎虽只是正三品官,却因为是中央官,又是皇帝特派的,奉有敕书(皇帝的手令)可以便宜行事,是中央派驻地方的最高官员,职权就在三司 之上 了。”参阅 《唐六典·中书省》 、 《新唐书·百官志二》 。

词语分解

敕的解释 敕 帝王的诏书、命令:敕命。敕书。敕封。奉敕。宣敕。 告诫 :申敕。戒敕。 古同“饬”, 整顿 。 部首 :攵; 书的解释 书 (书) ū 成本的 著作 :书籍。书刊。书稿。书香。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书 生气 (指读书人 脱离 实际 的习气)。 信:书信。书札。 书简 。书函。 文件:证书。

敕建,读音chìjiàn,汉语词语,意思是敕造。

敕:帝王的诏书、命令,敕命、敕书、敕封、奉敕、宣敕。告诫:申敕、戒敕、古同“饬”,整顿。建:建立,设置,成立:建立、建树(建立功业)。

敕建和敕赐区别:

敕建的意思是奉帝王命令修建,敕赐的意思是皇帝的赏赐。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娲皇女娲、黄帝轩辕、炎帝神农等都不是真正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

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天子称“王。战国诸侯大多越称王尊周天子为“天王。秦王赢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

所以,秦始皇赢政是中国首位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

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1、告诫,嘱咐,例句如公敕诸将。

2、通饬,整治,整饬,例句如既匡既敕,君子以明罚勅法,敕身齐戒,惧余身之未敕,又如敕法,整饬法令,敕设,整饬周备等。

3、委任,任命,如敕目,意思是任命官员的名单。

4、皇帝下命令,如敕赐,意思是皇帝命令赐与,敕许,意思是敕命准许。

5、皇帝,帝王自上命下的词语,汉时凡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皆称敕,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诏书。

1、敕令,在字典里的解释是指帝王所发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后来敕令被写进道教文书时,则借鉴了这一说法,不同于字典里解释的主体,在道教里,敕令不再由帝王发布,而是道教尊奉的三清天尊。

2、敕令符咒一般由符头、符胆和符脚组成。

3、自古以来符咒的派别不少,信徒们各拜的祖师也不一样,因此符头的暗号也有所不同。一般请神调兵遣将多书以“敕令”为符头。

敕令的解释

[constitutiones principum]

指帝王所发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 详细解释 亦作“勅令”。1诫令;命令。 《汉书·韦玄成传》 :“初, 玄成 兄 弘 为太常丞,职奉宗庙,典诸陵邑,烦剧多罪过。父 贤 以 弘 当为嗣,故敕令自免。” 颜师古 注:“恐其有罪见黜,妨为继嗣,故令以病去官也。” 《后汉书·王龚传》 :“今旦闻下太尉 王公 勅令自实;未审其事深浅 何如 ?”一本作“勑令”。 《三国志·魏志·中山恭王衮传》 :“ 衮 疾困,敕令官属曰:‘吾寡德忝宠,大命将尽。吾既好俭,而圣朝著终诰之制,为 天下 法。吾气绝之日,自殡及葬,务奉诏书。’” (2)皇帝的诏令。诏书。 《宋史·哲宗纪二》 :“ 章惇 等进 《新修敕令式》 , 惇 读於帝前,其间有 元丰 所无而用 元祐 敕令修立者,帝曰:‘ 元祐 亦有可取乎?’”

词语分解

敕的解释 敕 ì 帝王的诏书、命令:敕命。敕书。敕封。奉敕。宣敕。 告诫 :申敕。戒敕。 古同“饬”, 整顿 。 部首 :攵; 令的解释 令 í 〔 令狐 〕a.古地名,在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b.复姓。 令 ǐ 量词,印刷用的原张平版纸五百张为一令。 令 ì 上级对下级的指示:命令。法令。朝(乷 )令夕改。 古代官名:县令。令尹。尚书令

以上就是关于敕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敕是什么意思、敕怎么读 敕的意思、敕书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5694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