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文学和类型文的区别

纯文学和类型文的区别,第1张

文学反对任何现成形式的重复,与类型文学有很大区别。当然,纯文学也有另一种意义上的类型,如乡土题材、城市题材、军事题材、历史题材等,但这些只是笼统的分类,类以下的别是面貌各异的,每部作品都是“这一个”。

类型文学的读者要比纯文学的读者多得多,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类型文学重在表现人类的基本性情感。

相对于高雅文学、作家文学等提法而言,纯文学的名称对于区别通俗文学比较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关于两者的区别,日本作家菊池宽曾经分析说: “凡是作家自己想写的作品,则为纯文学;为使人愉悦而写的,则属大众文学。”

这一定义虽然并不完整,却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指明了通俗文学创作的特点所在。艾瑟尔指出,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 “作者的头脑中始终有一个‘隐在的读者’,而写作过程便是向这个‘隐在的读者’叙述故事并与之对话的过程。”

不过,在具体的文学实践中,并非每一个作家都清楚地意识到所谓“隐在的读者”的存在,并非每一个作家都分明地注意到其写作对象的形象。而纯文学作家有时更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一点。正如布斯所说:“在最近几十年里,确实只有在关于如何写作畅销书的手册里,我们才能找到完全公开要求作者想到他的读者并相应地进行写作的劝告。严肃作家中居支配地位的时尚,就是把任何能够看得出来的对读者的关心,都看成是艺术本来光洁无瑕的脸上的商品性污点。要是有人贸然问谁是严肃作家,答案很简单,就是那些从不被人想到在写作时头脑里有读者的人”。相形之下,通俗文学作家则更多地考虑到读者,他们不断地使读者的影子出现在头脑之中。必须强调的是,这并不是说通俗文学作家就要一味去迎合读者,那样的创作只会制造出庸俗的精神垃圾,那样的作者只是制造垃圾的匠人。事实上,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家同样注重自我创造,注重个性的张扬,这也正是为什 么会出现如此众多风格各异通俗文学作家的原因所在。

通俗文学的读者群是"一种多层次的立体结构。也即是说,通俗文学拥有最广泛的读者层面,其中既有知识结构层次较低的一般读者,亦不乏具备很高知识结构的专家学者,它面对广泛意义上的大众。而且事实上通俗文学读者经常在做跨类别的阅读。一个通俗文学读者既可以读金庸、琼瑶、倪匡,同时又可以去读乔伊斯、普鲁斯特。这样说并非盲目地去抬高通俗文学的身价,而是客观地分析通俗文学对于大众的精神意义。无论是一般知识水平的读者,还是高知识水平的读者,作为拥有情感、拥有欲望的“凡人”,他们都有舒缓内心情绪、获得轻松与安慰的愿望,他们都有寻求理解与互慰、解除疏远与隔离的需要。因为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之中,同一片天空之下。读者

应该在阅读中寻求知识和启迪,应该在阅读中得到理性智慧的完善和提高。同时他们也有权利在娱乐和轻松中舒展情感的活力,张扬生命的别样意义。即使对于那些拥有较高知识层次的读者,他们也不总是处于不问断的思考、探索之中,他们也必定会有渴慕缘定三生或是笑傲江湖的一刻,他们也有释放自己情感、追求互慰认同的要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够从通俗文学的作者、读者的特征中发现通俗文学的部分内涵。但由于作者的创作动机、创作目的始终是个变量,读者的接受也因年龄、经历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恒定,所以在界定通俗文学时,一个更重要的依据便是通俗文学的文学特点。

首先,是不是通俗文学并不在于文学作品所取材的生活内容。比如说同样表现青年男女的情感经历婚姻生活,琼瑶的《几度夕阳红》与鲁迅的《伤逝》就绝不相同。又比如说同样是描写新移民、留学生的作品,《京人在纽约》与《丛林下的冰河》相比,其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其次,是不是通俗文学,也不在于文学作品的类型。通俗文学是个类概念,品种极其繁多,正如《美国通俗文化简史》中罗列了如侦探小说、间谍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西部小说等多种类型。这种情形在实际认识上无形中产生一种误导,使人们往往把这些类型与通俗文学等同起来。其实,单纯从体裁类型上是不足以划分通俗文学与纯文学的。例如倪匡的科幼小说是通俗文学,而张系国的科幻小说则属于纯文学。

最后,是不是通俗文学,也不在于具体的情节结构、叙述视角等艺术手法。例如梁羽生《云海玉弓缘》与余华《鲜血梅花》在情节构架上都是一种复仇的模式,但两者却又截然不同。又如就叙事方式而 言,金庸《雪山飞狐》与芥川龙之介《林中》颇多相似之处,但是前者是通俗文学,后者却是纯文学。

因此,我们说题材、体裁、艺术手法以及其他一些因素都不是通俗文学区别于纯文学的根本所在。通过对众多文学作品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通俗文学最鲜明的特质是在以情节为核心的前提下,表现普遍的人类情感。这里我们所说的情感不是单纯的感情,而是一种内涵广阔,涵盖人类对于社会、家庭以及自我所表现出的丰富情感,它不仅包括亲情、友情、爱情,同时也包涵自尊心、上进心、同情心、公德心、责任感、正义感……这些情感应是为社会所共同规范的,为约定俗成的文化观念所制约的,为大众所共同认可的。它们是一些受传统道德所深刻影响的,具有恒定性与普适性的情感。能够在不同的地域和时代中对人类的思想行为发挥相同的作用。

为了充分地实现表现普遍情感这一初衷,通俗文学便需要依靠相对固定的程式结构和类型人物。这些特点有着不同于纯文学的艺术尺度,使得通俗文学显现出独立的文学风格。毋庸讳言,相对于纯文学的创新而言,通俗文学的情节、人物都较为稳定,是一种规范性的模式。但这不应该成为对通俗文学苛责的理由,因为我们不能以同一种的艺术标准来度量通俗文学和纯文学,更不可以用纯文学的艺术特质来要求通俗文学,通俗文学的固定程式有着其不可缺少的作用和无可替代的价值。

综上所述,可以说通俗文学是通过构造情节使受众得到情感体验与满足的文学类型。它不局限于一定的题材内容、技巧形式,但它往往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形成一定的程式系统、一定的类型人物,并口运用这些条件和可能来实现其表现情感的功用。

因此,在讨论通俗文学时,考维尔蒂引入了“程式”的概念。考维尔蒂提出, “作为一种构造主化产品的传统体系,程式能够提供这样的方式,其中一种文化在叙事形式中既体现神话原型,又体现出它自身所特有的先见”。显然, “程式化”概念的建立有助于我们去分析通俗文学形式中显露出来的文学意义。通俗文学属于这样一种类型的文学,它是按照读者熟悉的一些密码写成的作品(这与罗兰"巴特所提出的“可读的文本”与“可写的文本”中“可读的文本”项相类似),具有一定的模式和规范。但是,通俗文学的模式和规范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公式与模型,而是一种体现出若干重要文化综合功能的程式。于是,它能够通过类型化的内容结构,提供满足大众娱乐、放

松、消遣的文学功能。同时,通俗文学的类型化内容,并非仅仅停留在这一功能层面,其中更流露出丰富的为大众所广泛认可并乐于接受的规则与观念。也正因此,通俗文学体现出潜在的大众意识形态,表达出大众在现实生活中未能得到实现的无意识情感,完成大众内心深处那份强烈的相互认同的需要,确立一种解除彼此之间疏远与隔离的文化情感。正是在这样一种意义上,大众喜欢通俗文学,大众阅读通俗文学,并且“欣赏它的优点并以同情的态度参与到悬念与解释的模式之中”。通过阅读,大众以其所能接受的情感方式填塞空缺的思想,获得自由的愉悦。

似乎能够这样说,通俗文学往往由于和特定的时间、空间文化的联系而受到局限,由于其所面对的读者而相应受到限制,它们的生机来源于读者的心灵需求、它们的发展有赖于商业活动的支持,故而它们必须遵守一定的叙事规则。否则它们也就不能为读者所接受,也就不能够被称作通俗文学,丧失了其有别于“严雅纯”文学独立存在的个性化意义。从而无法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难以感动读者。而且由于事实上通俗文学娱乐、消遣功能的客观需求的存在,通俗文学要借助一定的程式来调动读者不同于面对“严雅纯”文学时所产生的参与作品的热情。可以说,读者是在参与作品的另一种创造,是参与谜底的揭晓,参与游戏的完成,最终获得一种阅读的愉悦与补偿。这

时,通俗文学成为一种文学类属,是一种具有固定人物范型、情节结构的文学。这正如埃斯皮卡所指出的

“通俗文学能否满足读者的需要要由标准化的机械程序完成。”而且应该说,在相对固定的程式中保持生动、丰富的艺术魅力,并始终去引发读者的阅读热情,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真正优秀通俗文学的魅力也恰恰从这里体现出来。

纯文学是一种侧重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载体,它是对客观的社会生活或自然图景的再现,往往反射或融合于主观感情的表现中,它是靠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来打动读者。这种文体,必须出于真挚和至诚,在为大千世界画像的同时,也就把自己的心交给了广大的读者,并且在此基础上充分强调与它无法分割的思考的内涵,成熟的激情必然会通向深沉和浩瀚的思索。、

通俗文学,则主要是指以娱乐性和消遣性为主,追求市场化并迎合大众口味的创作。通俗性、娱乐性 和机械性是其主要特点。如武侠、言情、骑士、侦探、警匪。通俗文学也是要讲艺术的,不能将通俗和艺术割裂开,好像一通俗就不需要艺术了。

五千字内的纯文学小说,莫伯桑的短篇小说,都是五千字以内的。马克吐温的短篇,也都在五千内,其他作家的也还有很多。 望采纳。

纯文学的指向性是小说诗歌散文读后感论文等等抒发自我见解的文学形式。正儿八经的纯文学刊物应该是《收获》,巴金创刊。现任社长李小林,算是女承父业吧。你要现在买还能买上九月中旬的新一期。文学书籍最好循序渐进的进行阅读,玄奥微妙的著作需要足够的人生经历才能体会。首先国学经典您阅读了几本?论语和道德经读了么?外国诺贝尔文学家的著作您阅读过多少?博尔赫斯先生的作品您知道么?当代黄永玉迟子建路遥王小波的作品您了解多少?读书需要不断坚持。看过一两本著作就飘散自得不该是读书之人的心态。希望楼主潜心品味读书的奥妙。

文学作品一共分为四类: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我平时看的文学作品以小说类居多。

如何区分纯文学和通俗小说?纯文学和通俗文学,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不能简单的把出版小说叫做成纯文学,把网络平台写的小说,也就是网络小说,网文叫做通俗小说。

因为纯文学和通俗小说并不是单纯的以媒介来区分的,这两种领域的界限其实是混淆不清的。那到底如何区分呢?

看到一个比较赞同的观点是: 小说是融合哲学的问题,在小说里故事和哲学两者缺一不可 ,无论是纯文学还是通俗小说也都是由两者组成的。我们可以根据它们在小说里的占比来进行区分, 哲学比例高的,就是纯文学 ,即使牺牲一些故事元素也要强调我是谁?人该如何活?就是纯文学学。它能够让读者进行更多的思考。 故事比例高的,就是通俗小说。 它追求的故事的趣味性,目的是让读者沉浸在故事里,乐在其中。

这样看来,我平时看的那些小说应该就是属于纯文学了,通俗小说也是会看的。

无论是纯文学还是通俗小说,都有好的作品或者自认为不太好的作品。它们只是从内容、展示的方向上面不同,给人带来阅读的需求不同。

我相信书能传递给读者的力量是多样的。

纯文学,就是好看的小说加深度的思想,这不就是寓教于乐嘛。

通俗小说,就是追求市场化并迎合大众口味的创作,大多数的网文就是如此。但你能说这些供娱乐消遣的小说都是肤浅的吗?那肯定不能。通俗小说它不一定要有深刻的思想或者教育意义,但也是能够打动读者的。读这类小说主要还是以娱乐性和消遣性为主。

但我觉得通俗小说读多了就会感到乏味。而读文学小说,指那些纯文学,就不会这样,当你静心读时就会投入其中,如饥似渴。知道还有很多好书等待你去阅读和品味。读这类书,不会追求快。看的时间持续久了,就像每天需要吃主食一样。

不过,读物浩如烟海,就算从刚具备阅读能力开始一直到白发苍苍,也读不完所有的书。所以把阅读分为精读和泛读就非常重要。对那些已经被确认为经典的读物,应该认真读;对于通俗小说,大概知道在讲什么就可以了。

纯文学还有未来吗?

打开起点,纵横,还有曾经主流文学的新浪读书,上面全是玄幻,穿越,霸道总裁,小女生小说,已经很难寻觅纯文学身影。曾经很受文学青年欢迎的榕树下早已关闭。

现在还在从事纯文学创作的恐怕只有那些已经成名的大作家了。现在还在看纯文学的恐怕只有三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了。

现在有很多青少年在网上写小说,并不是因为他们热爱文学,而是他们看到了写网文写出名了能赚很多钱。看看现在的作家富豪榜,排在前面的大多是网络作家。唐家三少一年的收入达到亿元以上,天蚕土豆,猫腻等收入都是几千万,这让很多大作家都忘尘莫及。

网络文学能叫文学吗,我认为只能叫快餐文化。网络文学只所以能大行其道,是因为文化导向出了问题。去年《庆余年》的热播,网络文学的财富价值更被体现。在这个浮躁和逐利的时代,真正有文化价值的东西正在逐渐被抛弃。

现在的青少年不看文学名著,只看那些没营养的网络小说。现在的青少年创作者不去写纯文学,只写玄幻和穿越。这不能不让人担忧许多年以后只有网络作家而没有作家这个称谓了。许多年以后,我们能读的还是《巴黎圣母院》,《家春秋》,《平凡的世界》这些文学经典,而已经读不到新的纯文学小说了。

在网络文学如日中天的时代,纯文学还有未来吗?我们忧心,但我们不能放弃希望!

以上就是关于纯文学和类型文的区别全部的内容,包括:纯文学和类型文的区别、纯文学月通俗文学的区别、讲解纯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的关系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5568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