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瞋痴慢疑五个字分别具体的解释是什么意思

往常的近义词2023-05-09  14

简单说

贪,就是贪喽

嗔,就是生气,有戾气,不平和

痴,就是痴心妄想喽

慢,就是傲慢喽,不谦虚,觉得自己牛逼,我慢心人人有,不可有啊,大罪,也是学习进步的大障碍,

疑,怀疑喽,这里的疑更指对佛的疑,对度你老师的疑,有疑就没信,修不成。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答案补充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人都有贪嗔痴慢疑的习气,有的轻有的重,嗔就是嗔恨嗔怒发脾气,嗔怒果报来的会比较快比较重。

《众经撰杂譬喻经》上说“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

《菩萨藏经》中说“夫嗔恚者,速能损害,百千万劫,所集善根。”

《华严经》:佛子!我不见一法为大过失,如诸菩萨于他菩萨起瞋心者。何以故?佛子!若诸菩萨于余菩萨起瞋恚心,即成就百万障门故。何等为百万障?

所谓:不见菩提障;不闻正法障;生不净世界障;生诸恶趣障;生诸难处障;多诸疾病障;多被谤毁障;……

这就是祖师大德们常说的:“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一念嗔心就得百万障门,更何况嗔怒发脾气,更会得大的恶报。

《正法念住经》云:“众生堕地狱,其因大嗔恨。”

我对照回想以前发脾气后,没多久就会得恶报,以前,有次儿子上幼儿园,早上我和他都起晚了,他还拖拉,我就对他大发脾气,猛的抱起他就走,一使猛劲坐骨旁边的筋出槽了,因为那段时间爬山大腿关节有点错位了,去拍片也看不出来,那条腿拖着走了一个多月,不怎么活动筋就松弛了,所以猛一用力筋就出槽了,坐时就会压到坐骨神经,一坐就难受,去了几家医院又查不出来,很是苦恼,这样过了一年多,有次我放生了几千元,许愿希望能恢复好,没多久在一家医院正骨的地方,那大夫七十多了经验丰富,仔细摸找到了病根是筋出槽了,把筋复位才恢复好。

后来没多久又对我妈发火,过了一两天跳矮的花墙时那根筋又出槽了,又去复位。

我以前发火得果报的事情特别多,但我不重视对照因果,所以一直没改掉,遇到难受的事不顺心的事就想发火,后来我对照明白了发脾气后灾祸来的很快很大,就改了。

我一个亲戚脾气特别好,我从未见过他发脾气,他运气特别好,北京的限价房很难摇到,他却很快摇到了,而且位置非常好。

佛说修十善来世就可以得去做天人的大福报,不嗔就是其中一条,可见不嗔就能得大福报。

不生嗔心就是忍辱波罗蜜。

忍辱就是佛说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中的一项,六度的修行方法是从凡夫普通人修证到佛的方法。

《遗教经》中说过:“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发火的习气很难改,是我们无量劫形成的习气,需要由重到轻,由轻到无。

我以《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佛所说的方法:“未生不善能令不生。已起不善速令除灭。”去消除发脾气的念头。

想生嗔怒发脾气的念头时,不是强压怒火,强压怒火对身体不好,还很难压住。

嗔怒的念头是邪念,我们要以正念去化解消除,我想生嗔怒时就告诉自己,不生恶念就得大福报,要生慈悲心,慈悲心可以化解嗔怒心。我告诉自己这两句话,嗔怒的念头就化解了。

菩萨修行六度不能离开慈悲心,所以佛当年先讲四无量心(慈悲心),而后宣讲六度。

所以慈悲心能化解嗔怒心。

嗔,指生气;对人不满。

恚,指恼恨;发怒。

具体解释:

1、嗔

拼音: chēn

释义:

(1)怒;生气:嗔怒。

(2)对人不满;生人家的气;怪罪:嗔怪。

2、恚

拼音:huì

释义:

(1)恼恨;发怒:忿恚。

(2)心狠。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

1、娇嗔

拼音:jiāo chēn。

释义:(年轻女子)娇媚地嗔怪。

2、嗔怪

拼音:chēn guài。

释义:对别人的言语或行动表示不满:他~家人事先没同他商量。

3、嗔怒

拼音:chēn nù。

释义:恼怒;生气。

4、嗔视

拼音:chēn shì。

释义:怒目而视。

5、嗔道

拼音:chēn dào。

释义:难怪,怪不得。

“戒嗔”的意思是 莫生气 。嗔 就是发怒,恼火的意思 ,戒除嗔恨心。

“戒嗔”词语基本信息:

基本解释

瞋,又名瞋恚、瞋怒、恚、怒,是对有情怨恨的精神作用。与贪、痴两者因荼毒众生身心甚剧,妨害修道,所以共称为三毒;又因为能起惑造业,使众生身心感到逼迫热恼,犹如火烧,所以也称为三火;此外,由于能病恼有情,坏出世善心,令众生长劫受苦不得出离,所以又称为三病。

相关语句

以瞋报瞋者,是则为恶人;不以瞋报瞋,不瞋胜于瞋。

--《杂阿含经》--

瞋心的起因

据《俱舍论》、《成唯识论》载,对违背己情的有情生起憎恚,使身心热恼,不得平安的精神作用,名为嗔。又忿、恨、恼、嫉、害等随烦恼,都是以嗔的部分为体,是六根本烦恼、十随眠、五盖、五钝使之一。

瞋有三种相,即:

一、非理嗔:他不来恼,而自生嗔。

二、顺理嗔:他人来恼,尔乃生嗔。

三、诤论嗔:己法言是,他法言非。

嗔唯属欲界所系之烦恼,于色界、无色界则无。贪,乃从喜爱的对境所生起;相反地,嗔则从不顺心,即逆己的对境而产生。

瞋心的过患

《华严经》云:"一切恶中,无过是瞋,起一瞋心,则受百千障碍法门。"《法苑珠林》亦云:"瞋是失诸善法之根本,堕诸恶道之因缘,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恶口之府藏,祸患之刀斧。"由是可知,瞋是修学佛道上最大的障害。因此,经论中常告诫之,如《佛遗教经》说:"瞋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人。劫功德贼,无过瞋恚。"《大智度论》亦载:"当观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瞋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不观罪福,不知利害,不自忆念,当堕恶道。"

所以,《正法念处经·观天品》载,瞋怒如毒蛇、如刀、如火,有智慧的人,应当要以忍灭瞋。

瞋心的果报

据《地持论》载,身苦多瞋恚,死后当堕于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

一、常为一切求其长短:因前世瞋恼,不能含容,故感今生被人伺求长短,而动辄得咎。

二、常为众人之所恼害:因前世瞋恼众人,令不安稳,故感今生亦为他人恼害之。

戒贪、戒嗔、戒情相关意义

“贪、嗔、痴、慢、疑”,合称为五钝使。

一、贪:指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或财、色、名、食、睡等五欲境界,产生执着贪爱的妄想心。

二、嗔:对于违背自己所贪爱执着的境界,产生恼怒、厌恶等心念。

三、痴:心念混混沌沌、无有智慧,例如:不明白三世因果、不知道人人本具佛性、不了解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所生。佛法之智慧,并非一般世间所指之聪明才智,而是要明白因果、心性、缘起等佛法真理,若不明了,则属愚痴无智,情归于痴之属。

四、慢:指目空一切,眼中无人,贡高我慢,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轻慢别人等心态。

五、疑:对于一切人、一切事都不信任,心怀疑虑,妄生猜忌,是非纷起,因此生诸烦恼,造作恶业。

戒贪、戒嗔、戒情:就是不要贪,不要嗔,不要痴情。

以上就是关于贪瞋痴慢疑五个字分别具体的解释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贪瞋痴慢疑五个字分别具体的解释是什么意思、佛教中的贪,嗔,痴,是什么意思、佛法中说的“嗔”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5430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