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纲的一个目。上下颌只有1对门齿,雌性为双角子宫。本目种数约占哺乳动物的40%~50%。本目动物进化历史漫长,在形态上已极为多样化,体型相差悬殊。多数种类的体长在10~20cm之间,体重100g以下。兔尾鼠属没有外尾,蹶鼠属等的尾则为体长的15倍或更长。啮齿类的牙齿数一般不超过22枚。少数种类仅于每年春季繁殖1窝幼仔,多数则于春、夏、秋产3窝左右。每胎产仔数各不相同,多数为4~6只,多者达7~8只,最高达18仔。多数种类的妊娠期短,仅20d到1个月左右。幼鼠生后20d左右就能单独寻食,一般3个月达性成熟,春季出生的个体能在当年秋季繁殖。但多数幼体于次年春季繁殖。少数大型种类寿命较长,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活10年以上,但多数种类的自然寿命为2~5年。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 :啮齿类 拉丁学名 :Glires 别称 :齧齿目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哺乳纲 亚纲 :真兽亚纲 目 :齧齿目 分布区域 :除了南极洲外的其他所有大陆 简介,主要特征,生活习性,生态,食性,繁殖发育,经济意义,危害,分类,松鼠科(Sciuridae),河狸科(Castoridae),仓鼠科(Cricetidae),竹鼠科(Rhizomyidae),鼠科(Muridae),睡鼠科(Gliridae),林跳鼠科(Zapodidae),跳鼠科(Dipodidae),豪猪科(Hystricidae), 简介 具有一对凿状门齿的中小型哺乳动物,俗称鼠类。其中包括大、小家鼠、黄鼠、沙鼠、跳鼠及豪猪等。最小的种类如巢鼠 (Mic-romys minutus),体重一般不到10克;大如南美洲的水豚(Hydrochaeris hydrochaeris),体重可达50千克;中国的大型齧齿动物为产于新疆的河狸(Castor fiber)体重可达25千克。 主要特征 上下颌各有一对仅前缘有珐琅质的凿状门齿,终生生长,故有磨牙的习性。下颌可前后移动,适于研磨食物。门齿与颊齿之间无犬齿,有宽阔的齿隙。上下臼齿各3枚,而前臼齿数则因种而异。上前臼齿不超过2枚,下前臼齿至多1枚; 臼齿的咀嚼面或平坦、或有突起,咀嚼面生来平坦的臼齿侧面向里凹陷而呈分叶状。 啮齿类 生活习性 生态 齧齿动物的生态适应各异。水栖啮齿类如麝鼠与河狸的趾间有蹼。适于在水中游动。跳鼠的后肢发达,适于沙地生活。森林中的鼯鼠前后肢之间有皮膜相连,可在林中滑翔。鼢鼠前肢粗短,前爪及门齿发达,眼及耳壳退化,都与其穴居生活有关。 食性 多数齧齿动物皆以植物为基本食料。一般喜食含水量较高的幼嫩枝叶,秋季往往嗜食乳熟阶段或完全成熟的种子。鼠类的食性常与其所在的环境密切相关。农区的鼠类如家鼠、姬鼠和仓鼠都主食种子; 南方的板齿鼠采食甘蔗、水稻、甘薯和香蕉;林区的松鼠、姬鼠和红背䶄主食林果种子; 生活于草原的黄鼠、 田鼠及早獭则以植物的绿色部分为主要食料; 鼢鼠主食植物的地下部分。鼠类尚有广食、狭食之分。黄鼠、跳鼠和仓鼠除食植物外,胃中还常发现昆虫的残骸; 褐家鼠以广食著称,除采食植物的茎、叶和果实、种子外,兼食昆虫、软体动物、甲壳类、蠕虫以及蛙、鱼、鸟类等; 少数鼠类食性很窄,如早獭主要采食牧草的茎叶部分。 齧齿动物的相对食量很大,这与其体小、活动量大有关。布氏田鼠在笼养条件下每昼夜采食鲜草的量,可达自身体重的80%左右。鼠类的食量与食物的质量有关,通常吃茎叶的鼠要比吃种子的鼠食量大。鼠类的食性和食量也可因时、因地而异。 齧齿动物尚有贮粮、蛰眠(冬眠和夏眠)及迁徙等习性。贮粮和冬眠,尤其对生活于高纬度的鼠类,是很重要的适应特性,否则很难渡过漫长的严冬。迁徙有利于鼠类种群密度的调节、充分利用环境的食物资源。家鼠春夏进入田野,入冬时回到房舍,这也是鼠类迁徙的一个普通实例。有些鼠类有大集群、长距离的迁徙活动,如北方的旅鼠即因有此习性而得名。 繁殖发育 齧齿动物的繁殖力一般较强,但种间差异甚大。较大型的种类繁殖力往往较弱。河狸每年繁殖一窝,孕期105~107天,每窝1~4仔,幼体第二年才达到性成熟; 而黑线仓鼠每年可产3~5胎,孕期19~21天,每胎1~10仔,平均46仔,幼仔2~3个月龄时即达到性成熟。在齧齿目中,以鼠科和仓鼠科的繁殖力较强,大都每年可繁殖两窝以上,很多种类的母鼠在哺乳期间即可交配怀孕,因此小家鼠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每年可繁殖10窝以上。在各种环境因素中,一般认为食物条件往往可成为影响鼠类繁殖的主要因素。繁殖力强的鼠类,容易形成较高的种群密度,给人类的经济带来较大的影响。 经济意义 齧齿动物对人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鼠类是猛禽和小型食肉毛皮兽的主要食料,是陆地生物群落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穴居鼠类的掘土活动对滞留雨水、疏松土壤均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旱獭等洞穴可为其他益兽提供隐蔽场所。松鼠、河狸、麝鼠、旱獭和海狸鼠(Myocastor coypus) 等是极有经济价值的毛皮兽。长爪沙鼠、金黄地鼠(Mesocricetusauratus)和鹿鼠(Peromyscus sp,)等均可驯养用作实验动物。在实验室中常见的大白鼠和小白鼠分别由褐家鼠和小家鼠的白化系培育而来,豚鼠(Cavia porcel-lus)则是由野生种驯养而来。 危害 鼠类对农、林、牧业的危害尤为突出。中国的农业害鼠约有70多种,其中为害较大的如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针毛鼠、板齿鼠、小家鼠、黑线姬鼠、黑线仓鼠、大仓鼠、长爪沙鼠、东方田鼠、鼢鼠和黄鼠等。一只小家鼠日食量3~8克,褐家鼠每天可消耗谷物25克左右。1969年新疆北部小家鼠的数量猛增,估计损失粮食15亿千克。 棕背䶄啃食幼树树皮,在内蒙古次生林地油松幼林的受害率有时可达8~9%。宁夏条播树籽,由于跳鼠掘食,连续数年未能成苗。东北林区直播红松也遭到鼠类的危害。在牧区除盗食饲料和禽蛋,伤害幼禽幼畜之外,分布在草原上的布氏田鼠和黄兔尾鼠等,高密度的鼠群,可大量消耗牧草,使部分原生植被变成土丘植被。鼠类在堤岸挖洞,可引起决堤,酿成水灾。而且是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贮存宿主。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以及森林脑炎等疾病的传播都与鼠类有关。此外,鼠类还能咬坏电线,以致引起火灾或使工厂停产。 分类 过去将兔形目作为一个亚目,归纳在广义的啮齿类中,称重齿亚目(Duplicidentata)。而齧齿目则称单齿亚目(Simplicidentata)。全齧齿目全世界现有29科,380属,1 687种,为哺乳类中种数最多的一个目。不计国外引入种,中国现有齧齿动物约184种,分别隶属于9科,68属。 松鼠科(Sciuridae) 四肢强健,趾端有锐爪,尾 圆或平扁,尾毛蓬松。颊齿1-2·3/1·3=16~18,有 齿根。中国约有16属,42种,几乎遍及全国。如松鼠(Sciurus vulgaris)、红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花鼠(Eutamias sibiricus)、草原黄鼠(Citellusdauricus)、旱獭(Marmota sibirica)、飞鼠 (Ptero-mys volans)等。 河狸科(Castoridae) 半水栖动物。体重可达30千克。后足有蹼。眼小。尾大扁平,上被鳞片。颊齿 1·3/1·3=16,无齿根。毛皮珍贵。能分泌河狸香,为 贵重香料。仅2种,一种在美洲,另一种为河狸 (Ca-stor fiber),产在欧洲及亚洲北部。在中国分布于新疆北部。 仓鼠科(Cricetidae) 大多为小型种类,前肢多 为4指,后肢5趾。尾有毛而无鳞片。颊齿3/3=12。中 国有4亚科,20属,72种。如黑线仓鼠 (Cricetulu arabensis)、大仓鼠(Ctriton)、长爪沙鼠(Merionesunguiculatus)、中华鼢鼠 (Myospalax fontanieri)、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棕背䶄(Cletherionomysrufocanus)、林旅鼠(Myopus schisticolor)、麝鼠(On-datra zibethicus)等。 竹鼠科(Rhizomyidae) 体形粗壮,眼小。耳短。 尾短而无毛或仅有稀毛。上下门齿粗大,颊齿3/3=12。 适于地下生活。中国有2属,4种,皆分布于长江以南。如大竹鼠(Rhizomys sumatrensis)。 鼠科(Muridae) 尾多数有鳞片。颊齿3/3=12,齿 冠咬合面复杂,上臼齿有3纵行齿类,磨平后形成横嵴。中国约16属,43种,如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小家鼠(Mus musculus)、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巢鼠(Micromys minutus)等。 睡鼠科(Gliridae) 体重30~100克,形似松鼠而略小。多数有多毛的长尾。四肢和趾均较短,爪短而 弯曲。鼻吻短而眼眶大,耳圆。颊齿1·3/1·3=16。中国 有2属,2种。如林睡鼠(Dryomys nitedula),产于新疆。 林跳鼠科(Zapodidae) 体重10~25克。尾明显超过体长,末端无毛束。后肢较长。多数种类毛色鲜艳, 背部鲜黄或红棕色,腹面白色。颊齿0~1·3/0·3=12或 14。中国有2属,7种。如中国林跳鼠(Sicista conco-lor)分布于西部和东北吉林; 四川林跳鼠(Eozapussetchuanus)分布于四川和甘肃南部。 跳鼠科(Dipodidae) 头后部宽大。后肢及尾特长, 尾末端有簇毛。鼻吻短,眼大,耳大。颊齿0~1·3/0·3= 12或14。多分布于草原、荒漠和半荒漠地区。如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羽尾跳鼠(Stylodipus telum)等。 豪猪科(Hystricidae) 体型较大。体表有棘刺。 颊齿1·3/1·3=16。中国有2属,3种。分布于陕西及长江以南各省。如豪猪(Hystrix hodgsoni)。
有关啮齿类的分类问题仍在激烈讨论,据估计,全世界共有1590-2000种,分属28-34科。对啮齿动物是一个单系群的假定,长久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尽管最近的形态学研究强烈地支持啮齿动物是单系群的。尤其是,基本成员新的化石发现填补了啮齿目和兔形目之间的裂缝。细胞核DNA的资料支持啮齿动物是灵长动物的旁系群,且两者组成灵长总目,但有些从细胞核和线粒体DNA得出的基因资料却对此论点较少支持。一份对逆转位子存在与消失的研究则自然地支持了啮齿动物的假定。
啮齿目兔科动物
啮齿动物(学名:Glires)是一个包含了啮齿目和兔形目(兔、野兔和鼠兔)的演化支。啮齿(niè chǐ)动物,英文名rodent,这个名词源自拉丁语“咬东西”的意思。指啮齿目。
水豚是世界上最大的啮齿动物,然而它和它的近亲老鼠有着完全不同的社会地位,当老鼠面对人类“人人喊打”的局面时,水豚已经被冠上了大自然“社交达人”的称号。与其说水豚擅长社交,倒不如说它是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坐骑或枕头,因为几乎所有的动物,什么猴子、鸭子、鸟、猫狗,甚至是鳄鱼,都愿意和这样的“大老鼠”待在一起。像这样与人为善,世界和平的处事态度,已经被照相机记录了下来:
水豚是世界上最大的啮齿动物,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与啮齿类动物家族的大多数成员不同,水豚的头略方。它是半水栖的动物,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水里渡过,而且练就了潜水技能,一次能潜水长达5分钟。水豚大约有1米多长,05米高,雌性往往比雄性稍大一些,但总的来说,它们的体型大致相同。身体密度很大,体重最大可达100斤。
这样的体型,自然也被人类盯上了,在有的地方,人们把这种“大老鼠”当作猪肉来吃,我们陆地上养猪,而他们在水里养水豚,于是水豚也有了另一个称号“水猪”。在鼠届,水豚拥有如此惊人的尺寸,按道理应该是不好惹的,怎么会和这么多动物成为“休闲密友”呢?这就要从它的生活习惯和个性说起。
群居生物,有爱温顺水豚是群居动物,典型的水豚群体大约有10只。在雨季,一个群体可以容纳40只的成员,在旱季可以达到100只,所有成员都由一只强势的雄性领导。它们是非常有爱的群体。尽管水豚大部分时间在水里,但是刚出生的小水豚不会游泳,除了父母,社群里所有的水豚都为小水豚提供保护,并教它们游泳。这种有爱的相处模式,让它们更倾向于和平与自由,领地意识也不高,当有其生物靠近时,只要不是来吃自己的,自然也没有敌意。
属于
有关啮齿类的分类问题仍在激烈讨论,据估计,全世界共有1590-2000种,分属28-34科。
啮齿类动物(6张)
鳞尾松鼠亚目Anomaluromorpha
鳞尾松鼠科Anomaluridae
跳兔科Pedetidae
河狸亚目Castorimorpha
河狸总科 Castoroidea
河狸科Castoridae
衣囊鼠总科 Geomyoidea
衣囊鼠科 Geomyidae
异鼠科 Heteromyidae
豪猪亚目Hystricomorpha
老挝岩鼠科 Diatomyidae
梳趾鼠下目 Ctenodactylomorphi
梳趾鼠科 Ctenodactylidae
豪猪下目Hystricognathi
滨鼠科Bathyergidae
美洲豪猪科 Erethizontidae
豪猪科 Hystricidae
岩鼠科 Petromuridae
蔗鼠科 Thryonomyidae
豚鼠小目 Caviomorpha
华毛鼠科 Abrocomidae
硬毛鼠科 Capromyidae
豚鼠科 Caviidae
毛丝鼠科 Chinchillidae
栉鼠科Ctenomyidae
刺豚鼠科 Dasyproctidae
花背豚鼠科 Dinomyidae
棘鼠科 Echimyidae
水豚科Hydrochoeridae
河狸鼠科 Myocastoridae
八齿鼠科 Octodontidae
鼠形亚目Myomorpha
跳鼠总科 Dipodoidea
跳鼠科Dipodidae
鼠总科 Muroidea
Calomyscidae
仓鼠科 Cricetidae
鼠科 Muridae
Nesomyidae
刺睡鼠科 Platacanthomyidae
鼹形鼠科 Spalacidae
松鼠亚目Sciuromorpha
山河狸科Aplodontiidae
睡鼠科 Gliridae
松鼠科Sciuridae
兔子不是啮齿类,而是兔形目,之前也被列入啮齿类,但后来生物学家认为兔子与啮齿目动物的演化乃来自不同的起源
定义:啮齿目是哺乳动物中的一目,其特征为上颌和下颌各两颗会持续生长的门牙,啮齿目动物必须通过啃咬来不断磨短这两对门牙。
一、牙齿 鼠类的牙齿高度特化。上下各有1对门牙,缺乏犬齿,留有齿隙,前臼齿消失或1~2枚,臼齿3枚。其门齿仅在前面有珐琅质,所以后面的软齿质比前面消耗快,结果形成总是尖利的凿刀形门牙。此外,门齿无齿根,能终生生长,所以必须磨损,以求得生长平衡。两个相对的门齿如不能相遇在一起,对它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一独特的磨牙特性,使其牙齿非常尖利、有效。这也是鼠类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之一。 牙齿的这一特性,不是鼠类特有的,实际上鼠类这一特性出现相对较晚。生活在侏罗纪时期的哺乳动物祖先兽孔目类群就有这一特性。多瘤齿类是一种相当小的、似乎是最早的,有些象鼠类的一种食草哺乳动物,出现于侏罗纪,其数量大概从来都不很多,并于始新世早期灭绝,其牙齿特点也与鼠类相似。现有的袋熊、岩狸、狐猴和兔类牙齿也具有这样的特性。但象鼠类这样极端特化的例子很少。 二、颌骨与咀嚼肌 鼠类另一重要特征是其发达的颌骨区域以及从此开始的、参与下颌运动的咀嚼肌。下颌骨窝位于鳞状骨颧突的腹面,是一个拉伸了的关节窝,缺少下颌窝后突,其作用是控制下颌的前后运动。颧弓位于颧骨的中部,其作用是连结上颌颧突和鳞状骨颧突。框后突变化较大,有些种类有,有的缺。乳骨突较大,多数可见翼蝶骨管,但有的很小,难以发现。其他特征还包括锁骨的结构,前后足的趾爪数量、结构变异,颞肌数量变化等。 (一)咀嚼肌的类型 鼠类颌骨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附着在其表面的咀嚼肌,控制门齿的闭合,实现啮咬的目的。其原始咀嚼肌分为三种类型。这种模式称为始啮模式,在现存的啮齿类中,只有山河狸属此模式。 1 表层咀嚼肌 起于上颌骨颧突的咀嚼肌结,终于下颌骨底部的中后缘和角突。 2 侧面咀嚼肌 从表层咀嚼肌后面沿颧弓下缘开始,到下颌骨底部中后缘终止。 3 中层咀嚼肌 很小,沿颧弓中央内部开始,到下颌齿列后部结束。 (二)咀嚼肌演化的主要模式 由原始的始啮模式,啮齿类的咀嚼肌至少以三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演化、发展。 1 松鼠型模式 侧面咀嚼肌起点前移到上颌骨颧突部分的颧弓前面,表层咀嚼肌起点也前移,而中层咀嚼肌的起点不变。其上颌骨颧突扩大,呈盘状。这种方式在松鼠型亚目中常见。 2 豪猪型模式 从上颌骨颧突的前面移到了上颌骨颧突范围以外,而且变得非常大。通过增大的框下孔,一些起点在上颌骨颧突前面的、增加的侧面咀嚼肌沿伸到了颧弓前面。这种方式发生在豪猪、天竺鼠、跳鼠等许多类啮齿动物中。 3 鼠型模式 这种模式有可能是由古老的松鼠型种类演化而来的。象松鼠型模式一样,其上颌骨颧突扩大呈盘状,改变了前面侧面咀嚼肌的起点。框下孔相对较大,有部分中层咀嚼肌从中穿过。 咀嚼肌三种模式是如何演化的,学者们争议很大。然而咀嚼肌演化的三种模式已被多数学者所接受,至少其演化结果在许多啮齿类可以看到。 (三)下颌骨 咀嚼肌在上着生部位和结构也有变化。松鼠型中,下颌骨隅突与下门齿齿槽在同一垂直平面,冠状突发达。而豪猪型中,下颌骨隅突在下门齿齿槽垂直平面的外侧,冠状突退化。
以上就是关于啮齿类详细资料大全全部的内容,包括:啮齿类详细资料大全、啮齿类动物的定义是什么有哪些、啮齿目的总数众多,除了有老鼠还有什么生物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