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粉团2023-05-08  23

生活在别处,也许是说这话的人觉得生活超乎想像了,没有想像得那么完美,这生活不存在想象里,就像物质和意识也不会永远结合的完美。又或者说,生活需要多方位的品味,别让自己总在一个圈圈里,要对生活充满幻想,让生活的翅膀和想象力的翅膀一样高!这句话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没有标准的,目的很简单,希望生活得更好!所以,祝你的生活充满幸福的味道!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生活在别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1

米兰昆德拉是我很早就知道的捷克作家,他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曾经盛极一时。我这次偶遇的是他的另外一部小说《生活在别处》。

这本小说是描写一位天才的拙劣诗人的短暂一生。诗人雅罗米尔并不是爱情的结晶,他父母并非真心相爱,也许只是偶然才有了雅罗米尔的出生。“诗人究竟是在哪里被怀上的呢?”这对于他的父母都是一个难以考证的问题。

雅罗米尔小时候有点像我们小时候课文里面学到的方仲永,天资聪颖,出口成诗。他的第一句诗是“外公是个大坏蛋,偷吃我的小面包”。这样自私的话语因为语句的押韵而被盛赞。于是就有了“保姆安娜真正丑,就像一只小山鼬”、“妈妈,生命就像是野草”这样延绵不断的拙劣的诗句。这样被宠爱的孩子,他的生活重心只能是他自己,“他总是关注自己,想要审视自我,可是他找到的只是那个全副心思放在自己身上,审视自我的那个形象……”

这个被宠爱的孩子长大之后喜欢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具有强烈的自私和占有欲,为了证明自己是革命的,竟然向警察局揭发他女朋友的哥哥要偷渡边境,其实这不过是他女朋友为了博得他喜欢的一句谎言。这让他感觉自己长大了,成熟了,独立了,当然也让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其实故事是很简单的,我真佩服作者竟然写了243万字(翻译过来的汉字)。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为什么这篇小说叫“生活在别处”?直到雅罗米尔和女大学生恋爱,希望带女大学生回家,这时候,他感觉那只是妈妈的家,而不是他自己的家。因为他不自由。“诗人挣脱母亲怀抱而奔跑的时刻应该到来了。”为了争取自由,他战胜了妈妈,妈妈辛苦工作一天后只能在外面游荡,为了给儿子和女朋友留出空间。

生活在别处的意义就在于生活是现实,梦想是别处。生活在别处就是走出家庭去追寻自己的自由和梦想。这种自由应该是有约束的自由,诗人的妈妈也渴望爱情,但由于责任,她只能将自己追求爱情的自由圈囿在心灵深处,这是正常的多数人的“别处”。诗人为了追求自己的自由、自己的革命,不管妈妈的感受,不管是否会伤害爱情,尽管那爱情也是他自己的,毅然决然出卖自己的女朋友。这样的“别处”只能以悲剧而终。诗人不是殉情而死的,而是平庸地病死了,实在是一种讽刺。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2

看完《生活在别处》,我突然的不想去思考任何的问题,只是放松的去回忆书中的只言片语,回忆那些片段带给我的惊奇。那些毫无掩饰的文字,带给我的仅仅是单纯的思想,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战火硝烟的年代,到处是被法律所迫害的人们。残破的躯体,残破的灵魂,在那些战火里灼烧,焚化。而文人作为那个时代的精神力量,也已经被涂抹了很重的时代墨彩,诗人在短暂的一生中,浓妆艳抹的扮演了各种角色,完全沦为了历史的工具。虽然诗人在努力的挖掘自己的精神价值,燃烧着自己的激情,却并不能掩饰浓重的政治色彩和大背景下的时代气息。诗人的母亲也同样在战火中激情、疯狂、沉默、而后渐渐的麻木、失落,在悲剧中衰老,伴随她的仅仅只有她不愿被人看到的“褶皱的肚皮”和那垂死的激情。诗人的父亲在战火中死亡,而他和母亲却依然遭受着社会的精神压迫,这种压迫让人疯狂,让人窒息,比那些刀枪子弹更让人难以忍受。

尽管诗人成功的让画家和周围的人刮目相看,却已经失去了原本作为诗人的自由抒情,仅仅是在这个疯狂的文学时期留下点不一样的东西,而那是什么,一点也不重要。

是么?不重要?那诗人又为什么想留下东西呢?终究是条不过那文化的长河,在河水中肿胀、腐烂、而后消失。

政治依然在继续,那么留下的东西有什么用?没用,但依然要留下,至少那些曾经令他发狂、出众的东西。或者是一些没有头的女体画像,或者是一些类似“石头的腿,穿上了沙的长袜”的诗句。那些残留着他疯狂思想的东西,遗留。只有这些,才能让他觉得自己有所为了,安心的`倒在历史的黄土里。

那些如“在手术台上邂逅一把雨伞和一台缝纫机就是美。”以及“睡着了,一只眼里有月亮,一只眼里有太阳。”的晦涩语言,伴随诗人深埋在黄土下,酝酿着更深的文化。

而我们一样,在这个政治的背景下疯狂,死亡,然后在黄土下酝酿着更深的文化。仅此而已。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3

为什么生命不能有多种可能?让我有充分的选择,并一一实践他们从而挑出比较好的?昆德拉让想象变为现实。人在小说里可以有不同的生活,做不同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他创造不同的世界,体会他们,分析他们,感悟。他的思想在跳跃不定,像是交响乐有不同的主题,按照一定的节奏或调子在不同章节之间行走。这有时让我迷路。

《生活在别处》是人寻找伟大的自己的历程。主人公在逃离。从现实中。因为现实的自己是母亲的、父亲的,不是自己的自己。于是挣脱,挣脱别人期望的围城,寻找内心期望的自我。但自己期望的自己需要舞台,需要别人眼光的赞美,期望认同。别人毕竟是别人。不一样的。别人就像一面哈哈镜,在这个镜子里他找不到自己真实的影象。但是“他的视野无法穿越镜墙,他总是处在镜子的包围当中。”

也许生活当中有的人期望在空间上逃离以达到心灵逃离的目的。但是无论走到哪里,人如昆德拉所说的都是一条栓着皮带的狗, 即使你走的很远,你依然能够感受到这条皮带。这条皮带让我想起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有的皮带是临行密密缝过的,是自己想要的关心和爱护,这束缚是剪不断,理还乱的。

真实的生活在别处,永远在他不在的地方。梦想是现实,现实是梦想。

但是也许有时我们经过实验会痛苦的发现自己所寻找和摹仿的理想人物也许根本与自己格格不入。于是贝多芬的《英雄》只能给一个死去的人,一个永远不存在的人。嘲笑别人的时候也许我们就是在嘲笑自己,但我们没有意识到。因为我们思想里的自己不是真实的自己——被自己嘲笑的家伙——我们认为自己是想象中的自己,高贵的家伙。

我该去哪里生活?最后一位老诗人的感悟也许揭示了真谛:只有一个人上了年纪,他才可能对身边的人,对公众,对未来无所顾忌。他只和死神朝夕相处,而死神是既没有眼睛也没有耳朵的,他用不着讨好死神,他可以说他喜欢的话,做他喜欢的事。

昆德拉在小说《生活在别处》中引用了这句兰波的诗,是为了说明当时捷克青年的一种过度理想主义的普遍心态。

“别处”即意味着远方,意味着漂浮于现实以外的人生理想。当时的捷克青年由于对社会现实感到失望,因此很多人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并把这当做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们渴望一种理想化的生活,但这种生活只有在别处才能找到。

“崇高”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因为这些崇高的理想而不断打破,现有的社会秩序和观念,展示出社会发展的新层面,这也是许多伟大诗人产生和成长的原因与过程。诗人们的思想中关于逃离和挣脱的内容比较多。

1、最好的旅行,是在陌生的地方,发现了一种久违的感动。

2、当生活在别处时,那是梦,是艺术,是诗,而当别处一旦变为此处,崇高感随即便变为生活的另一面:残酷。 ----米兰·昆德拉

3、并非风景让人开心,而是人的心态决定了风景。 ----李松蔚

4、“你的此处很美,但你却浑然不知然后,继续寻找新的别处,永不满足。” ----米兰·昆德拉

5、遇见是两个人的事,离开却是一个人的决定,遇见是一个开始,离开却是为了遇见下一个离开。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米兰·昆德拉

6、把自己的身子交给他人的眼光去评判,这正是产生不安和怀疑的根源。 ----米兰·昆德拉

7、他在另一段生活里,另一段故事里,他无法在他目前所处的生活中拯救他已经不在场的生活。 但是窗外的那个世界更加美丽。而如果他为此抛弃他所爱的女人,这个世界则会因为他付出了背叛爱情的代价而弥足珍贵。 ----米兰·昆德拉

8、只有逃向崇高借以逃避堕落! ----米兰·昆德拉

9、她想到艺术家的爱也许完全是出于误会,她老问他为什么爱她。他总是回答,他爱她就像拳击手爱蝴蝶,歌唱家爱沉默,恶徒爱村姑。他总是说,他爱她一如屠夫爱小牛胆怯的眼睛,闪电爱宁静质朴的屋顶。 所以他爱她,是因为她与他不同,他破坏她,摧毁她,然后重新创造出一个他企望的她。 ----米兰·昆德拉

10、她甚至没有向他暗示,她所称的爱情幸福实际上只是一场心劳日绌。……虽然她终于想要恢复自我,可只有在不真诚中她才能恢复自我。……不,她不会再把自己展露给他,无论是内心还是外表;他想把自己安全的藏在庄重之中,因此她不得不虚伪,…… ----米兰·昆德拉

11、承诺在哪里 ,背叛就在哪里。 ----米兰 昆德拉

12、她就像一个旅者,面对着眼前无限美丽的风景却已疲惫之至实在无法欣赏;这爱没能让她感到一丝的愉悦,但是她知道这爱是伟大的,不应该失去。 ----米兰·昆德拉

13、她甚至没有向他暗示,她所称的爱情幸福实际上只是一场心劳日绌。……虽然她终于想要恢复自我,可只有在不真诚中她才能恢复自我。……不,她不会再把自己展露给他,无论是内心还是外表;他想把自己安全的藏在庄重之中,因此她不得不虚伪,……此刻,她不仅把自己看作无限悲伤,而且把自己看作崇高,不幸和坚强

以死亡弃绝自我的存在——雅罗米尔

雅罗米尔存在意义是在他者的认同之下完成的。他为想象中的公众的或某个人的目光而设定自我的存在方式。

雅罗米尔在母亲的肯定和关注下长大,在他未成年的时候,他的自我确立来自母亲的认同和赞赏;在他成年之后,进入了更广阔的天地,母亲对他的控制激起了他摆脱母亲的强烈愿望,“他感觉到他的母亲附在他的头上,她围着他吐丝就象一个裹住幼虫的蚕茧,剥夺了他的本来面目。”母亲的认可成为他反抗的出发点。

刚一开始雅罗米尔幻想了一个叫泽维尔的男孩,没有父亲,没有母亲,自由自在,为所欲为。“不会意识到自己出身的人是自由的。”在他看来,自由并不是始于父母被背弃或是被埋葬的时候,父母一出生,自由就死了。

“对于母爱中的雅罗米尔来说,生活在母爱之外;对于诗歌世界的雅罗米尔来说,生活在诗歌之外。”雅罗米尔渴望在别处的生活。要得到外在世界的认可,他需要更多的关注和认可,他一边以内心自我作为自我构建的参照,一边窥视着别人的目光,爱情和革命热情是他获取自我存在的工具与手段。

为了获得自我肯定,他追求女大学生,红头发女孩……希望通过性爱达到自我肯定,然而现实的境遇却事与愿违。同时他用革命激情为自己预设的形象——悲壮、崇高的爱国青年,使他“无私”、“正义”地揭发了女友的哥哥的叛逃(其实这只是女友为“自我”形象设计的一个谎言),使红头发女孩一家无端的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一次辩论的争斗中他被扔到阳台,使他看到自己预设形象的毁灭,他想要以悲壮的死亡来捍卫自己“崇高”的假想却又在楼台太低的借口下做出了放弃。几个月后 ,雅罗米尔死于由那次阳台所染的风寒引起的肺炎。他的死亡方式弃绝了他所有关于“自我”的设想,他终不过是政治洪流与喧嚣人群中可有可无的一个。

他对自我的设想——崇高、积极、无私、正义的形象在现实境遇中却被置换成了残忍、滑稽、软弱的形象。雅罗米尔始终无法摆脱母亲的阴影,甚至在他走出母亲的世界,以后 “甚至当你同女人们在一起,甚至当你同他们躺在床上,一根长长的皮带也将系住你的脖子,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玛曼的手里将抓住皮带的一端,从它的摇动感觉到你身躯可耻的运动!” 雅罗米尔是“一个在母亲的引导下在世界面前极力炫耀自己的年轻人,然而他没有能力进入那个世界。”

参考资料

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

李凤亮,李艳《对话的灵光》

一般指一种生活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可以是国内很远的地方,甚至包括在海外。

再一种理解是,远离自己熟悉的环境、圈子,为了生计而离开亲朋好友。

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悲催的在他人的指挥下生存(已经不能称之为生活了),从来不能有自己的意志,完全被别人掌控的情况下活着。

如果有上下文,可以根据文章的情况来具体按图索骥。

以上就是关于“生活在别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全部的内容,包括:“生活在别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生活在别处》读后感、生活在别处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5199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