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三刻”到底是什么时候

臭虫怎么消灭2023-05-08  39

午时三刻指的是中午的12点45分,古代计算时间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午时指的是11点到13点。

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中国古代人们迷信的看法,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

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古人习惯在“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除此以外午时三刻的人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因此在这个时候处决犯人是处于一种人道的目的,可以减轻犯人的痛苦。

二更指当地时间晚上九点三十六分左右。又称二鼓。

三更就是半夜,而三更天则是三更附近,也就是在当天的23:00~第二天1:00。

扩展资料:

夜晚五个时段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今,半夜三更、打更、更夫等概念已不再与我们的生活直接相关。但在史籍与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古计时名称仍然十分重要。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五更 (汉语词语)

百度百科-午时三刻

“午时三刻”中的“三刻”应该指的是如今的中午一点到下午一点这个时间段。

从唐代开始,杀俘的日期是秋分之后到春分之前,也就是秋分后要求斩首。之后的宋、元、明、清也延续了这一制度。但是很多时候,执行是不允许的。每个月大概有十二个禁日,不能在九月和一月,或者二十四节气,或者祭祀日杀。因此,在一年中,可以执行死刑的总天数少于100天,或者更少。

在行刑日行刑时间的选择上,古人的选择也很重要。在古人的法规中,要求每天的执行时间要在未时到申时中间之间,即每天一点到五点。但在时长上,限行政策执行并不严格,部分地区会选择略微调整执行时间。那么,为什么非要选在“午时三刻”呢?在古人的认知能力中,世间万物都讲究阴阳平衡,但杀人是一件非常消极的事情。所以必须在极日之时执行,也就是正午三点。此刻,太阳高悬头顶,也是一天中血液更加充沛的时候。如果此时砍头,被砍头的人即使死了也不可能变成鬼。一般来说,古人常要求立秋后的午时三刻砍头,也就是古人认为砍头是吉利的坏事,所以才会选个“吉日”。

自古代唐朝以来,十二小时被分为两部分:初、正。午时三刻并不是太阳精神处于顶峰的时候,而是离中午最近的时间,就是如今的11: 45左右。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百刻制(清朝以后改为1日96刻)。《说文》曰:“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古代里有“午时三刻”砍头的说法,意思是在午时三刻下刀。此时阳气盛极,阴气顿时消散。这种十恶不赦的罪行应该“连鬼都做不了”,以示严惩。

古代的午时三刻实为12点30分,因古人把_个圆分为四个时间段,一小时分四个时间段,每十五分钟为一刻,共四个时间段,时辰也分为四个时间段,每半小时为一时间段也叫刻,共四个时间段,一日又分为四个时间段,叫半天,上午下午上半夜下半夜,共四个时间段,一年也分为四个时间段,每三个月为一个时间段,叫季度,共四个时间段,叫四季,时,辰,日,年,的圆都给分为对等的四个时间段。所以午时一刻为11点3O分,午时二刻为12点正,午时三刻为12点3O分,午时四刻为13点正。其它说法都是自相矛盾的,因一个时辰就四刻钟。

通常别人说的午时三刻是几点几分

午时三刻

古代自唐以后将十二个时辰分为初、正两个部分,午时三刻即午正三刻(非午初三刻)。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百刻制(清以后改为1日96刻),《说文》:“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即每刻14分24秒,午正三刻约当日12点45分。

午时三刻具体指的是几点几分?

午时换算我们现在的就是11-12点3刻换算是15分钟,应该是11点45,因为那个时候阳气最旺盛,斩人后可以压制魂魄作祟,所以都是那个时候斩人,早上6点开始阳气逐渐上浮,到11点到12达到最旺盛,晚上6点阳气逐渐被阴气所压 在半夜12点达到阴气最旺盛

午时三刻是几点几分?(24小时制), 古代里所说的午时三刻是现代的几点几分?, 古人说:"午时三刻"是现在的几时

午时三刻是指如今的中午12点45分 午时是11~13时 一刻为15分,故三刻为45分 仔细看了之后别人的回答,我想想好像也不大对 在字典里的午时三刻只说了它是指12点,却没说几分 于是再去找了找答案 看到以下解释 :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 (「刻」原来指的就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 (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 「时」和「刻」实际上是两套计时系统单位,换算比较麻烦, 平均每个时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 「午时」一般约合今天的中午十一点至十三点之间, 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十二点,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 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 (以24小时制回答)午时三刻大约是11点45分。 以一日一百刻来计算的话可知午时三刻是11点43分12秒。 (一刻为14分钟24秒,大约为15分钟。)

午时三刻是几点几分?个人认为午时三刻是12点30,因为古代一天是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有四刻,故为12点30

子时从23点开始,午时三刻是12点半,一天中阳气最重的时刻。

为什么古时候斩杀犯人,要选在午时三刻,这午时三刻又是几天的几点钟?

1关于秋后问斩 早在汉代起便有"秋冬行刑"的规定,除谋反、谋大逆等罪犯即时处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后至冬至前进行。 隋唐以后,重案要案一般需中央复审复核,死罪更要多次复奏后由皇帝亲笔勾决。 明清两代又引入了"秋审""和"朝审"制度。每年霜降后十日,三法司同三品以上高官会审京畿附近的死囚,称为"朝审";而每年八月中旬复审各省死刑案件则称为"秋审",朝审与秋审后把死刑案分为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祖四类,除情实类由皇帝勾决后执行死刑外,其他三类均可免除死刑。 2关于午时三刻 古代除了用日晷计时外,还以漏刻计时。这种计时方法分一昼夜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因而古代语言中就有“刻”的说法。 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子时是夜里十一点到凌晨一点,那么午时应该在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之间,午时三刻该在十一点44分左右。 3关于午时三刻处斩 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差不多是中午的十二点,这个时间,阳气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迷信的说法中,此时可以用旺盛的阳气来冲淡杀人的阴气。 然而也许还有另一层意思。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所以此刻处决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脑袋落地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这样看来,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有体谅犯人的考虑。 子23:00~1:00 丑1:00~3:00 寅3:00~5:00 卯5:00~7:00 辰7:00~9:00 巳9:00~11:00 午11:00~13:00 未13:00~15:00 申15:00~17:00 酉17:00~19:00 戌19:00~21:00 亥21:00~23:00 希望采纳,谢谢

午时三刻和半夜三更到底是几点啊?

午时三刻 午时三刻是指如今的中午12点45分 午时是11~13时 一刻为15分,故三刻为45分 仔细看了之后别人的回答,我想想好像也不大对 在字典里的午时三刻只说了它是指12点,却没说几分 于是再去找了找答案 看到以下解释 :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 (「刻」原来指的就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 (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 「时」和「刻」实际上是两套计时系统单位,换算比较麻烦, 平均每个时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 「午时」一般约合今天的中午十一点至十三点之间, 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十二点,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 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 (以24小时制回答)午时三刻大约是11点45分。 以一日一百刻来计算的话可知午时三刻是11点43分12秒。 (一刻为14分钟24秒,大约为15分钟。) 半夜三更 一夜分为五更,三更是午夜十二时。指深夜。

午时三刻表示中午11点到下午1点对吗是几点呢?

不对。

午时应该在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之间,午时三刻将近正午十二点,应该是在十一点44分左右。

古人说的“午时三刻”是现在的()时,“半夜三更”是()时。

子时是现在的夜里11点到1点,即(23时)至(1时)。

写出三种古代人晚上计时的工具(鼓)(滴漏)(更夫打更)。

午时三刻是差一刻到正午,具体说就是相当于现在的11点45分,古时候在午时三刻处斩犯人,因为这个时刻阳气最盛。

古代人晚上计时的工具有:沙漏、水漏(也叫滴漏)、香火、蜡烛等。

午时三刻指的是中午的12点45分,古代计算时间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午时指的是11点到13点。

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中国古代人们迷信的看法,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

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古人习惯在“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除此以外午时三刻的人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因此在这个时候处决犯人是处于一种人道的目的,可以减轻犯人的痛苦。

二更指当地时间晚上九点三十六分左右。又称二鼓。

三更就是半夜,而三更天则是三更附近,也就是在当天的23:00~第二天1:00。

扩展资料:

夜晚五个时段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今,半夜三更、打更、更夫等概念已不再与我们的生活直接相关。但在史籍与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古计时名称仍然十分重要。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五更 (汉语词语)

百度百科-午时三刻

午时三刻指的是12点45分左右。

午时三刻是12点45分左右,按照古代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的说法,午时三刻就在11点到13点之间,这其中最接近的时间就是12点45分。古代的人们虽然没有钟表,但是他们发明了属于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那就是天干地支计时法,他们那个时候一天就只有十二个时辰,过完之后就是另一天了,而且古代的十五分钟是一刻钟。也正是这个推算误导了好多人,他们认为午时三刻是11点45分,看着的确没错,但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午时并非午初,11点45分指的是午初三刻,过了十二点才叫午时。

中国古代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今的两小时。午时为十二时辰之一,午时又名日中,日正,中午等,指上午11时正至下午1时正。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以上就是关于“午时三刻”到底是什么时候全部的内容,包括:“午时三刻”到底是什么时候、古人的“午时三刻”,里面的“三刻”具体指向什么时间呢、古代午时三刻表示现在的什么时间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5139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