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被人们称为“史诗”的诗人是谁

正阳门下大结局2023-05-08  25

诗歌被人们称为“史诗”的诗人是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逢乱世,颠沛流离,他将自己所见所闻的万方多难的社会现实,所感所叹的民怨国恨,所思所想的辅君中兴,完完全全用诗歌把它们记载了下来,表现了出来,读其诗,如同读一部反映唐王朝由兴盛走向衰微的历史巨著。这就是“诗史”二字的含义。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诗仙,但是想必也有很多朋友不知道谁是被誉为诗史吧,那么,下面就由我给大家介绍介绍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被誉为诗史的诗人是谁: 杜甫

诗史:是指杜甫面对着血迹斑斑的土地来去苦吟的,所以杜甫的诗歌是沉郁顿挫,人家形容他的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从他的诗中可以了解当时的惨景、因而他的诗有“诗史”之称。

诗史杜甫

1、常被人提到的重要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至德元年(756)唐军陈陶斜大败,继而败于青坂,杜甫有《悲陈陶》、《悲青坂》;收复两京,杜甫有《收京三首》、《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九节度兵围邺城,看来胜利在即,杜甫写了《洗兵马》,其中提到胜利消息接踵而至,提到回纥军助战、在长安受到优待的事,提到平叛诸将的功业。“三吏”、“三别”则是在九节度兵败邺城,为补充兵源而沿途征兵时所作。

2、杜甫的有些诗,还可补史之失载,如《三绝句》中写道渝州、开州杀刺史的事,未见史书记载。从杜诗中可见安史乱后蜀中的混乱情形。而《忆昔》则描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他的诗,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刻可以补史之不足。

3、杜诗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他的有些诗,虽不是直接写时事,只写一己的感慨,但由于他是在颠沛战乱之中,与这场灾难息息相关,心之所向,情之所系,未离时局,因此从他的感怆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其时社会的某些心理状态。从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说,这一类诗,也具有诗史的意义。

其他诗人

除了杜甫,还有一些诗人所写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借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汉末曹操善于向民歌学习,第一个借乐府旧题来写时事。如《蒿里行》和《薤露行》本来是一种杂言体的挽歌,他改为五言体,用来“伤时悯乱”,表现了当时军阀混战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蒿里行》中所写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完全是实有其事。明人评这些诗:“汉末实录,直诗史也。”(明钟惺《古诗归》)

宋代大诗人陆游,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他从事创作时间长,诗歌数量多,内容丰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反映时代的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像一条红线贯穿在全部诗歌之中。同时,陆诗的风格也接近杜甫,因而也获得一代“诗史”的美称。名篇有《关山月》、《书愤》、《示儿》等。

南宋末年的`文天祥,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又是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的诗后期学习杜甫,多记述民族的苦难和自己战斗的历程,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如《正气歌》、《过零丁洋》、《金陵驿》等,历来有“诗史”之誉。

与文天祥同时的汪元量,原是宫廷乐师,他以亲身体验,写下很多纪实的诗篇。如《醉歌》十首,记录南宋朝廷投降元军的经过及降后情况;《湖州歌》九十八首,则颇为具体地叙述他随南宋六宫被押北上去燕京的种种经历;《越州歌》二十首,则记述元兵南下蹂躏南宋半壁河山的惨状。当时诗人刘辰翁就称汪元量的诗是宋亡的“诗史”。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不少作品写明清易代之际的时事,其中寄寓着身世兴亡之感,也被称为“诗史”。如《圆圆曲》通过陈圆圆的有关事迹来反映明朝灭亡的部分史实,《芦洲行》等六首诗是仿杜甫的“三吏”、“三别”的,较为真实地表现了人民的苦难。

清朝末年的黄遵宪,字公度,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多记时事”(陈衍《石遗室诗话》),反映了当时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进北京等史实,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如《悲平壤》、《哀旅顺》、《哭威海》、《度辽将军歌》等诗,及时而全面地反映地了甲午战争的过程,鞭挞了清王朝腐败无能、不战而败的可耻行径,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面目,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梁启超曾对黄遵宪的诗作了高度评价,说:“公度之诗,诗史也。”(《饮冰室诗话》)

《诗史》·十五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旧本题明顾正谊撰。正谊,松江人。万历中官中书舍人。考钱希言《戏瑕》曰:“昔尝於太原斋头见云间刻顾氏《诗史》,阅之乃中翰正谊名也。余与王先生相顾惊叹,王先生曰:‘此岂虎头公所能办哉!’后余过云间,乃知华亭有词人唐汝询仲言者,目双瞽,著成是书,顾氏以三十金诡得之。嗟乎!唐生之文诚贱,何至此甚也。千古不白之冤,俟异世子云者起,故当有定论耳”云云。据此,则是书为唐汝询作,正谊乃买其稿而刻之耳。然是书以列朝纪传编为韵语,各为之注,以便记诵,不过《蒙求》之类,不知正谊何取而窃据之也。

相关知识

1、前人的诗作。《宋书·谢灵运传论》:“至於先士茂制,讽高历赏, 子建 函京 之作, 仲宣 霸 岸之篇, 子荆 零雨之章, 正长 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 南朝 齐 王融 《议给虏疏》:“今经典远被,诗史北流, 冯 李 之徒,必欲遵尚。”

2、指能反映某一时期重大社会事件有历史意义的诗歌。 唐 孟棨 《本事诗·高逸》:“ 杜 ( 杜甫 )所赠二十韵,备叙其事,读其文,尽得其故迹。 杜 逢 禄山 之难,流离 陇 蜀 ,毕陈於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五:“﹝ 王弘祚 ﹞为户部尚书时,尝属余选 张含 《禺山集》。余尤喜集中《颍川侯祠》一篇,足称诗史。”

3、泛指能反映社会现实的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 鲁迅 《序言》:“这一本集子和《花边文学》,是我在去年一年中,在官民的明明暗暗,软软硬硬的围剿‘杂文’的笔和刀下的结集,凡是写下来的,全在这里面。当然不敢说是诗史。”

4、诗歌的发展历史。《羊城晚报》1984、9、5:“翻开 华夏 诗史,即可看到,每当历史处于重大转折的关头,都有一批‘以诗魂壮国魂’的呕心沥血之作问世。”

5、“诗史”之说,最早见于唐代孟棨的《本事诗》:“杜(甫)逢(安)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诗笔写出自己在安史之乱中的见闻和感受,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段时期的社会现实,被称之为“诗史”。如著名的叙事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以饱蘸着深切同情的笔调,揭示了这一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情。

诗史是杜甫 杜甫 “诗史”说在中国古代诗文评中有着极其广泛的运用。杨慎从诗歌主情的本质论、诗贵含蓄的审美论以及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等方面对“诗史”说进行了剖析,该论在“诗史”论的流变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元杨维祯的《梧溪诗集序》说:"世称老杜为'诗史',以其所著,备见时事。予谓老杜非直纪事史也,有春秋之法也。其旨直而婉,其辞隐而见。如《东灵湫》、《陈陶》、《花门》、《杜鹃》、《东狩》、《石壕》、《花卿》、前后《出塞》等作是也。故知杜诗者,《春秋》之诗也,岂徒史也哉?"(东维子集卷七)他认为"诗史"之提法不足以涵盖杜诗的审美价值。杜诗不但"直纪事史",而且还能通过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使作品具有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明唐元 NFDD2 谓:"'稻为鹦鹉粒',纪实也,'梧实凤凰枝',不以凡鸟栖故,没其本色也……世称公'诗史',此等句法,颇类史笔,言外各有含蓄。"杜诗捃卷三) 诗歌首先应该纪实,但是仅仅有这些还不够,还要从史书的写作汲取营养,从而达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而且他认为诗歌应该对原有的现实生活进行取舍加工,去粗取精,而不能像记流水账一样,否则,非但不能誉为"诗史",连诗也称不上。因为"史自有史笔,所谓简而且详,疏而不漏。若纤悉具书,如市廛账簿,且不得言史,无论诗矣" (杜诗捃卷二)。所以后来的纪昀说:"自宋人倡诗史之说而笺杜诗者遂以刘晌、宋祁二书据为稿本,-字-句,务使与纪传相符,夫忠君爱国君子之心,感事忧时风人之旨,杜诗所以高于诸家者,固在于是。然集中根本不过数十首耳。咏月而以为比肃宗,咏萤而以为比李辅国,则诗家无景物矣。谓纨绔下服比小人,谓儒冠上服比君子,则诗家无字句矣。元所论,虽未必全得杜意,而刊除附会、涵泳性情,颇能会于意言之外。" (杜诗捃四库提要) 二、 秉笔直书的创作精神 宋人已经发现了杜甫诗歌具有史书秉笔直书的创作精神。如刘克庄《后村诗话》卷四说:"子美与房管善。其去谏省也,坐救管。后为哀挽,方之谢安。《投赠哥舒翰》诗,盛有称许。然《陈涛斜》、《潼关》二诗,直笔不少恕。或疑与素论相反。余谓:翰未败,非子美所能逆知。管虽败,犹为名相。至于陈涛斜潼关之败,直笔不恕,所以为'诗史'也。何相反之有?"说杜甫的诗歌有"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此书卷九又说:"《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诸篇,其述男女怨旷,室家离别,父子夫妇不相保之意,与《东山》、《采薇》、《出车》数诗相为表里。唐自中叶,以徭役调发为常,至于亡国。肃代而后,非复贞观、开元之唐矣。新旧《唐史》不载者,略见杜诗。"正是因为杜甫的秉笔直书,才使得其诗歌具有补史的认识功用。 王维(701~761) 中国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 。开元九年(721)进士,因通音律授大乐丞。40多岁时 ,先后隐居终南山和辋川,亦官亦隐。思想日趋消极,佛教信仰日益发展。安史乱中被俘,被迫做伪官。乱平,降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加之艺术技巧很高,颇为后人所推崇。他的应制诗、唱和诗及宣扬佛理的诗,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 王维生前及后世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对后人影响很大。

诗史是杜甫

杜甫

“诗史”说在中国古代诗文评中有着极其广泛的运用。杨慎从诗歌主情的本质论、诗贵含蓄的审美论以及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等方面对“诗史”说进行了剖析,该论在“诗史”论的流变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元杨维祯的《梧溪诗集序》说:"世称老杜为'诗史',以其所著,备见时事。予谓老杜非直纪事史也,有春秋之法也。其旨直而婉,其辞隐而见。如《东灵湫》、《陈陶》、《花门》、《杜鹃》、《东狩》、《石壕》、《花卿》、前后《出塞》等作是也。故知杜诗者,《春秋》之诗也,岂徒史也哉?"(东维子集卷七)他认为"诗史"之提法不足以涵盖杜诗的审美价值。杜诗不但"直纪事史",而且还能通过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使作品具有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明唐元�NFDD2�谓:"'稻为鹦鹉粒',纪实也,'梧实凤凰枝',不以凡鸟栖故,没其本色也……世称公'诗史',此等句法,颇类史笔,言外各有含蓄。"杜诗捃卷三) 诗歌首先应该纪实,但是仅仅有这些还不够,还要从史书的写作汲取营养,从而达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而且他认为诗歌应该对原有的现实生活进行取舍加工,去粗取精,而不能像记流水账一样,否则,非但不能誉为"诗史",连诗也称不上。因为"史自有史笔,所谓简而且详,疏而不漏。若纤悉具书,如市廛账簿,且不得言史,无论诗矣" (杜诗捃卷二)。所以后来的纪昀说:"自宋人倡诗史之说而笺杜诗者遂以刘晌、宋祁二书据为稿本,-字-句,务使与纪传相符,夫忠君爱国君子之心,感事忧时风人之旨,杜诗所以高于诸家者,固在于是。然集中根本不过数十首耳。咏月而以为比肃宗,咏萤而以为比李辅国,则诗家无景物矣。谓纨绔下服比小人,谓儒冠上服比君子,则诗家无字句矣。元所论,虽未必全得杜意,而刊除附会、涵泳性情,颇能会于意言之外。" (杜诗捃四库提要)

二、 秉笔直书的创作精神

宋人已经发现了杜甫诗歌具有史书秉笔直书的创作精神。如刘克庄《后村诗话》卷四说:"子美与房管善。其去谏省也,坐救管。后为哀挽,方之谢安。《投赠哥舒翰》诗,盛有称许。然《陈涛斜》、《潼关》二诗,直笔不少恕。或疑与素论相反。余谓:翰未败,非子美所能逆知。管虽败,犹为名相。至于陈涛斜潼关之败,直笔不恕,所以为'诗史'也。何相反之有?"说杜甫的诗歌有"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此书卷九又说:"《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诸篇,其述男女怨旷,室家离别,父子夫妇不相保之意,与《东山》、《采薇》、《出车》数诗相为表里。唐自中叶,以徭役调发为常,至于亡国。肃代而后,非复贞观、开元之唐矣。新旧《唐史》不载者,略见杜诗。"正是因为杜甫的秉笔直书,才使得其诗歌具有补史的认识功用。

王维(701~761)

中国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 。开元九年(721)进士,因通音律授大乐丞。40多岁时 ,先后隐居终南山和辋川,亦官亦隐。思想日趋消极,佛教信仰日益发展。安史乱中被俘,被迫做伪官。乱平,降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加之艺术技巧很高,颇为后人所推崇。他的应制诗、唱和诗及宣扬佛理的诗,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

王维生前及后世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对后人影响很大。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诗魔(白居易),诗豪(刘禹锡),诗杰(王勃),诗狂(贺知章),诗囚(孟郊),诗奴(贾岛)。

1、诗仙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2、诗圣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3、诗佛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4、诗鬼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5、诗魔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诗魔”之称。

6、诗豪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7、诗杰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8、诗狂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少时以诗文知名。

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诗狂”之誉。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

9、诗囚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洛阳 (今属河南洛阳),后隐居嵩山。

孟郊工诗。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

10、诗奴

贾岛(779~843年),唐代诗人,字阆(读láng)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自号“碣石山人”。

以上就是关于诗歌被人们称为“史诗”的诗人是谁全部的内容,包括:诗歌被人们称为“史诗”的诗人是谁、被誉为诗史的诗人是谁、诗史是谁,写了什么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5005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