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器:觥(饮酒其中容量最大,常用来罚酒)、觯(与尊相似而小,容量三升)、觚(大口、细腰、长身,四面有觚棱,有方形和原型两种,容量二升)
食器:簋(敛口的圆形器皿)、鬲(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甗(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放食物)
水器:匜(盥洗器,腹深盛水,前有注水用的“流”,后有握持用的“鋬”)
仅供参考
蒸笼的古代词句:甗
甗:汉语拼音:yǎn,粤音“演”
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 lì ](古代炊具,样子像鼎,足部中空。), 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 zèng ](就是笼屉,甑底部本身就是网眼),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基本释义:
1、读音:yǎn
2、部首:简体部首:瓦,部外
3、释义:
(1)古代蒸煮用的炊具,上下两层,中间有箅子,陶制或青铜制。
(2)上大下小形状像甑的山。
(3)古地名,今中国山东省济南市附近。
(4)姓。
扩展资料:
甗
1、甗 :形声字,从瓦。
2、古代炊具,中部有箅子
昆甗研,善升甗。——《汉书·百官表》注。颜师古云:“善升甗者,谓山形如甑。”
释义:好升崔怀的,对山的形状像蒸笼。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七回:“臣请以纪侯之甗及玉磬行赂于晋,而请与晋平;鲁、卫二国,则以侵地还之。”
释义:我请求把纪侯的甗和玉磬行贿赂晋国,而请求和晋国讲和;鲁、卫两国,就把土地还给他。
3、姓。是一个较少人使用的姓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甗
鬲拼音:[gé] [lì] 字义:[gé] 1〔~津河〕古水名,即今漳卫新河,是中国河北、山东两省的界河。 镬拼音:[huò] 字义:1锅:~盖。2古代的大锅:鼎~(常作为烹人的刑具)。~亨(“亨”,同“烹”) 甑拼音:[zèng] 字义:1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锅:~尘釜鱼。 甗拼音:[yǎn] 字义:1古代蒸煮用的炊具,上下两层,中间有箅子,陶制或青铜制。2上大下小形状像甑的山。3古地名,今中国山东省济南市附近
青铜是铜锡合金,具有熔点低、硬度大、可塑性强、耐磨、耐腐蚀、色泽光亮等特点,受到了古人的青睐。按《考工记》的要求:“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六齐”分为“钟鼎”、“斧斤”、“戈戟”、“大刃”、“削杀矢”等类别。
各个类别不同,铜锡合金的比例略有差异。例如“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虎蓥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目前世界上仅存七件蓥器。虎蓥方唇束颈,折肩收腹,圜底三蹄。肩的一侧有伏虎管状流,另一侧有龙首鋬(音pàn),盖上有踞虎形装饰,盖内铸有“自作供蓥”铭文。
虎蓥兼具实用和祭祀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盛酒水,相当于今天的水壶。在祭祀时,又能用作礼器。
那么在商周时期常用的青铜器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功能,又相当于现代的什么用具呢?
盉、匜
其实,蓥和盉( 音hé )是同一件青铜器的不同名称。从字形上分析,“禾”说的是五谷,“皿”是指容器,表明盉是用来装酒的器皿。
王国维在《说盉》中,明确提出:"盉乃和水于酒之器,所以节酒之厚薄者也。"盉的造型通常园口深腹,上有盉盖,下有三足或四足。在盉身上,左有流,右有鋬。盉出现于商朝晚期,春秋战国时期,盉口变小,腹部扁圆,以蹄足兽流作为装饰。有的盉还设计了提梁。
在周朝时,盉和匜(音yí)是组合使用的。据《左传》有“奉匜沃盥”的记载,沃是指浇水,盥是洗手洗脸。简单来说,盉用来浇水的,匜就是给客人洗漱用的器皿。匜有造型椭长,前流后鋬,底有四足。
1975年2月,陕西岐山县出土了一件“青铜朕匜”,高205厘米,腹宽175厘米,腹深12厘米,重385公斤。器底和盖上有175个字的铭文,记载了历史上最早的民告官案件,还首次记录了法官受贿的情节,有“青铜法典”的美誉。
甗
青铜实用器,不止是盉和匜。甗(音yǎn)是商周时期的烹饪厨具,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蒸煮食物的甗,底部是有穿孔的箅,下部是用来煮水的鬲(音gé)。沸腾的蒸汽通过箅孔,加热煮熟食物。甗和鬲的结合,类似于现代的蒸锅。
甗圆身直耳, 侈口束腰,器形厚重。鬲由三个中空的足组成,足间烧火加热。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的妇好墓中出土了三联甗,高68厘米、长1037厘米、重1382千克。三联甗采用一鬲三甗,可以同时蒸煮几种食物,与如今的多眼灶十分相似。
簋
北京东直门外,有一条名为“簋(音guǐ)街”的小吃街。其实,簋,是古代盛放食物的器具。簋的造型多变,有圆型、方型或上圆下方的。早期的簋没有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簋身多以兽纹装饰。
簋在商周时期具有特殊的地位。《周礼·地官·舍人》中有:“凡祭祀,共簠(音fǔ)簋。”在祭祀时,簋经常以偶数的方式和鼎搭配。而且对于簋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周朝规定:“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这项制度影响深远,“九鼎八簋”成为帝王权威的象征。
罍
《诗经·周南·卷耳》曰:“我姑酌彼金罍(音léi),维以不永怀。”其中的罍是一种盛酒的大型青铜器,形状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早期的罍多以方形为主,经过发展,周代出现了圆形罍。纹饰从繁缛变得素雅。
西汉梁孝王刘武酷爱收集古董。在众多珍藏中,他尤其钟爱一件青铜罍。刘武死前,立下遗嘱:“善保罍樽,无得以与人。”梁王的位子传到他的孙子刘襄手中,他的王后任氏专横霸道,贪得无厌,听说府库中有一只罍,价值连城,便向刘襄讨要。
刘襄宠溺任王后,视祖训为儿戏,不听祖母的劝阻,强行将罍送给了任王后。有人将祖孙争罍的事上报到朝廷。汉武帝经过朝议,认为梁王违背祖训,极为不孝,削去梁国八座城,并将祸首任王后斩首于市。
卣
民国时期,盗墓活动屡禁不止,猖獗一时。此时,一件以猛虎抱人为造型的卣出土了。经虚有其名的文物专家鉴定,将其定名为“猛虎食人卣”,并认为这件青铜器是不祥之物。几经辗转,猛虎食人卣出现在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被认为是日本最重要的两件青铜器之一。民国文物“专家”认为的不祥之物,却在他国成为国宝,真是对国人极大的讽刺。
斝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妙宝请宝玉、宝衩、黛宝三人喝茶,给宝衩的杯子上有“瓟斝(音páo jiǎ)”的铭文。斝,有三足一鋬,侈口宽身,口沿有两根柱,器身以圆形和方形为主。斝是用来盛酒或温酒的器具,后来成为一种茶具。作为礼器时,斝常与觚、爵组合使用。
《说文斗部》中解释:“斝,玉爵也。夏曰盏,殷曰斝,周曰爵。”据记载,商汤起兵,击败夏桀后,规定将斝作为御用酒杯,而诸侯只能用角饮酒。《周礼》明确规定:“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这表明斝不再是国君专用的酒器,地位有所降低。
商周时期种类繁多,用途很广。制作上普通采用范畴法、失蜡法和浑铸法等方法,铸造了数量巨大、造型精美的青铜器。由此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冶炼技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了。
拼音:yǒu
注音:ㄧㄡˇ
笔顺读写:竖、横、竖、横折、横折、横、横
笔画数:7
结构:独体结构
部首:卜
部外笔画:5
解释: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
古代其他器皿:
鼎:三足两耳,圆腹垂倾,三足之间可添柴置火,两耳便于把持。
鬲(音li,四声):《尔雅·释器》:“鼎款足者谓之鬲。”款者,空也。鼎足中空者,谓之鬲。很多人以为鬲都是无耳的,其实有耳无耳并非判断鼎鬲的标准,足部是否中空才是其根本区别所在。足部中空是为了增加所盛食物的受热面积。
甗(音yan,三声):蒸器。可以简单理解为在鬲上边增加一个铜锅(甑),甑与鬲之间用一个带很多小孔的铜片(箄)隔开。在鬲中放水,甑中放食物,水蒸气通过箄将甑中的食物煮熟,其原理和今天的蒸锅类似。
豆:《说文·豆部》:“豆,古食肉器也。”可知豆这种器物是用来盛放肉酱的。《国语·周语》:“觞酒豆肉箪食。”
娮
[yán]
笔划
10
五笔
VYG
部首
女
结构
左右结构
笔顺
撇点、撇、横、点、横、横、横、竖、横折、横
释义
娮
yán
古女子人名用字。
笔画数:10;
部首:女;
笔顺编号:5314111251
其他答案
部外笔画:7,笔画数:10 ,
输入法:五笔86&98:VYG,仓颉,疑]
女子名用字
康熙字典
解释丑集下女字部 娮
汉语大字典解释
[ ①][yán]
[《集韵》鱼轩切,平元:VYMR,郑码,
四角号码:4046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A2E
基本解释:
1 古女子人名用字:ZMS:3:10; 页码:页263第22
集韵鱼轩切,音言女字娮
笔画:部首笔划; 康熙笔画
罍léi
◎
古代种盛酒容器口广肩深腹圈足盖用青铜或陶制
◎
盥洗用器皿
簠fǔ
古代祭祀盛稻粱器具
盉hé
◎
古代酒器用青铜制圆口腹部较三足或四足用温酒或调酒水浓淡盛行于商代期西周初期
●匜
yí◎
古代种盛水洗手用具◎
古代种盛酒器具
●盘(盘)
pán◎
盛放物品扁浅用具:茶~菜~托~
◎
形状像盘或盘功用东西:字~棋~算~磨~
◎
旋绕屈曲:~旋~桓~剥(辗转剥削)~曲~亘~郁(曲折幽深)~根错节
◎垒砌:~灶~炕
◎
仔细查究:~问~驳~察~查~货~算(细打算)
◎
指市场交价格:~收~
◎
转让(工商企业):~招~受~
◎
搬运:~运
◎
量词:~磨
◎姓
●甗
yǎn
◎
古代蒸煮用炊具两层间箅陶制或青铜制
◎
形状像甑山
◎
古名今山东省济南市附近
终于打完
累啊
以上就是关于簋、鬲、甗、觥、觯、匜、觚分别属于什么类全部的内容,包括:簋、鬲、甗、觥、觯、匜、觚分别属于什么类、蒸笼的古代词句是什么、这些字你认识吗鬲;镬;甑;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