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是出于什么目的造成了什么影响

黄鳝女主播2023-05-08  42

明朝时期“海禁”政策实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倭寇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海禁”政策其实是一种军事防卫政策。

另外,经济影响也决定了“海禁”政策的实施。明朝前期,经过了连年的战争,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并不高,对于海运并没有强烈的要求,加上明朝时期采取的“厚往薄来”的对外政策更是给明朝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也是明朝时期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还有日本国内“争贡之役”的影响,在这场战役之后,明政府又一次加强了“海禁”政策,福建和浙江两地的市舶司全部被撤裁。

到了嘉靖年间,倭寇势力死灰复燃,甚至愈演愈烈,猖狂无比。原本已经松弛下的“海禁”政策,又一次紧张起来。

此时明朝的政治也日渐腐败,统治者痴迷道教,专心于成仙修道。朝政被严嵩所把持,在他把持朝政期间铲除异党,贪污腐败,这也就导致了明朝无法支持起长时间的海上战争,“海禁”政策便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一、“海禁”政策实施的政治原因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张世诚,方国珍等残余势力逃亡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虽然是残余势力,但他们的实力仍然相当强大,在此地他们常常侵扰我国浙江、淮阳等地,又联合了倭寇势力在海上烧杀抢劫,扰乱边境。

朱元璋曾派兵前往清剿,但仍然没有彻底铲除。洪武六年,张汝厚,林福等人自立元帅,聚众反明。不久被占成军攻破,收缴战船12艘。

但是仍有大部分残党与无倭寇勾结,出没于海上常常烧毁民居,掠夺财产,严重威胁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存,为了防止他们对我国边境地区的迫害,朱元璋在洪武三年确定实施“海禁”政策。只允许周边国家朝贡贸易的进行。

倭寇势力在元朝末年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日本国内正处于“南北朝战争”的混乱时期,很多战败的武士,流亡于海上,与日本国内的封建地主勾结,靠抢劫商船生活。

元朝时期曾组织过两次大规模的讨伐日本的战争,结果均已失败而告终。自此日本倭寇势力气焰极其嚣张,迫害范围也渐渐到达我国沿海地区。

公元1419年,明朝政府联合朝鲜共同清剿倭寇势力,战争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倭寇的大部分视力被剿灭。

从永乐到正德年间,虽然还是会有少部分倭寇活动的迹象,但再也没有,大批倭寇侵犯沿海地区的行为。不过为了维护沿海地区的安定,明政府还是决定实施“海禁”政策。

二、“海禁”政策实施的经济原因

从元朝末年开始,全国范围内大大小小的起义和军阀割据战争不断,导致社会生产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各地纷纷压迫百姓敛财伤民,为了保住性命,农村的很多百姓纷纷逃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城市中的生产也因此停滞,城乡之间一片萧条。明朝初期,商品经济的不发达也导致了航海贸易的衰落。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出身赤贫的皇帝。因此他的执政理念受到小农经济的极大束缚。在他登上王位后,为恢复农业生产采取了多种措施,释放奴婢,奖励垦荒,实施屯田制等,这些措施在恢复自然经济的同时也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朱元璋时期,不仅商业税征收的极高,对于商人的很多生活行为都有极其严格的规定,比如说不准穿绸纱。

当时像盐、铁等有着极高利益的商品,由国家专营,禁止私人贩运。并且凡是外出经商者必须告知邻里。有人为其做担保才能够出去。出门时不仅要查看人员是是否登记在册,还要查验货物。全国所有的商业活动都在政府的严格监管之内。

在这种条件下,国家内部的商业活动都很难进行了,更不要说出海贸易。

明朝时期采取“厚往薄来”的对外政策,也就是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时每到一个国家,就会无偿的赠送中国的物产与财富,并且对于外国产品也高价收购,毫无经济利益可言。据记载,在前三次下西洋时就花费白银600万两。

与大明朝建立朝贡贸易的国家,需要在特殊的年份或者是新帝继位时送上礼品。明朝会赏赐给他们,超出礼品多的财富,因此周边国家,对于和明朝建立朝贡关系十分踊跃。

前来朝贡的国家越来越多,对于明朝的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明政府在这种情况下规定了前来朝贡的时间,船只和人数,但是很多国家却不遵守这一规定。洪武16年明太祖命令礼部颁发了文册,发放给诸国。此后凡是到中国来的使者,必须查验与文策是否相同,否则便会以假冒的罪名论处。

明朝朝贡贸易内部的改变也影响了其他国家。比如说日本就因此爆发了“争贡之役”。在明朝,规定超过贸易的限制之后,日本的经济,缺乏了财富的支持,陷入了发展瓶颈。对朝贡期限船只的要求,更是让这个机会显得十分珍贵,于是各大名,寺社间展开激烈的战争来争夺这一机会。

战争甚至波及到我国宁波地区。 此后明政府加强了“海禁”政策,撤处了福建、浙江两地的市舶司。只留下了广东一个市舶司。同时这种措施也为嘉靖年间倭寇的再度猖獗,埋下了伏笔。

三、嘉靖年间“海禁”政策加强的原因

从政治上来说,此时明朝政府朝政昏暗,嘉靖皇帝不理朝政,奸臣严嵩把持政权。在奸臣当道贪污腐败,海防空虚,军队战斗力极弱。

嘉靖三十四年,倭寇入侵我国浙江沿海地区,明朝军队溃不成军,在看到当地官兵的腐败无能之后,中央迅速从全国各地抽调精锐官兵前往助阵,哪知这些精锐到达战场之后依然毫无战斗力,遇敌就跑。对于当地百姓却如同倭寇一样,抢劫索掠。

从经济上来说,明朝正德以前朝贡贸易的货物是免税进入我国的,但正德三年在吴廷举的建议下,政府决定仿照宋朝实行20%的关税政策,正德四年又改为30%。这对于贸易政策来说是一件有着极大积极意义,标志着明政府在经历了100多年的朝贡贸易之后,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海外税收。这一政策极大地冲击了朝贡贸易体制,从此私人海外贸易活动大大活跃起来形成了一大批从事海外贸易的海商集团。

在日本爆发“争贡之役”后,政府加强了海禁政策,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也遭到了严重的阻挠,海商集团纷纷对此激烈反对。其中的代表人物王直,甚至自称为王,拥兵十万。

外部形势也导致了“海禁”政策的又一步收紧,正德九年葡萄牙多次进犯我国沿海地区,正德十二年,葡萄牙使者率领战舰抵达广州屯门岛,正德十六年被驱逐,自此以后广州地区的对外贸易被禁止。于是葡萄牙军队便北上前往海禁政策较为宽松的福建浙江一带。

一开始他们还是合法贸易,不久就常常发起不法行为。嘉靖二十八年,葡萄牙被赶出福建沿海地区,政府实行全面“海禁”政策。

此时日本国内内乱,朝贡贸易中断,缺乏中国财富支持的日本经济陷入停滞阶段,于是便开始了海盗式的抢劫活动。

总结:

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在一开始,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稳定东南沿海的社会秩序,但这种政策违背了客观的发展规律,拒绝了外来文明,使中国文明落后于西方世界。

海禁的意思是什么?海禁是什么意思?

海禁的意思是:海禁hǎi jìn指明清两代禁止中国人到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船进口贸易所采取的措施。  ●明唐顺之《条陈水运事宜》:「今岁夏间,圣明念辽人之饥,弛海禁,运米赈之。」  ●清黄遵宪《番客篇》:「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李大钊《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广州是中国开放海禁最早的地方,这是帝国主义最初侵入中国的门户。」★「海禁」在《汉语大词典》第7684页 第5卷 1229★「海禁」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05页★「海禁」在《汉语辞海》的解释★「海禁」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海禁hǎi jìn指明·清两代禁止中国人到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船进口贸易所采取的措施。   ▶ 明·唐顺之《条陈水运事宜》:「今岁夏间,圣明念辽人之饥,弛海禁,运米赈之。」   ▶ 清·黄遵宪《番客篇》:「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 李大钊《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广州是中国开放海禁最早的地方,这是帝国主义最初侵入中国的门户。」

海禁的拼音hǎi jìn

海禁是什么意思

海禁

hǎi jìn指明清两代禁止中国人到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船进口贸易所采取的措施。●明唐顺之《条陈水运事宜》:「今岁夏间,圣明念辽人之饥,弛海禁,运米赈之。」●清黄遵宪《番客篇》:「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李大钊《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广州是中国开放海禁最早的地方,这是帝国主义最初侵入中国的门户。」

★「海禁」在《汉语大词典》第7684页 第5卷 1229 ★「海禁」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05页 ★「海禁」在《汉语辞海》的解释 ★「海禁」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 海禁

hǎi jìn指明·清两代禁止中国人到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船进口贸易所采取的措施。 ▶ 明·唐顺之《条陈水运事宜》:「今岁夏间,圣明念辽人之饥,弛海禁,运米赈之。」 ▶ 清·黄遵宪《番客篇》:「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 李大钊《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广州是中国开放海禁最早的地方,这是帝国主义最初侵入中国的门户。」

海禁的英语单词1maritime prohibition2haijin

用海禁造句

1大一统秩序下的华夷之辨、天朝想象与海禁政策2明代至清初的海禁与海防政策,曾经使中国一度从海洋退缩,但民间的海洋传统并未被阻断。>

海禁又称“洋禁”,是孤立主义政策的一种,旨在禁止民间私自出海。海禁政策有“严禁”及“弛禁”之分,随着形势变化也有张有驰。海禁原本目的是消灭反叛势力、打击海盗走私,保障社会安定。

海禁政策同样限制了正常渠道的商品流通,真正受到打击的是本国对外贸易和渔业,间接增多了海盗和走私活动,对本国及其周边国家的影响都是消极的。

中国历史上海禁的高峰期是在清朝,不仅在政策上有所强化,而且持续时间长达多年。海禁使得东南亚陶瓷业发展,琉球等藩属国也贸易独占的契机获取大量利益。

康熙时已经有了海禁的苗头,清朝政府虽然允许外国贸易,但对外国商船的活动和逗留外国的中国人防范极严。康熙下谕地方官要在沿海各地增设炮台,并指出西方国家不安好心,日后必成祸患。可见康熙对西方殖民主义者存有极大戒心。随着海上商业的发展日渐繁荣,清政府对外贸易的限制也日益严格。海禁的巅峰即闭关锁国,集中在乾隆、嘉庆时期。

乾隆二十二年,由于西方殖民者对中国进行渗透,在沿海进行种种非法的活动,清廷大为警惕,于是从这年开始,通商口岸只留广州。此外,清政府还制定了很多限制外商的禁例,加强了对内地商人的限制,设立了保商制度。这些限制可以说极其全面,覆盖了贸易的各方面。

后来的各种事件也说明,闭关自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能稳固统治,但对于长远发展毫无益处。此政策也成为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

海禁(又称洋禁),是一种锁国政策,旨在禁止民间私自出海通商,有谓“尺板不得出海”,也限制外国商人前往本国通商。具体实施随着时间变迁而有张有弛,即“严禁”及“弛禁”之分。海禁目的是为消灭反叛势力、打击海盗及走私,保障社会稳定。然而,实际上真正受到打击的是本国对外的贸易及渔业,海盗和走私商人的活动亦反而因为海禁而更加猖獗,对中国及其周边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因为承平日久,生齿日繁,闽浙沿海的人口压力十分显著。而宋元以来数百年的海上贸易已经成为东南沿海居民最重要的求生之路。即使在严禁海外贸易的明朝,这种生活方式也没有改变。只要海禁稍有松懈,走私贸易就会蓬勃发展,以至于闽浙沿海几乎家家户户都涉足走私贸易,从而也或直接或间接的与“倭寇”有关。

明朝海禁:明初严厉的海禁政策,永乐年间海禁松弛,永乐后海禁政策再强化,嘉靖年间海禁政策高度强化,隆庆开放和海外贸易迅速发展, 明末海禁废弛。

清朝海禁:清闭关自顺治十八年海禁,康熙二十二年开关,历时23年。康熙五十六年海禁,雍正五年开关,历时10年。乾隆二十二年开始全面闭关至1842年,一共118年。

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在大臣的反复奏请讨论下,担心闽粤地区因洋禁而引发海患,才同意废除南洋禁海令,随即开放了粤、闽、江、浙四口通商口岸。

清朝政府规定的通商口岸有4个,这4个口岸可以理解为有政府设立海关的口岸。但是,实际上与海外通商的口岸超过100个,只不过政府还没有设立正式的海关而已。

乾隆关闭三个口岸后,即便只有广州一个口岸,海外贸易额依然大幅上升。而且,只留广州一个海关,主要是针对欧洲商人的来华贸易,对于南洋贸易,并不受此局限。

从1758年至1838年鸦片战争前夕,80年间,到达广州海关贸易的商船共5107艘,是开放4个口岸年代的16倍。从管理效率来说,4个口岸开放时,每个口岸每年平均只有1艘西方商船靠岸。只留1个广州口岸时,每年平均靠岸64艘西方商船,效率明显大大提高,使海关管理成本大大降低。

扩展资料:

林则徐禁烟过程中,清帝下令把英国商船全部驱逐出境,断绝中英贸易关系。这个作法激化了中英矛盾,给英国殖民者入侵中国提供了借口。

1840年6月,英国发动了对华战争。清政府无抵抗之力,在英军逼近天津的时候,便试图通过“磨难”政策来拖延时间,在广州同英方举行谈判。在谈判中,英方提出高额鸦片赔款、开放三处口岸和割让海岛的要求。中方虽表示妥协,但不能完全接受。

1841年1月底英军先攻占沙角炮台,后强占香港岛。1月27日,无可奈何的清政府对英宣战。然而,在清军完成调集之前,英军迅速占领了广州,随后沿海岸北上,在一年的时间里接连攻克清军守城,直逼南京城下。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代表耆英在英国军舰上同英方代表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的失败归咎于落后的体制、腐败的清朝统治、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和错误的战争对策。战争的结果使中国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被迫向西方打开大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海禁

以上就是关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是出于什么目的造成了什么影响全部的内容,包括: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是出于什么目的造成了什么影响、【海禁】的意思是什么【海禁】是什么意思、海禁断绝了中国与外国的交流,那么是什么时候开始海禁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4855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