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1世纪 都城镐京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定都于镐京和丰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
历史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周朝称为西周周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从西周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西周国野之制最为典型,到春秋时期国野之制开始瓦解,到战国则普遍为郡县
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了
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宜臼)为国王,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1]
1、西周的古都为镐京,位于现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周文王灭崇(位于陕西关中,夏禹之父鲧所封之地)后,在沣水西岸营建丰京(今西安西南),将都城从岐周迁至丰京;周武王时在沣水东岸建立了镐京。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合称丰镐。
丰镐两京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座城市,也是周礼的诞生地。作为西周首都沿用近三百年,又称宗周。
2、商朝后期的古都为殷,即现河南省南阳市。
约前14世纪,商王盘庚自奄迁都于殷(今安阳市区小屯村),安阳遂为殷商国都。殷商王朝,在此历8代、12王。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率诸侯之师,与商纣王战于牧野(今鹤壁淇县西南),纣王兵败自焚,殷亡。
扩展资料:
商朝国都频繁迁移,多因于河患和战乱。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说:“殷人屡迁,前八后五”。
所谓“前”指的是从商的始祖契到成汤迁都于亳准备灭夏的这一时期,又称“先商”时期,共有四百多年,商国在这一时期共进行了八次迁都。
所谓“后”就是从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到周人灭商这一时期,共有六百多年,商朝在这段时间共进行了五次迁都。
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在亳(今商丘) 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商朝建立后的几次迁徙,其范围亦在今河南、山东境内,一次涉及到山西境内,但总不外黄河南北、距黄河不太远的地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朝
周有东周和西周之分,其首都是镐京。
周王朝 (公元前1066 -前256)
西周的兴起,发展及兴亡:西周(公元前1066 - 公元前771年)从武王灭商建国,到幽王亡国,共历三百多年,是中华帝国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他的物质,精神文明对后世历史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
先周是活动与中原西部黄土高原的一个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传说是「帝喾(音「库」kuˋ」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弃」在「帝舜」时担任农师,号称「后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于邰。商朝初年,他的后代「公刘」率族人迁到磁。到古公「亶父」时,又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定居下来,逐渐发展成一个新兴的西部势力,自称为「周」。「古公」的幼子「季历」继位后,修行道义,发展生产,驱逐夷狄,力量更为强大,与商发生矛盾。商王「文丁」派人将季历杀死,「季历」的儿子「昌」继位。昌号称」西伯」,仁慈爱民,礼贤下士,天下士人都来投奔。周的发展,使商纣感到威胁,于是将西伯昌囚禁于羑里七年。周人以珍宝和美女将西伯赎出,此后,在吕尚的辅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于游乐,对「殷纣」十分驯服,实际上却更为积善修德,和悦百姓,大力发展生产,使更多的诸侯前来归附,进而征讨不驯服的诸侯和商的盟国,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二,成为所谓的受命之主,而自称王,即周文王,并将都城迁到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水西岸)。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发继位, 称武王。他继续以吕尚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等人为主要助手,继续文王未尽的事业。将都城扩至沣水以东的「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境),积极作灭商的准备。两年后,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诸侯会师盟誓。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关,联合各方国诸侯,挥师东向,于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败商朝的军队,杀死殷纣王,史称「武王灭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周朝经历了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六年,才被秦国灭掉。公元前770年, 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丰镐二京在西,洛邑在东,习惯上称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为西周,以后的为东周。
武王建周后,大封功臣谋士,如将「吕尚」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据说,周初总计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十五,同姓之国四十。封邦建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这样自上而下统治人民。武王死后,其子「诵」继位,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诸侯不服,以王叔摄政。「管叔」、「蔡叔」不服,与殷纣之子「武庚」,带领淮夷,发动叛乱。周公毅然率兵东征,平定了叛乱,诛杀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余民。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负责营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后,成王亲自来到洛邑王城,大会天下诸侯和四夷君长,并将跟随武庚叛乱的殷遗民迁进「成周」,以便控制。周公还制澧作乐,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成王曾亲自讨伐东夷,使东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后,继位的康王继承先王的事业,勤于政事,平易近民,刑罚几十年不用,社会更加安定。
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黄金时代。但到第四代天子「昭王」时,就出现了危机。当时,王道微缺,「周昭王」贵为天子,南巡汉水时,却被船夫用特制的胶船暗算,葬身于鱼腹之中。「周穆王」继位后,为了恢复周王朝的威望,新设太仆一职,作为太御众仆之长,以加强王朝的中枢管理。他制定刑律,减轻刑罚,以加强对臣民的控制,施善政于天下。他西征犬戎,南摄夷人,对边远民族的侵扰进行积极的防御,制止了掠夺。穆王又曾东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诸部的反叛,南讨「楚国」,大会诸侯于「涂山」。
「穆王」以后,周朝逐渐衰微,「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四代,由于周围戎狭的不断侵扰,王朝陷 入长期的战争之中,国力消耗很大,不得不加重对民众的剥削,国内矛盾日益尖锐。有的贵族也开始破产,而表现出对现实的愤懑。
长期的矛盾逐渐积累,使王朝产生了深刻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继位的「周厉王」,不仅不采取安抚民众、发展民生的措施,反而任用佞臣,大肆挥霍,连年对外征战,变本加厉地剥夺,垄断山泽 之利,引起民众的不满和议论。他就派巫师监视,杀死议论的人,使矛盾更为尖锐。三年以后,愤怒的镐京居民终于发起暴动,将「厉王」流放到「彘(音「至」zhiˋ」,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历史上称为「周召共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从这一年开始有了明确而且连续不断的纪年。「周厉王」死后, 他的儿子「宣王」整顿朝政,曾经使周王朝有所复兴。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时,王朝的危机更为严 重。关中地区发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严重自然灾害,周幽王不仅不抚恤灾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贪得无厌。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幽王举烽火欺骗诸侯前来勤王。最严重的问题是,幽王决定废去王后申氏,杀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申」后的父亲申侯于是联合西方部族犬戎,举兵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杀死幽王,据走褒姒。幽王的儿子「宜臼」即位时,关中遭受兵火洗劫,残破不堪,犬戎又不时前来骚扰。「周平王」宜臼只得将都城迁到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夏、商、周的都城分别在今天的哪里?这些都城分布在今天的河南、山西、山东、陕西这四个省。在历史文献记载,夏朝的首都在斟鄩。在《竹书纪年》中就这样写的,从夏朝第三任君主太康到夏桀一直都把斟鄩作为首都。它的位置再洛阳。夏都的都城有登封、以及洛阳等地。
夏朝是一个世袭王朝,当时夏朝的统治以今天的河南为中心,向北延伸到河北。南面可以延伸到湖北地区。后来夏朝的首都在巴邑,这个位置就是现在的山西地区。在后来夏朝就被灭了,这段仅仅在经历了五百多年的时间,期间首都不断的迁移。
说完夏朝我们再说商,我们都说商汤,商朝从汤开始,汤原来的首都在毫,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再后来商的首都就迁移到了隞,这个位置就是现在的河南荥阳北。后来又迁移到了相,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再后来首都又迁移到了邢,所谓的这个地方就是河南的温县。在商朝的历史上,一共有五次首都的迁移。大部分都在河南这个地方。
说完商朝,我们再说周。西周的首都镐京,这个位置在西安长安区。在公元771年,周平王将首都迁移到了洛邑,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河南洛阳。先前商朝的首都在西安,后来首都迁移到了河南。这三个朝代我们看到了首都的迁移,从最开始到各种条件因素的迁移,基本上在现在的河南,陕西,山西,西安等地。
以上就是关于西周建立于何时都城在哪里全部的内容,包括:西周建立于何时都城在哪里、过往的古都,西周的古都和商朝后期的古都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周”就是”周朝”时期的一个国家吗它的”首都”在什.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