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的由来 徽州的由来是什么

徽州的由来 徽州的由来是什么,第1张

1、徽州始于宋宣和三年,至清宣统三年,徽州二字一直没有变更,或称徽州路或称徽州府。

2、一府六县是古徽州所辖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六县。在长达790年的时间里,这六个县一直稳定地隶属于徽州。

3、1988年,在原徽州地区基础上改设黄山市,但由于管辖范围不同,已不属于古徽州这一概念。

黟县古称黝,建于秦朝二十六年(前221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古黟黟县别称。以古黟自称者有:古黟居士(汪介眉)、古歙小竺鲍緟(小竹)、古黟汉云氏汪章、古黟汪友棠(底款)、古黟仙槎、古黟映莲轩、古黟孙朗泉、古黟朗泉孙瀚、古黟彭年程继如、古黟金绍斋、古黟郭德广(瓷书家)、古黟山人(程镇源)。

        皖黟以皖黟自称者有:皖黟汪友棠(底款)。

        徽黟以徽黟自称者有:徽黟竹安居(胡仲贞底款)。

        桃源村名。黟县素有“小桃源”之称。名胜古迹有桃源古洞、桃源书院。以桃源自称者有:桃源汪章、桃源小舫、桃源苇舟氏、桃源介石吴友兰、桃源逸史(吴友兰)、桃源逸士介石吴友兰、桃源山人(程桂生)、桃源樵人(程桂生)、桃源居士(程桂生)、 桃源碧山少有庐主人(图4)、桃源老农(汪大沧)、桃园孤山老人郑瘦梅、桃源王锡良、桃源外史王锡良、黟县桃源家庭化学工业社出品(汪国光珠光牌油墨)。

光绪十五年汪友棠所作山水、花鸟四方帽筒,署款有““桃源逸史书于昌浦吟梅小斋之西窗。”;光绪十五年程松石所作山水、花鸟方壶,也有款署“桃源逸史集”字样,有“桃源山人”款和“程”印。

    程桂生又号小山氏、小山渔人、桂道人、桃源山人、桃源樵人、翠园樵人。有“小山”名号的,除了程桂生外,还有潘小山(潘植南、少卿氏、云卿)、王小山(王植)(王昭明)、李小山(李文田)、黄小山(黄铭光)。

桃花源1846年,黟县“桃源古洞”易名“桃花源”。以桃花源自称者有:竹外桃花源主人(张吟浦)。附记:歙县亦有桃花源,即武陵村。传说唐代诗仙李白曾游历至此,赋诗云:“歙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

        碧山村名,在黟县西北八里。古称黄陂,又名三都,为明代黟县十二都之一。碧山多汪姓,百户多王姓,东头街一带多姓何,简称为三都村。以碧山自称者有:碧山汪友棠、碧山氏(何明谷)(少有庐主人)。

        淮渠在黟县城内“横沟弦”,古称淮渠。以淮渠自称者有:家隐淮渠。此系程松石在书法对联上的印章。

        樵贵谷在黟县北。黟县书画家喜以樵谷为别号,如黄元治(樵谷钝夫)、莫春晖(樵谷人)、黄启蓉(樵谷)诸人。在瓷画家中以樵贵谷自称者有:樵贵谷松石。

        程松石,名启诰,号松石道人、松道人、春辉、春辉居士、松石居士、竹园居士。另外,同名者还有程永清,其作仅见光绪四年的山水、花鸟方帽筒,款署“程永清作”、“永清松石写”。

南山在黟县之南。以南山自署者有:南山程万年、南山程衡、蒋南山。附记:歙县城郊的城阳山,又名南山;江西波阳县丰乐镇、丰城县皆有南山村;景德镇亦有南山。

横岗村名,在黟县城东南三里。以横岗自称者有:横岗胡儒书画(瓷画印章)(图6)。附记:江西余干县有横岗村,江西定南县西北有横岗镇(《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赤山镇名。原黟县赤山镇,今祁门县祁山镇(《黄山旅游大辞典》页161“张村”条)。以赤山自称者有:赤山樵胡炎、赤山樵子(胡炎)。胡炎,又自称皖南胡炎。

        龙川村名, 在黟县境内。以龙川自称者有:龙川外史。

         以上南山、横岗、赤山、龙川之名是否以所在地名籍贯自称,又究竟属于何省何县,有待进一步考证。

歙县古称新安,始置于秦,属会稽郡。晋属新安郡。隋开皇十一年(591年)置歙州。北宋徽宗三年(1221年),赐名徽州。自隋末以来,歙县均为郡、州、府治所在地,为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

古歙歙县别称。以古歙自称者有:古歙(胡夔扇面山水印章)、古歙小竺(鲍小竺)、古歙程声和、古歙黄一桂、古歙毕渊明。

        歙北歙县北倚黄山,东邻杭州,南接千岛湖。以歙北自称者有:歙北蒋玉卿。

        瞻淇村名,在歙县南乡。旧称章祁,以原住民为章氏而得名。以瞻淇自称者有:瞻淇居士。(《中国晚清浅绛彩瓷》第534页)

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隋朝之后的历史十分简明清晰:

一直到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前,始终叫歙州。

到宋徽宗宣和三年,平定方腊起义后,改歙州为徽州。之后,除了在元末时期,短时间里曾改称为兴安府(1357年—1367年)外,此地一直到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的790年时间,徽州之名前后沿用长达780年之久。其所辖的六县也一直没有变动:

徽州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现歙县徽城,前四个县现属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今属安徽省宣城市,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

(而徽州还是1667年-康熙六年的江南省分治后,安徽省的“徽”字来源,当时把江南省分拆成左右,其中“江南左”单独命名时,取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合并称为安徽省)

但是若从隋朝往前溯源来看,此地地名沿革就比较复杂了:

春秋时,本地区在当时吴、越、楚三国拉锯战争之地,辖属时有变动,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本区开始设立黟、歙二县,属会稽郡(治吴县,即今江苏苏州)。至此才有固定正式称谓。

楚汉之际属鄣郡(治故鄣,今浙江长兴县)此时之歙县包括今歙、休宁、婺源、绩溪、淳安、遂安等地;黟县包括今黟县、祁门、石台等地。

汉代以来,黟、歙二县先后从属荆国、吴国、江都国。一直到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新置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把歙、黟二县划入。又经历了西汉、王莽篡位、东汉,歙、黟二县基本都在丹阳郡范围内。

到了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孙权派部将贺齐出兵消灭歙地所谓“山贼”(实际是对抗孙权的山越、水越和汉人混居而成)金奇、毛甘和黟地陈仆等,将原歙地一分为五,即:歙、休阳县(划原歙以西之地新立)、黎阳县(划原歙以西另一地新立)、新定(划原歙以南之地新立,今浙江遂安)和始新(划原歙以东一地新立,今浙江淳安),加上黟共六县一并从丹阳郡分出,建立新都郡,治始新(今浙江淳安),从属扬州。其中休阳县在三国东吴永安元年(258年)因避讳吴主孙休改为海阳县。

晋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新都郡更名为新安郡。所属六县里的新定县改为遂安县,海阳县改为海宁县,加上原属之始新、黎阳、歙、黟,仍是六县。

晋朝灭亡进入南北朝的南朝宋,在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把黎阳县并入了海宁县,新安郡从六县缩小为五县,即:歙、黟、海宁、遂安和始新。

到了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将原属吴郡管辖的寿昌县(即浙江寿昌县,今并于浙江建德市),划归新安郡,新安郡复领六县,即海宁、始新、遂安、寿昌、歙和黟。

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分拆歙县的华阳镇,单独置为良安县(一作梁安县),新安郡变成了七个领县,但不久,又废良安县,回复为六县。

梁武帝承圣二年(553年),将原新安郡一分为二,遂安、始新、寿昌三县仍属新安郡;将原并入海宁的黎阳县重新划出,复为二县,加上歙、黟共四县,新建为新宁郡(即今本区的基本区域),治海宁,与原新安郡并属扬州。

但是上述新规划仅持续了九年。梁灭亡,陈到了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562年),再次将黎阳县并入海宁县,复将新宁郡并入新安郡,等于又回到了过去的新安郡范畴,隶属东扬州。

最后就是隋朝统一,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郡为州,以州直接统县,将歙、黟二县并入海宁为歙州,州治设海宁;又将始新县改为新安县,原遂安、寿昌并入新安县,划归婺州(今浙江金华)管辖。歙州辖地仅有原新安郡的一半,即今徽州的基本地域。从此歙州范围(即后来的徽州)基本固定下来,之后的几百年没有太大的变化了。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

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

望采纳,谢谢。

1、呈坎,原名龙溪,是中国保存较完好的明代古徽州村落,有“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的美誉。

2、灵山古村始建于东汉,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历史上称为佛教圣地。灵山古称灵岩,是因灵山村周围数十里产灵芝香草,山上又有灵坛故以灵为名。这两处古村均位于徽州区,仍然保持的原汁原味。

3、古徽州的古村落还有很多,比如西递、宏村、唐模、棠樾、许村、雄村、南屏、昌溪、龙川等数百个村落。

以上就是关于徽州的由来 徽州的由来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徽州的由来 徽州的由来是什么、浅绛彩中的古徽州地名、古徽州的建制沿革主要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4764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