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第1张

社会行为的培养:

1、移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曼对儿童移情及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多年的实验研究。他指出,移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榜样: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和形成,主要是通过观察性的学习和模仿达到的。榜样在儿童亲社会行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儿童置身于社会之中,无论是周围的人们,还是**、电视、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儿童学习模仿的对象。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性。

3、利用归因原理:使儿童有机会把自己的东西分给需要的人。一种情况是利用观念强化形成自我归因,告诉儿童他们分出自己东西的行为是因为他们有助人的精神。第二种情况是他们分出自己东西的行为受到表扬强化。

4、表扬、奖励:儿童亲社会行为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可。儿童一旦做出了利他行为,成人和教师及时强化,如表扬、奖励等,使儿童获得积极反馈,达到逐渐巩固的目的。

5、组织游戏活动:游戏是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最好的方法之一。游戏中儿童要进行交往,不肯谦让,交往就不能继续进行;进行游戏要配合,合作的能力就得到锻炼;大家-起游戏,玩具、物品就要求共同分享。

亲社会行为有文明礼让,礼貌待人,十字路口让学生们先行,公交车上给孕妇、老人让座不管是开车还是坐车,都要文明谦让,而不要与人产生争执,开车在十字路口让过街的学生、老人先行。公交车上、地铁上给需要帮助的人让座,帮忙放行李。

亲社会行为形成原因:

1、本能论:亲社会行为是由遗传决定的,为保证物种的生存而牺牲个体的内部机制。为群体利益而冒生命危险是利他主义的最高境界。

2、习得论:亲社会行为是在后天环境中不断学习而成的,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社会交换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

4、社会规范论: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交互性规范是支配社会交换、保持社会关系中得失平衡的一个基本原则;社会责任规范是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环境因素:家庭(父母)和同伴对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与儿童的交往而发生作用的。儿童的亲社会性行为,如分享、谦让、协调、帮助、友爱、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就是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在父母的要求和指导下逐渐形成与发展的。

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对儿童与他人包括同伴的交往也有极为明显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儿童以后的人际交往态度、行为。

研究指出,婴儿最初的同伴交往行为,几乎都是来自于更早些时候与父母的交往。

认知因素:认知因素对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有很大影响。它主要包括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和对情境信息的识别等。当儿童认识到“打人给别人带来痛苦和伤心,是不应该的行为"之后,其攻击性行为则会受到一定的抑制。如果儿童在头脑里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利他观念,他们在面临分离或帮助的情境时,会毫不犹豫地提供或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其他儿童。

02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移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曼对儿童移情及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多年的实验研究。他指出,移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移情——是指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移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二是能在更高级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即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处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因而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它会使儿童产生一种内在自觉性,要求自己能使别人快乐、幸福,否则自己会感到不愉快。

榜样: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和形成,主要是通过观察性的学习和模仿达到的。榜样在儿童亲社会行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儿童置身于社会之中,无论是周围的人们,还是**、电视、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儿童学习模仿的对象。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性。

利用归因原理:格鲁赛克等人(1980)做过一-项研究,使儿童有机会把自己的东西分给需要的人。一种情况是利用观念强化形成自我归因,告诉儿童他们分出自己东西的行为是因为他们有助人的精神。第二种情况是他们分出自己东西的行为受到表扬强化。第三种情况是什么也不说,然后使儿童有机会分出自己的东西。结果表明,归因和强化都增强了儿童的慷慨行为。

表扬、奖励:儿童亲社会行为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可。儿童一旦做出了利他行为,成人和教师及时强化,如表扬、奖励等,使儿童获得积极反馈,达到逐渐巩固的目的。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曾做过一项研究,采用创设需要谦让的实际情境和假设情景,并施以精神奖励法,对儿童进行谦让观念培养,恰当地运用表扬、奖励,能有效地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这段时间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亲社会行为,那么什么是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有哪些?

01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原意为社会做一些好事但又不求回报的一种行为方式,和志愿精神的内涵相似。

02

文明礼让,在公交车和地铁上主动给老人,小孩,孕妇让座,搀扶老人或盲人过马路都属于亲社会行为。

03

亲社会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帮助别人,一种是使别人获益,比如给迷路的人指路是第一种,做慈善捐钱捐物是第二种。

04

亲社会行为需要从小孩开始培养,那么父母就要做一个好榜样,做一个善良、热心、乐于助人,工作尽职,尊重长辈,关爱下属的好人。

《纲要》中明确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强调“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因而,从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如: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等,对促使儿童今后形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以及优良的个性品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激发交往愿望。

蒙台梭利认为:“要帮助幼儿发展,我们就必须给他提供一个使其能自由发展的环境。”而轻松的心理环境、丰富有趣的物质环境,正是激发幼儿自主交流,合作分享的前提条件。

1、轻松的心理环境是激发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基础。

《纲要》中明确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有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在心理环境的创设中,支持是帮助孩子实现交流的保障,鼓励则可以调动孩子参与交流活动的积极性。因此,一个轻松无压力的语言环境是调动幼儿表达、交流的内部动机的必要条件,幼儿在自主、自由的氛围中,有话愿说,有话敢说。幼儿愿说了,老师则成为他们的热心听众,在倾听中了解幼儿,适时地给予积极的回应和指导,并注重与幼儿的互动,使他们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建立起与他人的交流情境,产生社会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促使其学到和掌握更多的交往语言,从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2、和谐的物质环境是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保障。

儿童正处于身体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影响他们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物质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由于儿童期各方面发展具有明显的不成熟性,他们对成人有着更为强烈的依恋,需要成人给予更多的抚慰和关爱。因此,一方面,教师可将室内环境布置得温馨而舒适:柔软的靠垫、温馨的窗帘、低矮的桌椅,尽量给孩子一种安全感。另一方面,教师要像母亲般地爱护他们,说话轻一点。动作柔一些,使孩子产生安全感,并对教师产生依恋,使孩子更愿意主动亲近教师,自主自愿和周围的人和事物进行交流,促使幼儿形成分享、同情、合作、帮助、谦让、亲情、友情、关爱等亲社会的行为和举动。

二、 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情境,营造合作氛围。

游戏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它通过虚拟情景以再现成人的社会经验与人际关系,从而使幼儿达到认识周围世界的目的。通过创设角色游戏和区角活动情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能力和水平。

1、以角色游戏为载体,激发幼儿的分享行为。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家”是他们主要的生活场所和最熟悉的地方,也是幼儿觉得安全的地方,因此创设了温馨而舒适的“家”的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幼儿间轻松、自然地交往和表达。一个“到娃娃家做客”的新游戏场景,让幼儿模仿“家”中的角色在活动中与人交往,教师开始则以客人的身份引导幼儿游戏。如:先轻轻的敲门问:“家里有人吗?我是xx”,再向“主人”问好,而“主人”则热情地招呼“客人”,说:“请进、请坐、请喝水”等,。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幼儿学习了交往语言、友善待人,发展了亲社会行为。通过游戏情境,使幼儿身临其境,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体验助人和被助、爱人和被爱、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2、以区角活动为媒介,帮助幼儿疏导不良情绪和行为。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由于受到知识水平和经验的局限,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小班孩子,他们可能无法正确处理,从而出现一些不适当的行为。我们在注重正面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同时,引导幼儿的不适当行为同样重要。对于幼儿来说,让他们学会合理宣泄,也是预防不良行为特别是攻击行为的有效方法。通过适当合理的途径将心中压抑的不良情绪释放出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新颖多样的区角活动来:如通过设立“健康宝宝聊天室”、 “心里话园地”等区角。幼儿在这些场合可以毫无压力,和自己的好朋友说说心里话,可以和自己喜爱的绒毛玩具说说心里话。

三、组织开放、互动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升亲社会行为的水平。

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隐含着教育契机,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应合理渗透在一日活动中。如晨间接待时,教师与幼儿主动问“早”,培养幼儿亲善的行为,又如:在语言教学游戏“请到我家做客”中,幼儿先通过看表演的形式知道了如何接待客人,如何做客人,并学习了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你好、请进、请坐、谢谢、我和你一起玩玩具好吗?再见,欢迎再来!”等礼貌用语,紧接着让他们扮演角色进行游戏,此时幼儿的心情可想而知,他们合作、交往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大大地激发出来。对表现正确的幼儿进行肯定、赞赏、鼓励,使幼儿产生自豪、羡慕、向往、愉快的体验;对做了不符合亲社会要求的行为,如同伴间遇到矛盾小事争吵等现象,教师及时进行指出,使之改正,将负面的道德情绪体验转化为积极、健康、肯定性的亲社会行为。

四、家园密切配合,共同教授合作交往的技能和方法。

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家庭教育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针对幼儿交往能力弱的这一情况,和家长取得联系,共同探讨是至关重要的。

1、启发家长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首先,作为父母,要关爱孩子,能够对幼儿表示关怀,及时了解孩子的感受、想法和需要,必要时给予幼儿帮助。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加强亲子沟通,尊重孩子的人格,做到体贴、宽容、理解并信任幼儿,同时给予幼儿适当的独立和自由,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其次,家长要坚持正面教育的手段,运用微笑,赞扬和拥抱等方法来奖赏孩子合作、分享、同情等这类行为。多用引导的方式通过说理、表扬,阐明儿童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后果,不仅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且提供解释,让孩子明白行为合理的地方及被期望的原因,改进不适当的教育方式。让孩子知道好的行为将受周围人的欢迎,相反不好的行为将带来的不良后果。

2、鼓励家长为孩子创设交往的机会和环境。

如今独生子女在家中缺少玩伴,家长要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时机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可以通过让孩子带幼儿园的小伙伴到家中玩耍,或经常带孩子到朋友家做客或是参与各种集体活动,通过实践的操作和体验,使孩子在实际的交往中真正理解和体会到什么是友好,体验到友好交往带来的快乐。在快乐的交往氛围中激发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同时为下次的合作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引导家长为孩子传授交往的技能和方法。

家长不仅要提供机会让孩子得到锻炼,还应教会孩子必要的交往技能和方法。例如:怎样招待客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怎样参与到别人的游戏中;怎样与同伴分享食物、玩具;怎样对同伴的友善行为作出回应;怎样对同伴给予关心帮助,等等。经常向孩子传授这些知识,比单纯让孩子模仿别人效果会更好。此外,对于那些特别内向的孩子,家长可引导孩子进行一些角色扮演游戏进行练习,比如在“客人来了”这一表演情境中,家长可与孩子各选角色进行表演,也可由家长先示范,孩子再参与,并进行互换角色,引导孩子体验当事人的心情。通过实际操作和反复练习,帮助孩子逐步学会和掌握交往的技能和方法,从而提升亲社会行为的水平。

综上所述,通过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情景,组织开放、互动的教育教学活动,家园密切配合从多角度多层面激发幼儿的交流愿望,提升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水平。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幼儿在游戏中交往、在交往中提升亲社会行为的能力,使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而共同努力吧!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全部的内容,包括: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有哪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4761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