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一枝千滴泪的典故斑竹一枝千滴泪的典故是怎么样的呢

斑竹一枝千滴泪的典故斑竹一枝千滴泪的典故是怎么样的呢,第1张

1、“斑竹一枝千滴泪”。上古时候,尧王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女英,二女儿叫娥皇,姐姐长妹妹两岁。女英和娥皇都长得俊秀,贤惠善良,尧王很喜欢他的两个女儿。尧王选贤让能,选虞舜为继承人,并将两个女儿许给舜为妻。舜在帮助尧王管理国家大事期间,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尧王死后,舜帝即位,南方的“三苗”部族(现在湖南),多次在边境骚扰,舜亲率大军南征,娥皇、女英也跟随同行,留住湘水之滨大军征战南进到苍梧,舜王不幸病死,葬在九嶷山下(后人把这个地方叫做零陵)。

2、娥皇、女英接到噩耗,痛哭不止,一直哭得两眼流出血泪来。泪珠洒在竹子气上面,染得竹子满身斑斑点点,成为斑竹,后来,姐妹二人投水而死。人为纪念娥皇、女英,在湘水旁建立庙宇,名为黄陵庙。传说她二人都做了湘水女神,娥皇是湘君,女英湘夫人。她们的墓在衡山上面。二妃死后,湘水出口处的洞庭湖君山出产一种竹子,竹子上面有斑斑点点紫晕的玟痕,传说为二妃的血泪所化而成。人们将这种竹子起名“斑竹”,又名“湘妃竹”。毛主席的诗词中“斑竹一枝千滴泪”,就是说的这个故事。

唐诗人刘禹锡《潇湘神》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林黛玉《题帕三绝》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

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

不知香痕渍也无?

湘妃墓前20米外立有一对引柱,上刻对联云: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

晚唐诗人高骈《湘浦曲》

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当时血泪知多少! 直到而今竹尚斑。

施肩吾《湘竹词》

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

杜牧《斑竹筒簟》描述用湘妃竹编织的竹席。

血染斑斑成锦纹,

昔年遗恨至今存。

分明知是湘妃泣,

何忍将身卧泪痕。

诗的意思是:斑竹席上的斑斑血痕,都像是锦绣花纹,当年悼念舜帝的悲痛至今还看得见,明明知道这是二妃的眼泪,怎么忍心睡在这泪痕上呢

过全州 陶金 宋朝

南北东西几万峰,郡城如在画图中。

何人裁断湘妃竹,半蘸秋江作钓筒。

斑竹 无名氏

浓绿疏茎绕湘水,春风抽出蛟龙尾。色抱霜花粉黛光,枝撑蜀锦红霞起。

交戛敲欹无俗声,满林风曳刀枪横。殷痕苦雨洗不落,犹带湘娥泪血腥。

袅娜梢头扫秋月,影穿林下疑残雪。我今惭愧子猷心,解爱此君名不灭。

泰娘歌 刘禹锡

泰娘家本阊门西,门前绿水环金堤。有时妆成好天气,

走上皋桥折花戏。风流太守韦尚书,路傍忽见停隼旟。

斗量明珠鸟传意,绀幰迎入专城居。长鬟如云衣似雾,

锦茵罗荐承轻步。舞学惊鸿水榭春,歌传上客兰堂暮。

从郎西入帝城中,贵游簪组香帘栊。低鬟缓视抱明月,

纤指破拨生胡风。繁华一旦有消歇,题剑无光履声绝。

洛阳旧宅生草莱,杜陵萧萧松柏哀。妆奁虫网厚如茧,

博山炉侧倾寒灰。蕲州刺史张公子,白马新到铜驼里。

自言买笑掷黄金,月堕云中从此始。安知鵩鸟座隅飞,

寂寞旅魂招不归。秦嘉镜有前时结,韩寿香销故箧衣。

山城少人江水碧,断雁哀猿风雨夕。朱弦已绝为知音,

云鬓未秋私自惜。举目风烟非旧时,梦寻归路多参差。

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杂曲歌辞·江上曲 李嘉佑

江上澹澹芙蓉花,江口蛾眉独浣纱。

可怜应是阳台女,坐对鸬鹚娇不语。

掩面羞看北地人,回首忽作空山雨。

苍梧秋色不堪论,千载依依帝子魂。

君看峰上斑斑竹,尽是湘妃泣泪痕。

斑竹 刘长卿

苍梧千载后,斑竹对湘沅。欲识湘妃怨,枝枝满泪痕

裴侍御见赠斑竹杖 李嘉佑

骚人夸竹杖,赠我意何深。万点湘妃泪,三年贾谊心。

愿持终白首,谁道贵黄金。他日归愚谷,偏宜绿绮琴。

这个名号是探春为林黛玉起的。

第37回剧情:

探春组建了“海棠诗社”,黛玉道:“既然定要起诗社,咱们都是诗翁了,先把这些姐妹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探春说她已经帮黛玉想了一个极当的美号了。

又向众人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

扩展资料

潇湘的典故:

娥皇、女英,中国古代传说中尧的两个女儿。也称“皇英”。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姐妹同嫁帝舜为妻。舜父顽,母嚣,弟劣,曾多次欲置舜城死地,终因娥皇女英之助而脱险。

舜继尧位,娥皇女英之其妃,后舜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二妃往寻,泪染青竹,竹上生斑,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

二妃也死于湘江之间。自秦汉时起,湘江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被演变成舜与娥皇、女英的传说。后世因附会称二女为“湘夫人”。

潇湘妃子的起因:

八月二十一日,大观园成立海棠诗社,林黛玉别号潇湘妃子。当日就在探春秋爽斋做海棠诗,众人都推林黛玉那首为上。李纨力排众议,评林黛玉诗“风流别致”,评薛宝钗诗“含蓄浑厚”。

探春同意评林黛玉居第二 。二十三日,众人齐聚藕香榭做菊花诗,林黛玉做的三首《咏菊》《问菊》《菊梦》包揽前三,拔得头筹。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林黛玉

舜帝二妃娥皇、女英- -

四千多年前, 尧见舜德才兼备,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刻苦耐劳,深得人心,便将其首领的位置禅让给舜,并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为妻。后来舜帝巡视南方,娥皇、女英追踪至洞庭湖,闻舜帝死于苍梧之野,二女便在君山泣血而死,从此君山的青竹浸染了斑斑血泪。楚人哀之,将洞庭山改名为君山,并在山上为她俩筑墓安葬,造庙祭祀。其实墓也简陋,墓前立有大书“虞帝二妃之墓”的墓碑。墓前有石级,石级下一条用麻石铺砌的甬道,两旁石碑上刻二妃画像和历代诗人的佳作:北面是屈原《离骚》中的《湘君》、《湘夫人》篇,南面则是唐宋乃至近人的咏叹诗词,盛唐之李白、常建、刘禹锡,清代的赵嘏,直至近人鲁迅也有“不知何处吊湘君”之句。墓前一对望柱,高近3米,上面刻舒绍亮题写的一副对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湘妃墓周围多斑竹,竹上有斑斑点点,仿若泪滴、据说是二妃投湘水前哭舜帝洒上的泪滴。唐高骈有诗咏“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血泪知多少?直到而今竹尚斑。”

化竹的公主

在中国的历史传说中,只有两个女子,有化竹的遭遇。她们就是尧帝伊放勋的一对女儿:伊娥皇伊女英。她们有一个共同的丈夫,就是舜帝姚重华。

当然,在她们生活的公元前两千二百多年时,还没有“公主”这个称呼。

不过,不管怎么说,娥皇女英姐妹,从身份的真实意义上来说,是不折不扣的公主。

但是,为什么两位尊贵的公主却会同时嫁给同一个男人呢?

那是因为,当时还在氏族社会时期。当时有一种婚俗,娶妻的男人有一种选择权,在岳父母同意的情形下,可以决定是否要将妻子家中无夫或待嫁的姐妹们,也一起娶回去。

这种制度,在周朝时正式成为一种贵族特有的礼制,写入礼法中,被称为“媵制”。《礼仪 婚礼》中明确地写着:“嫁女必以侄娣从,谓之媵”。充当“媵”的女子,基本上都是男人正式妻子的亲姐妹或堂表姐妹们。“媵”的身份,比妾自然要高得多,但是也低于丈夫的正式妻子,从属于正妻。

后人据此推测,尧帝嫁女时,就使用了这种媵制。一般认为,正式出嫁的应该是姐姐娥皇,妹妹女英则是姐姐的媵。

妻也好,媵也罢,总之,伊娥皇伊女英有了一个共同的丈夫,就是舜帝姚重华。

舜帝姚重华,应该是爱上了这对姐妹的,因为与伊部族的联姻,是舜父不同意的事情。而舜在这种情形下,采用了“不告而娶”的办法,这应该是他爱恋的一种表达方式。

当联姻的好日子来到的时候,舜带着人马和礼物,在妫水边迎娶了这一对姐妹花。

舜的部落是黄帝第九世后裔,当时他和尧帝伊放勋的势力范围都在如今的山西境内。

传说中,舜帝“目重瞳子(每个眼眶里都有两个黑眼珠),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是个壮硕墩实、长得有些奇异的黑汉子。虽然外表算不上英俊,但是身体倍棒,会种庄稼会捕鱼打猎,还会制作陶器,更有高雅的业余爱好,会弹琴(想来劳作之余,丈夫弹琴,妻子歌舞,感情与日俱增)。在那个物质条件简陋的时代,舜算得上是超级的好男人了,更何况他还是部族将来的首领。所以三人婚后的生活还是很幸福的。

然而舜私娶伊氏姐妹的事情,到了老父瞽叟那里却过不了关。传说瞽叟联合后妻之子姚象,决心铲除这个迕逆的长子。——关键原因可能是因为与儿媳的部落有仇,而且长子一家勤劳致富,牛羊成群、粮食陶器数不胜数,老儿早已眼热,姚象更是对两位身份不凡的漂亮嫂嫂垂涎欲滴。

于是瞽叟和姚象对姚重华屡屡加害,却又屡屡被他逃脱。据说在这场兄弟阋墙父子离心的事件中,舜得到了娥皇女英的多次帮助。可见夫妻间已同心协力、共同进退了。

关于娥皇女英的身世,有些传说中说娥皇生母早逝,女英是继母的孩子。其实当时正是父系氏族,伊放勋自然有一大群的女人,彼此间的地位完全视乎伊放勋的宠爱程度而定。娥皇女英姐妹的母亲都不受宠,所以严格来讲,她们都是庶出的。

太史公司马迁在《五帝本记》里说道:当年尧帝听说了舜的声名,于是嫁女与他,并且考察了若干年,觉得舜确实堪当重任,便把自己的王位也授予了这位乘龙快婿,是为“禅让”。这千古德政让太史公十分感慨,很是发了一通议论,感叹古时的世界大同是多么美好。

实情是什么呢?

《竹书纪年》却讲述了另一番景象。

尧帝伊放勋最宠爱的是一位名叫女黄的妻子,她为伊放勋生下了儿子丹朱。由于尧的偏爱,丹朱在十个儿子中地位最高,成为尧内定的继承人。

当尧自觉年老力衰的时候,他果然将皇位传给了丹朱。

然而庶出的兄弟姐妹们从小就看着各自的母亲受到父亲的冷落,心中忿忿不平。更何况丹朱一向恃宠,不把手足之情看在眼里,禀性凶顽。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让丹朱做这个皇帝。

于是一场政变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姚重华夫妻三人和伊氏庶子九人取得了胜利,将尧和丹朱都囚禁起来——尧应该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当初他就是用同样的方法从大哥挚手里夺得了首领位置。

接下来,九个小舅子和姚重华之间,又为谁最后继位展开了殊死搏斗。

三年后,姚重华最后胜出。在这整个过程中,娥皇女英始终坚定地站在丈夫的一边。(真是女生外向啊!)

姚重华成为“舜帝”。

但是更多的人都愿意把尧夺兄位、舜夺丈人位的事情说成是“禅让”制。

所以在广大民众眼里,尧帝与舜帝都是中国上古史中,具有美德与智慧的统治者,被后世的人们视为典范。

托了父亲与丈夫的名声,娥皇女英也成为中国古代女子最早的表率。——假如《竹书纪年》说的才是事实真相的话,这个表率就很成问题了:卫道士们岂不是明着教女人不用履行为人女儿的职责,只要对老公好就够了?

在平平常常相夫教子几十年后,娥皇女英跟随着丈夫,一起踏上了“南巡”的路途。

(又一个“禅让制”的传说,说是舜传位于禹,然后避位南巡。其实《竹书纪年》所纪,却是禹帝姒文命造反,夺了皇位,还把舜帝姚重华夫妻流放了。——这个应该比“禅让”更靠得住:舜杀了禹的父亲,怎么会把禹选为继承人?应该是禹为报杀父之仇,与舜的部落来了一场战斗,最后报仇且夺权喽。)

三年后,舜死于苍梧,归葬湖南九嶷山。

失去了丈夫的娥皇女英姐妹,面对奔流的湘江,痛哭失声。

流水远逝,正象她们的丈夫一去不返,不能复生。芦蒿无边,江雾苍茫,临风凭吊,更添哀伤。

无力北返、伤痛难禁,娥皇女英在痛哭之后,投湘江自尽了。

同情这对姐妹的人们,从此将她们视作专司蜡月的花神水仙。

还说,她们的眼泪滴在湘江边的竹子上,泪痕不褪,点点成斑。

传说天帝因为姐妹的痴情而怜悯他们,依生前身份的不同,舜帝被封为湘水之神,号曰“湘君”,娥皇女英则为湘水女神,号曰“湘夫人”。湘江边沾着这对姐妹思夫泪痕的斑竹,因此被称为“湘妃竹”。

《斑竹的故事》,实际上就是《湘妃竹的故事》,实际上就是跟湖南有关的一个美丽的故事,《神话故事 斑竹的故事》

讲一个跟湖南有关的两个美丽的女子的故事。“湖南”,简称“湘”,古代又称“潇湘”。这两位美女的女子,又称“湘妃”,是我国古代“三皇五帝”之一“帝舜”的爱妃。一为娥皇,又称“湘君”;一为女英,又称“湘夫人”。

娥皇和女英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她们曾经帮助大舜机智地摆脱弟弟“象”的百般迫害,成功地登上王位,事后却鼓励舜以德报怨,宽容和善待那些死敌。她们的美德因此被记录在册,受到民众的广泛称颂。

晋代王嘉的《拾遗记》称,他们的船用烟熏过的香茅为旌旗,又以散发清香的桂枝为华表,并在华表的顶端安装了精心雕琢的玉鸠,这是记载中最古老的风向标,它可以为水手调整帆具提供依据。

舜帝晚年时巡察南方,在一个叫做“苍梧”的地方突然病故,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记载说,娥皇和女英闻讯前往,一路失声痛哭,其情形很像孟姜女和韩娥,而她们的眼泪洒在山野的竹子上,形成美丽的斑纹,世人称之为“班竹”。她们在哀哀地哭泣了一阵后,居然飞身跃入湘江,为伟大的夫君殉情而死,其情状之壮烈,真是旷世罕有,显示她们自始至终都是忠于丈夫的模范妻子。

1、四方竹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山上有一个打柴的男子与一个漂亮的姑娘相爱,他们常以歌传情。当男子去姑娘家求婚时,姑娘的母亲嫌他是个打柴郎,挡在门口以歌回绝他的求婚,歌道:“不是花鞋莫逛街,不是利斧莫砍柴,除非山中天地变,竹子成方送女来。”打柴郎听后,决心要使竹子成方。于是捏呀捏的,捏了三年,竹子还是圆的。

姑娘的母亲把女儿许配给一个官家,花轿抬到半山,姑娘跳下山崖自尽了。打柴郎出家当了白云寺的和尚,仍天天捏竹不断,一直捏了三十年,一株方形的竹子出现了,他把竹子移杆到姑娘的坟头上,方竹越长越盛。人们都赞打柴郎是个坚心的男子,男子求婚时要在女子家门前栽种四方竹的习俗便在西樵山上流传下来。

2、观音竹的传说

传说有一年的夏天,孽龙肆虐,兴风作浪,洪水猛涨,淹没了农田和村舍,淹死了人畜。人民处于水灾深重的困境,盼望着上天来保佑,救民于水火。人民的善良,感动了观音菩萨,她驾云而来。先从天上放下一口大钟,把孽龙扣在钟里,打入深潭,让它永世不得作乱。

接着又抛下一枝竹子,用竹枝扫去洪水,以后竹枝入土生根,慢慢蔚成竹林。竹林保持水土,保护堤岸,调节气候,使人民免受水的危害。为了铭记观音菩萨的恩典,人们就把这种竹子称为观音竹。

3、楠竹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的咸宁半边是山地,半边是湖水。有一天,一条青龙和一条黄龙在湖里争水喝,在半空中打起来了,顿时狂风大作,雷雨交加。雨过天晴,有兄妹俩上山砍柴,发现大青龙死在山上,他们就把大青龙埋了起来。

可两只大龙角冒出地面直滴血,他们可怜它,每天担水洗龙角。一百天后,龙角一夜之间长成了两根大楠竹,兄妹俩留着竹子舍不得砍。第二年清明长出很多竹笋,后来楠竹就从这山传到那山,咸宁境内到处长满了楠竹。

4、金竹的传说

很久以前,古老的布依族男女在“浪哨”中已经有了“丢花包”的习俗,青年凡龙和郎秀就是丢花包相识,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在竹林里削竹发誓,订下了终身之约。

然而头人的儿子绍宋贪慕郎秀的美丽,便设下毒计,在凡龙和郎秀新婚不久将凡龙抓去当兵。之后,绍宋又施邪法传凡龙战死的假信,郎秀一急昏倒,被绍宋抬回家中,逼迫娜秀与他成亲。

桑郎河一条好心的鱼将消息告诉了凡龙,凡龙骑上战马回到家乡,与绍宋展开了恶斗。绍宋狗急跳墙,杀害了郎秀,悲愤的凡龙最终杀死绍宋,砍下他的头来祭娜秀。娜秀神奇的复活了,凡龙拿出记载爱情的金竹,金竹闪现出明亮的光华,凡龙与郎秀乘着光华升天而去。这段传奇的爱情故事便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金竹情传说”。

5、毛竹的传说

毛竹又称孟宗竹,相传古代某地有一个名叫孟宗的孝子,其母病卧在床,很想吃笋,正逢隆冬腊月,孟宗去毛竹林寻找。因天寒地冻,无笋可挖,他扶竹哭泣,乞求竹子施恩,感动了神仙。

神仙在竹根上一指,顷刻地裂三寸,一株鲜黄嫩笋破土而露出地面,孟宗捧笋回家,称为“冬笋”,故孟宗竹的名称由此而来,至今日本仍沿用此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竹

尧是上古贤君,他有两个宝贝女儿。后来尧把她们嫁给了舜。“湘妃竹的故事”就来自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传说。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后世人都希望自己的君主能像上古贤君尧、舜一样贤能,而“尧舜禅让”更是一段千古佳话!

舜(shùn,约公元前2128年—约公元前2025年),生于姚墟,以居地“姚”为姓。因眼里有双瞳,故名叫重华。字都君,谥曰“舜”。一说出生于诸冯(今山西永济市)

他是帝颛顼(读音zhuān xū)的六世孙(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重华),自五世祖穷蝉起都是平民。

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帝尧,晚年他考虑最多的就是王位继承问题,那时还没有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习惯。有人曾推荐了尧的儿子丹朱,尧却不以为然。丹朱性情暴虐,生性玩劣,为人顽傲无理,才能也不突出。作为父亲,尧清楚作为王位继承人儿子丹朱不是个合适的人选。

这时四岳(四方部族首领)一致向尧推举舜。

舜德才兼备,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于天下的。

《二十四孝》中第一孝“孝感动天”说的就是舜的故事。

舜的母亲很早就死了,他的父亲瞽叟(gǔ sǒu)是个瞎子,后来又给舜娶了个继母,继母生下个弟弟叫象,从此舜的好日子到头了。继母是个心如蛇蝎的女人,她经常虐待舜。有后妈就有后爹,在继母的挑唆下,瞽叟也十分嫌弃儿子舜,异母弟象更是经常欺侮舜。

父愚,母悍,弟凶。舜在家的日子很不好过。面对虐待,面对欺侮,然而舜毕竟天性是善良的,对此他毫不记恨,仍和善相对,以德报怨。他上孝敬父母,下友爱兄弟。日以笃谨,小心勤事。

帝尧闻之,很高兴。遂“事以九男,妻以二女。”

尧的两个女儿,大女儿叫娥皇、二女儿叫女英,二人貌美如花,尚未婚配。尧决定把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近距离考察舜的德行。又让自己的九个儿子与舜相处共事,以考察舜的才能。在舜的影响下娥皇、女英谨守妇道,不以贵骄事人;尧的九个儿子亦皆从舜处学到许多有益的品行。

家本应是一个讲温情的地方,然而父母和弟弟对舜却十分不友善,还时常想加害与他。舜却不记恨他们,而是一如既往对父母孝顺,对弟弟友爱,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情流露。娥皇、女英耳濡目染,深深地为丈夫的行为所感动,日久生情,对丈夫愈发敬重和爱慕。舜的所作所为让二女懂得了一个道理:家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凝聚亲情的地方。有时道理讲通了亲情就没了。为了丈夫的前程,和舜一样娥皇、女英也从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她们希望能用一腔真爱来温暖这个家。她们坚信爱是有温度的,真挚的情感,一定会融化人们内心深处最冷漠的寒冰。

雨露滋润、大爱无声。舜的行为感动了上苍,老天都来帮助他。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

其孝感如此,有诗为证: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如雨露滋润,舜的善行和爱心终于感动了父母,感动了兄弟也感动了了周围很多人,大家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无论他走到哪里,云集而影从,人们都愿意追随他。

斑竹也称“湘妃竹”,它的来历有一个民间传说。传说尧帝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尧帝在位时,发现舜这个人很孝顺,不仅将帝位传给他,还把两个女儿都嫁给了他。舜帝即位后,娥皇和女英便成为舜帝的两个湘妃。舜帝死后,娥皇和女英哭死在九嶷山,她们的眼泪滴在竹子上,便成为了斑竹,斑竹也因此得名“湘妃竹”。毛泽东在一首诗中有这样一句:“斑竹一枝千滴泪”。

以上就是关于斑竹一枝千滴泪的典故斑竹一枝千滴泪的典故是怎么样的呢全部的内容,包括:斑竹一枝千滴泪的典故斑竹一枝千滴泪的典故是怎么样的呢、湘妃竹的由来有什么好词好句、黛玉为什么被称为潇湘妃子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4683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