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癸酉本石头记》

焱怎么读2023-05-08  29

      今日在网上搜索《癸酉本石头记》的信息,没想到三年过去了,关于此本是真是假,依然是众说纷纭,有些人的言词甚至很不客气。我试将自己对此的整个认知过程记录如下,说出我个人的看法。

      我在高中时,始读《红楼梦》,是高鹗续的一百二十回的版本,书上显示的作者是“曹雪芹 高鹗 著”。起初只追求情节,希望了解一个完整的故事。对于后四十回亦无明显感觉,只是对书中黛玉死之前一口痰一口血,一口血一口痰的,颇难以忍受,觉得黛玉这样一位女子实不该如此死去。

      那时家里就只我一人,我又不大看电视,暑假期间,那炎炎夏日,漫漫长夜实在是难以打发,当时身边只有一本《红楼梦》,遂只能看看《红楼梦》以打发时间,有时一个晚上,一些回目竟有看三遍之多的。渐而渐之,也有了一些感觉,正如后来张爱玲所说的,原话已不大记得,大意是说这句话是不是《红楼梦》的语言,一读便知。张后来写的《小团圆》,里面的语言风格明显受其影响,甚至有些句子就来自于《红楼梦》。张那时年岁已大,她还写了《红楼梦魇》,而对于我这个正青春的大男孩,只能算是红楼梦遗了。

      到了大学,买了一套庚辰本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和一本甲戌本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对比阅读之。当时,读的非常认真,每一段均要细细品味后方才作罢。我所在的大学的图书馆里有很多评论分析《红楼梦》的著作,几乎一一读之,个人以为最深情的还是周汝昌。也有些外国学者的作品,虽较浅薄,但也说明了红学的繁荣,还是有这么多人靠着个《红楼梦》吃饭嘛。

      那时,四川有个作家刘心武探秘《红楼梦》,我也是听得津津有味,后刘还遭到大量红学家的抵制和干预。由此,这些个红学家们的度量也可见一斑。我虽是个看热闹的,但对刘心武提倡的熟读《红楼梦》文本,颇为认可。那时我常常感慨:如果我能看到后28回,此生无憾,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

      毕业后,我又买了庚辰影印本的《红楼梦》,以供收藏和不时的翻阅。此套影印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至2014年10月已出版了5次,共11000册,这说明在民间还是有这么多人想看个明白的。

      2015年,我买了第二版的《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书上作者处为“(清)佚名”。如果这本书是真稿,那么这首先是一个奇迹,因为是书在历史中消失了近三百年啊。关于此书流传的说辞来源于收藏者所述:祖父是山西人,解放前在山西某战场上当军医,祖母是随军护士,该书是当时一名伤员交给祖母的。后收藏者为了安全将是书带到台湾。这本书传承的艰辛在此处也可见一斑。

      我在看此书的过程中,就忍不住不断感慨,此书必为真稿。当时也简单总结了一下,一、故事情节与前八十回高度吻合,前八十回中的诗词歌赋等暗喻处在这里的28回中多有验证,甚至可以说是丝毫不差,脂砚斋在前八十回中提醒后文的的一些批语也很合契,各人物命运结局交代的清清楚楚,至此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也才真正理解了脂砚斋所称赞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二,文中的遣词造句与前80回非常接近,一些妙笔让人觉得只能是前80回的作者方可写出。三,文中一些场景的描写,各人物大量的语言表达均必须为前80回的作者方可写出,试想,如果前八十回的作者给我们的宝玉、黛玉、湘云等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物,那么这些灵魂所必然的语言习惯、思想和情感也必会在后28回中展露,事实就是这样,营造前80回那个氛围的作者和营造后28回的那个作者就是同一人。四,文中有很多关于时政的评论和反思,这些评论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这是作者精神的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与前80回中那个深深打动我们的作者的精神如出一辙。在字里行间,我似乎都能感受到作者的气息,老天,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能说这个《石头记》不是真的吗?我与《红楼梦》结缘的这整个经历,说是书是真稿,对于我是个必然。其最好的证明即为其本身的语言和思想。

      如果此本是真稿,那么对红学最大的冲击莫过于对作者及作者的写作背景的颠覆,以及此背景下的《红楼梦》的新的文学意义。之前大家对于《红楼梦》的作者已基本确认为曹雪芹,其写作背景即为康雍乾时期的曹家,雪芹的祖母为康熙的保姆,其祖父因此发迹,任江宁织造。曹家因为是老太子胤礽的党羽,后遭雍正帝打压,家道中落。乾隆时期,弘历为抚平前朝的政治伤痕,曹家又有了第二次繁荣,后胤礽的孙子弘晳逆反,曹家再遭打击,从此一蹶不振,之后曹雪芹著书黄叶村,有了这哭金悼玉的《红楼梦》。

      可是现在,《红楼梦》的作者变成了江左大家吴梅村,其写作背景在明亡前后。之前那么多年,那么多人的研究、探秘,索引简直可说是南辕北辙,可想而知,这个版本的《石头记》多么招人忌恨了。

      我所认为的成书过程如下:吴梅村是崇祯时的榜眼,崇祯对其有知遇之恩,明亡,降清致仕,后辞官,痛悔不已,写下《石头记》,此时的《石头记》结构完整,但内容贫乏,因其反清,故未流传于世,只被几位朋友保存,后曹雪芹看到此书,联想到自己的身世,感同身受,增删此书,成就大业。《癸酉本石头记》的原称为《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至此,《红楼梦》的作者应为吴梅村、曹雪芹。这个完整版的《红楼梦》未流传下来,实在是政治上的原因,前八十回政治部分已修改的不露痕迹,后28回可能因为雪芹的病逝或其他种种原因,未完成最终的修改,所以也就没有流传下来。高鹗,程伟高的续写,平心而论,已算是很好的了,所以我也适当的猜想,他们续写前是看过全稿的。很好奇,谁是最开始保留这个孤本的人,是那位畸笏叟提到的借书未还的朋友,还是高鹗和程伟高中的一人,亦或是其他有心之人。

      我将稍挑选一些后28回的文字,试浅证之真实性。

      《红楼梦》中最精彩的是宝玉和黛玉的对手戏,我们先来个以管窥豹,再看这些旨趣和思想如何在后28回延续和发展。第30回,林黛玉说:我回家去。宝玉笑道:我跟了你去。林黛玉道:我死了。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后黛玉哭了,宝玉笑道:我的五脏都碎了,你还只是哭。第31回,袭人笑道:林姑娘,别人不知怎么样,我先就哭死了。宝玉笑道:你死了,我作和尚去。袭人笑道:你老实些吧,何苦还说这些话。林黛玉将两个指头一伸,抿嘴笑道:做了两回和尚了,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做和尚的遭数儿。第20回中,宝玉问道:好好的又生气了?……林黛玉道:你管我呢?宝玉笑道:我自然不敢管你,只没有个看着你自己作践了身子呢。林黛玉道:我作践坏了身子,我死,与你何干!宝玉道:何苦来,大正月里,死了活了的。林黛玉道:偏说死,我这会子就死!你怕死,你长命百岁,如何?宝玉笑道:要像只管这样闹,我还怕死呢?倒不如死了干净。黛玉忙道:正是了,要是这样闹,不如死了干净。宝玉道:我说自己死了干净,别听错话了赖人。……林黛玉啐道:我难道为叫你疏她?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道:我也为的是我的心。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 林妹妹简简单单的一句“我为的是我的心”,多么具有穿透力啊。

    第2回里提到了一句宝玉的话: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由此亦看见此书的奇谈怪论。

    第82回,黛玉劝宝玉读书,黛玉道:听话就好,快把书本拿出来!宝玉笑道:《西厢记》还是《牡丹亭》?黛玉道:是《孟子》、《中庸》、《大学》,宝玉笑的在床上打滚。黛玉道:别笑,听话!我告诉你,今儿我也做一回宝姐姐,劝你读读书。宝玉笑道:你学罢,我看学得像不像,……  黛玉笑道:你就不怕我拿着尺棍打手逼你读书?我可厉害着呢。  高、程二人关于黛玉劝学,哪能与这个相比,这才是宝玉,这才是黛玉嘛。 第87回,宝玉笑道:那你告状去啊,没想到你比宝姐姐还烦。黛玉笑道:宝姐姐和我已经合二为一了,我看你怎么办?宝玉笑道:即是女孩子都一样了,我就将就着接受妹妹罢,谁叫我和妹妹前身有缘呢!这才是宝玉和黛玉的对手戏呀。这里的“合二为一”还使我想起前文中有的“死了大半个了”。再看第89回,贾政告诉宝玉当月要办了他和黛玉的婚事,宝玉的表现,宝玉和黛玉的对话,雪雁的调侃,这岂不是前80回中他们的日常对话,日常生活的延续吗?第93回,黛玉求赵姨娘放过宝玉,不要这个家,说:我只求和宝玉住到乡下去,自种自吃,绝不依靠别人。第96回,宝玉在梦中说:只要能和林妹妹在一块儿,这园子地皮全给你们了,我情愿和妹妹住乡下去!这两句虽然在不同的回目,却实在是他们二人的语言。

      再看如下两段文字。宝玉回到园子,黛玉已是一堆白骨,宝玉的哭天喊地:……我来迟了!我好恨啊!……神天在上,你怎么不开眼啊!我诅咒你这厚地高天,连好坏都不分 。宝玉祭奠林妹妹这一段也催人泪下,“厮园如旧,卿何薄命?柳遮槐隐,孰何孤骨寂寞?青枫鬼吟,惟独佳人无坟。……古今多少相似” 。……天地是如此惨淡,人世是如此凄凉,相思是如此痛处,怀恋是如此断肠,春花秋月,前尘往事,一切都变了。 ……苍天何其毒也,夺走我的眷恋之人。……忽然天下起了大雨,宝玉仍在雨中指天而诉,浑身淋个透湿,仍不肯挪动步子,口中喊道:林妹妹,我要你回来!你别丢下哥哥啊!你回来啊!料着无有回音不觉黯然低下头来,望着大地不语,眼中满是落寞冷寂。

      湘云一路乞讨,寻找黛玉下落,终于找到黛玉的坟墓,这一段也是何其感人至深:“苍天不长眼啊,非要把人的肛肠哭断才肯作休,好人都死绝了。你也不睁开眼瞧瞧,这到底是个什么混账天地啊!……我是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姐姐是数去更无君傲世,千古高风说到今。我是举世无谈者,惟有姐姐系我知音。……”越思越痛,只把枯草揉碎。这两段文字岂是另一个人可根据前八十回而写出来的呢?

      再看看后28回的宝黛湘三人的奇谈怪论吧。第92回:黛玉听了这番谬论,愤然道:天地之间,最尊贵的是人……黛玉在93回为救宝玉,翻书找御敌之法,此处是多么的精彩。摘录些黛玉的话:物不平则鸣,自古王道威严,鲜有体恤民众疾苦,倒像举国紧要唯他一人,万千百姓命若芥末。……小人本是无赖恶徒,假意信奉义气“仁义”皆是谎话。……历代更换,换汤不换药,百姓几时有过富庶平安。  第93回,黛玉骂贾家强盗那段论“什么才是男人的话 ”也是相当精彩。第95回,黛玉道:这些日子家里风波不断,我也想通了,什么主子奴才的,什么宝二奶奶的位子,我已看的淡了。还是李后主说的好:‘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 万顷波中得自由。’权势、征战吾不尚,春风暖雨、落絮飞雁乃我所求。……从前文我知道宝玉、黛玉均欣赏的是庄子、牡丹亭,这种文风当然也有李后主,还有这种话岂是另一个人写的出来的。第96回宝玉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他们那管得女儿也是聪明灵秀百般苦楚,制定的国律就是填饱男人的私欲……。96回黛玉与强盗辩论:只问各位夺了江山又如何?……世世代代都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原来都不是为民挖井洌、奉寒泉,就是改朝换代又能如何,都是一丘之貉。97回,黛玉啐道:……大家都是人,谁又比谁多出什么来呢?…… 黛玉强颜笑道:那些贼人立等要闯进来了,古来国破争战,女人总是被践踏,或卖到青楼。我好担心你和雪雁,我是誓死要保持清白了,就是一头碰死了,力拼一场,也不可被狗贼玷污了!第104回宝玉的话:功名犹如污泥一般,让你我陷溺在贪嗔痴爱中不能挣出。本来人出生时都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是何等的纯洁!却被污浊尘网栓住不能挣脱,实在悲哀。107回,湘云向他谈起前尘往事,自己也是清贫潦倒,因不肯将就再蘸,故一直孤身一人,不是清高而是世上难寻知己。107回宝玉早已看破人生,今生已是如此,将来不过一死,也看的淡了。湘云说:……咱们虽然清贫但没做过亏心事,死了也是清清白白,我不后悔。 我在读到这些话语时,几为他们流泪。这些话语,这些思想岂是平凡之辈可在那个时代超然写出的啊。

      第83回,老太太和家人一起过重阳这段,单提钓鱼这一段,贾母说“不过是取乐,谁还吃他,快别搁清水里养着了,仍放回水里去吧”。这是老太太的话,老太太实为与黛玉、宝玉一类的人,其在前八十回前体现的境界与情趣,又在这里体现了。接下来,贾母触景伤情,哭了,又说“我今儿是怎么了,唠唠叨叨的没玩了,耽搁了咱们钓鱼取乐”,这句又自然的让我想起前文中贾母的话“看着多多的人吃饭,最有趣了”。

      茜雪死的时候,宝玉更是哭得肝肠寸断,用力晃着茜雪道:’恩人醒醒罢,玉儿不让你死!’;第96回宝玉说:我自觉读了些诗书,竟是无知无识,我想这个人生做他什么?天地间没有了我,倒也干净。探春远嫁时,“宝玉流泪望着大船怒着要上前评理”  第93回,宝玉被强盗掳走,黛玉只是哭,“眼泪却像断了线的珠子流个不尽。紫鹃不免哭了道:‘姑娘总是哭,这眼中到底能有多少泪珠儿,流的人心都碎了’”。这是宝玉,这是《红楼梦》的语言啊。

      再看一段环境描写:轻轻下得炕来,走到窗边,打开窗子,只见银河耿耿,明月清朗,秋气日深,顿觉浑身发凉,望着迢迢银河,模糊几颗星儿,心内愈发感伤。这段简直就是世界级的,好一个模糊几颗星儿,这种对氛围烘托的手法在前80回中多有所见,非一人不能至此。再看一句:云淡碧天飘出一湾皎月,惊起枝上乌鹊。这个飘字,与前八十回贾政骂小厮们把宝玉酿坏了的酿字,其意不同,其妙一也。

      宝玉独个躺在床上泪落如滚,思来想去难以抑制,咬着枕头哭了起来。这个个咬着枕头哭了起来与前文湘云哭黛玉那里的越思越痛,只把枯草揉碎。这些文字都是非常《红楼梦》的。

      第102回写妙玉。从此妙玉在庙里日日接客,渐渐有些麻木了,变得放浪形骸起来。不觉年岁渐去,老和尚终有一命呜呼之日,妙玉年长色衰没人肯去光顾,离开寺里独自找了一处青灯古殿打发日子。又过了几十年,妙玉一头青丝换做白发,人将老去。 这短短的几句话,没有深厚的功底,是写不出来的。我把《平原上的城市》中作者写比利老去的那段摘录下来。“他骑着马走,一直走下去。骑的日出,骑得日落……比利不停的往前走着,走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走到老态龙钟,走到了白发苍苍”。107回,宝蟾说麝月:前儿我去看他,他那一头黑发竟全白了,咱们都老了。

      104回中有句金桂说的话:过去怎么样就权当作风刮走了。这句话与米切尔夫人的Gone with the wind多像。我熟读美国历史,浅尝美国文化,想来亦不过如此。

      103回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可园子的一草一木都叫人想的慌”,这是刘姥姥的话!105回写凤姐那就真的是凤姐,凤姐听了如被人摘去心肺一般痛哭起来。……“去他娘的戎羌,害得我家破人亡,这国仇血恨我二百年也忘不了。……我愧对祖宗,犯了不可饶恕的罪孽自然悲哀,可那有家破人亡更叫人断肠的啊!”

    再挑后28回中的一些诗句吧:

    秋魔无情激诗魔,冬寒有意催心寒。

    梦是人生恨是花。 

    我思风尘我亦尘。

    星若碎镜撒中天。

    人间几度是飞花。

      人间今夜又月圆,兴衰谁问是何年? 

      莫怪青天月无情,沧海桑田皆寂寞。

      这些诗句与前八十回的相比,也应出自同一人。

        再挑再挑几句批文:每读此处皆令人哽咽不能作批。94回:凤姐莲兄若地下有知,不知该作何感想。癸酉九月夜窗泪笔。畸笏。96回:看及此处不觉令人心酸泣泪。可是好景不长,美韶华去之何急?不觉批书人两鬓又成霜矣。我不禁感慨,就连脂砚斋和畸笏叟的批文在情感上都如此连贯。

      108回宝玉和湘云去世前的那段让人无比感动,催人泪下。宝玉见海畔停一架孤船,踏脚进去,任船顺水漂流,他则卧在舟中睡着了,却被晨风吹醒。睁眼一看,只见船儿载着自己在海中漫行,周遭一片茫茫,一轮红日从残夜里生出,又大又圆,越发显得俗世空静,不染半点尘埃。宝玉不觉看的呆了,眼泪溢了出来,觉得自己也融化了,望海中纵身一跳,咕咚一声沉入海底。

      这段已是登峰造极了。

      108回中有一个情傍,108人每一人对一个情字,极契合。世人早已知有这么个情傍在,然近300年来,无一人可诌弄出来。今天这个情傍出现了,岂不真吗?

      后有宝玉在太虚幻境的忏悔:……曲解了孔孟之道。想那闺阁裙钗平民子弟亦有聪明灵秀娇姿倩容,一并使其泯灭,何其错谬。上天有好生之德,世法平等,不可错会了圣人教导,然我虽有一颗真挚赤子之心云云。这样的文字岂能出于平凡之辈,而且是在那个年代。

      明朝后半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市民生活欣欣向荣。在此之际,人们的思想开始转变,人的觉醒,政治观点的进步(如顾炎武),各种各样的思想石破天惊。而这部《红楼梦》正是那个时代的巅峰之作,它融合了多层次的情感,而它更高的意义在于他对人的重新认识,对个人自由的推崇,对传统政治的否定,对开明政治的期待。吴梅春死于1672年,曹雪芹死于约1763年,那时全世界只有英荷两个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尚未独立,法国大革命还要再等几十年。吴梅村和曹雪芹是与他们同时代的卢梭和伏尔泰在干同样的事啊。他们是“中国的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啊。清灭明,国破家亡,而他们这些思想家追索的这个更进步的潮流亦被历史所截断,能不悲乎?

      这些年,还听到很多贬《红楼梦》追捧《金瓶梅》的,如高晓松。个人认为《金瓶梅》和《红楼梦》为那个时代的姊妹篇,一个形而下,一个形而上。但是从思想高度来看,《红楼梦》的思想则是《金瓶梅》所远不及的。

        对于那些质疑此本真假的人,他们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没有沉入文本之中,真切感受《红楼梦》的气息。且有这个癸酉本的存在,不断动摇着他们读《红楼梦》的基础。有些人,所谓“旁征博引”,岂不缘木求鱼,须知真理即在文本本身。我辈则幸矣,因为我信。

牧云

我认为即使是假的,也不可能是现代人写的,也得是民国以前的人才写的出来,尽管文字粗糙,而且许多白话,但是黛玉领兵、流寇肆虐这种情节,现代人是一定不敢这么编的。我觉得有人看过原本,凭记忆或是断章补全了成为癸酉本是可能的,抛开文字,情节上许多丫鬟“使坏”,尽管破坏了人物的美好形象,但是十分可信。

。。。。。。。。。。。

以上是我刚看时候的回答,现在我觉得一定是假的,那里说什锦春意香囊是宝钗的,我靠,这回是打死我我也不相信了!!!!!!曹雪芹不会破坏那么好的女孩子的形象的 呜呜呜~~

红楼梦大家都知道,林黛玉之死有人认为写得好,也有人不同意。林黛玉是怎样死的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林黛玉之死在第几回,欢迎阅读!

林黛玉之死在第几回

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话说宝玉见了贾政, 回至房中,更觉头昏脑闷,懒待动弹,连饭也没吃,便昏沉睡去 仍旧延医诊治,服药不效,索性连人也认不明白了大家扶着他坐起来,还是象个好人一连闹了几天,那日恰是回九之期,若不过去,薛姨妈脸上过不去,若说去呢,宝玉这般光景 贾母明知是为黛玉而起,欲要告诉明白,又恐气急生变宝钗是新媳妇, 又难劝慰,必得姨妈过来才好若不回九,姨妈嗔怪便与王夫人凤姐商议道:"我看宝玉竟是魂不守舍,起动是不怕的用两乘小轿叫人扶着从园里过去,应了回九的吉期, 以后请姨妈过来安慰宝钗, 咱们一心一意的调治宝玉,可不两全"王夫人答应了,即刻预备 幸亏宝钗是新媳妇,宝玉是个疯傻的,由人掇弄过去了宝钗也明知其事,心里只怨母亲办得糊涂,事已至此,不肯多言独有薛姨妈看见宝玉这般光景,心里懊悔 ,只得草草完事

到家, 宝玉越加沉重,次日连起坐都不能了日重一日,甚至汤水不进薛姨妈等忙了手脚, 各处遍请名医,皆不识病源只有城外破寺中住着个穷医,姓毕,别号知庵的,诊得病源是悲喜激射,冷暖失调,饮食失时,忧忿滞中,正气壅闭:此内伤外感之症 于是度量 用药 ,至晚服了,二更后果然省些人事,便要水喝贾母王夫人等才放了心, 请了薛姨妈带了宝钗都到贾母那里暂且歇息

宝玉片时清楚, 自料难保,见诸人散后,房中只有袭人,因唤袭人至跟前,拉着手哭道: "我问你,宝姐姐怎么来的我记得老爷给我娶了林妹妹过来,怎么被宝姐姐赶了去了他为什么霸占住在这里我要说呢,又恐怕得罪了他你们听见林妹妹哭得怎么样了"袭人不敢明说,只得说道:"林姑娘病着呢"宝玉又道:"我瞧瞧他去"说着, 要起来 岂知连日饮食不进,身子那能动转,便哭道:"我要死了!我有一句心里的话, 只求你回明老太太: 横竖林妹妹也是要死的,我如今也不能保两处两个病人都要死的,死了越发难张罗不如腾一处空房子,趁早将我同林妹妹两个抬在那里,活着也好一处医治伏侍, 死了也好一处停放你依我这话,不枉了几年的情分"袭人听了这些话, 便哭的哽嗓气噎宝钗恰好同了莺儿过来,也听见了,便说道:"你放着病不保养, 何苦说这些不吉利的话老太太才安慰了些,你又生出事来老太太一生疼你一个,如今八十多岁的人了,虽不图你的封诰,将来你成了人,老太太也看着乐一天,也不枉了老人家的苦心太太更是不必说了,一生的心血精神,抚养了你这一个儿子,若是半途死了,太太将来怎么样呢我虽是命薄,也不至于此据此三件看来,你便要死,那天也不容你死的, 所以你是不得死的只管安稳着,养个四五天后,风邪散了,太和正气一足, 自然 这些邪病都没有了"宝玉听了,竟是无言可答,半晌方才嘻嘻的笑道:"你是好些时不和我说话了,这会子说这些大道理的话给谁听"宝钗听了这话,便又说道:" 实告诉你说罢, 那两日你不知人事的时候,林妹妹已经亡故了"宝玉忽然坐起来,大声诧异道: "果真死了吗"宝钗道:"果真死了岂有红口白舌咒人死的呢老太太,太太知道你姐妹和睦, 你听见他死了自然你也要死,所以不肯告诉你"宝玉听了,不禁放声大哭,倒在床上

忽然眼前漆黑,辨不出方向,心中正自恍惚,只见眼前好象有人走来,r宝玉茫然实篮"借问此是何处"那人道:"此阴司泉路你寿未终,何故至此"r宝玉道:"适闻有一故人已死, 遂寻访至此,不觉迷途"那人道:"故人是谁"r宝玉道:"姑苏林黛玉" 那人冷笑道:"林黛玉生不同人,死不同鬼,无魂无魄,何处寻访!凡人魂魄,聚而成形, 散而为气, 生前聚之,死则散焉常人尚无可寻访,何况林黛玉呢汝快回去罢"宝玉听了,呆了半晌道:"既云死者散也,又如何有这个阴司呢"那人冷笑道:"那阴司说有便有, 说无就无皆为世俗溺于生死之说,设言以警世,便道上天深怒愚人,或不守分安常, 或生禄未终自行夭折,或嗜*欲尚气逞凶无故自陨者,特设此地狱,囚其魂魄, 受无边的苦, 以偿生前之罪汝寻黛玉,是无故自陷也且黛玉已归太虚幻境,汝若有心寻访,潜心修养,自然有时相见如不安生,即以自行夭折之罪囚禁阴司,除父母外, 欲图一见黛玉,终不能矣"那人说毕,袖中取出一石,向宝玉心口掷来宝玉听了这话 ,又被这石子打着心窝,吓的即欲回家,只恨迷了道路正在踌躇,忽听那边有人唤他 回首看时,不是别人,正是贾母,王夫人,宝钗,袭人等围绕哭泣叫着自己仍旧躺在床上 见案上红灯,窗前皓月,依然锦锈丛中,繁华世界定神一想,原来竟是一场大梦 浑身冷汗, 觉得心内清爽仔细一想,真正无可奈何,不过长叹数声而已宝钗早知黛玉已死, 因贾母等不许众人告诉宝玉知道,恐添病难治自己却深知宝玉之病实因黛玉而起,失玉次之,故趁势说明,使其一痛决绝,神魂归一,庶可疗治贾母王夫人等不知宝钗的用意,深怪他造次后来见宝玉醒了过来,方才放心立即到外书房请了毕大夫进来诊视 那大夫进来诊了脉,便道:"奇怪,这回脉气沉静,神安郁散,明日进调理的药,就可以望好了"说着出去众人各自安心散去

袭人起初深怨宝钗不该告诉,惟是口中不好说出莺儿背地也说宝钗道:"姑娘忒性急了 "宝钗道:"你知道什么好歹,横竖有我呢"那宝钗任人诽谤,并不介意,只窥察宝玉心病,暗下针砭一日,宝玉渐觉神志安定,虽一时想起黛玉,尚有糊涂更有袭人缓缓的将"老爷选定的宝姑娘为人和厚,嫌林姑娘秉性古怪,原恐早夭,老太太恐你不知好歹, 病中着急,所以叫雪雁过来哄你"的话时常劝解宝玉终是心酸落泪欲待寻死,又想着梦中之言,又恐老太太,太太生气,又不能撩开又想黛玉已死,宝钗又是第一等人物,方信金石姻缘有定,自己也解了好些宝钗看来不妨大事,于是自己心也安了, 只在贾母王夫人等前尽行过家庭之礼后,便设法以释宝玉之忧宝玉虽不能时常坐起,亦常见宝钗坐在床前,禁不住生来旧病宝钗每以正言劝解,以"养身要紧,你我既为夫妇,岂在一时"之语安慰他那宝玉心里虽不顺遂,无奈日里贾母王夫人及薛姨妈等轮流相伴,夜间宝钗独去安寝,贾母又派人服侍,只得安心静养又见宝钗举动温柔,也就渐渐的将爱慕黛玉的心肠略移在宝钗身上,此是后话

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 黛玉白日已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把个李纨和紫鹃哭的死去活来到了晚间,黛玉去又缓过来了,微微睁开眼,似有要水要汤的光景此时雪雁已去,只有紫鹃和李纨在旁紫鹃便端了一盏桂圆汤和的梨汁,用小银匙灌了两三匙 黛玉闭着眼静养了一会子,觉得心里似明似暗的此时李纨见黛玉略缓, 明知是回光反照的光景,却料着还有一半天耐头,自己回到稻香村料理了一回事情

这里黛玉睁开眼一看,只有紫鹃和奶妈并几个小丫头在那里,便一手攥了紫鹃的手,使着劲说道:"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你伏侍我几年,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 "说着,又喘了一会子,闭了眼歇着紫鹃见他攥着不肯松手,自己也不敢挪动,看他的光景比早半天好些,只当还可以回转,听了这话,又寒了半截半天,黛玉又说道: "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说到这里又闭了眼不言语了那手却渐渐紧了,喘成一处,只是出气大入气小,已经促疾的很了

紫鹃忙了, 连忙叫人请李纨,可巧探春来了紫鹃见了,忙悄悄的说道:"三姑娘, 瞧瞧林姑娘罢"说着,泪如雨下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 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 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探春李纨叫人乱着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当时黛玉气绝, 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紫鹃等都大哭起来李纨探春想他素日的可疼,今日更加可怜,也便伤心痛哭因潇湘馆离新房子甚远,所以那边并没听见 一时大家痛哭了一阵,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一时叫了林之孝家的过来,将黛玉停放毕,派人看守,等明早去回凤姐

凤姐因见贾母王夫人等忙乱,贾政起身,又为宝玉я愦更甚,正在着急异常之时, 若是又将黛玉的凶信一回,恐贾母王夫人愁苦交加,急出病来,只得亲自到园到了潇湘馆内, 也不免哭了一场见了李纨探春,知道诸事齐备,便说:"很好只是刚才你们为什么不言语,叫我着急"探春道:"刚才送老爷,怎么说呢"凤姐道:"还倒是你们两个可怜他些这么着,我还得那边去招呼那个冤家呢但是这件事好累坠,若是今日不回,使不得,若回了,恐怕老太太搁不住"李纨道:"你去见机行事,得回再回方好"凤姐点头,忙忙的去了

凤姐到了宝玉那里,听见大夫说不妨事,贾母王夫人略觉放心,凤姐便背了宝玉, 缓缓的将黛玉的事回明了贾母王夫人听得都唬了一大跳贾母眼泪交流说道:"是我弄坏了他了 但只是这个丫头也忒傻气!"说着,便要到园里去哭他一场,又惦记着宝玉, 两头难顾王夫人等含悲共劝贾母不必过去,"老太太身子要紧"贾母无奈,只得叫王夫人自去又说:"你替我告诉他的阴灵:`并不是我忍心不来送你,只为有个亲疏 你是我的外孙女儿,是亲的了,若与宝玉比起来,可是宝玉比你更亲些倘宝玉有些不好, 我怎么见他父亲呢'"说着,又哭起来王夫人劝道:"林姑娘是老太太最疼的, 但只寿夭有定如今已经死了,无可尽心,只是葬礼上要上等的发送一则可以少尽咱们的心, 二则就是姑太太和外甥女儿的阴灵儿,也可以少安了"贾母听到这里,越发痛哭起来 凤姐恐怕老人家伤感太过,明仗着宝玉心中不甚明白,便偷偷的使人来撒个谎儿哄老太太道: "宝玉那里找老太太呢"贾母听见,才止住泪 问道 :"不是又有什么缘故 "凤姐陪笑道:"没什么缘故,他大约是想老太太的意思"贾母连忙扶了珍珠儿,凤姐也跟着过来

走至半路,正遇王夫人过来,一一回明了贾母贾母自然又是哀痛的,只因要到宝玉那边,只得忍泪含悲的说道:"既这么着,我也不过去了由你们办罢,我看着心里也难受, 只别委屈了他就是了"王夫人凤姐一一答应了贾母才过宝玉这边来,见了宝玉, 因问:"你做什么找我"宝玉笑道:"我昨日晚上看见林妹妹来了,他说要回南去 我想没人留的住, 还得老太太给我留一留他"贾母听着,说:"使得,只管放心罢"袭人因扶宝玉躺下

贾母出来到宝钗这边来 那时宝钗尚未回九,所以每每见了人倒有些含羞之意 这一天见贾母满面泪痕,递了茶,贾母叫他坐下宝钗侧身陪着坐了,才问道:"听得林妹妹病了,不知他可好些了"贾母听了这话,那眼泪止不住流下来,因说道:"我的儿, 我告诉你,你可别告诉宝玉都是因你林妹妹,才叫你受了多少委屈你如今作媳妇了 ,我才告诉你这如今你林妹妹没了两三天了,就是娶你的那个时辰死的如今宝玉这一番病还是为着这个, 你们先都在园子里,自然也都是明白的"宝钗把脸飞红了,想到黛玉之死,又不免落下泪来贾母又说了一回话去了自此宝钗千回万转,想了一个主意,只不肯造次,所以过了回九才想出这个法子来如今果然好些,然后大家说话才不至似前留神 独是宝玉虽然病势一天好似一天,他的痴心总不能解,必要亲去哭他一场 贾母等知他病未除根,不许他胡思乱想,怎奈他郁闷难堪,病多反复倒是大夫看出心病, 索性叫他开散了,再用药调理,倒可好得快些宝玉听说,立刻要往潇湘馆来贾母等只得叫人抬了竹椅子过来,扶宝玉坐上贾母王夫人即便先行到了潇湘馆内, 一见黛玉灵柩,贾母已哭得泪干气绝凤姐等再三劝住王夫人也哭了一场李纨便请贾母王夫人在里间歇着,犹自落泪

宝玉一到,想起未病之先来到这里,今日屋在人亡,不禁嚎啕大哭想起从前何等亲密, 今日死别,怎不更加伤感众人原恐宝玉病后过哀,都来解劝,宝玉已经哭得死去活来,大家搀扶歇息其余随来的,如宝钗,俱极痛哭独是宝玉必要叫紫鹃来见,问明姑娘临死有何话说紫鹃本来深恨宝玉,见如此,心里已回过来些,又见贾母王夫人都在这里, 不敢洒落宝玉,便将林姑娘怎么复病,怎么烧毁帕子,焚化诗稿,并将临死说的话, 一一的都告诉了宝玉又哭得气噎喉干探春趁便又将黛玉临终嘱咐带柩回南的话也说了一遍贾母王夫人又哭起来多亏凤姐能言劝慰,略略止些,便请贾母等回去宝玉那里肯舍,无奈贾母逼着,只得勉强回房

贾母有了年纪的人, 打从宝玉病起,日夜不宁,今又大痛一阵,已觉 头晕 身热虽是不放心惦着宝玉,却也挣扎不住,回到自己房中睡下王夫人更加心痛难禁,也便回去, 派了彩云帮着袭人照应,并说:"宝玉若再悲戚,速来告诉我们"宝钗是知宝玉一时必不能舍, 也不相劝,只用讽刺的话说他宝玉倒恐宝钗多心,也便饮泣收心歇了一夜,倒也安稳明日一早,众人都来瞧他,但觉气虚身弱,心病倒觉去了几分于是加意调养, 渐渐的好起来贾母幸不成病,惟是王夫人心痛未痊那日薛姨妈过来探望, 看见宝玉精神略好,也就放心,暂且住下

一日,贾母特请薛姨妈过去商量说:"宝玉的命都亏姨太太救的,如今想来不妨了 ,独委屈了你的姑娘如今宝玉调养百日,身体复旧,又过了姑娘的功服,正好圆房要求姨太太作主, 另择个上好的吉日"薛姨妈便道:"老太太主意很好,何必问我宝丫头虽生的粗笨, 心里却还是极明白的他的性情老太太素日是知道的但愿他们两口儿言和意顺,从此老太太也省好些心,我姐姐也安慰些,我也放了心了老太太便定个日子还 通知 亲戚不用呢"贾母道:"宝玉和你们姑娘生来第一件大事,况且费了多少周折, 如今才得安逸,必要大家热闹几天亲戚都要请的一来酬愿,二则咱们吃杯喜酒, 也不枉我老人家操了好些心"薛姨妈听说,自然也是喜欢的,便将要办妆奁的话也说了一番贾母道:"咱们亲上做亲,我想也不必这些若说动用的,他屋里已经满了 必定宝丫头他心爱的要你几件,姨太太就拿了来我看宝丫头也不是多心的人,不比的我那外孙女儿的脾气,所以他不得长寿"说着,连薛姨妈也便落泪恰好凤姐进来, 笑道: "老太太姑妈又想着什么了"薛姨妈道:"我和老太太说起你林妹妹来,所以伤心"凤姐笑道:"老太太和姑妈且别伤心,我刚才听了个笑话儿来了,意思说给老太太和姑妈听"贾母拭了拭眼泪,微笑道:"你又不知要编派谁呢,你说来我和姨太太听听 说不笑我们可不依"只见那凤姐未从张口,先用两只手比着,笑弯了腰了未知他说出些什么来,

林黛玉在红楼梦死因

黛玉之逝是整部《红楼梦》的高潮之一,二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读者被小说的生动描写所吸引而不自禁的流下同情的眼泪。但是,尽管它的描写非常的 成功 ,它的真实性还是被怀疑。先是有人指责它过于戏剧化,不象是现实主义大师曹雪芹的笔迹。然后,又有人找到了一条证据证明它的不是。脂蒙本中,在第三回“若你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伤感不了呢”句侧,有批云:“后百十回黛玉之泪,总不能出于此二语。”

他们认为这里说黛玉在第一百一十回还在流泪,而程本黛玉在九十七回就已去逝,可见程本的黛玉之逝是伪笔。

在此,先不论程本中的黛玉之逝是不是过于戏剧化,也不论雪芹会不会用这一方式。单就“后百十回黛玉之泪”这一句,笔者就论为他们的理解不合理。

首先,黛玉在第三回之后不知流了多少次泪,批阅者为何不提别回的流泪,而单提第一百十回这次的流泪呢其次,如果是单指第一百十回黛玉还在流泪,批阅者在 句子 中又何以要用“总”字呢可见认为黛玉在第一百十回还在流泪者这一认识是不正确的。

对于这句话,笔者到有两种看法,不知哪种更合理,但不管哪种看法,比上面的观点肯定合理些。

第一种看法,笔者论为句中的“百十回”应理解为“百十次”,句子的意思就是黛玉后来流的百十次眼泪,总不出此二语。第二种看法,笔者认为句中的“后百十回”应理解为“后面百十回”,句意为后面百十回书中,黛玉流的泪总不出此二语。其中百十回应是一个求整的数,而不是说第三回后就只有一百十回。

笔者认为,黛玉在百十回之前肯定已经去逝。于此,笔者还有证据。

我们知道小说第七十回有一段放风筝的文章。这段文章表面写的是一群少女放风筝,其实是众人离散先后的伏笔。为了便于说明问题,特引文章如下:

“一时丫鬟们又拿了许多各式各样的送饭的来。顽了一回。紫鹃笑道:‘这一回的劲大,姑娘来放罢。’黛玉听说,用手帕垫着手,顿了一顿,果然风紧力大,接过籰子一松,只听一阵豁剌剌的响,登时籰子线尽。黛玉因让众人来放。众人都笑道:‘各人都有,你先请罢。’黛玉笑道‘这一放虽有趣味,只是不忍。’李纨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乐,所以又说是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紫鹃笑道:‘我们姑娘越发小气了。那一年不放几个子,今儿忽然又心疼了。姑娘不放,等我放。’说着,便向雪雁手中接过一把西洋小银剪来,齐籰子根下寸丝不留,咯登一声铰断,笑道:‘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见天上也有一个凰凰,因道:‘这也不知谁家的。’众人皆笑说:‘且别铰你的,看他倒像要来绞的样子。’说着,只见那凤凰渐逼近来,遂与这凤凰绞在一处。众人方要往下收线,那一家也要收线,正不开交,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着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正近来。众人笑道:‘这一个也来绞。且别收,让他三个绞在一处到也有趣呢。’说着,那喜字果然与这两个凤凰绞在一处。三下齐收乱顿,谁知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众人拍手哄然大笑,说:‘倒有趣儿,可不知那家喜字是谁家的,忒促狭了些。’黛玉说;‘我的风筝也放去了,我也乏了,我也要歇歇去了。’宝钗说:‘且等我们放了去,大家好散。’说着,看姊妹都放去了,大家放散。

仔细看过这段文章,可知这段文章暗伏玄机。文章中黛玉说道放去风筝心有不忍,何以不忍其中实有道理。事实上,黛玉不忍的不只是一只风筝,而是她的生命,在此,风筝实实在在代表着她的生命。对此,清人大民山某姚燮在回评中也曾指出,“放风筝一时风紧,登时线尽,竟谓黛玉病根放去,实言其日后身子也……”从文章中,不难看出黛玉已命不久长,却可知在众姐妹中,她的离去必定是算早的。

在大观园众女儿中,只有晴雯的离去要比黛玉早,这在文章中也有暗示。文章写道,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儿赖大娘送给我的那个大鱼取来。”小丫头去了半天,空手回来,笑道:“晴姑娘昨儿放走了。”

放风筝即是放生命,放命运。晴雯因比众人早放一天,所以她在书至七十七回即已夭折,而黛玉是续晴雯逝去的第一人,其余的都紧随黛玉之后。这是文中暗示的,不容否认。

黛玉之死新考

根据目前已经公布的《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相关情节的主要内容是:林黛玉和贾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贾家人人皆知他们是一对。当贾家欢天喜地为宝黛二人准备婚事时,谁知飞来横祸,贾府惨遭锦衣卫抄家,使他们的婚事化为泡影。抄家之后贾府轮番遭遇贼寇烧杀洗劫,最后家里只剩她最后一个主子,由于她小性多疑、刚愎不明,听信奸人谗言误杀忠良,致使贾家彻底败亡。随后因为内心极度愧疚而吊死在柳叶渚边的槐树上(对应判词:玉带林中挂)。林黛玉死后,贾宝玉回到大观园祭奠林黛玉,写下了一篇诔文,刚写完时林黛玉还魂和他相见了一面。

在此中我们可以获知,林黛玉的死可能和《牡丹亭·离魂》中的杜丽娘的死有些相同之处,都是忧郁过度而死的。还是就是,在第76回里,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馆联诗时,林黛玉联了一句:“冷月葬花魂”。看到这里,众多的学者就认为这句诗是伏黛玉之死的谶语,他们就进而得出林黛玉是在月圆之夜沉湖自尽的结局。目前关于林黛玉的结局红学界尚无准确一致的说法。

根据癸酉本中相关的内容,林黛玉最后主要是因为听信奸人谗言,错杀忠良导致家败人散,自己悔恨愧疚加上泪尽而在槐树上吊死了。林黛玉死后,贾宝玉回到大观园祭奠林黛玉,写下了一篇诔文(晴雯为黛玉之副,晴雯死后贾宝玉写了篇诔文祭奠她。那么黛玉死后,贾宝玉也是为她写了诔文),刚写完时林黛玉还魂和他相见了一面。癸酉本中的黛玉之死是符合林黛玉的判词“玉带林中挂”,又符合上述的脂批提示,林黛玉和杜丽娘之死有一个相同点,都是死后还魂和情人见了一次面。可以看出,癸酉本中的黛玉之死的情节是很多学者都没有想到的,因为他们研究黛玉之死时忽略了人物判词,而人物的判词才是推敲结局的主要依据,不能仅仅依靠脂批和伏笔的提示。癸酉本中的黛玉之死的结局既符合相关判词的描述,又对应文中的伏笔和脂批提示,很合理。因此,癸酉本中的结局才是林黛玉之死真正的结局,这是作为癸酉本为红楼梦原本的重要依据。

在前面的文章已经提到,黛玉之死是直接关系到贾家的败亡,贾家败亡是《红楼梦》的真正悲剧所在,隐写的是明朝灭亡的悲壮 历史 ,黛玉之死是影射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在癸酉本中,贾家最后是彻底地家败人散了,因此,《红楼梦》原本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大悲剧,这与通行本中差不多是大团圆的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中黛玉之死是全书悲剧最“高潮”的部分,每当看到这里,无不让人悲痛惋惜,这对应了癸酉本末回的一句批语诗:“红楼梦已尽,朱门痴未完,荒唐又辛酸,世人同悲幻。”

1 林黛玉怎么死的脑筋急转弯的答案是什么

2 林黛玉是怎么死的脑筋急转弯

3 红楼梦林黛玉最真实死因是什么

4 林黛玉是怎么死的急转弯

5 林黛玉是怎么死的

      本文目标阅读群体为读过或了解《癸酉本石头记》以及相关明清史,能看出“风月宝鉴”所隐藏的明亡史的读者。凡有:

1)认定红楼梦只是宝黛钗爱情悲剧及控诉封建礼教;

2)认定红楼梦描写的是清代曹家、纳兰明珠家、清宫秘史等;

3)认定红楼梦作者是那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北京“曹雪芹”;

4)认定小说就是小说,没必要过度解读;

等相关想法的读者,请自行出门右转,即可节省时间,亦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

1)《癸酉本石头记》非原作者所写,乃同时代人所续写;时间上,先有前80回,再有后28回,几经流传再有回目和批语;

2)续书人能够看出前80回隐藏的血泪史,故在主旨上倒是相契合,但水平有限,后面天下大乱场景不符合初衷;

3)原著前80回与续写28回一起流传至曹雪芹、脂砚斋、畸笏叟团队,再分出回目,撰写批语;

4)通行本回目及脂砚斋批语部分由《癸酉本石头记》而来,而根据前80回批语续写后28回的概率基本为零;

5)增删过程中后28回有意或无意丢失,只有前80回传世;经过三百年,才重新得以问世。

1) 〖天涯头条〗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_舞文弄墨_论坛_天涯社区

2) 红楼‘梦’已完 —— 《红楼梦》影射终极大揭秘_煮酒论史_论坛_天涯社区

3) 宝钗比黛玉大八岁!重解红楼全部诗词!血泪文字逐段解释!所有谜团完整公开!_天涯杂谈_论坛_天涯社区

4) “吴氏石头记”的倒塌-光明日报-光明网

5) 棠村吴玉峰等实有其人 | 南方周末

      抛开文中出现的很多现代词汇(其实这个不难理解,过录过程中碰到不认识或者不了解的词汇,下意识会用自己熟悉的所代替,比如让我们抄一遍古本的史记,不刻意避免,恐怕也会很多谬误)、天马行空的情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物的突然崩坏(薛宝钗可以理解,鸳鸯的就有点不可思议了),主要就是艺术水平的突然下降(私认为水平还是在通行本高鹗续书之上的)。当然,本人看来,还有一个硬伤,“吴氏石头记”这个名字就说明了一切。

一般来说,所谓“程甲本”、“俄藏本”等是现代以来研究红楼梦版本学,为方便称呼,所拟定的名字,所以原名只可能是《石头记》或者《红楼梦》。上方赤裸裸的《吴氏石头记》,作者应该不会直接把自己的姓氏加到书名上面,想想“吴氏风月宝鉴”、“吴氏金陵十二钗”等称呼,还是很违和的。因此,大概率是发布者几人弄巧成拙的闹剧。开头和结尾的批注,应该也是后人仿写的,唯恐读者不知作者是吴梅村,欲盖弥彰。

      本人看来,原著前80回与续写后28回一起,在明末清初的几个文人之间流传,直到曹雪芹(严绳孙)、脂砚斋(尤侗)、畸笏叟(王士祯)这里,一方面根据前后内容分出回目,另一方面作批注。所谓“草蛇灰线,伏线千里”、“情榜”等著名的说法,很难想象有人能根据这些提示写出完整的内容,但要是反过来,由文本写批注,难度就降低几个数量级。

      因为某些原因,增删5次的过程中后28回遗失,只有80回传世,丢失的后28回直到300年后才重见天日,较好地解释了批语的问题。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个回目,应该是“曹雪芹”等人看到贾宝玉和史湘云最后一起艰难度日所拟定的回目,但是还是不妥,这个后面再说;至于“情榜”,我想是续书人看了《水浒传》一百零八将等获得的启发,虽然人物的评价都还比较客观,令人信服,但红楼梦中出场三四百人,这108人的确不太够,而且细细看去,只有一次出场的冯渊位列其中,而十二戏子都不在,因此有很大理由认为这是续书人所添加的,原作者并没有这样的文字。

总体来看,《癸酉本石头记》的人物映射关系较为准确,比如林黛玉指崇祯皇帝,薛宝钗指皇太极,元春指袁崇焕,王熙凤指魏忠贤。但还是没能完全理解原作者的用意,导致被反对派抓住小辫子不放,猛烈抨击。

      原作者将明末清初风云际会的十二个王侯将相女性化,因此能入选其中的必然都是较为出名的人物。“兰海沧桑客”看出了其中的一部分,但比如将贾兰比作洪承畴,从而李纨就是洪承畴母亲,本人水平较低,但也隐隐觉得不甚合理,直到看了“无名寒士”先生的帖子,才明白李纨指的是钱益谦,结合其人生平,感觉合理很多。

      续书者误认为史湘云是历史的化身,从而安排贾宝玉和史湘云最后风烛残年一起,“曹雪芹”在分回目的时候就用了“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让本就复杂的宝黛钗爱情故事更加复杂,引发后人无尽的联想和争论。但从前80回来看,史湘云与薛宝钗关系更为要好,暗指投靠皇太极的洪承畴,具体分析可以去看“无名寒士”先生的帖子。

      续书人恐怕是把秦可卿看成了明朝的短命皇帝泰昌皇帝朱常洛,从而王夫人是天启皇帝朱由校,但这样来看,既然秦可卿能入选金陵十二钗,那么王夫人也是有理由入选的,此外,那个“坏了事的老千岁”认为是景泰皇帝朱祁钰,但和天启崇祯年代隔得较为久远,不是很有说服力。

      调整来看,秦可卿应该是天启皇帝朱由校,而“坏了事的老千岁”应该是大名鼎鼎的“九千岁”魏忠贤,这样可能更合理一些。不得不说,原作者写得过于隐晦,细节过多,历史又总是惊人地相似,以致于同时代的续书人都不能一一对应,更何况三百年后的现代读者们。

      《癸酉本石头记》,妙玉所影射的应该是秦淮名妓卞玉京,但是以金陵十二钗的标准,入选是不够格的,调整之后应该某位南明皇帝,这样就更加合理。

    原书是以家事影射国事,同时又披上风花雪月的外衣,如果真的有后28或者40回,应该还是延续这个风格,不会出现《癸酉本石头记》的天下大乱,流寇四起的场面,既过于露骨,艺术水准也不够。

      鸳鸯最后的人物崩坏让很多读者始料未及,这也是续书人没有理解到位的地方,不知道指代的是谁,所以草草安排了一个反面的角色。但结合“无名寒士”先生的分析,应该是指天启皇帝的奶妈客氏。

      续书人把这两人比作犯我中华的“戎羌”,应该是一种巧合。前80回当中基本没有这方面的暗示。

      续书中对前文出现的人物,基本都安排了结局,所以人物出场有如走马观花一般,一不小心就领了盒饭。到了“曹雪芹”这里,误认为是“草蛇灰线,伏线千里”的写作手法,像侦探小说一样。人物虽然有结尾,但合理性一般。原作者恐怕也没有安排结尾。

      从我的个人感觉来说,应该是没有的。

      一方面,要在后面的篇幅当中,将前面出场的那么多人安排一个“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还是较为困难的,除非是天灾人祸,不然以常见的生老病死,很难造成人物的大量死亡。换位思考,我们就算知道红楼梦写的是明亡史,人物都分别影射那些历史人物,在风花雪月、家长里短的限制之下,再让我们动笔,穷其一生也难以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

      另一方面,参考西方雕塑“断臂维纳斯”,和《红楼梦》一样都是伟大的艺术作品,其作者恐怕也是达到一定的境界,不会再去追求平常的完整美。

      吴梅村应该是接触过早期的红楼梦并进行再加工的,妙玉的原型很像是他的一个红颜知己。吴纵使是一代文豪,但也未能完全理清人物关系,下意识地给妙玉赋予身边的人物原型,因此后世的发布者们先入为主地认定吴梅村是作者,甚至不惜伪造批语,建立起“吴氏红学”的大厦,但根基总归不稳。

      此外,吴梅村的话剧《秣陵春》恐怕是看了《红楼梦》之后创作的,形似但不神似,大概率非同一人创作。这点可以参考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形似且神似。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红楼梦》的架空时代背景,放到历朝历代都能对号入座找到原型,这也是衍生出的曹寅家事、纳兰明珠家事,乃至和珅家事、清宫秘史,就是放到民国也没有太大的问题,这也是后世读者争论不休的原因之一。

      客观评价《癸酉本红楼梦》,是红楼梦明亡史的有力佐证,也解释了绝大部分批语和回目的问题。而其文学价值,用B站泡面女王的话来说,《癸酉本红楼梦》=《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四大名著之和,虽然是调侃,也是有一些道理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跃然纸上的强烈情感,放在现在也是高水平的小说,如果真的是发布者那些人所写,我的第一感觉不会是谴责,而是大写的佩服,坚信中国文学必将有更加光明的未来。续书人应该是看出原书背面的明亡史以及人物影射关系,在思想和精神上有一脉相承之处,所以才写出来这样一个高水平续作,给人读完之后有种醍醐灌顶、酣畅淋漓的感觉,反观通行本后40回,与原书南辕北辙,读起来可以说是如鲠在喉。

分享一些吴氏石头记的小细节

1不管是专业还是业余的红楼梦读者应该都知道这点,即红楼梦诗词几乎全是谶语。以芦雪广即景联诗为例。黛玉的“锦罽暖亲猫”,对应黛玉出嫁时,躺被窝里不起床,湘云过来找她,她说我这抱着猫咪暖和着呢;探春的“价高村酿熟”,对应探春出嫁时正是清明节,村酿熟了;湘云的“僵卧谁相问”,对应湘云后来乞讨快要饿死,僵卧在路边,贾雨村从旁边过却不闻不问;薛宝钗的“谁家碧玉萧”,对应后来宝玉宝钗成婚,宝玉却悬崖撒手离家出走,然后宝钗天天在家门口盼着宝玉,一边等一边吹着碧玉萧;宝玉的“苇衰犹泊钓”,对应宝玉最后一个人走到大海边,看见有船,想起了黛玉说的“哪里来的渔翁”,于是就一个人去船上垂钓。

2前面出现的各种不起眼酱油人物后面也都再次出现。包括纺车的二丫头,和袭人的红衣表妹。秦可卿葬礼时宝玉遇到了一个纺车的二丫头,后来宝玉落难,再次遇见二丫头,宝玉还在她家隔壁住了一段时间,二丫头教他种田什么的。袭人的红衣表妹是宝玉在袭人家看见的,宝玉特意问那穿红的是你什么人,袭人还有点不高兴。后面宝玉宝钗住袭人家,红衣表妹又来了,还看上了宝玉,惹得宝玉心猿意马的。

3吴氏石头记出现了一个叫霁月的新丫头。“彩云易散,霁月难逢”的霁月。此人是费婆子兄弟的孙女,贾府被攻破,她投井自杀不成,于是冒充林黛玉,说我是主子不得无礼。然后霁月嫁给了一个叫罗照的贼寇头子,洞房花烛夜乘贼寇喝醉了把他杀了然后自尽。这段情节在明史有个几乎一模一样的记载,一个叫费贞娥的宫女冒充长平公主,然后也是嫁给姓罗的贼寇杀了他后自尽。如果吴氏石头记真是后人续作,那么此人必须精通明史,把这么一段看着不起眼的故事编进红楼梦,要在前80回找到一个姓费的婆子,再从晴雯的判词里挖出谁也没想到是人名的霁月(毕竟彩云是丫头名,那霁月呢),各种线索杂糅在一起,成就了这句“霁月难逢”,这百转千回的心思,不服不行。

4正如大多数人第一眼看到的吴氏石头记,这本书的内容完全是群魔乱舞,前80回的矛盾到这里来了个总爆发,整个社会秩序彻底混乱,充满戏剧张力的一幕就是内外交困的贾家抄豪仆的家贴补家用,而皇帝又抄贾家的家来填补国库。与此同时,四大家族的丫头奴才各种暗地造反,最光辉的、没有跟着捣乱、奋力保家卫国的丫头主要有四位:紫娟,彩云,霁月和小红。紫娟是一直在黛玉身边不离不弃,最后黛玉死紫娟也跟着吐血而亡。彩云是为了护着黛玉,去骗赵姨娘和贾环,然后被他们毫不留情的砍死。小红则是被诬告后让黛玉活活打死。小红的命运在前80回有明显剧透,薛宝琴的怀古诗,小红骨贱身子轻,虽被夫人时吊起(被黛玉叫人活活打死),已经勾引彼同行(因为无辜打死小红黛玉也自责自尽了)。

以上就是关于浅析《癸酉本石头记》全部的内容,包括:浅析《癸酉本石头记》、癸酉本红楼梦(何初本)认为是假的朋友们,请问你们是怎么理解里面的脂批等等、林黛玉之死在第几回怎么死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4681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