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的脚须和螯肢如何划分

蜘蛛的脚须和螯肢如何划分,第1张

蜘蛛的脚 学名叫步足 就是腿 8条腿 用来走路的

须指学名触指 就是头前面比腿短的两条 公的用来交配 公母通用的功能是帮助吃东西 跟挖洞 帮助清洁什么的

鳌肢就是学名了 说白了 就是蜘蛛的鳌牙

给你张捕鸟蛛的身体构造图 所有蜘蛛都是一样的身体构造~~~

虾前2对步足有钳(chela),钳由跗节末端的尖突起和趾节构成,用来捕食和御敌。有些甲壳动物跗节末端的突起短,不达到趾节末端,这种钳称为半钳(subchela)。有钳的第二对步足十分发达,特称螯足(cheliped);雄虾的螯足长度超过其体长。6对腹肢均双枝型,前5对称为游泳足(swimmeretes),扁平呈片状,原肢2节,内、外肢均不分节,周缘密生刚毛,用来游泳。游泳足的内肢内侧还有一小棒状内附肢(appendix interna),内附肢具小钩,游泳时同对左右腹肢借小钩相互钩联,同步拨动。此外,雄虾第二对游泳足内肢内缘在内附肢背面还另有一细棒状带刺的小突起,称为雄性附肢(appendix masculina),有协助两性交配的功能。

虾头胸部有2 对触角,负责嗅觉、触觉及平衡,亦有由大小颚组成的咀嚼器。头胸部还有3对颚足,帮助把持食物,有5对步足,主要用来捕食及爬行。腹部有5对游泳肢及一对粗短的尾肢。尾肢与腹部最后一节合为尾扇,能控制虾的游泳方向。

十足目螯虾次目中淡水种类的通称。体形较大呈圆筒状,甲壳坚厚,头胸甲稍侧扁,前侧缘除海螯虾科外,不与口前板愈合,侧缘也不与胸部腹甲和胸肢基部愈合。颈沟明显。第1触角较短小,双鞭。第2触角有较发达的鳞片。3对颚足都具外肢。步足全为单枝型,前3对螯状,其中第1对特别强大、坚厚,故称螯虾。末2对步足简单、爪状。鳃为丝状鳃。

腹肢较细小,双枝型,不具内附肢。雄性第 1和第2对腹肢变形为交接器,各种构造不同。雄性第1对腹肢为单枝型,有的种类无第 1腹肢。尾肢宽大,外肢常有一横缝,分为2节。

生活史无变态,直接发育,初孵化的幼体与成体无显著差异。

螯虾亚目共有5科约400多种,主要栖于淡水。其中海螯虾科 (9属38种)和锯螯虾科(1属2种)为海生类型,其头胸甲前缘与口前板愈合,胸部末节腹甲与前一节相愈合,第2~5对步足基节与座节不愈合。种数虽不多,但有些种有重要经济价值。螯虾通常指淡水产的3科,其中螯虾科产于欧亚大陆和北美落基山以西,共 3属13种;美螯虾科产于北美大陆落基山以东,种数最多,至少有 10属260多种。拟螯虾科主要分布于南半球的淡水中(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曼群岛、南美南部、新几内亚和马达加斯加等),这科的特征是雌雄都不具第1腹肢,约14属120种。

中国大陆原有 3种螯虾,原产于东北寒温带区,隶蛄属。华北华东于20世纪40年代引进了原产于北美的克氏原螯虾,它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较强,近年来分布范围显著扩大。80年代又从澳大利亚引进了澳螯虾。

淡水产的各种螯虾许多种有经济价值,可供食用。人工养殖发展很快。

蜈蚣属于多足纲,第一对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药用蜈蚣是大型唇足类多足动物,只有21对步足和1对颚足;“钱串子”也是蜈蚣,只有15 对步足和1 对颚足;“石蜈蚣”也只有15 对步足。还有些蜈蚣的步足又多又短,有35 对、45 对,最多的达到173 对。药用名称:蜈蚣别 名:天龙、百脚、吴公,钱串子[药物] 为动物大蜈蚣科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的全虫体。产于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地。春夏捕捉,用两头尖的竹片插入头尾两部,绷紧,晒干,亦可用沸水烫过,晒干,生用。[药化] 含蜈蚣毒(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蛋白质)、酷胺酸、蚁酸及胆甾醇等。[药理](1)注射液对移植性小鼠肉瘤S-180、艾氏腹水癌、白血病L160、肝癌瘤体等的癌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对网状内皮细胞机能并有增强作用。

虾是甲壳纲的,以日本沼虾为例:

腹部分( 6 )节,触角( 2 )对,口肢( 3 )对,(前一对为大颚,后两对是小颚),颚足( 3 )对,步足( 5 )对,泳足( 4 )对

甲壳纲(Crustacea)体常分头脑部和腹部。头胸部有13对附肢,即5对头肢和8对胸肢。 5对头肢包括2对触角,一对大颚和2对小颚。8对胸肢中前几对为颚足,其余为步足。腹肢有或无。用鳃呼吸。如各种虾和蟹等。

日本沼虾青绿色,带有棕色斑点。长40mm~80mm。体外被有甲壳(Crust),即外骨骼。全身原有20体节,组合成两体部,即头胸部和腹部。前者由头部6体节与胸部8体节相互愈合而成,节间界线已完全消失;背面包被一块特别发达的甲壳,称为头胸甲(carapax)。头胸甲略呈圆筒状,前端有一尖的突起称为额剑(rostrum)。额剑短于头胸甲本身之长,左右侧扁,上缘几乎平直,带锯齿11~14个,下缘向上孤曲,有锯齿2~3个。头胸甲前缘在第一触角基部处有一对触角刺;触角刺之后,头胸甲左右两侧还有一对肝刺。头胸甲有被护躯体、附肢和鳃的功能;额剑可能在游泳中起平衡身体的作用。暖部呈长柱形,肌肉发达,分为6节。第二腹节的侧甲覆盖在第一腹节的侧甲上。第六腹节末端还有一尾节;尾节略呈长三角形,肌肉不发达,背面有2对短小的活动刺。

除第一体节的一对附肢已完全退化外,其余各体节即使愈合也仍保留一对附肢,因此全身共有19对附肢。这些附肢多为双枝型,前5对是头肢,后续8对为胸肢,末6对系腹肢。5对头肢包括原第二和第三体节的2对触角和原头部后3个体节的3对口肢。第一对触角又名小触角(antenula),原肢分为3肢节,末端有3条细长的鞭,内侧一鞭最长,称为内鞭,外侧一鞭称为外鞭,其内侧又分裂出一短鞭,称为附鞭。每鞭分为许多小节,上生多数嗅毛。第二对触角也名大触角(antenna),原肢只见2肢节,内肢演变成一条长鞭,上生多数触毛。外肢不分节,扁平呈鳞片状,可能对动物在水中的升降有关。2对触角的长鞭均能向四面八方摆动借以获得水中较大范围内的外界信息。3对口肢是摄食的主要器官,前一对为大颚,后两对是小颚。大额原肢不分节,十分坚硬,可分咀嚼体与基柄两部分,前者又分门齿突(processus incisivus)与臼齿突(processus molaris);食物用门齿突撕裂,用臼齿突研磨。基柄着生大颚肌,大颚肌的伸缩可引起左右大颚相向活动。外肢完全退化,内肢演变成细小而分3肢节的大颚须。2对小额都扁平呈叶状,用来传送食物,并辅助大颚咀嚼。第一对的原肢内叶形成2个小颚突起,外肢完全退化,内肢演变成不分节的小颚须。第二对的原肢内叶也形成2个小颚突起,外肢发达,形成扁平宽大的呼吸板(respiratory flat),称颚舟叶(scaphognathite)用来激起水流。使鳃室内外的水不断交换。内肢也演变成不分节的小颚须。8对胸肢的前3对为颚足,后5对系步足。颚足是摄食的辅助器官,与一对大颚,2对小颚共同经成口器。各对颚足原肢均有2肢节,但第一对有内叶,后2对无。外肢都不分节。内肢自第一至第三对渐次发达、第一对不分节.第二对分为5节,第三对由于第一与第二肢节以及第四与第五肢节的愈合而只见3节。5对步足主要用来爬行,均单技型,外肢完全退化而内肢发达,分为5肢节,连同原肢的2肢节,各步足共计7肢节,即基节、底节以及坐节、长节、胫节、附节和趾节。前 2对步足有钳(chela),钳由附节末端的尖突起和趾节构成,用来捕食和御敌。有些甲壳动物附节末端的突起短,不达到趾节末端,这种钳称为半钳(subchela)。有钳的第二对步足十分发达,特称赘足(cheliped);雄虾的螫足长度超过其体长。6对腹肢均双枝型,前5对称为游泳足(swimmeretes),扁平呈片状,原肢2节,内、外肢均不分节,周缘密生刚毛,用来游泳。游泳足的内肢内侧还有一小棒状内附肢(annenpdix interna),内附肢具小钩,游泳时同时左右腹肢借小钩相互钩联,同步拨动。此外,雄虾第二对游泳足内肢内缘在内附肢背面还另有一细棒状带刺的小突起,称为雄性附肢(aappendix masculina),有协助两性交配的功能。末一对腹肢称为尾肢(uropod),原肢只一节,内、外肢扁平宽大,也不分书。外肢外缘有一小刺;从小刺基剖直到内缘有一横纹。尾肢伸向后方,与尾节共同组成尾扇(tail fan),借以增强腹部拨击的功能。

蜈蚣有21对步足。

蜈蚣一般指的是少棘蜈蚣,有的地方叫做百足虫、天龙。蜈蚣属于节肢动物门,多足纲。体长10~16 cm,背腹扁平。头部近似圆形。触角1对,细长,17节。单眼4对。在头部下面有1对巨大的颚足,呈钳形,内具毒腺,这个颚足实际上是由第一体节两侧所着生的步足特化而成。颚足的有无是区别蜈蚣和其他多足纲动物的主要特征。躯干部由21个体节组成,每节各生有1对步足。头背面(头板)和第一体节背面(第一背板)为金红色,其他各节背板为墨绿色或黑褐色。步足**,末端黄褐色。背板自4~9节起至第20节各有两条纵沟线。末对步足较其他步足长,向体后方伸出。蜈蚣栖息在阴暗潮湿处,夜间外出活动,捕食蚯蚓和昆虫,冬季在泥土中越冬。蜈蚣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卵生,每年6月中下旬开始产卵,产50~70粒。母体产卵时,将身体蜷曲起来,使卵产在它的背部并黏结成团,将卵团环抱起来,进行抱卵。当小蜈蚣孵出后,母体仍对其细心照料,直至幼体能够独立生活为止,这样母体就要忍饥挨饿一个半月之久。蜈蚣螫人后,分泌出的毒液能使人局部中毒,严重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但蜈蚣可入中药,称为“百足”。

单数和双数都有。

中国成语里有“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之说,蜈蚣当真有百足吗?

蜈蚣是大型唇足类多足动物,只有21对步足和1对颚足;“钱串子”也是蜈蚣,只有15 对步足和1 对颚足;“石蜈蚣”也只有15 对步足。还有些蜈蚣的步足又多又短,有35 对、45 对,最多的达到173 对。有一位英国的研究人员凯特尔专门研究蜈蚣,是一位有新发现的“蜈蚣迷”。为了研究蜈蚣,他走遍了英伦三岛,收集了上千条蜈蚣标本,目的就是想搞清蜈蚣究竟有几对足,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各种蜈蚣的足的数目不同。栖息于朽木或石隙中的蜈蚣属多足纲,体干由多环组成,每个环有一对足。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共发现蜈蚣3000余种,足的数目从15对到191对不等。但奇怪的是,在此之前发现的蜈蚣无论足的对数是多少但都是奇数对,一直没有发现一种蜈蚣有偶数对足。凯特尔的研究证实了蜈蚣足的数量不等,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偶数对足的蜈蚣。

以上就是关于蜘蛛的脚须和螯肢如何划分全部的内容,包括:蜘蛛的脚须和螯肢如何划分、虾的步行足和游泳足、请问 对虾步足、鄂足、鄂、触角各有什么作用 谢谢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4667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