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史书《后汉书》

东汉史书《后汉书》,第1张

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共一百二十卷,包括纪十卷、传八十卷、志三十卷。纪、传为南朝宋范晔撰。志为晋司马彪撰,一般称《续汉志》。范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南)人。生于晋安帝隆安二年(398),曾为刘裕之子彭城王刘义康的参军,累迁尚书吏部郎。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因事触怒刘义康,左迁宣城太守,郁郁不得志,遂以著述为事,撰写《后汉书》。后又陷入刘义康与宋文帝刘义隆的权力之争,于元嘉二十二年遇害。司马彪,字绍统,晋宗室高阳王司马睦的长子,卒于晋惠帝末年。范晔撰写《后汉书》以前,已经出现了多家后汉史作。东汉明帝至灵帝时,经过班固、刘珍、伏无忌、边韶、马日□、蔡邕等几代人的相继撰述,写成了纪传体《东观汉记》,记载了东汉光武帝至灵帝的东汉史。此后,吴谢承和晋薛莹、司马彪、刘义庆、华峤、谢沈、张莹、袁山松、袁宏、张□等都有著述。范晔在各家基础上,博采众书、斟酌去取,成一家之言。其中对《东观汉记》吸取尤多。他原拟效法《汉书》,撰写十志,但因被杀而未及完成。范书记事简明扼要,疏而不漏,后来居上。因此,它传世后,除袁宏《后汉纪》外,其他各家后汉史作相继失传。

《后汉书》纪、传的编次与《汉书》有所不同,纪的最后一篇是《皇后纪》,相当于《汉书·外戚传》。皇后由传入纪,袭自华峤《后汉书》。这一变化,固然与东汉女后多次临朝称制有关,但也出于对君权的尊崇。传于《汉书》之外创立了七篇类传,包括《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烈女佳》。这些类传都是根据东汉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思想风尚设置的,有的类传为后世纪传体史书所效法。志中《舆服志》为《汉书》所无。《汉书》有《百官公卿表》,记述西汉职官制度。司马彪改“表”为“志”,创立《百官志》,叙述东汉分官设职情况。这两篇志,后人修史多有因袭。志中未设《食货志》,漏载一代经济制度。后来《晋书·食货志》追述了前代经济状况,多少弥补了这一不足。

南朝梁刘昭第一个集各家后汉史书同异以注范书,并从司马彪《续汉书》中抽出志,也加以注释,补入范书。唐高宗之子李贤和张大安、刘纳言等为范书作注,征引广博,训释简当。李贤等人的注行世后,刘昭的范书注不被人重视,遂至散佚。司马彪志的注基本流传下来,仅缺《天文志》下卷和《五行志》第四卷的注。清惠栋作《后汉书补注》,多有创见。此后王先谦以惠栋注为主,吸取各家成果,撰《后汉书集解》,对旧注进行了一次清理。

今存最早刻本是南宋绍兴本,其中残缺五卷。商务印书馆曾加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所缺五卷补以别本残册。此外,明毛氏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也是较可靠的旧刻本。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校勘本,采用商务印书馆影印的南宋绍兴本为底本,校以汲古阁本和武英殿本,并吸取了前人研究和校勘成果,是一个质量较好的本子。

《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四本史书,都记载了汉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因此它们习惯上被合称为‘前四史’。之所以会出现四本史书都记载汉朝的情况,这与汉朝的特殊历史,以及中国修史习惯的变化有莫大的联系。

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仅有十个,而这其中持续两百年左右的大一统王朝,只有西汉、东汉、唐、明、清五个而已。而西汉、东汉又都是由刘邦一脉所建立,可这两朝虽然都名为汉且同为一脉,但是在历史上西汉确实是灭亡了,东汉是刘秀灭掉各路诸侯后才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因此修史时必然需要将东汉和西汉分开来修纂。

然而修断代史在东晋时,尚未形成官方为前朝修史的惯例,加之东晋王朝迅速覆灭,也使得给东汉修史被耽搁了下来。由于各种原因的叠加,最终造成了东西两汉以及三国历史事件和人物,被《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四本史书记载的特殊情况。

《史记》

作为纪传体史书之中的鸿篇巨著,《史记》是中国修史的标杆,后世史书无不以《史记》作为修纂人物传记的标准。但是司马迁本身就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人物,因此他修纂的西汉相关历史,只有从刘邦(约公元前256年)生平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期间,这百余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西汉灭亡于公元8年,从公元前104年到公元8年这长达112年的历史,一直都没有史书将之进行详实的归纳。

《汉书》

这一情况一直到东汉(公元25年立国)建立30年后,随着班固开始编写《汉书》才得到改变。而且班固并没有像他父亲班彪那样,从司马迁的《史记》未记录的公元前103年开始续写,而是天才地创造了断代史的记录方法。班固以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为开始,以王莽新朝覆灭的公元23年为结束,将这一段历史时期全部纳入西汉编写《汉书》。

直到公元92年班固去世,《汉书》都未能完成。班固死后,他的妹妹班昭和弟子马续接过班固未完成的工作,将《汉书》编纂完成。

《汉书》开创的纪传体断代史模式,成为了后世史学家纷纷模仿的写史模式,也成为了官方编纂前朝史书的固定模式。

班固从公元54年开始修《汉书》,直到公元92年身死都未能完成,这也反应出了当时历史书主要由私人编纂的一个没法避免的缺点。个人精力是有限的,像是汉朝这样持续百年以上的大王朝,自然是事情纷繁人物众多,光靠一个人去编纂实在是独木难支的一件事情,一个人很难在有生之年将其完成。不过班固修《汉书》得到了汉廷的大力支持,已经有了一些官修断代史的影子。

《三国志》

公元280年随着三国归晋,魏蜀吴三国都成为了历史,因此当时的世人开始了给三国修史的热潮。之所以会修三国而不修东汉史,主要还是因为东汉历史太长,而三国历史短要好修得多。

陈寿所修纂的《三国志》,主要以三国魏蜀吴历史为主,因为历史沿革所以也涉及到了部分东汉历史。《三国志》记载了汉桓帝末年到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立曹魏,大概半世纪的东汉历史事件和一部分东汉人物。

由于当时官修前代史尚未形成惯例,像是这种前朝历史依旧是以个人修纂为主,加上东晋很快灭亡天下陷入了战乱不休中,所以东汉的断代史一直都未有令人满意的版本出现。

《后汉书》

一直到东汉灭亡200多年后的公元440年前后,南北朝时的宋人范晔才编纂完成了《后汉书》,对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到公元220年曹魏代汉,这195年的东汉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归纳整理。《后汉书》虽然比《三国志》成书晚了百多年,可是它记录的历史反而在《三国志》之前。

所以前四史正确地观看顺序应该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从公元前104年司马迁编修的《史记》,到公元440年范晔编纂的《后汉书》,经过500多年间历史学者们孜孜不倦地整理归纳,两汉三国近500余年的历史(公元前202年-公元280年)才终于有一个完整的脉络。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被称为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其中,《史记》的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汉书》的作者是东汉的班固,《后汉书》的作者是南朝宋的范晔,《三国志》是西晋陈寿所写。

扩展资料:

1、《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征和三年三千年的历史。

此书体例为纪传体之滥觞,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以纪和列传为主体,故名纪传体。

2、《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

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3、《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

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4、《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已合为一书。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史记百度百科-汉书后汉书百度百科-三国志

后汉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

《后汉书》,“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

《史记》系纪传体通史,一百三十卷,西汉司马迁着,约成书于西汉武帝征和年间。“史记”一词,东汉之前乃一切史书之统称,后始为司马迁史书之专称,原书最初被称作《太史公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这部书记载了整个东汉(自光武帝刘秀至献帝刘协)近二百年的历史。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六十年的历史。

扩展资料: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这四本史书不像后面的二十史,只有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很低,而前四史历来被史学家和文学家共同尊崇。

至于原因,前四史都是作者的个人行为,近乎是耗费一生的经历在写书。官方的作用很小,不是以宣扬统治者的主体思想为目的,再加上前四史的作者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史学家所著史学文献也为后代人了解历史提供了众多参考。《史记》文学修养极厚,艺术手段高妙,对古代的小说、小说,传记文学散文等,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前四史

以上就是关于东汉史书《后汉书》全部的内容,包括:东汉史书《后汉书》、《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对此大家了解多少、《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统称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4639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