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死在午后》里提出了些什么理论

九只鸟打一字2023-05-08  26

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2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从而也成为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1923年,海明威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他说:“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受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③他认为,作家应该把八分之七的思想感情蕴涵在形象背后,虽然看到的只有八分之一,读者却能强烈地感受到这八分之一背后的分量。根据这一原理,海明威在创作中形成了举世称道的文体和结构,他的文体风格具有简洁、清新的特点。以简约著称的艺术风格致使他从不写长篇巨著,而往往只是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甚或只是一个时间点,来反映重大主题的历史事件、历史背景和故事的诸多因素,则都成为冰山被隐藏的八分之七,但又能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它们的存在,例如他的短篇小说杀人者等作品,都是采用这种十分集中的时间模式写成的。又如老人与海被他从起初的数千页浓缩到了五万字,仅集中描写了老人在海上捕鱼惊心动魄的三天,海明威用简约有力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老人桑提亚哥与大自然作殊死搏斗,可歌可泣的场面。故事虽然简单,文字表达上也没有大肆渲染,但让我们体会到了海明威所说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的崇高主题。再如丧钟为谁而鸣,这是他最长的小说,即使如此,事件经过的时间也只在有限的三昼夜之内,却展现了一幅西班牙乃至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宏伟历史画卷。海明威用简约的文字展示了他不简单的内涵。

文字的意义要远远胜出于字面的表层意义。

冰山的特点在于:人们看到的只是它的十分之一,而水面下的十分之九则是真正伟大的部分。冰山理论的意义在于,让作者深入浅出的表达非凡思想,这要求作者有“功夫在诗外”的才情与功底,即便是讲述最平凡普通的故事,也能让读者感受出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我能说的就有这么多,希望能给你一些灵感。

“冰山理论”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简约的艺术。即删掉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象中国水墨画技巧,计白当黑,不要铺陈,不要八分之八,而只要八分之一。英国学者贝茨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文中认为,这种简约在语言上表现为删掉了小说中几乎所有的解释、探讨,甚至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剥下了亨利·詹姆斯时代句子长、形容词多得要命的华丽外衣:“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这些英语文学的乱毛中被海明威收拾得最利索的是形容词。形容词过多是十九世纪末以亨利·詹姆斯为代表的小说家带给英语文学的一大灾难。譬如詹姆斯的代表作《贵妇人的画像》充斥了长句子和多重修饰,“你不憋足一口长气是读不完一个句子的,好比一长列货车,站在它面前望不到尽头”(董衡巽语)。这绝对是学者型的文风。而海明威18岁就去打仗,根本没有机会进行科班训练,打过仗当了美国一家报纸驻欧洲的记者,写文章和报道要用电报发回国,语言必须简明,于是形成了一种所谓的“电报体风格”,极少用修饰语,极少用形容词。可以说文学史上有一类作家是敌视形容词的。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就有句名言:“形容词是名词的敌人。”他似乎在说只有名词是直抵事物本身,是直面、直接呈示事物,形容词多了反而遮蔽事物和内质,所以是名词的敌人。 其二,小说家马原认为“冰山理论”的更内在的质素可以概括为“经验省略”。他指出开始许多评论家把海明威的省略与传统的留空白理论等同起来,以为这是一种含蓄手法的运用,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一个大的失误。传统的省略方法很类似于删节号的作用,它省略的是情味和韵致;而海明威省略的则是完全不同质的东西——实体经验。马原以《永别了武器》中曾被海明威改写了三十九遍(在另一处海明威又说是四十遍)的结尾为例: 我往房门走去。 “你现在不可以进来。”一个护士说。 “不,我可以的。”我说。 “目前你还不可以进来。” “你出去。”我说。“那位也出去。” “在此之前作者没告诉我们房间里有几位护士,这段文字也没交代,可是我们马上知道了这间停着‘我’情人(卡萨玲)尸体的房子里有两位护士。‘我’的对话没有丝毫失态之处,可是我们也从这段文字里知道了‘我’的失常变态。”“这些语调上的变化其实在上边文本中全无提示,作者也没有用叙述的方式告诉我们关于主人公‘我’的任何情绪变化,然而我们都知道了。作者利用了人所共有的感知方式及其规律,他知道大家都知道的东西你不说大家也会知道这个道理,他就不说大家都知道的东西,结果大家还是都知道了。这样做除了因省略掉一些东西而缩短了篇幅外,由这种省略还产生了完全出人意料的新的审美方法,以作用于(阅读)对象心理为根本目标的方法。”(马原《小说》) 海明威省略的其实是我们凭经验可以填充想象的部分,因此,这种省略技巧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经验参与,使读者觉得作家很信任自己的理解力和经验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海明威等于把冰山的八分之七空在那里让读者自己凭经验去填充。而以往的小说家如果是现实主义者就把什么都告诉你,喋喋不休,不厌其烦,不留空白;如果是浪漫主义者就拼命调动读者的情绪,拼命煽情。海明威也在调动,他调动的则象马原所说,是经验。这肯定是一种新的小说美学。怎样深入阐发它的美学层次的内容还需要继续思考。但我们起码可以说,这种“经验省略”涉及的决不仅仅是个“简洁”的问题,它还关涉着对世界的认知与呈示问题,关涉着小说家对生活中的情境和境遇的传达方式问题,从中有可能生成一种小说的情境美学。

“冰山原理”通常是指现代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作品风格。1932年,海明威在纪实作品《子夜之死》中,提出了“冰山原则”,以“冰山”为喻,写文章只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部分由读者自我进行想象和推理。他的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就极致地体现出了“冰山理论”。

海明威,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海明威代表作:《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

拓展:冰山理论: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

来源于《巴黎评论———作家访谈》一书

我总是用冰山原则去写作;冰山露在水面上的是八分之一,水下的是八分之七,你删去你所了解的那些东西,这会加厚你的冰山,那是不露出水面的那一部分。如果作家略去什么东西是因为他不了解那东西,那他的故事里就会用个漏洞。

《老人与海》本来可以有千页以上(我买过英文原版,只有99页),把村子里的每个人都写进去,包括他们怎么谋生、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等。有的作家这么写,写得很好很不错,写作这一行,你受制于已经完美的杰作,我得努力学着另辟蹊径。第一,我试着把向读者传递经验以外的一切不必要的东西删去,这样他或她读了一些之后,故事就成为他或他的一部分经验,好像的确放生过(是真的,当我读《死在午后》是便有这种感觉,后来看到关于斗牛的更加深了我的这种想法)。这做起来很难,我一直努力在做。

纯手打 所有括号里的字是我写的,其他都来源于《巴黎评论————作家访谈》

以上就是关于海明威的《死在午后》里提出了些什么理论全部的内容,包括:海明威的《死在午后》里提出了些什么理论、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冰山理论是什么,它主要是用来解释什么的,能不能通俗的跟我讲解一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4508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