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郑语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什么意思

国语·郑语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什么意思,第1张

和谐才是创造事物的原则,同一是不能连续不断永远长有的。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它们得到平衡,这叫做和谐,所以能够使物质丰盛而成长起来。

出自《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扩展资料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国语·郑语》记录的是郑国的历史。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但现代有的学者从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学者依据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相较《左传》,《国语》所记事件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全书二十一卷,《周语》三卷,记载了西周穆王、厉王直至东周襄王、景王、敬王时有关“邦国成败”的部分重大政治事件,反映了从西周到东周的社会政治变化的过程。《鲁语》二卷,则着重记载鲁国上层社会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春秋时期这个礼义之邦的社会面貌。《齐语》一卷,主要记载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采取的内政外交措施及其主导思想。

《晋语》九卷,篇幅占全书三分之一强,它比较完整地记载了从武公替晋为诸侯,献公之子的君权之争,文公称霸,一直到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家灭智氏的政治历史,从公元前678年到公元前453年,时间长,分量重,所以有人把《国语》称为“晋史”。《郑语》一卷记周太史伯论西周末年天下兴衰继替的大局势。

《楚语》二卷,主要记灵王、昭王时的历史事件。《吴语》一卷、《越语》二卷记春秋末期吴、越争霸的史实。《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国语·郑语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国语

史书的解释

[historical records]

历史书:记录历史的文献 据史书 记载 详细解释 (1) 汉 称令史所习之书,即当时通用的隶书。 《汉书·元帝纪赞》 :“ 元帝 多材艺,善史书。”按,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谓指 史籀 所作 大篆 ,非是。参阅 清 钱大昕 《三史 拾遗 ·元帝纪》 。 (2)记载历史的书籍。 晋 杜预 《<春秋经传 集解 >序》 :“ 周公 之垂法,史书之旧章。” 唐 刘知几 《史通·因习》 :“况史书者,记事之言耳。” 章炳麟 《论式》 :“斯岂非崇信文集,异视史书之过哉!”

词语分解

史的解释 史 ǐ 自然 界和人类 社会 的发展过程,亦指记述、 研究 这些的文字和学科:历史。通史。断代史。近代史。世界史。文学史。史诗。史部(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各类历史 著作 )。史坛。史评。史前(没有书面记录的 书的解释 书 (书) ū 成本的著作:书籍。书刊。书稿。书香。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书 生气 (指读书人 脱离 实际 的习气)。 信:书信。书札。 书简 。书函。 文件:证书。说明

意思是:“读以往的历史发展,可以明白清醒,鉴别以往的过错,知晓未来需要如何发展。”

想做一个聪明人,是有必要知道一些典故和历史的,姑且不去评论历史人物的对与错、是与非,从历史中,应该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做生活中的智者。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云: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上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豁。

扩展资料:

史书共分为七种类型:

(1)编年体:以时间为顺序编撰和记述历史 ;例如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纪传体:以人物传记的方式记叙历史 ;例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纂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每事各详记起止,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前后连贯,又不重复。把人物在历史上活动的年代和所起的具体作用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加以叙述,使读者既详其事件的原委,又了解人物在事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政书体: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体例,起源于“三礼”。按时间分为贯通历代和断代的;按体例分为典志体和会要体。

(5)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例如西汉刘向整理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例如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的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7)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1 秦申君者,楚人也,文言文阅读

供参考: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

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顷襄王以歇为辩,使于秦。

秦昭王使白起攻韩﹑魏,败之于华阳,禽魏将芒卯,韩﹑魏服而事秦。秦昭王方令白起与韩﹑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黄歇适至于秦,闻秦之计。

当是之时,秦已前使白起攻楚,取巫﹑黔中之郡,拔鄢郢,东至竟陵,楚顷襄王东徙治于陈县。黄歇见楚怀王之为秦所诱而入朝,遂见欺,留死于秦。

顷襄王,其子也,秦轻之,恐壹举兵而灭楚。歇乃上书说秦昭王。

昭王曰:“善。”于是乃止白起而谢韩、魏。

发使赂楚,约为与国。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秦留之数年。

楚顷襄王病,太子不得归。而楚太子与秦相应侯善,于是黄歇乃说应侯曰:“相国诚善楚太子乎?”应侯曰:“然。”

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

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

愿相国孰虑之。”应侯以闻秦王。

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黄歇为楚太子计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

今太子力未有能以利秦也,歇忧之甚。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宗庙矣。

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楚太子因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

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

歇当死,愿赐死。”昭王大怒,欲听其自杀也。

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秦因遣黄歇。

歇至楚三月,楚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

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

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史记•春申君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发使赂楚,约为与国与:结交 B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利:使……得到好处 C应侯以闻秦王闻:知道 D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度:估计 小题2:古人云:“春申君以智能安楚。”

以下全部表面其“以智能安楚”的一项是( )(3分) ①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 ②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 ③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 ④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 ⑤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 ⑥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太子完奉楚王命令与黄歇到秦国做人质,在秦国停留了好几年,当楚顷襄王病重之时,却无法回国。

B黄歇对当时秦楚两国的局势观察得非常透彻,他游说秦国相国应侯,在应侯的帮助下,黄歇里应外合,与太子完一起返回楚国。 C黄歇返回楚国后,被任命为楚国相国,封为春申君,后来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城池,把它作为自己的都邑。

D战国时期“四大公子”分别为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及春申君,他们都礼贤下士,招徕宾客,互相争夺贤士,辅助君王掌握国政。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2分) (2)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1)楚王派黄歇与太子完到秦国作人质。(“质”及状语后置各1分)(2)如果不让他回去,那他充其量是个咸阳城里的百姓罢了;楚国将改立太子,肯定不会侍奉秦国。

(“归”、“事”及省略句、判断句式各1分) 小题1:试题分析:闻是使动用法,使……知道。闻的这种用法,文言文中比较常见,例如《陈情表》中“谨拜表以闻”中“闻”就是使动用法。

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小题2:试题分析:②是秦王所言,与春申君无关;④这是应侯劝秦王的话;⑤并未表现春申君的“智”,只是对当时形势的一种叙述。

解答此类题要善于运用排除法。根据②可排除AC,再④或⑤就可选出正确答案。

小题3:试题分析:“里应外合”错,黄歇也没有与太子一起返回。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质”为名词用作动词,作人质,“于秦”为状语后置;第二句时注意“归”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归”,“事”解释为侍奉,“若不归”是省略句,归的后面应补出宾语“之”,“则咸阳一布衣耳”是判断句。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春申君是楚国人,名叫歇,姓黄。曾周游。

2 《春申君列传 》 文言文版

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

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顷襄王以歇为 辩,使於秦。

秦昭王使白起攻韩、魏,败之於华阳,禽魏将芒卯,韩、魏服而事 秦。秦昭王方令白起与韩、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黄歇适至於秦,闻秦之计。

当是之时,秦已前使白起攻楚,取巫、黔中之郡,拔鄢郢,东至竟陵,楚顷襄王 东徙治於陈县。黄歇见楚怀王之为秦所诱而入朝,遂见欺,留死於秦。

顷襄王, 其子也,秦轻之,恐壹举兵而灭楚。歇乃上书说秦昭王曰: 天下莫强於秦、楚。

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两虎相与斗而驽犬 受其弊,不如善楚。

臣请言其说: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致至则危,累棋是 也。今大国之地,遍天下有其二垂,此从生民已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

先帝文 王、庄王之身,三世不妄接地於齐,以绝从亲之要。今王使盛桥守事於韩,盛桥 以其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威,而得百里之地。

王可谓能矣。王又举甲而攻 魏,杜大梁之门,举河内,拔燕、酸枣、虚、桃,入邢,魏之兵云翔而不敢捄。

王之功亦多矣。王休甲息众,二年而后复之;又并蒲、衍、首、垣,以临仁、平 丘,黄、济阳婴城而魏氏服;王又割濮之北,注齐秦之要,绝楚赵之脊, 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

王之威亦单矣。 王若能持功守威,绌攻取之心而肥仁义之地,使无后患,三王不足四,五伯 不足六也。

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革之强,乘毁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 臣恐其有后患也。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 言始之易,终之难也。

何以知其然也?昔智氏见伐赵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祸,吴见 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此二国者,非无大功也,没利於前而易患於后也。

吴 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於艾陵,还为越王禽三渚之浦。智氏之信韩、魏 也,从而伐赵,攻晋阳城,胜有日矣,韩、魏叛之,杀智伯瑶於凿台之下。

今王 妒楚之不毁也,而忘毁楚之强韩、魏也,臣为王虑而不取也。 诗曰“大武远宅而不涉”。

从此观之,楚国,援也;邻国,敌也。诗云“趯 趯毚免,还犬获之。

他人有心,余忖度之”。今王中道而信韩、魏之善王也,此 正吴之信越也。

臣闻之,敌不可假,时不可失。臣恐韩、魏卑辞除患而实欲欺大 国也。

何则?王无重世之德於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焉。夫韩、魏父子兄弟接踵 而死於秦者将十世矣。

本国残,社稷坏,宗庙毁。刳腹绝肠,折颈摺颐,首身分 离,暴骸骨於草泽,头颅僵仆,相望於境,父子老弱系脰束手为群虏者相及於路。

鬼神孤伤,无所血食。人民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仆妾者,盈满海内矣。

故 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王资之与攻楚,不亦过乎! 且王攻楚将恶出兵?王将借路於仇雠之韩、魏乎?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返也, 是王以兵资於仇雠之韩、魏也。王若不借路於仇雠之韩、魏,必攻随水右壤。

随 水右壤,此皆广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也,王虽有之,不为得地。是王有 毁楚之名而无得地之实也。

且王攻楚之日,四国必悉起兵以应王。秦、楚之兵构而不离,魏氏将出而攻 留、方与、铚、湖陵、砀、萧、相,故宋必尽。

齐人南面攻楚,泗上必举。此 皆平原四达,膏腴之地,而使独攻。

王破楚以肥韩、魏於中国而劲齐。韩、魏之 强,足以校於秦。

齐南以泗水为境,东负海,北倚河,而无后患,天下之国莫强 於齐、魏,齐、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一年之后,为帝未能,其於禁王之为帝 有馀矣。 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众,兵革之强,壹举事而树怨於楚,迟令韩、魏归 帝重於齐,是王失计也。

臣为王虑,莫若善楚。秦、楚合而为一以临韩,韩必敛 手。

王施以东山之险,带以曲河之利,韩必为关内之侯。若是而王以十万戍郑, 梁氏寒心,许、鄢陵婴城,而上蔡、召陵不往来也,如此而魏亦关内侯矣。

王壹 善楚,而关内两万乘之主注地於齐,齐右壤可拱手而取也。王之地一经两海,要 约天下,是燕、赵无齐、楚,齐、楚无燕、赵也。

然后危动燕、赵,直摇齐、楚, 此四国者不待痛而服矣。 昭王曰:“善。”

於是乃止白起而谢韩、魏。发使赂楚,约为与国。

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於秦,秦留之数年。楚顷襄王病,太子 不得归。

而楚太子与秦相应侯善,於是黄歇乃说应侯曰:“相国诚善楚太子乎?” 应侯曰:“然。”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

太子得立,其事 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 立太子,必不事秦。

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愿相国孰虑之。”

应侯以 闻秦王。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

黄歇为楚太 子计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歇忧之甚。

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 宗庙矣。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

楚太子因变衣服为楚使 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 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

歇当死,愿赐死。”昭王大怒,欲听其自杀也。

应 侯曰:“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

3 《汗明见春申君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汗明见春申君汗明见春申君①,候问三月,而后得见。

谈卒,春申君大说之。汗明欲复谈,春申君曰:“仆已知先生,先生大息②矣。”

汗明憱焉③曰:“明愿有问君而恐固④。不审君之圣孰与尧也?”春申君曰:“先生过矣! 臣何足以当尧? ”汗明曰:“然则君料臣孰与舜?”春申君曰:“先生即舜也。

”汗明曰:“不然。臣请为君终言之。

君之贤不如尧,臣之能不及舜。夫以贤舜事圣尧,三年而后乃相知也;今君一时而知臣,是君圣于尧而臣贤于舜也。”

春申君曰:“善。”召门吏为汗明先生著客籍,五日一见。

(选自《战国策·楚策四》)[注释]①汗明:人名。 春申君:即黄歇,战国时楚国贵族,好养士,门下有食客三千。

②大息:好好地休息。 ③憱(cù)焉:不安地。

憱,不安。 ④固:鄙陋,此处有“放肆”的意思。

17。《战国策》属于__________体。

它是由__________(人名)根据资料整理而成。 (2分)18。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4分)⑴春申君大说之( ) ⑵先生过矣( )⑶臣何足以当尧( ) ⑷然则君料臣孰与舜( )19。 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以及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臣何足以当尧∕夫以贤舜事圣尧 ②今君一时而知臣∕五日一见A。

①组两字用法及含义相同,②组两字也相同。 B。

①组两字用法及含义不同,②组两字相同。 C。

①组两字用法及含义不同,②组两字也不同。 D。

①组两字用法及含义相同,②组两字不同。20。

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⑴不审君之圣孰与尧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召门吏为汗明先生著客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 通过汗明对春申君的讽喻,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要表达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语言回答)(3分)参考答案:三、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 (15分)17。

国别体;刘向(2分) 18。⑴通“悦”,喜欢;⑵错;⑶相比、相当;⑷估量(共4分,各1分) 19。

C (2分)(①前“以”相当 于“来”,连词;后“以”相当 于“凭”,介词。②前“一”表时间短暂,副词;后“一”表次数一次,数词) 20。

⑴不知道您的品行才智与尧相比,谁更高一些(2分;要点:审,圣,孰与,通顺,各0。5分);⑵(春申君)召来掌管门客的官吏,替汗明先生(把名字)登记在门客的簿子上(2分;要点:为,著,补充成分,通顺,各0。

5分) 21。发现与选拔人材应该有一个审慎的考查过程,不可以一见而相知 (3分)。

4 文言文 黄山的翻译和习题及答案

游黄山记 费伯雄

山以黄名,志旧迹也。昔者春申君尝读书于此,因以名。其山下有竹林,特产方竹。迤北为渔庄,板桥三尺,流水一湾,竹径茅庐,鳞次栉比。仲春之月,新趣盈眸,宠燕啄花,娇莺坐柳,宛然如在画图中也。登高东望,大江接天,沙鸟风帆,出没变现。隆冬雨雪,云气郁然,雪色江芦,千里一白。一年之内,致各不同。于是访耕夫,揖渔父,欲求春申君之故址,而二三父老且有不知春申君为何许人者。

嗟乎!此正吾父老之幸,而春申之不幸也。夫春申至今千有余年矣,吾父老当太平之世,处无事之时,耕凿自安,嬉游鼓腹,此诚所谓不识不知者,又谁计千百年之上有所谓春申其人者哉?

吾为父老幸,吾为春申悲,因为黄山之歌曰:“君未生兮山已在兮。君既往兮,山犹存兮。谁终谁始,君兮山兮?”又歌曰:“君得山兮,欣有托兮。山得君兮,以成名兮。谁显谁晦,山兮君兮?”

游黄山记译文:

山用黄来命名,记述陈旧的遗迹。以往春申君黄歇曾经在这个地方读书,因此而得名。那山下有一片竹林,特产方竹。往北是是渔庄,三尺板桥,一湾流水,竹林小径,点点茅屋,像鱼鳞木梳一样整齐密密而又整齐地排列。春季第二个月,清新趣味满眼,惹人宠爱的燕子啄着鲜花,娇小的黄莺坐在柳树上嬉戏,仿佛是在画图中一样。登上高山向东望去,大江和远天相接,沙鸟和风帆,时隐时现的。深冬下雪,云气悠远,大雪履盖着江边,千里只有白茫茫一片。一年之内,景致各不相同。于是访求农夫,拜渔夫,想访求春申君的旧址,而一些老农尚且有不知道春申君是什么人。

唉!这正是老农们的幸运,也是春申君的不幸。春申君离世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这些老农正处于太平盛世,生活在无战事的年代,耕田打井自求安乐,饱食过后嬉戏游玩,这实在是所说不了解不知晓纷乱的人,又有谁还会计较千百年以上还有一个所说的春申君这个人呢?

我替父老们感到幸运,我替春申君感到悲哀,于是创作黄山之歌说:“您还没有出生时,山已经存在了。您于世长辞了,山还依旧长存。谁是终结谁是开始,是您呢还是山呢?” 又创作到:“君靠山,欣喜有所寄托。山靠您,因而成就名声。谁更显达谁更隐晦,是山呢还是您呢?

5 文言文《春申君不惜》的全文翻译

楚国太子用梧桐的种子喂养枭鸟,并希望它能发出凤凰的鸣叫声。

春申君说:“这种枭鸟有天生的习性,不可能改变啊,与吃的东西有什么关系呢?”朱英听了这话,就对春申君说:“你既然知道枭鸟是不可能用食物改变它的特性而成为凤凰的,可你的门下所收养的没有一个不是狗偷鼠窃等无赖之徒,而你却宠爱、器重他们,把精美的食物给他们吃,把珠履赠给他们穿,将希望他们成为举国杰出之士报答你。以我看,这样做与用梧桐种子喂养枭鸟并希望它发出凤凰之鸣的做法有何不同呢?”春申君仍执迷不悟,最后被李园杀死,而他门下的食客,却无一人能替他报仇的。

6 春申君不悟 文言文翻译

原文

楚太子以梧桐之实养枭,而冀其凤鸣焉。春申君曰:“是枭也,生而殊性,不可易也,食何与焉?”朱英闻之,谓春申君曰:“君知枭之不可以食易其性而为凤矣,而君之门下无非狗偷鼠窃亡赖之人也,而君宠荣之,食之以玉食,荐之以珠履,将望之以国士之报。以臣观之,亦何异乎以梧桐之实养枭,而冀其凤鸣也?”春申君不寤,卒为李园所杀,而门下之士,无一人能报仇的。

翻译

楚国太子用梧桐的种子喂养枭鸟,并希望它能发出凤凰的鸣叫声。春申君说:“这种枭鸟有天生的习性,不可能改变啊,与吃的东西有什么关系呢?”朱英听了这话,就对春申君说:“你既然知道枭鸟是不可能用食物改变它的特性而成为凤凰的,可你的门下所收养的没有一个不是狗偷鼠窃等无赖之徒,而你却宠爱、器重他们,把精美的食物给他们吃,把珠履赠给他们穿,将希望他们成为举国杰出之士报答你。以我看,这样做与用梧桐种子喂养枭鸟并希望它发出凤凰之鸣的做法有何不同呢?”春申君仍执迷不悟,最后被李园杀死,而他门下的食客,却无一人能替他报仇的。

道理

不善于挑选和运用人才,不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是可悲的

以上就是关于国语·郑语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国语·郑语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什么意思、国别体史书是什么意思、“读史明智鉴往知来”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4463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