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土司制度是怎么一回事

元朝的土司制度是怎么一回事,第1张

论元明清时期所实行的土司制度中国的政治制度涉及面十分宽泛,从中央到地方行政无所不包,而在地方上,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行政制度,那就是下文我将要论述的元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我们也称为“土官制度”。其目的是“以夷治夷”。土司制度在唐宋时期称为羁縻州制度,是由中央王朝委任当地民族首领为府、州、县的文职土官,元朝加强了军事统治,设置宣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司等武职土官。明承元制,并进一步完备了土官的考核、任免、贡纳、征调等制度。究其本质,我认为土司制实质上就是封建领主制,土官既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当地的大领主,他们掌握着军、政、财权。土司制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统治机构,治理辖境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诉讼、刑罚等。政治上依靠封建王朝,册封世袭,划疆分治,军事上实行土兵制度,以种官田、服兵役的方式,把农奴组织成土官武装,维持土官统治和供王朝征调。经济上,土官是辖境土地最高所有者,实行劳役地租、实物地租等经济剥削。元朝在总结了汉、唐、宋各朝羁縻统治的基础上,将土司制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元代土司制度的统治方式,在尚未统一中原前就开始了。忽必烈在进入云南后,面对西南地区众多而复杂的各民族,如何稳定在西南各民族中的统治便成为能否最后消灭南宋政权统一全国的关键问题。因此忽必烈总结了历代对西南民族羁縻统治的经验,决定采取招抚政策。元朝在统一全国后,开始在南方民族地区普遍建立土司统治。由中央派蒙古官员达鲁花赤进驻各级地方政府,实现对多民族汉族的统治,在西南少数民族的地区也有达鲁花赤与土官共治。其中在四川、云南、湖广等行省,共设有大小土司行政机构296处。其中四川行省宣慰司1、安抚司2、蛮夷路3、蛮夷州6、长官司2、土军1、蛮夷千户所1、蛮夷洞15、蛮夷处6、蛮夷寨4;云南行省宣慰司4、宣慰司都元帅府1、宣抚司3、军民总管府25、蛮夷路19、蛮夷州39;湖广行省宣慰司3、宣慰司都元帅府1、安抚司13、长官司5、军民总管府5、蛮夷路19、蛮夷州38、土军2、蛮夷洞16、蛮夷处31、蛮夷寨33。这些土司机构前后有所变化,元朝对土司的设置、任用、承袭、贡赋、义务、征调等都有具体的规定,土司统治制度已经基本创立。元朝土司制度统治的具体方法我归纳下来有如下几项内容:第一,设立各种土司职务。元朝土司官职大者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司诸职。而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蛮夷长官司以下还设有蛮夷千户所、洞、处、寨等许多官职,均系专门设在民族地区的土官职名。另外还在民族地区或接近内地的地区设路、府、州、县,同样设置各级土司,路为总管府总管、府为知府、州为知州、县为知县。第二,任用各民族中的豪酋为各级土司土官。元朝比较广泛的任用南方民族的豪酋为土司土官,从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长官司到路、府、州、县的长官大多以各民族中的豪酋担任。元朝还任用土酋担任行中书省的官职,有的土酋被任用担任行中书省的参知政事、左丞、右丞、平章等官职。中书省的官职为加衔的虚职,多不参与行中书省的管理。第三,明确了土司的义务。元朝对所任用的土司都规定必须向中央王朝尽一定的义务,贡赋包括朝贡和纳赋两项内容。第四,规定了土官的信物、承袭、升迁、惩罚的制度。元朝对土司的管理,从土司的任命、承袭、升迁到对土司的惩罚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元朝土官一经授职皆为世袭,即土官子孙世代承袭。为了防止世袭中的冒袭、错袭,元朝规定了承袭顺序是先子后侄、兄弟,无子侄兄弟者则妻亦可承袭,但必须是土人。元朝对所授土司,有功者可以升迁,有罪者予以惩罚。以上反映出元朝的土司制度已经基本确立,只不过处在土司制度的初期阶段而已。

深秋的四川阿坝,是温润明亮的,在微风不燥的十月,走进阿坝的卓克基土司官寨,走进一段古老的 历史 故事,这里曾见证了阿坝数百年的沧桑岁月,古老的木质四层碉房,始建于1718年清朝乾隆年间,曾经发生过无数关于阿坝关于土司文化的故事。

沿着石头台阶一路前行,我们就来到卓克基土司官寨,山寨位于距马尔康县城7公里的卓克基镇西索村,官寨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地理位置优越,环境清幽,在交通不发达的岁月,这里是嘉绒藏区东去汶川进入内地的必经之路。

卓克基土司官寨是纯木结构,色彩鲜明的木制建筑,看起来赏心悦目,古旧的色调泛着岁月的光泽,这里是马尔康最大的一座建筑,也是游客来到马尔康 旅游 必来的打卡地。

古老的建筑沉淀着一座城市的悠悠过往,卓克基土司官寨是末代土司索观瀛亲自创意设计并组织修建,建筑很古典,融藏、汉民族精湛的建筑艺术为一体,精致的木制门窗,依然可以看出当年打造的匠心之细腻。

这里的每一个房间,都按照当年的布置摆放着,古朴中透露出浓郁的藏式风情,被美国著名作家《纽约时报》总编索尔兹伯里赞誉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这里也是著名嘉绒作家阿来获得矛盾文学奖的作品《尘埃落定》的故事原形和电视剧的外景拍摄地,2005年被列入全国百家红色经典 旅游 景区。

1935年中央红军红六团于6月24日翻越梦笔山进入卓克基地区,官寨内的卓克基会议旧址依然按照原样陈列。

1935年6月30日前后,中共中央军委率第一方面军主力离开两河口北进,翻越长征途中第二座大雪山(梦笔山),7月1日到达卓克基镇,7月3日在此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在这里参加会议,并在此休整一周。

1935年7月3日,中央领导进驻土司官寨。并于当日在“土司议政厅”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门讨论民族地区的有关问题。 官寨的土司索观瀛熟读四书五经,能讲流利的汉语,官寨的蜀锦楼收藏了大量的藏文和汉文典籍,大家来参观的时候,一定要来这里看看。

如今我们看到的官寨建筑,是后期复刻的,一共可以分为四个展区,嘉绒文化展示区主要集中在一楼及四楼的部分楼房,分为厨房、经幡房、社稷房、银厅房、酿酒房、衣饰房等12个展厅。我们可以细心的参观一下,感受当年土司文化的精美和厚重。

斑驳的光影让古老的家具,泛着岁月的温润光泽,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已经消失在 历史 的尘烟之中。卓克基土司官寨规模庞大,构造精细,几乎囊括了嘉绒藏族建筑艺术之精华,是藏汉民族建筑艺术高度融合的典范,也是土司制度兴衰和艰苦卓绝红军长征精神的 历史 见证。

穿梭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之中,时光仿佛静止,建筑是时代的年鉴,当歌曲和音乐消失的时候,古老的建筑还在默默地诉说过往的故事,穿越岁月的烟尘,历久弥新,值得我们深思。

 自元朝开始,广西地区实行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土司制度。土司制度亦称“土官制度”。统治者在广西推行土司制度,其目的是“以夷治夷”。土司制度在唐宋时期称羁縻州制度,由中央王朝委任当地民族首领为府、州、县的文职土官,元朝加强了军事统治,设置宣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司等武职土官。明沿袭宋、元制度,并进一步完备了土官的考核、任免、贡纳、征调等制度。土司制实质上是封建领主制,土官既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当地的大领主,掌握着军、政、财权,对农奴有“生杀予夺”之权。土司制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统治机构,治理辖境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诉讼、刑罚等。政治上依靠封建王朝,册封世袭,划疆分治,军事上实行土兵制度,以种官田、服兵役的方式,把农奴组织成土官武装,维持土官统治和供王朝征调。经济上,土官是辖境土地最高所有者,实行劳役地租、实物地租等经济剥削。文化教育方面,则不准土民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明代为广西壮族地区土司全盛时期,太平、思明、镇安、庆远等皆为土府、土州、土县。明末清初土司制度走向衰落,清王朝在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直至本世纪二十年代末,土官制度方宣告结束。广西地区的土司制度主要建立在今百色、南宁、河池、柳州等壮族和其它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其它地区虽亦有土司、土官,但为数很少。土司制度是一种封建领主制度,虽比封建制度落后,但又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适合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特殊制度,对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捍卫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均起了积极的作用。广西地区土司制度存在数百年之久,如今广西仍有丰富的土司文化遗存,主要有墓葬、遗址和文物等。墓葬多为明清墓,一般由封土堆、墓室、墓围、祭台和神道等部分组成。有单葬也有合葬,葬式均为一次葬。明代土司墓封土堆多为馒头形或盔帽形,清代土司墓则多为字塔式或亭阁式。土司遗址则有古城遗址、衙门遗址、军事遗址、道路遗址、寺庙、塔、阁、桥梁、石刻等。文物则有玉器、铁器、金器、碑刻、石雕、印章等。这些文化遗产是研究壮族地区土司制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珍贵历史资料。

水东宋氏土司,号称明代贵州四太土司之一。因为长期统治今鸭池河以东(今贵阳地区及龙里、贵定等地)而得名,由于其衙署长期在洪边寨(今乌当区新添寨镇),又名洪边宋氏,又由于元末明初任贵州宣慰使职,故而又称宣慰宋氏。

据开阳县文物管理所的何先龙考证,水东宋氏原籍镇州(今河北正定),隋代随军人黔。隋末唐初成为西南著名土著大姓,公元620年,置蛮州于巴江县(今开阳县),以宋氏大姓为蛮州刺史和巴江县令,号称蛮州宋氏,即为水东宋氏前身。

唐末五代时,乌蛮攻占蛮州等地,蛮州宋氏被逐出蛮州。北宋初,真定(即正定)人宋景阳奉命征战都匀、蛮州等处,将乌蛮逐出蛮州,宋廷随后设置大方谷落(土语“蛮州”)总管府,以宋景阳为都总管,宋景阳即为水东宋氏始祖。元代,宋氏后裔宋隆济因不满元朝暴政,于1301年(元太德五年)7月起兵抗元,附近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响应,抗元队伍多次击败元军,控制了新添(贵定)、播州(遵义)、水西(毕节一带)、乌撒(今威宁)、乌蒙(云南昭通)、普安(今盘县)等广大地区。1302年,元军采用各个击破策略将蛇节等其他义军镇压下去,但宋隆济退至蔺州水东(今四川叙永一带)坚持抗元斗争。1304年,宋隆济被其侄宋阿重出卖,被生擒献于元朝,抗元运动最后失败。宋阿重则受任为顺元宣抚同知,设衙署于同知衙(今双流镇白马村同心),同知衙即由此得名。自此,宋阿重取代宋隆济统治水东,不久升宣抚使,率章政事,卒后赠贵国公,谥忠宣。子孙世袭直至明末被革除止。

明初,宋阿重孙宋钦与水西霭翠归附明朝,明朝以二人同为贵州宣慰使,明令二人同迁贵州城,明确安氏冶水西十五则溪,宋氏治水东十二马头。当时由于贵州安、宋、田、杨四大土司势力强大,鼎足而立,明王朝便加快了建立贵州省的步伐。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明朝大军三十万取道贵州平定云南时,即留重兵驻守贵州,于次年设置了最高地方军事机关贵州都指挥使司。1425年,宋氏土司主动将衙署由贵州城迁往城郊的洪边寨,以实际行动地支持明王朝在贵州省加强统治。

1484年,宋昂长子宋然袭任贵州宣慰使职,1621年宋万化袭土司职为明代十八任土司。次年,宋万化随水西安邦彦反叛,先攻下龙里,继又参与围攻省城贵阳。1623年在羊场大塘被擒斩,其子宋嗣殷擅袭土司职又叛,后明军攻破宋氏老巢洪边寨,宋嗣殷将衙署迁杨黄寨(今开阳县城),1630年又被擒斩。明朝于1631年革除宋氏土司职,以其所辖水东十二马头地置开州(今开阳县城),结束了水东宋氏对水东地区长达千余年的统治。

水东宋氏的形成

水东宋氏原籍镇州(河北正定),隋代入黔。隋末唐初成为西南著名大姓,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置蛮州于巴江县(开阳县),以宋氏大姓为蛮州刺史和巴江县令。号称蛮州宋氏,即为水东宋氏前身。唐德宗统治期间(780~804)蛮州刺史宋鼎曾两次朝见并贡朱砂等方物。唐末五代时,乌蛮攻占蛮州等地,蛮州宋氏被逐出蛮州。北宋初,真定(正定)人宋景阳奉命征都匀、蛮州等处,将乌蛮逐出蛮州,宋廷设置大万谷落(土语“蛮州”)总管府,以宋景阳为都总管。

南宋时,宋永高势力强大,先后攻下谷龙(龙里谷龙乡)、新添(贵定)等地,雄据一方。宋朝于1209年(宋宁宗嘉定二年)命宋永高为贵州经略安抚使,并迁居矩州(贵阳),从此矩州改名为贵州,并作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沿用至今。

宋永高奠定了水东宋氏的雄厚基础。宋末,由于罗施鬼国鬼主(水西安氏)势力强盛,与宋氏不时相争,宋朝便明确划分水东、水西地段,并明令宋氏治水东,水东宋氏初步形成,到明初更明确宋氏治水东十二马头地,水东宋氏正式形成。

宋隆济领导的元代西南地区最大规模抗元运动

元代,顺元(贵阳地区)曾发生过西南地区最大规模的抗元运动,而抗元运动的发起人和领袖则是水东宋氏土官宋隆济。宋隆济(?~1304),元代水东(开阳县)人。元初任雍真葛蛮(今开阳县双流境)土官,因不满元朝暴政,于1301年(元大德五年)7月起兵抗元,附近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响应,先后攻下雍真等处总管府(开阳县城)和底窝紫江等处总管府(今禾丰乡马头寨),缴获“雍真等处蛮夷管民官印”(现藏于黔西文管所),继又攻下贵州(贵阳),杀死知州张怀德。

同年9月,水西奢节起兵响应,元廷震动,抗元队伍多次击败元军,控制了新添(贵定)、播州(遵义)、水西(毕节一带)、乌撒(威宁)、乌蒙(云南昭通)、普安(盘县)等广大地区。元朝急调四万大军前往镇压。1302年,元军采用各个击破策略将蛇节等其他义军镇压下去。但宋隆济退至蔺州水东(今四川叙永一带)坚持抗元斗争。1304年,宋隆济被其侄宋阿重出卖,被生擒献于元朝,抗元运动最后失败。宋阿重则受任为顺元宣抚同知,设衙署于同知衙(开阳县双流镇白马村同知衙),同知衙即由此而来得名。自此,宋阿重取代宋隆济统治水东,不久升宣抚使,平章政事,卒后赠贵国公,谥忠宣。子孙世袭直至明末被革除止。

1 关于土司城的诗句

关于土司城的诗句 1唐涯土司城导游词

遗址位于咸丰县尖山乡唐崖河畔,土司城始建于元至六年(公元1346年),明天启初年(公元1621年)进行扩建,辟3街18巷36院,内有帅府、官言堂、书院、存钱库、左右营房、跑马场,花园和万兽园等,共占地1500余亩。在土司城内外还修建有大寺堂、桓候庙、玄武庙等寺院。

唐崖土司城遗址位于咸丰县尖山乡现改名(唐崖镇)唐崖河畔,土司城始建于元至六年(公元1346年),明天启初年(公元1621年)进行扩建,辟3街18巷36院,内有帅府、官言堂、书院、存钱库、左右营房、跑马场,花园和万兽园等,共占地1500余亩。在土司城内外还修建有大寺堂、桓候庙、玄武庙等寺院。 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废唐崖司。现在土司城遗城保存最为完整的石牌坊,是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修建的,正面刻着"荆南雄镇",反面刻着"楚蜀屏翰",两面镌有"土王出巡"、"渔南耕读"、"云吞雨雾"、"哪咤闹海"、"槐荫送子"等浮雕图案。牌楼正面的唐崖河畔,存有石棺、石马各两尊,石人仪态庄重肃穆[1] 。

400余年雨蚀风化,木质建筑于20世纪70年代失去最后轮廓,但条石铺设的街苍、土石垒砌的城墙仍清晰可见。

唐崖司村,面临唐崖河,背靠玄武山,距县城30公里。唐崖土司系著名“九溪十八峒”土司之一,咸丰县四大土司之最。所辖范围方圆近二百里,城址内随处可见残缺砖瓦,以及残陶、瓷器碎片,文化层最厚处可达1米左右,现城址中还保存着土司时代的重要文物遗迹,如石牌坊、石人石马、土王坟以及城墙、街巷等。1992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崖土司,覃姓,世代居宦,相沿一十八代,历位460余年。元时建制,功授宣慰使司;明洪武四年(1371年)因过降为长官司,永乐二年升授安抚司,并颁授活龙、苍蒲二副司。天启年间,覃鼎奉命征讨,战功卓著,蒙四川右布政使朱燮元提奏,授宣慰使职,朝廷赐皇令二道、牌坊一座,上书“荆南雄镇”、“楚蜀屏翰”八个大字,清康熙十八年又降为长官司,直至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为止。

唐崖土司城始建于元代初期,明朝达到鼎盛时期,拥有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建有衙署、宫言堂、大小衙门、存钱库、牢房、阅书院、靶场、箭道、左右营房、万兽园,等还有8大寺院36箍井。现存的遗址东西长770米,南北宽750米,总面积5775平方米。整体建筑分政治、宗教、军事、文化、经济、综合、娱乐和墓葬八大组成部分。

2描述恩施风景的诗句

描述恩施风景的诗句:

寇准《巴东县斋秋书》:

讼庭秋日静,琴鹤一长闲。

晚树生凉吹,秋思在远山。

水穿吟阁过,苔绕印床斑。

幸有江云看,何思卜往还。

作者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

扩展资料:

恩施七大必看景点:

1、恩施土司城

距离恩施市区约2公里,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也是全国土家族吊脚楼中规模最大、风格最典型的仿古建筑群。

2、龙船水乡恬静幽雅

充斥着天然景观与人工造型,洞里主要有五洞四桥三厅一亭一宫,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景致奇特,采采各异,水洞宁静谧然,奇特诡谲。一炷香:风吹雨打屹然不动

3、斯特沉积岩风貌

属亚热带山地湿润气候,这里四季分明,植被覆盖率高,环境怡人。

4、清江大峡谷

这里气候宜人、生态原始、野趣浓郁,奇山秀水,保留着原始自然的生态美景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集彩峡、奇峰、泉流、飞瀑、花树、莽藤、古关、老街和浓郁的土家文化于一体。

5、龙船水乡

龙船水乡恬静幽雅,充斥着天然景观与人工造型,洞里主要有五洞四桥三厅一亭一宫,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景致奇特,采采各异,水洞宁静谧然,奇特诡谲。

6、一炷香

一柱香是喀斯特石柱,为恩施大峡谷标志性景观,也是同类喀斯特地貌中,十分稀有的景观。一炷香高为150米,柱体底部直径6米,最小直径只有4米,其岩性为三叠系灰岩。

7、仙佛寺

仙佛寺在来凤县城东7千米的西水河边佛潭岩上,是我国开凿年代最久远的石窟寺之一,建凿于公元335年。有大小石佛100余尊,雕工古朴精湛。

参考资料:

中国诗歌网-巴东县斋秋书

3关于百帝城的诗句

前苦寒行二首

杜甫

汉时长安雪一丈,牛马毛寒缩如猬。楚江巫峡冰入怀,

虎豹哀号又堪记。秦城老翁荆扬客,惯习炎蒸岁絺绤。

玄冥祝融气或交,手持白羽未敢释。

去年白帝雪在山,今年白帝雪在地。冻埋蛟龙南浦缩,

寒刮肌肤北风利。楚人四时皆麻衣,楚天万里无晶辉。

三足之乌足恐断,羲和送将安所归。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一)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陌上动乡情。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4描写唐朝长安繁华的诗词文赋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三月三日空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暗闻歌吹声,知是长安路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渭水收暮雨,处处多新泽。宫苑傍山明,云林带天碧

风舞槐花落御沟,终南山色入城秋

长安大道连狭邪,青牛白马七香车(卢照邻《长安古意》)

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辉(岑参《和祠部王员外雪后早朝即事》)

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韦应物《酒肆行》)

长安九城路,戚里五侯家(皇甫冉《长安路》)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5要一份关于土司成的资料

恩施土司城,国家3A级景区,距州府恩施市中心15公里,属古迹与建筑类园林景观民俗风景区,是恩施州民委落实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旅游州、民族风情园”的发展方略,由地方民间艺人承建的土家族地区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 恩施土司城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命名并题写为“恩施土司城”,2002年向社会开放。

恩施土司城是以展示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以休闲、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大型文化公园和旅游景点,主要分民族文化展示区、宗教展示区、休闲娱乐区三个主要区。是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靓丽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城内建有土家族、苗族、侗族三个民族的传统建筑,以展示各具特色的建筑、雕刻艺术。自2005年以来,土司城每年举办民间艺人绝活表演,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位于民族文化区中心的土家族“九进堂”,将土家族传统的干栏民居吊脚楼、摆手堂、官言堂、书院、月台、戏楼等融为一体,亭榭楼阁错落有致,雕梁画栋赏心悦目,雕花门窗原始古朴,集土家族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之大成,是全国土家族吊脚楼中规模最大、风格最典型、外观最壮观的仿古建筑群。

6形容长安城的诗句 描写长安的诗句有哪些

写长安的诗句包括:

1、唐代杜牧《长安秋望》

原文: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译文:

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

2、唐代卢纶《长安春望》

原文: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译文:

东风吹拂,微微春雨洒过青山;登高远望,长安城中房舍叠嶂,草色闲闲。故园就在梦中,可是何时才能归还;冬去春来,江上舟来舟往,又有几人得以还家。

长安城外,河流原野,纵横交错,一直延伸到天边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残阳之中。又有谁理解我这位读书人,生逢乱世,孤身一人,满头白发,形容憔悴,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

3、唐代白居易《长安春》

原文:

青门柳枝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色。

街东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销不得。

译文:

东门的杨柳下垂着,样子软弱无力,春天的东风把柳枝吹成了衰黄之色。

东街的的酒酒力太小,醉了很容易就会醒来,满眼都是春光,满腹都是春愁,岂能轻易销得?

4、唐代卢照邻《长安古意》

原文: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译文:

长安纵横的大道连着小巷,四通八达,香车宝马川流不患。玉辇奔驰。金鞭络绎。出入于公主的府第,往来于王侯贵族之家。

龙衔着华盖,凤叼着流苏,映照着朝阳,连带着晚霞。游丝飘绕着绿树,一群啼叫的娇鸟催开了百花。

游蜂戏蝶在千门万户前飞舞流连,碧树成荫,楼台掩映。复道凌空,窗格做成合欢花形;双阙高耸,殿宇相连,阙上都雕着凤凰形的饰物。

5、北宋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原文: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译文:

我骑马在长安古道缓慢前行,秋蝉在高高的柳树上不住鸣。夕阳在高外的远方渐渐沉落,旷野荒原之上秋天之风习习,极目四望旷阔天空幕帐四垂。

时光逝去永远不会再次回来,旧日的期望和约定何处去寻?寻欢作乐的兴致早已经淡漠,那些一起喝酒的朋友也散去,再也不像少年之时狂放不羁。

“盈盈湘西岸,秋至风霜繁。”;“ 石回环踏不穷,连柯接叶掩苍空。行人身在碧波底,只少游鱼拨尾红。”诗人用寥寥数笔就将我们带进了一个水波荡漾,山明水秀意境之中。它是屈原创作《离骚》的圣殿,是沈从文魂牵梦萦的故乡。沱江在它的背上流淌,凤凰古城穿过四百的历史尘雾直到今天也依旧鲜活。

延续八百多年的湘西土司制度

湘西的土司制度是我国封建王朝为了统治“夷狄”,通过分封可世袭的地方首领官职,来防止“夷狄内侵”的一种政治制度,是一种少数民族的产物。

朝廷分封彭氏为首领,当地人尊称为土司。土司在当地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换句俗语来说就是土皇帝。土司制度始于五代终于清朝,在我国存在近八百年,统治了我国西南近两百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其王朝疆域之辽阔,古城之繁华无不令人折服,清朝贡生彭施铎在《竹枝词》中惊叹到:“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1 走过湘西土司制度的“一生”

在元代之前,中国并未确立土司制度,但早在隋唐时期,中原朝廷就设立羁縻州郡,以羁縻政策来管制南方蛮夷,《新唐书卷四十三》“树其酋长,使自镇抚,以达其以夷治夷”。后由元朝的土官制度发展演变,再经过明清的完善,才一步步形成较为完备的土司制度。

土司王彭士愁是湘西土司制度的缔造者。唐朝末年,群雄割据,彭士愁与楚王马希范争霸,溪州之战金鼓连天,战旗猎猎。土司王骁勇善战,威名远扬。

尽管彭士愁在溪州之役中失利,被迫与南楚签订盟约,但因他威望颇高,楚王无法,不但不能杀之而后快,反而要授予他溪州刺史一职。这就相当于朝廷变相的承认了溪州这个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自治政权,因此也造就了土司制度的进一步确立。

土司王彭士愁和楚王签订盟约

唐宋时期土司依附于中原朝廷,听从封建王朝的调遣。朝廷甚至准许一些土司收制一定数量的土军,土军依附于土司,并被纳入国家军队系统,中央政府对其进行管理,必要时受朝廷调遣外出征讨。所谓“无事则荷末而耕,有事则修矛以战,军无远戍之劳,官无养兵之费”。因此土军在历史上是朝廷抵抗外敌的一大助力。

明朝的土司制度沿袭元朝之制度,凡是结族归附之人,皆授官并加以重用。明代时期,土司与朝廷的关系甚为密切,土司制度也更为完备。

明朝后期至清朝初期,土司势力渐强,对政府的威胁与日俱增,若置之不理恐会有分裂的风险。土司的管辖区内的内部矛盾也接连不断,当地发生多次暴乱。土司作为地方的权利中心,极尽享乐主义,土司生活奢侈糜烂,统治手段凶残暴虐,使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甚至达到了“取其牛马,夺其子女,生性”的程度。

清政府为削弱土司制度的封建割据势力,于是推出了“改土归流”的政策,政府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废除土司制度,设立流官治理改革。最后,清廷大军压境,土司制度就此瓦解。

2 南方蛮夷的绵绵仇怨

旧时南方蛮夷地区有“打冤家”的恶习,这是少数民族内部结症之所在,两家之间会因丝栗之嫌隙大打出手,打死打伤已是习以为常。被杀之家举族为仇,你来我往至死方休。有仇未报者,则植树标识,父父子子,世世代代历久不忘,报仇后乃伐树削迹。古语有言:“ 苗家仇,九世休”,可见其恨之绵长,其怨之深远。

虽说南方蛮夷有械斗之习,但其目的并非是将对方置于死地,而是通过这种暴力的方式调整其社会关系,维持资源和利益之间的相对稳定。朝廷正是抓住了蛮夷社会的这种症结,对土司提供保护,并以此作为交换让土司对朝廷奔走效力。这为朝廷提供了一个牵制与干涉南方蛮夷社会的契机,而南方蛮夷社会中,因为争夺资源和家族矛盾引发的战争也因中原朝廷的干涉和调节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在土司统治期间,土家族人与外界交流频繁,这促进了少数民族之间语言、文化、民俗传统上的互通和融合,从而形成了独具少数民族特色的湘西土司文化。

古老且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湘西的民俗文化是湘西少数民族世代生活实践的传承,是独具特色的文化明珠。湘西约有四十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人口最多、范围最广的当属土家族和苗族,因此,提到湘西的民俗文化主要指的便是土家族和苗族。

1民族的语言

土家族的语言分为毕基语和孟兹语,土家语言没有文字,只靠口耳相传。现存使用土家话的人极少,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许多的民族语言都逐渐消失了。

苗语原本没有文字,但在二十世纪初汉族的一些知识分子为了发展苗族教育、翻译圣经、记录民间故事乃创制了方言文字,但由于苗族内部体系复杂,语言差异极大,一时难以统一。

2民族的服饰与饮食

服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的特色和传统,湘西的民族服饰带有民族特有的图案,色彩绚丽,对比强烈。苗族的服饰以红蓝为主调,妇女穿着披肩,腰系彩带,绯红的褶裙下配绣花布鞋,男子头戴绣花平顶帽,身穿带有彩色绣块的长袍。

土家族衣着相对素雅,以红白蓝为主,上窄下宽,色调和谐美观。湘西少数民族崇拜图腾,因此会绣制吉祥图案趋吉避凶。我们甚至可以从衣服的刺绣上了解到少数民族的文化地理与宗教信仰。

湘西少数民族的饮食多是纯天然的食材,其中野生食材较为健康,独具特色,例如蕨菜、竹笋、虫蛹、蚌蛙、野兔等等。苗族和土家族有用腌制和熏制的方法制肉的习惯。湘西少数民族菜系多以酸辣香为主,有“无椒不成菜”之说。湘西有许多名菜:麻辣子鸡、湘西酸鱼、湘西熏肉等。

湘西腊肉

湘西地处亚热带,四处环山,生物资源及其丰富,但是土地多乱石,耕种条件极差,因此只能靠山吃山,烹饪手法和烹饪器皿都极具原始特色。

3依山傍水吊脚楼

吊脚楼是湘西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它既贴合自然又符合民族的审美。实用且美观,从房檐到屋脊无一不体现出少数民族的智慧。房屋的前排悬空,属于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或放置杂物柴草或圈养家畜。吊脚楼古色古香、依山傍水,已经成为了湘西的一大特色。从高处向下望去,吊脚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完美的和自然结合到了一起。

据悉,吊脚楼在中国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湘西多山多水,河谷地势低湿气极重,吊脚楼的设计可以很好的防潮防湿,防止毒蛇和蚊虫。人们会在走廊的栏杆上刻上代表吉祥意义的图案,屋内的装饰也都富有民族特色。

吊脚楼

吊脚楼符合湘西少数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观,吊脚楼内部的房屋分布也充分体现出了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

苗族对于图腾的崇拜,这不仅体现在服饰上,同样的,也在建筑中有所表现。因此苗族的吊脚楼内部装饰多与这些民族图腾有关。

土家族有“人有人魂,屋有屋魂,人魂脱体人必遭殃,屋魂不善必遭祸患”的说法,房前屋后,处处皆有神灵。因此土家族吊脚楼的正房中都贡有神位。

4歌曲曲艺与舞蹈

湘西少数民族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湘西州素有“歌海”之称,以歌叙事,以歌言情,苗族谚语云“汉人离不开书,苗人离不开萨”,“萨”在苗语中有“民歌”的意思。因此湘西的少数民族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的歌舞曲艺。

土家有哭嫁的习惯,凡苗族女子出嫁要唱《哭嫁歌》,以此来表达对于封建时期包办婚姻的控诉。女子一般要哭唱七天到一个月,直哭到声音嘶哑。除此之外还有土家族打溜、土家族山歌、永顺渔鼓等等,都极具土家特色。

土家族的摆手舞源自一种古老的祭祀仪式,表现风格多变——有粗犷原始的“祭祀舞”,有渔猎生活的“狩猎舞”,还有专供取乐的“宴会舞”等等。

苗族的鼓舞在苗语中“宝龙”,也是源于一种祭祀活动,鼓舞分为花鼓舞、猴儿鼓舞、男女子单人鼓舞等等。苗鼓在苗族更是被看为是民族的圣物。苗族还有许多风格独特的古老舞种,如接龙舞、绍巾舞,现都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湘西的苗歌历史悠久,“五腔十调”,优美动听,苗人将历史、爱情、宗教、生活等统统编入苗歌,传唱至今。

5湘西特有的节日

在中国传统节日的基础上,湘西少数民族也有许多自己所特有的节日。如土家族的“土家年”。土家人会在新年的前一天过年,成为“过赶年”。明朝初期,倭寇侵犯中原,明宪宗派遣湘西土军卫国抗倭,圣旨到的那天正是过年的前一天,因此土家人决定提前一天过年。后来,土家子弟奋勇杀敌,被御赐了“东南第一功”的牌匾,土家人为了纪念这一弟子,于是就有了“土家年”。

土家年

苗族也有苗年,龙船节等节日,场面浩大,热闹非凡。

总结

土司制度在我国延续了近八个世纪,先后经过了五代、宋、元、明、清。在这漫长的岁月之中,传承并繁衍出了自己所特有的民俗传统与文化。从衣食住行到歌舞曲艺,湘西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早已自成体系。

土司制度之在中国之所以成功并长久的存在,是由于政府抓住了南方地区少数民族内部的结症,把握住了支撑南方蛮夷内部平衡的那一杆称,并将土司势力为己所用。尽管明朝后期土司渐渐脱离掌控,但土司势力确实为我国抗击倭寇和其他入侵势力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如今土司制度已经消亡,但是土司制度留存下来的民俗文化却依旧灿烂,它们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血肉,显示出了自己特有的生命活力。

          木  旦

        古代,柯街镇境为“西南夷”之地。地处永昌(今隆阳)、顺宁(今凤庆)两府结合部,深受永昌文化和顺宁文化之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柯街文化。就柯街历史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而言,柯街具有三大文化:即石器文化、土司文化、移民文化。

        从境内大量的石器、青铜、陶片等文物遗存和文物遗址表明,早在4000多年前,柯街就已是境内各族先民的生息繁衍之地。远在庄蹻入滇(公元前339~前329)之前多个世纪,柯街各族先民不仅已得到很大发展,而且还创造了其独具特色的史前文化,即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柯街属昌宁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的一个重要分布点,其所处地理位置属中国岭南和印巴次大陆文化东西交流及中国西北至中南半岛古代文化南传的交汇区……柯街恰处于临界线两侧。其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均属两类文化、两大族系(古芜族与古越族)的交叉区。从境内芒赖村马桑林、联合村石桩、柯街村水井社营盘山及习字寨等地发现的石器文物表明,境内是枯柯河流域古人类活动的主要栖息地。在境内发掘、收集到的各类石斧、石铖、石刀、石铲、石锛、刮削器、刀币、石箭镞、石针、红泥夹砂弹丸、陶片、炭化稻米等大量的至少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文物遗存。其中片状石器境内居民多称其为“雷楔子”,认为乃雷电击到地面所成。有的石器制作技术原始,无任何人工磨制痕迹,保留着旧石器时代的打制遗风。足以说明境内联合石桩遗址当处于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期。其文化性质与福建的键瓯、建阳及台湾的大坌坑类型和内蒙古的一些地方相似,属较为原始的山地文化。其时,境内先民已过着半渔猎半农耕的经济生活。枯柯河流域的原始人类其族属应为百濮族系南亚语系孟髙棉语族和氐芜族系汉藏语系藏彝语族两类。而从境内马桑林、柯街水井社营盘山发掘的新石器(磨光双肩石器)推论,其文化性质与“白羊村型”相似,具有新石器时代百越文化的共同特征。从枯柯河流域的古人类生存活动所用石器推断,枯柯河流域已存在较大规模的氏族居住村落。其时的“枯柯人”生活稳定,经济生活以农耕为主,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依其文物推论,其时代属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族属当以百越族系汉藏语系侗族语族为主。由此说明,镇境在新石器时代,社会形态已有很大发展,其在晚期已成为哀牢古国的势力范围。

        在青铜文化时代,钺,乃数量稀少、考古发掘中不易经见的军事重器,其拥有者大都为握有大量兵权的王侯、方伯、王妃和其他军事将领。中国汉字的“王”字,正是由钺的形象演化而成,钺亦一直是身份和权威的象征物。从习字寨杨柳树坪坦岩洞发掘出土的铜钺、石矛以及半个山“三丘田”出土的青铜剑、编钟说明,柯街境域早在春秋初期甚或更早时期就已进入阶级社会,成为古代一处“小王”、“渠帅”或“邑君”的居址。其居址,很可能是柯街原住民傣族传说中的“鹿茤国”。以首领居所为中心,氏族、部落成员在周围筑起房屋,主事农耕生产。在这些聚邑点里,已形成了与广大氏族对立的特权阶级一一奴隶主贵族,他们出于对外战争和对内武力专政的需要,已组建了军队。

        简而言之,在青铜文化时代,境内已属滇西地区的较进步者,为古哀牢国之外,一个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中心和军事重地。其经济文化生活绝非《史记西南夷列传》等史籍所记述的那种“随畜迁徙,毋长处、毋君长”的游牧状态。其时的“枯柯人”已是一个长久定居的农耕民族,其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业和手工业。其时的“枯柯人”农牧经济已很兴旺发达,农业生产已经历了至少千年的发展而达到了较髙水平,其畜牧、制陶、木作、编织、纺织等已有长足发展,青铜治炼、铸造业已达到相当高水平。各种生活器具齐全,人们的审美观亦有很大发展。政治生活也发展到较高水平,有了森严的等级制,暴力组织军队也已出现。枯柯境域作为滇西地区较进步者,这种经济文化状态一直沿袭到被西汉所征服。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境内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土司文化。境内的土司文化由哀牢国古文化演变而来。土司文化是以土司制度和土司统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文化,是元、明、清以来在土司统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区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的统称。土司文化是古代境内少数民族进入封建社会后在土司制度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是境内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可以分为两大类: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有形文化包括土司的文化遗址、历史文物、民居建筑、服饰、饮食、民族乐器、歌舞蹈具、宗教器物、交际礼品、工艺产品、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等:无形文化包括土司的神话传说、史话谣谚、故事寓言、音乐舞蹈、节庆活动、民间习俗、人生礼仪、宗教祭典、习惯宗法等。总之,土司文化是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乡土文化、家族文化和政治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统一体,是一种具有多元性、原生性、本土性、政治性、多样性特点的民族传统文化。柯街境内的土司文化源于“蒲人文化”。“蒲人”为百濮族。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布朗、德昂、布依、傈僳等民族的先民。亦为哀牢古国的主要民族。据《云南蛮司志》载:“蒲人,永昌、凤溪、施甸及十五喧二十八寨皆其种”。二十八寨中,境内沙锅寨、枯柯寨、阿思郎寨(阿峦寨)为其所属。沙锅寨、阿思郎寨土舍失考。枯柯寨土舍为蒋浪。为右甸守御所(住所在今勐廷)土千户。其祖先莽塞曾先后担任百户长、广邑州同知。至蒋浪改“莽”姓为“蒋”姓。蒋千户衙暑置于枯柯寨(今席子寨境内),世袭统御枯柯境域几百载,形成了枯柯境内独特的土司文化。蒋家土司统治枯柯境域自元朝开始,历经世袭统治几百年。后因清政府强力实施“改土归流”政策,废黜“蒋千户祠”。雍正四年(1726年),举国剿灭土舍,枯柯寨蒋家土莤族人遭受满门杀戮,蒋家丫环用芭蕉叶掩盖救下蒋家襁褓中的婴儿星夜遁入英韬大山(今鸡飞八甲)深箐,继而在英韬发迹起来,英韬大山遂改称“蒋家山”。蒋家在柯街境内的土司统治虽在清朝时期就已终结,但对柯街的文化影响极其深远,至今境内仍流传着“蒋家衙门”的许多故事与传说。蒋家土司在柯街境内传播外来文化,教会山民烧制砖瓦、冶炼铸造、饲养马驹、兴修水利,推进农耕文明。

        除石器文化、青铜文化、土司文化之外,柯街较有特色的文化便是移民文化。移民文化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境内汉族多为移民。汉晋时期,本地就有移民涌入。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军队自澜沧江、枯柯河过境攻入哀牢国。汉武帝在滇置益州郡,下设24县,其中在哀牢国统治中心地今保山坝金鸡设置不韦县,遂徙吕不韦后裔吕嘉家族自四川到金鸡定居。其时,境内隶不韦县辖,今境内席子寨吕姓即为吕不韦后裔。即是说,自汉代起境内就有移民存在,他们大多为戍边军人之后裔。由此,汉文化即传入境内,与当地土著文化相融合。元明清时期,大量汉族移民屯居境内,中原文化在境内得到广泛传播,形成土著文化与中原文比相互撞击交融而形成了移民文化。

        1950年前,耍龙舞狮、玩灯唱戏、庙会表演等汉文化活动在境内较为盛行。虽偏踞边塞山野,却对文化教育活动极为重视,善于汲取接受中原等地外来文化的熏陶,渐渐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大鹿山文化。1950年后,昌宁县人民政府为开发枯柯坝,从县境各地移民开发枯柯坝,再一次掀起境内的农耕文明,促进境内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1978年,越南排华反华,自越南回归于境内大批华侨,给境内带来了别具特色的侨民文化,给柯街移民文化增添了不可多得的色彩,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柯街的移民文化。

        自汉晋以来的移民开始,中原文化随着历朝移民迁播境内。中原文化经过与境内土著文化的磨合凝练,逐渐形成境内独持的移民文化。境内移民文化的主要特质就是包容、宽放、自强、更新。

        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勤劳善良的柯街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山歌、民谣、谚语、神话、打歌、跳摆、舞狮、玩灯、唱戏、礼俗、节庆、祭祖、敬神等民俗文化世代相传,乐器制作、服饰加工、土布纺织、土木建筑、铁件打造世代相袭,为境内各类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谱写了光辉绚丽的篇章。

      文化,是人类活动共同创造的社会产物。民族民俗文化,既有社会性,亦有时代性与阶级性。弘扬柯街文化,既要传承,亦要更新。传承和更新,既不是简单地复古,亦不是盲目地斥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今人之生面”,实现柯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筑与时俱进的柯街文化,推动柯街经济社会全方位进步。

到我国西南地区许多地方旅游,经常会听到“土司”这个词,这是我国古代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管理制度。云南丽江曾有土司,湖南湘西曾有土司,而就在湖北的恩施,也曾经有过土司。现在湖北恩施还建有一座土司城,游客可以来此了解土司文化。

湖北恩施的少数民族主要为土家族,土家族历史悠久,是历史上巴国人的后裔。巴国后来被秦国所灭,一部分巴人来到了湖北、湖南、重庆、贵州交界处的武陵山区,形成了土家族。恩施土司城坐落在恩施市西北,不过这座看起来古朴的城堡却是新建的。

土司制度是我国古代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一种制度,土司对中央封建王朝纳贡称臣,中央王朝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恩施的土司制度始于元朝,在明朝时达到顶峰。这些土司拥有高度自治权,宛如一个“土皇帝”,朝廷的政令并不能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

到了清朝,随着土司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显现,雍正年间推行了“改土归流”的政策,也就是取消了土司,改由朝廷任命的流官来管理地方。恩施的土司制度在持续了450多年后也宣告结束,如今只能在土司城里了解土司文化了。

恩施土司城规模宏大,是我国最大的一座土家族土司城,2002年建成开放。土司城包括了门楼、侗族风雨桥、廪君祠、校场、土家族民居、九进堂等许多的景点,其中九进堂是土司城的核心,相当于古代土司的王宫。

靠近大门口的风雨桥,极具民族风情,在我国西南地区非常常见,这是一座新建的仿古廊桥。桥上建有两座古朴的亭子,雕梁画栋非常精美。

在恩施土司城中,还有许多当地特色民居。土家族传统的民居是依山傍水的吊脚楼,房屋周围种植有果木与竹林,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下,与流水、古桥,构成了诗文里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清幽意象。

作为一座城堡,土司城还建有城墙。土司城的城墙依山而建,全长2320米,宽12米,最初修建的目的是为了戍守、防护,城墙上也设有瞭望台、烽火台,危机之时,会燃狼烟预警。

以上就是关于元朝的土司制度是怎么一回事全部的内容,包括:元朝的土司制度是怎么一回事、四川有一个特殊古建筑,被誉为东方建筑明珠,如今是红色旅游胜地、广西土司制度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4435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