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如下:
朕以宗人入继大统,获奉宗庙四十五年。深惟享国久长,累朝未有。
乃兹弗起,夫复何恨!但念朕远奉列圣之家法,近承皇考之身教,一念惓惓,本惟敬天助民是务,只缘多病,过求长生,遂致奸人乘机诳惑,祷是日举,土木岁兴,郊庙之祀不亲,明讲之仪久废,既违成宪,亦负初心。
迩者天启朕衷,方图改彻,而据婴仄疾,补过无由,每思惟增愧恨。
盖愆成昊端伏,后贤皇子裕至。仁孝天植,睿智夙成。宜上遵祖训,下顺群情,即皇帝位。勉修令德,勿遇毁伤。丧礼依旧制,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释服,祭用素馐,毋禁民间音乐嫁娶。宗室亲、郡王,藩屏为重,不可擅离封域。
各处总督镇巡三司官地方攸系不可擅去职守,闻丧之日,各止于本处朝夕哭临,三日进香差官代行。卫所府州县并土官俱免进香。郊社等礼及朕祔葬祀享,各稽祖宗旧典,斟酌改正。
自即位至今,建言得罪诸臣,存者召用,殁者恤录,见监者即先释放复职。方士人等,查照情罪,各正刑章,斋蘸工作采买等项不经劳民之事悉皆停止。于戏!子以继志述事并善为孝,臣以将顺匡救两尽为忠。尚体至怀,用钦未命,诏告天下,咸使闻之。
简介:
明世宗(即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生于湖广布政司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堂弟,年号嘉靖。
朱厚熜1521年继承皇位。在位早期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后期崇信道教、宠信严嵩等人,导致朝政腐败。1542年“壬寅宫变”中几乎死于宫女之手,此后长期不理朝政,“南倭北虏”始终困扰。1566年于乾清宫去世,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葬于永陵。
嘉靖帝14岁即帝位,因想追封亲生父母的尊号,但首辅杨廷和等旧臣要求他改换父母而引发了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世宗不顾朝臣反对,追尊生父为兴献帝后又加封为献皇帝、生母为兴国皇太后,改称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
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兴献帝被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兴献帝的牌位升袝太庙,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兴献王墓为显陵,大礼议事件至此最终结束。
历经三年半的大礼议,最后以君权的高压结束,之后嘉靖帝羽翼丰满,并且由议礼的过程体会到了如何行使皇权的无上威严,此后变得独断独行。大礼议加强了皇权专制,促成了嘉靖帝刚愎自用的政治作风。
从此再也没有官员敢非议皇帝的意见,皇帝依然年轻,但是他的无上权威已经没人再敢质疑。从毫无根基的藩王到雷霆万钧的帝王,嘉靖帝转变得非常出色。
大礼议使得杨廷和与嘉靖帝两人彻底决裂,杨廷和后被削官为民,嘉靖帝在理论和礼仪上终于为自己树立了正统地位;在权力上终于独揽乾纲,威慑群臣。除强化了皇权外,还产生了许多其他严重后果。
由于朝野上下都把主要精力集中于议礼,因此干扰、冲击、扰乱了政治、经济的进步性改革;由于只要顺着嘉靖帝的意愿议礼有功,便可飞黄腾达,甚至一跃而为巨卿宰辅,因此酿成谄媚之风。
由于议礼两派党同伐异,势不两立,因此酿成党争之风。所有这一切都加重了朝政的腐败,因此史家说“吏治繁伪,兵政窳惰,民力虚耗,亦由是始”。
从古至今,符就是道+巫文化的产物。
它是道教用以传道修持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就是一个沟通人与天地之间的一个神秘字符。
比如在道教的科仪当中,符箓起到了与神灵沟通的作用,配合道乐,请将,利用符箓通过特定的仪轨向神灵传达善信的意愿。实际上各门各派的符千种万种,目前占主流的主要是天师符和茅山上清符。然而正因其占主流,学和模仿的人也就多了。像天师符、上清符,
如图中我展示了几种道教的符咒,都出自图中右下角处,自己注意看五
内中还有很多道家的符咒的PDF电子书,都是非常珍稀少见的符咒古籍,自己可以去看一下,
1、赵元帅和合符
现在很多人对于和合符的误解实在是太深了,再加上某些宣传导致大家认为和合符就是用来催夫妻感情,强制在一起……但赵元帅可是司职监察,雷部瘟部将帅,怎么可能去支持这种违背天道自然的事……
2、王元帅镇宅符
此符是最为复杂的一道符,尽管符形看着简单,但是其中秘讳之多,取炁之繁琐,很是耗费时间精力……但是功效很好,多用途,护身辟邪都是小意思
3、殷帅治煞
用于退避驱治煞气,当然也可以用于冲犯太岁
4、赵帅招财符
大家平时求符最多的便是护身符,镇宅,招财三种,但是请正确看待符咒,符咒的力量可以很大,但不是万金油,比如有人想拥有一道招财符就能睡床上不工作日进斗金,可能吗?请一道文昌符就想不努力也能金榜题名……符咒只是辅助,不论是招财还是文昌,首先你自己得具备那个条件,自身本身有财运,自己学习功底很扎实,在这基础上符咒发挥一定的作用让你能更好的做事和学习,给你排除不好的因素…事在人为
5、和合符
在中国有着很深厚的寓意,万事和为贵……所以简单来说,家庭,夫妻,朋友,同事之类连财运都可以说属于和合,和合符很实用,而且很符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6、雷祖灵犀符
此符霸道,用于伐邪,先生嘱咐非紧急情况一般不用,被邪灵附体干扰化符水一道,即可见效,如果半个小时还不好说明很严重
7、五雷气字符
用于治病,功效甚好,一般病症如体虚,外伤,久病这些用于佩戴……如果是高烧不退,拉肚子就可以化符水用于内服
1佛说,布施
布施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项,种类有三种: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
布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项主要内容,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是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途径,也是悟入唯识性的因和果。
今仅以六度之首的布施度试作探讨。 布施度,又名檀波罗蜜、檀度、施度。
施波罗密,意为布施,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布施有三种之分: 第一种是法布施,即以清净心为人宣说如来正法,令闻者得法乐,资长善根之功。
第二种是财布施,此中又分两类:一是内财施,即以自己头目脑髓,以至整个色身施于众生,如释迦如来在因地中行菩萨道,曾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二是外财施,即以自己所拥有的衣食财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饥寒的痛苦。 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即众生若有种种灾难怖畏之事,能够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免去内心的怖畏。
布施,非可望而不可及之事,乃是人人当下可行、当下可践之举。诚然,为众生宣扬妙法,施予千金,乃至为彼解除身心怖畏是布施,而给人一个微笑,一句爱语、赞叹,甚至一分欢喜,又何尝不是布施? 一、布施的意义与种类 布施,梵语dāna,意即布施。
也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之事。《维摩经》中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中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可见,布施作为佛教修行的突破点,可以历炼自己的身心,增长自己的福慧,以此积累自己成佛的资粮。应当说,布施是学佛中简单、易行、契理、契机的修学法门之一。
所以菩萨六度法门的第一门就是布施门。 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等三种,能治悭贪吝啬,除灭贫穷。
就三种布施而言,所谓财施,即是以财物施予他人;所谓法施,即是以佛法施予他人;所谓无畏施,即是以不畏惧施予他人。 二、布施的方法 布施虽有三种,却又分明是因人而施设的方便。
于是才有了三与一的不同,不可执为定法。正如《大品般若》中所说:“菩萨住二谛,为众生说法”。
对此,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解释说:“为执有者说空,为执空者说有”;《维摩经》中,大迦叶于贫里行乞与须菩提从富舍贫,分明是给众生一个种福田的机会。即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
而众生之病非空即有,凡自以为是,则又成新执,与佛相背。对症下药就成了佛法中永恒的生命力。
如是,所接引众生的布施方法,正如《心地观经》中说:“能施所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又如永明延寿禅师所说:“虽教似月临千界,还如空度万缘”。
如此才能恒顺任运,纵横自在。 布施是治贫穷的福田。
在给予他人的过程中,自己就有了自利的可能性。布施的因缘非常微妙,不可以用我们一般人的心量与眼界观察人生与事物。
明白了这样的道,则身处逆境、顺境,都能坦然相待,不怨声载道。 布施是治我执悭贪的妙药。
众生的病根是“我”。因为了我,人们才会有贪心,并且这种由我执而引发的贪心之病,无量劫来一直缠绕着我们每个人,致使轮回不息,不解脱。
佛陀时代,有一位贫穷的妇女总是跟在佛陀的后面占便宜。因为佛陀每次讲法后,都有丰厚的供养,佛陀转施于她。
一次,佛陀为度化她,就对她说:“只要你说出不要,食物照样会布施给你。”可是,贪心极重的她,竟许久说不出“不要”两个字。
此时,这位妇女才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悭贪。以此反观自己,应该“内自省也”。
事实上,“我”到底是什么呢?佛经上说:我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成。用此,我是龙树菩萨的“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也如《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又如《华严经》所说:“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法”;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可见,人生仅仅是一个过程而已。也就是说,人身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布施是治疗消极厌世的良方。大乘佛教是把现实当作修行的道场锻炼自己,死后还要乘愿再来。
中国汉、藏两佛教都是大乘佛教,所以在面对人生的同时,放下并不是放弃,随缘也不是随便,负责不意味着负担。虽然能施、所施、中间物三者都是幻化不实,但站在人的角度,或恒顺人的价值观念出发,却依然要面对现实历事炼心。
只有这样,才可能使人们慢慢洗心革面,接受事物的真相:色即是空,空即是空,如是感受,功德无量无边,正是成佛的资粮。 无论是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的十二大愿,还是地藏王菩萨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令人无限神往。因为菩萨只有在不断地度众生的过程中,最终成就自己的佛果。
所以,布施的后面应加上“波罗密”,也就是只有在智慧的导引下,才能完成最圆满的布施。正如“五度如盲,六度如导。”
由此可见:如果只有布施等,没有智慧,学佛就没有了方向;如果只有智慧,没有布施等,学佛也就没有了前提。 三、布施的现代意义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佛教的布施法门面对今天的现实,怎么样才能发。
2佛说,布施布施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项,种类有三种: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
布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项主要内容,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是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途径,也是悟入唯识性的因和果。
今仅以六度之首的布施度试作探讨。 布施度,又名檀波罗蜜、檀度、施度。
施波罗密,意为布施,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布施有三种之分: 第一种是法布施,即以清净心为人宣说如来正法,令闻者得法乐,资长善根之功。
第二种是财布施,此中又分两类:一是内财施,即以自己头目脑髓,以至整个色身施于众生,如释迦如来在因地中行菩萨道,曾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二是外财施,即以自己所拥有的衣食财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饥寒的痛苦。 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即众生若有种种灾难怖畏之事,能够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免去内心的怖畏。
布施,非可望而不可及之事,乃是人人当下可行、当下可践之举。诚然,为众生宣扬妙法,施予千金,乃至为彼解除身心怖畏是布施,而给人一个微笑,一句爱语、赞叹,甚至一分欢喜,又何尝不是布施? 一、布施的意义与种类 布施,梵语dāna,意即布施。
也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之事。《维摩经》中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中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可见,布施作为佛教修行的突破点,可以历炼自己的身心,增长自己的福慧,以此积累自己成佛的资粮。应当说,布施是学佛中简单、易行、契理、契机的修学法门之一。
所以菩萨六度法门的第一门就是布施门。 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等三种,能治悭贪吝啬,除灭贫穷。
就三种布施而言,所谓财施,即是以财物施予他人;所谓法施,即是以佛法施予他人;所谓无畏施,即是以不畏惧施予他人。 二、布施的方法 布施虽有三种,却又分明是因人而施设的方便。
于是才有了三与一的不同,不可执为定法。正如《大品般若》中所说:“菩萨住二谛,为众生说法”。
对此,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解释说:“为执有者说空,为执空者说有”;《维摩经》中,大迦叶于贫里行乞与须菩提从富舍贫,分明是给众生一个种福田的机会。即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
而众生之病非空即有,凡自以为是,则又成新执,与佛相背。对症下药就成了佛法中永恒的生命力。
如是,所接引众生的布施方法,正如《心地观经》中说:“能施所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又如永明延寿禅师所说:“虽教似月临千界,还如空度万缘”。
如此才能恒顺任运,纵横自在。 布施是治贫穷的福田。
在给予他人的过程中,自己就有了自利的可能性。布施的因缘非常微妙,不可以用我们一般人的心量与眼界观察人生与事物。
明白了这样的道,则身处逆境、顺境,都能坦然相待,不怨声载道。 布施是治我执悭贪的妙药。
众生的病根是“我”。因为了我,人们才会有贪心,并且这种由我执而引发的贪心之病,无量劫来一直缠绕着我们每个人,致使轮回不息,不解脱。
佛陀时代,有一位贫穷的妇女总是跟在佛陀的后面占便宜。因为佛陀每次讲法后,都有丰厚的供养,佛陀转施于她。
一次,佛陀为度化她,就对她说:“只要你说出不要,食物照样会布施给你。”可是,贪心极重的她,竟许久说不出“不要”两个字。
此时,这位妇女才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悭贪。以此反观自己,应该“内自省也”。
事实上,“我”到底是什么呢?佛经上说:我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成。用此,我是龙树菩萨的“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也如《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又如《华严经》所说:“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法”;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可见,人生仅仅是一个过程而已。也就是说,人身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布施是治疗消极厌世的良方。大乘佛教是把现实当作修行的道场锻炼自己,死后还要乘愿再来。
中国汉、藏两佛教都是大乘佛教,所以在面对人生的同时,放下并不是放弃,随缘也不是随便,负责不意味着负担。虽然能施、所施、中间物三者都是幻化不实,但站在人的角度,或恒顺人的价值观念出发,却依然要面对现实历事炼心。
只有这样,才可能使人们慢慢洗心革面,接受事物的真相:色即是空,空即是空,如是感受,功德无量无边,正是成佛的资粮。 无论是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的十二大愿,还是地藏王菩萨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令人无限神往。因为菩萨只有在不断地度众生的过程中,最终成就自己的佛果。
所以,布施的后面应加上“波罗密”,也就是只有在智慧的导引下,才能完成最圆满的布施。正如“五度如盲,六度如导。”
由此可见:如果只有布施等,没有智慧,学佛就没有了方向;如果只有智慧,没有布施等,学佛也就没有了前提。 三、布施的现代意义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佛教的布施法门面对今天的现实,怎。
3佛说分别布施经 什么意思这是唐僧翻译的一部经书啊,主要的内容是佛专门对弟子们说的,如果我们去布施(布施是佛教修行的六种途径之一,称为“六度波罗蜜”之一,是积累福报和功德最大的一种,所谓“功德林中,布施第一”就是如此)的时候,应该怎样做,有什么样的益处,主要讲的就是在这些内容。经书不长,贴在后面给你看看: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释种住处迦毗罗城尼拘陀树园。与苾刍众俱。尔时有一苾刍尼名摩诃波阇波提。持新氎衣来诣佛所。到佛所已顶礼佛足退住一面。即白佛言。世尊。此新氎衣我自手作奉上世尊。惟愿纳受。令我长夜得大利乐。
尔时佛告摩诃波阇波提。汝可持此氎衣施诸大众。所获胜利同供养我等无有异。是时摩诃波阇波提苾刍尼。重白佛言。我本发心。唯为世尊故造此衣。愿佛纳受。令我长夜得大利乐。如是三复殷勤劝请。佛亦如是三复答言。但当平等施诸大众。所获胜利与我无异。是时尊者阿难。侍于佛侧见是事已。前白佛言。世尊。此摩诃波阇波提苾刍尼。是佛之亲有大恩德。唯佛自知。此所奉衣佛为纳受。今正是时。令摩诃波阇波提于长夜中得大利乐。佛言阿难。如是如是。此摩诃波阇波提是吾之亲有大恩德。我亦自知。今自手造衣来施于我。甚为难事。何以故。阿难当知。所有补特伽罗能起净信心。归依佛法僧者甚为难事。又复能持不杀不盗不*不妄不饮酒等近事戒法。如是补特伽罗转复难作。何况于佛世尊。合掌恭敬而行布施。施已净信于佛无疑。及法僧伽亦无疑惑。乃至苦集灭道四圣谛理。永断疑见。阿难。今此摩诃波阇波提苾刍尼。能起净信心归依佛法僧。受持不杀不盗不*不妄不饮酒等近事戒法。而能于佛及法僧伽。乃至苦集灭道四圣谛理。已断疑惑。此苾刍尼难作能作。佛亦自知。
阿难,有十四种较量布施。何等十四。一者于病苦人而行布施。二者于破戒人而行布施。三者于持戒人而行布施。四者于离染人而行布施。五者于须陀洹向而行布施。六者于须陀洹果而行布施。七者于斯陀含向而行布施。八者于斯陀含果而行布施。九者于阿那含向而行布施。十者于阿那含果而行布施。十一者于阿罗汉向而行布施。十二者于阿罗汉果而行布施。十三者于诸缘觉而行布施。十四者于如来应供正等正觉而行布施。阿难。汝今当知施病苦人获二倍福。施破戒人获百倍福。施持戒人获千倍福。施离染人获百千倍福。施须陀洹向获无量福。何况须陀洹果。施斯陀含向获无量福。何况斯陀含果。施阿那含向获无量福。何况阿那含果。施阿罗汉向获无量福。何况阿罗汉果。施诸缘觉获无量福。何况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如是名为较量十四种布施功德。复次阿难。当知布施大众有其七种。一者施佛现前诸苾刍众。二者施佛灭后诸苾刍众。三者施佛灭后苾刍尼众。四者施佛灭后苾刍苾刍尼二众。五者施佛灭后游方行化诸苾刍众。六者施佛灭后游方行化苾刍尼众。七者施佛灭后游方行化苾刍苾刍尼二众。如是名为七种大众。当行布施。
复次阿难。当知有四种布施清净。何等为四。一者能施清净即无受者。二者所施清净即无受者。三者能受清净即无施者。四者所受清净即无施者。阿难。何名能施清净即无受者。谓由施者不取其相。即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正命清净见亦清净。如是具足即无施相。以无施故即无受者。若施者有所见相。即身口意三业不清净。命亦不清净见亦不清净。若离是相即施者受者二皆清净。
又复何名所施清净即无受者。若受者身业不清净口业不清净意业不清净。命不清净见不清净。即有所施相。若受者三业清净。命清净见清净。如是具足即无所施相。由离相故即所施清净。
又复何名能受清净即无施者。若受者身口意三业不清净。命不清净见不清净。即有能受相。若离是相即无施者。
又复何名所受清净即无施者。谓由施者三业清净。命清净见清净。即无所施。由离施故即无所受。是故所受清净阿难若能如是了知。即得四种布施清净。
尔时摩诃波阇波提苾刍尼。闻佛宣说种种布施法已。即持是衣施诸大众是时诸苾刍众即为纳受。
佛告阿难。于当来世若有信心善男子等。能于大众起净信心。而行布施者。当知是人获福无量。何况于今现在行施。
尔时尊者阿难及摩诃波阇波提苾刍尼闻佛说已。欢喜踊跃信受奉行。
4佛说,财富是从布施中来,那应该如何去布施怀着帮助他人的心去布施。
不求回报 这样获得的福报就很大了 如果能无相布施,就更大了 对于无相布施,请参见(金刚经) --------------------------------------------------------- 善恶功过记录各分五级,功过相抵。 善:1道=10德=100善=1000功=10000得 (1道=10德、1德=10善、1善=10功、1功=10得) 恶:1刑=10罪=100恶=1000过=10000失 (1刑=10罪、1罪=10恶、1恶=10过、1过=10失) 善的功德+ 恶的过失- 题目 单位 数目 备注 题目 单位 数目 备注 思敬神圣仙佛 一次 一得 侮神圣仙佛 一次 三失 视善 一日 一得 视恶 一日 一失 贫有无谄 一日 一得 贫有思谄 一日 一失 思利人 一次 二得 思害人 一次 一恶 思建寺庙 一次 四得 思毁寺庙 一次 三过 思造神佛 一次 六得 思毁神佛 一次 六失 受辱不怨 一次 一功 念怨不休 一日 三过 不起*念 一日 一功 起心思*妇女 一日 一恶 劝论善语 一次 八得 谈论非言 一次 八失 讲经训蒙 一次 一功 说邪惑众 一次 一过 善言利人 一次 一功 恶语伤人 一次 一过 自谦劣才 一次 一功 自夸贤能 一次 一过 教子敬夫 一次 三功 骂子唆夫 一次 三过 劝息赌博 一次 一善 诱人赌博 一次 一恶 解息一事 一次 一善 唆弄争端 一事 一罪 不彰人短 一次 二得 扬人之短 一次 五失 怜人失缺 一次 五得 毁谤他教 一次 一罪 朔旦焚香 一次 五得 初一十五 朔旦号努 一次 五失 口言心由 一次 一功 口是心非 一次 一过 对灶神礼诵经文 一次 一功 对灶神吟咏泣哭 一次 三过 造作善书 一次 一善 造作恶语 一次 一恶 扬人之善 一事 一善 扬人之恶 一事 一恶 隐人之恶 一事 一善 隐人之善 一事 一恶 明知故隐 褒圣称贤 一次 八功 讪谤圣贤 一次 一罪 赏罚公正 一次 七得 赏罚不平 一次 三过 怜孤恤寡 一次 一功 凌孤逼寡 一次 一过 斗量施人 一次 一功 得新忘故 一次 一过 完纳国税 一次 五功 拒纳国税 一次 八过 守法拒赂 一次 八功 弃法受赂 一次 一恶 判事公正 一事 八功 判事不平 一事 八过 受屈不怨 一事 九功 移罪他人 一事 一罪 尽忠报国 一世 三德 不忠国家 一世 四罪 戕身报国 一命 一道 扰敌国政 一次 一刑 朝夕省亲 一日 五得 朝夕不省亲 一日 五失 求佑尊亲 一次 三功 怒亲不悦 一次 一过 尊奉上命 一次 四功 家事 违逆上命 一次 一恶 家事 扬名显父母 一次 六功 忤逆父母 一次 一恶 重再加罚 事亲完全无缺 一世 登极乐 惰其四肢不顾父母 一世 八恶 以幼敬长 一次 一功 忤逆父母致死 一命 二刑 以卑事上 一次 三功 以卑凌尊 一次 四过 兄友弟恭 一世 一德 兄弟成仇 一世 一罪 女守和顺 一世 一德 女不柔顺 一世 一罪 施给食饭 一次 五得 夺取食饭 一次 一过 致死加罚 行诸方便 一次 一功 欺贫重富 一次 一过 放生活物 一命 一功 吃牛犬肉 一次 一过 印送经文 一册 三功 毒杀鱼虾 一命 一失 施舍药材 一次 三功 贩卖假药 一次 五过 造巢放生 一次 五功 射击禽兽 一命 五失 收符救人 一次 一善 放符害人 一次 八恶 伤命二刑 救人命 一命 一德 杀人命 一命 一刑 救一胎命 一命 一德 参著善书 一人 一德 编*邪书 一册 三罪 持斋戒杀 一世 一德 开斋破戒 一世 五罪 参建鸾堂 一堂 一道 毁废鸾堂 一堂 一刑 参建斋堂或学校 一堂 一道 阻建斋堂或学校 一堂 一刑 扑灭山火 一次 一善 放火烧山 一次 二恶 扑灭厝火 一次 八功 放火烧厝 一次 一恶 清扫道路 一次 四得 污秽道路 一次 四失 补修道路 一次 四得 损道路 一次 四失 拾得五谷 一粒 一得 抛弃五谷 一粒 一失 敬舍字纸 一张 一功 放弃字纸 一纸 一过 掩埋禽兽尸 一尸 一功 抛弃禽兽尸 一尸 一过 疏财重义 一次 一善 见利忘义 一次 一恶 装神佛像 一尊 一德 装脏开光 毁神佛像 一身 一罪 建送排水沟 一次 九功 怨人水路 一次 四罪 寄附土地建寺庙学校 一分地 一德 孀妇守节 一世 一道 弃夫离子 一世 一刑 埋人尸 一尸 一德 劫人尸 一尸 一刑 整洁衣服 一次 一得 夜起裸露 一次 二失 恭而有礼 一次 五得 骄而无礼 一次 五失 祭祀祖先 一次 五得 轻漫先灵 一次 五过 夜间清收灶上 一夜 六得 夜间灶上置物 一次 六失 敬奉师傅 一次 一功 慢其先生 一次 一过 礼佛诵经 一次 一功 耻笑诵经 一次 二过 产妇避灶室 一日 一功 跨踏灶上 一次 一过 诚敬神圣 一次 三功 侮慢圣神 一次 二过 祭祀天地 一次 九功 咒骂天地 一次 一恶 夫妇相敬 一次 一功 夫妇不睦 一次 二过 建设斋蘸 一次 一德 阻挡斋蘸 一事 两罪 谨避疑嫌 一次 一功 无避疑嫌 一次 一过 教识文字 百字 一功 误教文字 百字 一过 成人之美 一次 三功 助人为非 一次 四过 演正气戏 一次 一善 演邪*戏 一次 一罪 学道不厌 一世 二德 作恶不悔 一世 三罪 真货贱卖 一次 三得 以伪混真 一次 五过 朋友有信 一次 一功 朋友失信 一次 一过 信仰善恶报应 一世 三善 不信善恶报应 一世 三恶 信奉经文 一世 五善 不信经文 一世 六恶 尊信圣训 一世 五善 不信圣训 一世 五恶 交友一世义气相投 一人 一德 为负信义忘失朋友 一人 一罪 不履邪地 一次 一功 私窥妇女 一次 五过 祖父忌日戒* 一次 二功 祖父忌日不戒* 一次 三过 劝人节欲免疾 一次 五功 好色致病贻父母忧 一次 一罪 戒节*欲 一次 一善 *欲过度 一次 一恶 拒*有夫之妇 一人 一德 *有夫之妇 一人 一罪 造戒*书 一部 三德 造*书 一部 三罪 平生不色 一世 一道 谋占有夫之妇 一人 一刑 破除*堀 一处 一道 设*堀 一处 一刑 成节妇 一世 十道 破人名节 一人 十刑 助。
以上就是关于《嘉靖遗诏》全文全部的内容,包括:《嘉靖遗诏》全文、符咒种类!、佛说布施佳句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