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战国时期商鞅所说。
“治世不一道”,是指治世的法则不是死板的。"便国不法古”,是指使国家安适不效法古人。“便”,读pián,是会意字。金文从人从鞭,会使人服帖之意。篆文从人,从更(指烙饼时不断翻动按压,使饼与鏊子平贴),会妥帖、安适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便。故“便”的本义是指妥帖、安适。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即无论治理天下还是国家,都不能按照死板的方法去做,要灵活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法家提倡效今不法古,是说在旧方法(即古法)已经失效的情况下,就不应该死守了,必须创新。
不必法古出自汉朝刘安的名言。因为这句话出自于汉朝刘安的淮南子,是其汜论训里面的一句话,意思是如果对民众有利,就不必非要效法古制。
这是一篇改革的宣言,是说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本来就是历史的常态,只要坚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事业的原则,改革就应该向前推进。
不必法古的理念
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因此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出自道家经典著作《文子》。
全文是:老子曰: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道,而令行为右。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变。
汉代刘安编的《淮南子·_论训》的记载有细微差异: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_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总之,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人们应该基于当下现实,如果百姓能够获益,不必效法古代规定。如果能把事做得体,也不必遵循俗法。
这句话出自于汉朝刘安的《淮南子》,是其《汜论训》里面的一句话。当然,原文是说“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大意是说,人们应该基于当下现实,如果百姓能够获益,不必效法古代规定;如果能把事做得体,也不必遵循俗法。
出处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属于杂家作品。
《淮南子》相传是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其归入“杂家”,《四库全书总目》亦归入"杂家",属于子部。
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东汉高诱《淮南鸿烈解序》)。作者认为此书如道一样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该句的意义“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语句虽然简短,但在中国,却有着极其重大的政治和文化意义。
原因很简单,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特别注重传统的国家。这首先是由中国以农立国的性质决定的。人们年复一年地春种夏播、秋收冬藏,很容易在人们心中造成“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印象。对传统的尊重,也与统治者统治权力的合法性有着重要的关联。中国是一个宗法制的国家,统治权力合法性的最大来源就是他的血脉,“慎终追远”,对前代的尊重,就是非常必然的情形。对传统的尊重,还与旧有礼法、制度的有效性有关。一切规章制度,究其实质,其实就是对以往有效经验的总结和积淀。在以往的历史中,它们已经被证明为有效的,所以在打破这些旧有制度之时,人们的疑虑也就格外严重。
正是在这几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人对传统就格外尊重,不仅是人们的智慧之源,也是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向,甚至有时就是现成答案。不效法前代的经验,就意味着肆意妄为,祸乱四伏。
“苟利于民”出自于《淮南子·汜论训》,其为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创作的一篇散文。
1、原句:“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2、释义:如果能使百姓获益,不必效法古代的规定,如果能把事作得完美,就不必遵循旧的法则。
3、意义:这是说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本来就是历史的常态。只要坚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事业的原则,改革就应该推进,也只有推进改革,才能够达到所谓有利于民、有利于事业的这样一个目的。
扩展资料:
《淮南子》相传是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淮南子》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东汉高诱《淮南鸿烈解序》)。作者认为此书如道一样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以上就是关于“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什么意思、不必法古出自谁的名言、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出自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