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进人选产生方式。一是改革《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体现村民自治的同时,加强选举时党的领导,由上级党委把好关,提出合适人选进行差额选举,对选举出的人选加大监管力度。对不适应工作的人员可由上级党委提出免职建议,由村民代表进行表决,作出免职决定。二是严把村党组织党员发展“入口”。发展党员不定名额,不下任务,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断提高农村党员整体素质。
(二)厘清基层工作权责。在政府工作部门全面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明确各级各部门的权力和责任,防止责任下移的情况,让村(社区)减轻所负责任,由疲于奔命、应付上级变为优质高效服务群众。明确村(社区)干部的职责界限,建立相应的职责清单,整合村(社区)内及周边的服务资源,便于统筹指导、协调、规范村级工作。
(三)加大培养教育力度。以各级党校为培训主体加大对村(社区)干部的培训教育力度。培训教育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作风教育为重点,加强政策法规教育、正面典型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课堂讲授、交流发言、外出培训、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提高村(社区)干部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打通村(社区)干部上升通道,拓宽村(社区)干部的出路。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力度,对优秀的村(社区)干部可通过招考、招聘等方式选拔到乡(镇)政府工作,特别优秀的可选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中。打消村(社区)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想法,把干好和干不好工作从经济待遇和发展空间上区分出来,让他们更有工作积极性也更有“盼头”。
(四)健全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探索实行村(社区)干部定额工资制度。按照在村(社区)任职的具体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最高和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由省、市、县三级共同承担并逐步纳入财政预算,乡(镇)、街道根据各村(社区)集体经济情况确定村(社区)干部工资的上浮率,并严格将工资控制在最高标准额内。推行村(社区)干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制度,采取集体出一点、社会筹一点、个人交一点的方式,逐年为他们投保,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制定合理的考评机制,对工作成绩突出,村民认可的村(社区)干部进行物质或精神表彰,并作为推荐干部的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五)完善村(社区)干部监督机制。建立自我监督机制,通过专题教育、培训等方式让村(社区)干部摆正位置,树立服务理念,增强监督的自觉性;强化民主测评机制,年初要公开工作目标任务,年终要分别对上级政府和全体党员、村民代表述职,接受群众评议,加强群众监督;加大镇(街道)纪(工)委监督力度,建立廉政档案,坚持落实“五必谈一约谈”制度,早提醒、早预防;按照民主监督、权力制衡、公开透明、村民自治的要求,发挥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作用,明确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及成员职责范围,确保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敢于监督、善于监督。
全面主要包括管全党、治全党,面向8900多万党员、450多万个党组织,覆盖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重点是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党的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基础是“全面”,关键是“从严”,重点是“治吏”,体现了治标与治本的统筹兼顾、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的双管齐下,是对新形势下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
1、全面从严治党是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党的建设内容的全覆盖,五位一体形成合力,从而更好地保证全面从严治党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
2、从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上升到中央战略布局的高度看,其覆盖主体包括中央、地方、基层,通过凝聚三者的力量,确保全面从严治党从上到下,不留空白。
3、从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提出的时间节点看,全面从严治党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后提出,表明其面临的环境是复杂的,任务是艰巨的,持续的时间是长期的。
4、从全面从严治党实施形式看,全面从严治党既强调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也对党员、干部提出严厉要求;既发挥制度的作用,也强调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5、从全面从严治党的执行力度来看,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决心是空前的,全面从严治党既从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又以严厉的态度惩治腐败。
新形势下,对组工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组织部门要以“双满意”为目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养,积极引导组工干部要乐于奉献,敢于吃苦,甘于清贫,培养和造就一支公道正派、甘为人梯、开拓创新、心系群众的组工干部队伍。
一是加强政治素养教育。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组工干部面对复杂的局面,要运筹帷幄,游刃有余,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要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契机,深入开展“组工干部讲业务课、上党课”等活动。创新组工干部教育培训体制机制,勤学善思,变外部“输血”为内部“造血”,切实把组工干部培养成学习型、知识型、时代型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深入开展“一迎两争”活动。“一迎两争”是今年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主题。广大组工干部要紧紧围绕这一要求,立足岗位,继续深化“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和创先争优活动。要认真开展“组工干部宗旨观”和“什么是组工干部的党性“大讨论。要转变作风,深入基层一线调研走访,发现和解决一批事关发展的问题。争做让组织放心、让干部信任、让群众满意的组工干部。
三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要以规范程序、强化职责为主要内容,健全完善各个岗位的工作运行程序,防止工作上的疏漏偏差;要严格实行年度工作目标化管理,定期量化考核,并将考核评估结果与奖惩挂钩;要健全落实制度的督查机制,坚决做到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用机制来推动工作落实,用机制来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如何把职责直接落实到岗位
消除管理低效率、消除扯皮推诿、消除责任真空,最佳的办法就是将所有职责一次划分到岗位。这也是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不二选择。传统管理将职责先划到部门,再由部门主管自主分配或临时安排的做法必须摒弃。传统的管理思维必须改变! 当然对相当一部分国人来说,这种观点改变非常困难。因为中国是一个受农耕文化影响深远、影响巨大的民族,农耕文化、农耕方式深深地印刻在国人的神经里、根植于国人的骨髓中。记得改革开放前,当我还在中学时期,寒暑假参与生产队劳动时,那种传统的派工方式还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里。社员们出工之前并不知道今天将要干什么,只有在集合等候队长派工之后,才知道自己当天的工作安排。由于社员事先不知道当天的生产任务,故不能做任何工作准备,工作效率低下也就在情理之中。 大锅饭时期的国企,员工同样没有明确的岗位分工,效率低下自然没有任何改变。 私营企业创业之初,一人多岗、一岗多能,效率显著提高,但当其规模扩大之后,这种没有明确分工的粗放式管理弊端日益显现,表面上看,大家都应该对工作负责,可实际上因为权责不对等,做多错多,不做不错的管理体制,导致谁也不敢负责或谁也不愿意负责,效率低下也在规模壮大起来的私营企业漫延。 大家都在试图改变企业无人负责的局面,强调权责划分、强调职责清晰。可惜的不是念错了经,就是走偏了样,或者是怕负责任的心理作怪,不知道是谁创造了一个“部门职责”出来,所有的职责都被划分到部门,看似责任清楚,实则职责悬空。部门职责成了扯皮推诿的借口,部门职责成了逃避责任的避风港,部门职责让所有的人都有责任而所有人都不用负责! 中国人自古反对滥竽充数,中国人自古就明白“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而部门职责却恰好与其相反,部门职责让滥竽能够充数,部门职责让“三个和尚挑水”,这不知道是国人智慧的体现,还是对传统的莫大讥讽? 如果我们不将“部门职责”从管理词典中删除,我们就会永远受制于错误观念的束缚。如果工作职责不能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岗位,而让其悬在半空,那么职责清晰、职责明确就永远是一句空话。 如果你想提高企业管理效率,请将工作职责直接落实到岗位。如果你的企业员工都能转变管理观念,改变思维方式,不论何种工作摆在面前时,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负责的岗位,而不是负责的部门,相信你的企业扯皮推诿会大大降低,沟通时间也会大大缩短
对下属严格管理,让他们信服,自己首先要有本事才能树立威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国家根据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需要进行征兵。每年12月31日前年满18岁的男性公民应当被征集服现役,从2013年征兵工作将更改为每年的夏季09月30前征兵。
自愿服役。
女性参军入伍按征兵数量招收。根据军队需要可征集18--22岁的女青年服兵役。
每个健康的男性公民,在年满18周岁那年必须参加体检,会收到体检通知单(仍在校读书的男学生除外,但可自愿报名),体检和政审全部合格后,应征入伍,当年未被征集的在22岁前仍可被征集服现役。
祖籍(籍贯)是台湾省的男性公民,即使出生、居住在内地,在年满18周岁那年仍会收到兵役通知,到台湾省服兵役,服役结束后回到内地。
随着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试点工作的逐步推进,选择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改革模式成为主流,法人(县联社)管理法人(信用社)将被取代。因此,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已是摆在农村信用社面前的新课题。本文拟从建立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系、财务预算机制和强化成本核算等三个方面来建立新的财务管理模式谈点粗浅看法。
一、建立新的财务管理体系,构建集中统一的组织形式。
在两级法人体制下,农村信用社采取“分级核算”,财务管理比较分散,存在很多缺陷,在县级法人体制下,建立“集中统一”财务管理组织体系已成为改革发展的必然。
(一)加快县联社财会部门建设,强化管理服务职能。
实行县联社一级核算后,由于财务管理和财务核算等职能全部集中到联社财务部门,增加了联社财务部门的责任和压力,对联社财务部门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快强化联社财务部门建设步伐。一是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用一批组织能力强、懂管理、业务技术过硬的优秀人才充实联社财务部门;二是有意识地选送财会人员进行政治、业务、法律、计算机培训,学习商业银行同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取其精华,更新观念;三是财会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树立“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的职业道德,以确保县联社对各项财务工作的具体管理服务职能落到实处。
(二)推行财务主管派驻制,强化监督制约。
长期以来,由于会计管理制度不规范、机制不健全、监督不到位等问题的存在,基层信用社在业务进度上“玩数字”,在费用开支上“想点子”,在信贷管理上“绕圈子”的现象屡见不鲜,对此,基层信用社财务主管也常常处于“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尴尬境地。因此,统一法人后,改革传统的会计管理体制成为必然。
现代金融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对其分支机构实行财务主管派驻制。即上级部门对所辖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会计主管亲临第一线,对财务会计行为做原始确认,从源头抓起,实施有效监督,从而确保其规范性和真实性。实行委派制后,财务主管实行“垂直管理”和“双线负责制”。各个信用社的财务主管分别由县联社垂直管理,实行业务上的专门领导。
一是财务主管在派驻社日常的财务管理,实行双线负责制。一方面要负责本社内部所有的财务管理事务,协助本社主任开展工作,参与本社的财务决策;另一方面,也要对联社负责,贯彻县联社或上级部门的有关政策,监督本社的所有业务活动在可以控制和可行的范围之内。
二是接受县联社财会部门的直接管理。财务主管由县联社任命和考核,实行任命制,代表县联社对信用社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和财务管理工作,参与所在信用社经营管理决策,督促所在信用社员工认真执行财经纪律和相关制度、办法,对违反国家政策、财经纪律和规章制度的行为拒绝办理,不能制止的及时向联社反映;检查所在信用社所有财务收支、财产保管和资金使用情况,对违规问题向信用社领导提出质询,并书面报告联社;凡职责履行不好,对问题隐瞒不报的,一经发现,要严肃处理。
二、建立新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转变财会职能。
目前,大多数信用社(尤其是县联社)的财务管理还仅限与事后的财务分析和监督,财务工作基本上还停留在记账、报表、财务分析、财务检查的记账型会计阶段。而财务预算管理是以强化内部经营管理,通过对经营过程的预测、规划、组织、控制和考核评价,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在统一法人后的农村信用社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强化财务信息的集成与分析,提高预算预警力。
1.财务信息系统的建立。主要是是采集全县每个信用社及县联社所有业务数据,本地同业及其他兄弟联社相关数据,尽力扩大财务信息的采集面,提高信息的加工程度,做到内部与外部信息、当期与历史数据相结合。
2.财务分析系统的建立。主要是依据财务信息系统和预算体制,建立财务综合分析数据库及完善的财务分析指标和方法体系,定期向县联社领导和有关部门报送财务分析报告,准确、科学地分析信用社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
3.财务预警系统的建立。经济运行质量的好坏,主要通过财务评价指标反映出来。财务部门应根据日常收集整理的财务信息,需要连续不断地反映信用社业务指标动态变化的趋势,直观表达各项业务指标预算执行情况,对照有关指标的最大允许范围,及时发出预警信号,超前提出财务建议,使财务管理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
(二)科学编制财务预算,强化预算执行力。
1制定目标,编制财务预算。一是年初县联社财务部门利用建立的财务信息系统,特别是对存、贷款、成本、利息收支等各项指标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分析,预测经营前景,初步确定年度总体的经营目标;二是县联社经营班子召开业务经营分析会,对总体经营目标进行分析,找出目标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和措施;三是结合各基层分支机构的具体情况,测算和分解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状况和资产流动性等几方面的约束指标,确定信用社的目标利润,寻求实现目标利润的最佳《预算方案》,并配套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责任制度和考核办法;四是将《预算方案》报请社员大会或理事会审核通过后下发各分支机构和县联社各业务部门执行。
2落实目标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的控制和约束能力.
对《预算方案》,各信用社必须充分考虑财务预算的约束,围绕实现财务预算开展工作,使财务预算渗透到哪里,财务管理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以形成全员和全方位的财务管理局面。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要及时进行对比分析,发掘预算管理的潜力,同时,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发现和查清目标管理和项目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准着力点,适时进行调整或弥补。
3总结目标,对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和分析。
每到财务预算考核期,对各项经营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进行比较,计算出差异,分析原因,提出对策,评价和考核所属单位的绩效,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并将所有情况纳入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以预算为前提的财务管理模式,使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财务目标的实现而开展,从而带动和推动信用社的各项工作,提高信用社的经济效益。
三、强化全员核算意识,增收节支“双管齐下”。
为了有效执行财务预算,全社上下必须强化核算意识,一方面拓宽增收渠道,另一方面有效控制费用成本开支,继而实现“员工、社员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1加强宣传,强化全员核算意识。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每位员工深刻认识到信用社面临的困难,关键在于拓宽增收渠道和降低成本。抓住“增收节支”这两条主线,就抓住了信用社提高经济效益摆脱困境、求得生存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突破口。以此提高职工对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的参与意识。
2努力降低存款成本。作为农信社主要资金来源,存款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信社的经营效益,降低存款成本无疑成为农信社的“另类收入”。同时,对负债成本高、规模小的信用网点进行撤并.
2培植多种效益增长点。一是搞好贷款营销,最大限度地用活资金,减少无息资金占用,培植优良的客户群体和优势项目,增加利息收入;二是优化信贷资产质量,盘活不良资产;三是树立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大力开拓中间业务。选择有特色、有发展前景的业务品种,发挥点多面广的优势,扩大代理范围,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3严格控制费用支出。提倡“过紧日子”思想,以“勤俭办社、厉行节约”为宗旨,有效地控制各项费用开支,杜绝一切不合理支出。费用开支实行“账户”管理。对所有费用支出账户进行分类,根据每个账户的不同性质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工资福利型账户。必须严格按照员工工资标准及国家和地方津贴规定执行;二是比例控制型账户。如: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等,必须在规定控制比例内据实列支,不得预提,更不允许突破;三是比例计提型账户。如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等,必须按照规定的比例及时足额提取,不准多提或少提,更不准不经提取自行列支;四是监督控制型账户。如公杂费、钞币运送费、水电费等,此类账户要严格控制,认真履行审批手续,可通过核定费用额和费用率的方法实行“双线”控制。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从严管理农村基层干部全部的内容,包括:如何从严管理农村基层干部、全面从严治党的"全面"具体主要包括哪些、如何从严管理组工干部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