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上有不少答案,个人认为以下这篇较客观全面,原文(这个不确定哈)如下:
造成李广难封的因素很多,主要原因有:一、运气不好;二、生不逢时;三、性格问题;四、竞争对手;五、皇帝好恶。
首先说第一点,李广总是在非常难打的攻坚战中非常出彩,但一旦到了必须取胜或众人瞩目的战斗中,反而倒阴沟翻船掉链子,致使他的仕途非常受影响,以至于最后每次有人向汉武帝举荐李广,汉武帝都不确信李广的能力。
第二点,李广确实生不逢时。李广正直能征惯战的年岁时,经常打出以少胜多,惊世骇俗的经典战役,但当时西汉的国力尚不足支持大规模的对匈奴的作战,所以李广的用兵主要是以防守守备为主。而到了西汉秣兵历马,有足够的资本与匈奴作战并能千里追击时,李广老矣。
第三点,李广的性格却有问题,他杀死在他赋闲时候藐视他的地方长官,尽管汉武帝没有批评他,但足以见到他的心胸狭隘。程不识说:“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王朔说:“将领的罪过没有比杀已降的人更大了。这就是你不得封侯的原因。”
第四点和第五点可以合起来说。汉武帝本身更喜爱青年将领担当大任。卫青年老的时候也遭遇了李广式的尴尬,因为涌现出了霍去病。更何况年纪更大的李广。
综上所述,李广难封,简直就是板上钉钉,难以翻身了。
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是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他少胜多,险中取胜,以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致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避之数岁”。李广又是一位最能体恤士卒的将领。他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苛刻,尤其是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深得将士们的敬佩。正是由于李广这种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麾下,“咸乐为之死”。然而,这位战功卓著、倍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
司马迁这样评价李广 :《论语》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是说的李将军吧!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是唐代诗人李贺《致酒行》中的两句诗,意思是:少年正该壮志凌云,怎能一蹶不振。老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来怜惜你的。其中流露出来的既有少年的凌云壮志,又有怀才不遇的感慨。用它来形容王勃写《滕王阁序》的背景,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要有凌云壮志,认为怀才不遇,一个基本的条件是你必须有“才”,是个“才子”。王勃就是一位非常有才情的诗人。据《旧唐书》记载:王勃“六岁能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就是说王勃六岁就能写文章,而且思路十分流畅,其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英勇豪迈。杨炯《王勃集序》里也写道:王勃“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意思是王勃九岁就能写文章指出《汉书》的错误,一写就是十卷。十岁时承担了概括六经要旨的任务,一个月内就完成了,就好象有天神在助他。在写诗方面,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号称“初唐四杰”。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广为传诵,其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脍炙人口。“四杰”的领袖人物,恐怕非他莫属。
俗话说:“恃才傲物。”王勃既然有这样的才能,志向自然高远。唐高宗麟德元年(664),他曾上书右丞相刘祥道,请求推荐自己。其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的话。这里的“气”其实就是不凡的志向。成为经天纬地的大人物,成就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是少年王勃的追求目标。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志向高远的诗人,却时时处处因才高而遭他人嫉妒,他的仕途充满坎坷和危机。唐高宗麟德三年(666),他经刘祥道推荐,参加了制科考试。虽然对策非常完美,但朝廷只给了他一个“朝散郎”的闲职。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他为沛府修撰,其实是想利用王勃的文才为自己歌功颂德。在此期间,由于写了一篇讽刺当时宫廷斗鸡的《檄周王鸡》的开玩笑的文章,得罪了唐高宗,被赶出了沛王府。经受仕途的这一番挫折,王勃一度对仕途失去信心。于是去蜀游历,放纵诗酒,文名因此大振。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底至次年初,王勃从蜀地返长安参加科选。其友凌季夫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在此任内,因藏匿官奴罪犯曹达,不久又因为担心走漏风声将其杀死。因此犯下死罪。后虽得赦免,但连累其父,被贬为交趾县令,远放到南方的蛮荒之地。
王勃去交趾看望父亲,要从南昌府经过。在南昌逗留期间,正赶上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上举行盛会,目的是想让自己的女婿展示预先写好的一篇《滕王阁序》,又假惺惺地让别人先写,其他文人碍于都督的面子,都不肯贸然下笔。只有王勃没有推辞。王勃为什么要写《滕王阁序》?除了想借此机会表现一下自己的文才,让人家了解自己不凡的志向外,恐怕还有相当大的抒发怀才不遇的牢骚的成分。 李广是个很有传奇色彩的将军。他的敌人叫他飞将军。唐人王昌龄曾写诗赞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由一个李广酒后把石头当老虎射穿的传说,而演化出的成语。
但是这样一个名将,在连年用兵、军功易得的汉武帝时代,居然没有博得封侯。王勃引李广的典故就是基于这个史实。既有怀才不遇的意思,又有对世态人情的感慨。而两千余年来对于“李广难封”原因的讨论也没有断绝过。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军功不够据《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因军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标准有以下几点:①捕斩敌军王、相、将军、阏氏等;②斩敌千级以上;③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④父亲在战斗中做出重大贡献而死,儿子可以获封侯。而李广在文景两朝的对匈战争中主要任务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间的五次主动出击战中却以三次未遇敌和二次覆没告终。虽经七十余战却从未达到封侯的标准。
为什么李广在武帝时的主动战中未能取得与他名气相应的战果呢?这其中也是由他自身的一些原因决定的。据《史记》记载:李广自负其能,因为自己箭法好而要求自己在十步之内非不中不射,常常由于这个原因离敌人太近而被围困,守城时曾经亲率三百士兵离开守军去追匈奴的三个射雕者,在治军方面却又不事文书能简则简。然而分析以上几点司马迁着重记载的事件,我们对李广战败的原因也能窥探一二。
首先,自负其能,做为一军之将领,在军事行动中因为追求自己的完美勇武形象而导致常被敌人围困。纵然最后都能得以生还,但却失去了在战争中时时了解敌我军情,因势改变全军战斗行为的能力。往往一片厮杀而缺乏谋略,仅凭莽夫之用自然难以获得很好的战果,主将被困而后果自可想而知。
其次,身为一郡之守却离开职守之地率三百士兵去追三个射雕者,从此行为中可看出李广欠缺大局观,事情考虑不分轻重缓急。如若射雕者为诱敌之计,匈奴在李广离开后的夜里前来偷袭,后果又将会何等惨重。从这一点上看李广为将之欠缺。
最后,在治军方面李广主张人人自便,幕府文书极尽简便。这样虽然方便了士兵个人,却散漫了军队整体。从考古出土文书中我们得窥西汉幕府文书之内容,其中详细到每个士卒的姓名相貌特征,每天有哪些人生病,什么病,用了什么药,哪个时间段谁替换了谁的岗位等等一系列内容。面面俱到的近乎一部部监控录像。这样无论出了什么事情都具体到时间和个人。而李广嫌这些文书麻烦,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一些情况无法及时了解。而军队最重要的莫过于整体素质,不愿受苦的士兵在宽松的环境下又如何能达到“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行军效果呢?
性格因素据《史记》记载,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是漠北大战以前将军身份随卫青击匈奴。李广因为卫青让他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夹击而愤愤不平,不向大将军告辞就恼怒的回到部队。在这样的状态下与右将军出东路,右将军赵食其与之相处必然尴尬异常。加上自然环境的恶劣,最终导致大军迷路,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的机会。从这件事情上看出,李广因为名声大,资历老,不愿意服从三军统帅的指挥。同样也不能明白各路协作的重要性,他只希望正面与单于对决,而忽略战略的意义,缺乏大局观。李广的性格缺陷在杀霸陵尉事件上(一天夜里李广带着一名骑马的随从外出,和别人一起在田野间饮酒。回来时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喝斥,禁止李广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安国),韩将军迁调右北平。于是天子就召见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往往意气之举而不考虑后果。其遇事睚眦必报,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的的性格,决定了他在得知卫青要让刚失候的好友公孙敖挡单于的事情后而不能很好配合出师的结局。
同样是同时代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他坐牢的时,狱吏田甲辱安国。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我死灰复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复燃,我当洒尿灭之。”后韩安国被拜为梁内史。田甲知后,逃走。韩安国更幽默说:“不逃走就不杀,如果逃走,就灭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韩安国认罪。韩安国笑着说:“你给我洒泡尿看看。”韩安国不仅放走了田甲,而且还善待了他。这就是韩安国一种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气度。但李广却做不到。
杀降至祸这个原因虽然不能说是原因,但却是李广自己觉察到的问题。《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李广数不能封侯,于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从汉朝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将领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却没有封侯,难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东方朔说:“你想想,你有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情?”李广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人。”东方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及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杀俘虏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义的事情,何况又杀了800人,因此李广必会遭到报应。果然从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李广家就衰败下去。 数奇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漠北之战前,李广曾主动请战于武帝,武帝以为他命运不好没有同意。但是在李广的再三请求下武帝才勉强同意。而武帝之所以认为李广“数奇”,也是由于李广战绩之不堪所导致的。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大的偶然性。
李广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实际上打的大规模胜仗不多。只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靠个人的勇武获得了一些超出常人的战绩。汉武帝元光六年,四路大军出塞。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各帅一路,每军一万人。本来这次出塞,四个人都有机会靠优异的成绩获得主帅的位置。但是运气和个人素质让四个人遇到了不同的情况。公孙贺在塞外旅游一圈,无功而返。公孙敖遇到匈奴一部主力,损兵七千。李广最倒霉,遇上了更大的匈奴单于主力,不仅兵败而且被俘。后来靠个人的机智和勇武才逃脱。卫青的运气和战略眼光都很好,长途奔袭,端了基本不设防的匈奴圣地龙城。
李广参加的最后一次大战役,卫青已经是主帅了。因为受武帝嘱咐不能用李广为先锋,也为了给新失侯的好友一个立功机会,卫青拒绝了李广担任前锋的要求,而令其侧路袭击。但是李广的坏运气再次发生作用,他居然迷路了。这时的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自己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参加大型战役了。不仅没立成功封成侯,还要面对军法处那些笔杆子的羞辱。绝望加羞耻,致使他引刀自刭,一代悲情名将就此陨落。这是李广难封的运气原因。
政策因素西汉军功制度的不完善或者也能归为李广难封的原因之一。
不可否认,李广很忠诚很爱国,但毕竟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识)的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这些只能使李广扬名,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难封。命哉! 第一,说李广功低难封侯是不对的。为何卫青儿子在襁褓中都能封侯,而李广不能,莫非李广功劳还不如襁褓中人?即便除去外戚,有些人如张当居、赵商、王弃之等能因为父亲没有跟从赵、楚反,致使被杀而封侯,这些人或者这些人父亲的功劳能有李广大?
第二,因杀降、杀霸陵尉而体现的人品恶劣原因难封侯也是站不住脚的,须知在汉武帝时,绝非清平之世,地方上有郭解、灌夫这些游侠、豪族作恶,百姓苦不堪言,朝中汉武帝卖官鬻爵,官员求田问舍兼并土地,酷吏罗织罪名草菅人命,汉武帝时期是中国非常黑暗的一段时期,人品恶劣的人太多了,汉武帝自己就人品恶劣,李广这样的人品问题绝不影响他封侯,
所以,最主要的原因是汉武帝不喜欢他,为什么不喜欢他呢?说李广年老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从汉武帝对待韩安国的态度就可以看出,韩安国允文允武,但在汉匈战和问题上却是主和派的骨干力量,反对汉武帝大规模用兵,并且年龄也很大了,汉武帝是个穷兵黩武的大暴君,喜欢改革和扩张,但他却喜欢韩安国这个政见不同的大臣,让他做御史大夫,甚至差点当上宰相(可惜命不好,才当上代理宰相就摔断腿而作罢)。因此,我认为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是汉武帝在个人情感上不喜欢他,而汉武帝不喜欢他的原因并不是他年老,真正的原因难下断论,这也正是为何李广难封的问题成为古今以来人们共同探讨而没有得出结论的话题。
意思: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
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部分原文。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译文:
唉!命运不顺,路途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把贾谊贬到长沙,并不是没有贤明的君主: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吗?不过是君子能够察觉事物的先兆,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数罢了。年纪大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该更加坚强,不能放弃凌云之志。
这样即使喝了贪泉的水。仍然觉得心清无尘;处在干涸的车辙中,还能乐观开朗、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还是可以到达;过去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日子还不算晚。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报国之心;阮籍狂放不羁,怎能效仿他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
扩展资料: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于上元二年(675年)所创作的一篇骈文。文章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
高宗时,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此阁,并于上元二年(675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作者南下探亲,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释、道多种文化因子。他直接继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济世,虽然在宦海中几沉几浮,但最终难以割舍的依然还是何时济世和如何济世。从人格精神来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远,勇于进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但同时也处事疏阔,缺少谋略。
参考资料:
以之慨叹功高不爵, 命运 乖舛。同“李广未封”。
成语出处: 唐·王勃《滕王阁序》:“ 嗟乎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
繁体写法: 李广难封
注音: ㄌㄧˇ ㄍㄨㄤˇ ㄣㄢˊ ㄈㄥ
李广难封的近义词: 李广难封 见“ 李广未封 ”。
成语语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慨叹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中郎将李广任边境上谷太守,他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闻风丧胆。他一生不被重用,没有受到封侯的奖赏,最后被逼。他的部将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他的堂兄弟李蔡才能不如他却官至丞相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说李广难封全部的内容,包括:为什么说李广难封、李广难封的成语解释、“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意思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